《醫學指要》~ 卷五 (5)
卷五 (5)
1. 傷寒陰陽表裡脈症指要
夫傷寒有汗下溫之法,必按脈驗症而用之,不容謬也。太陽者陽症之表,陽明者陽症之裡,少陽者三陽三陰之間,而太陰少陰厥陰又居於里,總謂之陰症也。發於外則太陽為之首,發於內則少陰為之先。太陽惡寒,少陰亦惡寒。但太陽之脈多浮,少陰之脈沉細,自異也。凡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或自汗或無汗,是為表症,可汗。
白話文:
治療傷寒有發汗、瀉下、溫經三種方法,必須根據脈象辨證後才能使用,絕不允許錯誤。太陽病是陽證的表證,陽明病是陽證的裡證,少陽病介於三陽三陰之間,而太陰、少陰、厥陰則是位於裡證,總稱之為陰證。發病於外,則以太陽病為首;發病於內,則以少陰病居先。太陽病怕冷,少陰病也怕冷。但太陽病的脈象大多浮表,少陰病的脈象則細沉,二者有明顯區別。凡是發熱怕冷、身體疼痛,或自發出汗或無汗,這些都是表證,是可以發汗治療的。
不惡寒反惡熱,口燥咽乾,壯熱腹滿,小便如常,大便秘結,是為里症,可下。厥冷囊縮,自利煩躁,而無身熱頭痛,是為陰症,可溫。浮洪緊數,此表病之脈;沉實滑數,此里病之脈;微細緩弱,此陰病之脈。在表者,邪傳於營衛之間;在裡者,邪入於胃府之內。胃府之下,少陽居焉。
白話文:
不畏寒反而怕熱,口乾舌燥,身體發熱腹脹,小便正常,大便便祕,這是裡症,可以瀉。手腳冰冷,肚子絞痛,自己拉肚子煩躁,但沒有發燒或頭痛,這是陰症,可以溫補。脈象浮起、有力、緊繃、跳得快,這是表症的脈象;脈象沉穩、有力、滑順、跳得快,這是裡症的脈象;脈象細弱、緩慢、無力,這是陰症的脈象。在表症中,邪氣傳到營衛之氣之間;在裡症中,邪氣進入胃部和腸胃內部。胃部和腸胃下方,是少陽經。
若傳之陰,則為邪氣入藏矣。夫營與衛,固為表也,胃府亦可以為表。然以藏府而分之,則在府為表,在藏為里。若合營衛藏府而分之,則表者營衛之所行,里者胃府之所主,而藏則又深於里矣。審脈問症,隨經用藥,豈可忽哉。經曰: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症。脈雖浮,亦有可下者,以六七日不大便故也。
白話文:
如果病邪傳輸到陰經,那麼表示病邪已經進入內藏了。營氣和衛氣原本是體表的保護,胃府也可以作為體表。但如果從藏腑區分,那麼胃府在體表,而內臟在體內。如果把營衛和藏腑合在一起區分,那麼體表是指營衛運行的地方,體內是指胃府主管的地方,而內臟又比體內更深一層。因此,把脈詢問症狀,然後根據經絡用藥,難道可以忽視嗎?《傷寒論》說:傷寒六七天,眼睛渾濁不清,沒有表證。脈象雖然浮表,但也有需要下泄的,因為六七天沒有大便的緣故。
假使大便不難,其敢輕下乎?少陰病,亦有發汗者,以少陰本無熱,今反發熱,而表猶未解,故用溫藥微取其汗也。假使身不發熱,其敢輕汗乎?陰症四逆法當用溫,但四逆湯用姜附,四逆散用枳柴,一寒一熱並主四逆,固不侔矣。然傳經之邪與陰經受邪,初病便厥者不同,四逆散用藥寒,主先陽後陰也;四逆湯用藥熱,主陽不足而陰有餘也。
白話文:
如果大便通暢,怎麼敢輕易用瀉法呢?少陰病也可能發汗,因為少陰本身沒有熱,如果發熱,而表證尚未解除,所以要用溫熱的藥物微微發汗。如果身體不發熱,怎麼敢輕易發汗呢?
陰證、四逆證的治療方法應當是溫熱的,但四逆湯用的是生薑、附子,是溫熱的藥物;四逆散用的是枳實、柴胡,是寒涼的藥物。一寒一熱都能治療四逆證,看似不一致。
然而,通過經絡傳變而來的邪氣和陰經直接受到邪氣侵襲,發病後出現厥證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四逆散用藥寒,是針對先陽後陰的情況;四逆湯用藥熱,是針對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的情況。
至於陽極發厥,陰極發厥,陰症似陽,陽症似陰,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尤當深思之耳。要之風寒初入,或先太陽寒水之經,此經本寒標熱,便有惡風惡寒,頭痛脊強,發熱之症,若在他經則無此症矣。若無頭痛惡寒,脈又不浮,此為表症罷而在中。中者何,即半表半裡之間,乃陽明少陽之分也。
白話文:
至於陽盛到了極點而暈厥,陰盛到了極點而暈厥,陰虛的病症像陽虛,陽虛的病症像陰虛,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醫的人尤其需要深刻思考。總之,風寒初入,可能首先侵犯太陽寒水之經,這個經絡本來發熱怕冷,就會出現畏風惡寒、頭痛背部僵硬、發熱的症狀,如果侵犯其他經絡,就沒有這些症狀了。如果沒有頭痛惡寒,脈搏也不浮,這就不在表證階段,而是在中焦。中焦在哪裡?就是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間,也就是陽明經和少陽經的分界處。
蓋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過此則邪入里為熱實,脈不浮而沉,按至筋骨之間方得。如脈來沉實有力,外症則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譫語大渴,或潮熱自汗,或揚手擲足,揭去衣被,五六日不大便,是邪熱傳入胃府,屬裡而有燥糞也,宜大柴胡湯下之而愈矣。
白話文:
這些症狀不從從外在(表)或內在(本)著手治療,而是從中間的階段治療。如果超過這個階段,邪氣就會深入身體,形成熱實,脈象不再浮在表面而是沉在裡面,必須按壓到筋骨之間才能摸到。
如果脈象沉實有力,外在的症狀則是不怕風寒,反而怕熱,胡言亂語,口渴,或是有潮熱汗出,或手腳亂動,脫掉衣被,好幾天沒有大便,這是邪熱傳入胃部,屬於內熱有燥屎。這種情況應服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就能痊癒。
若脈來沉遲無力,此為直中陰經,真寒症之陰脈,其症無頭痛,無身熱,初起怕寒,手足厥冷或戰慄,蜷臥不渴,或腹疼嘔吐泄瀉,或口出涎沫,面如刀刮,乃陰經自中之寒,不從陽經傳入,故不在傳經熱症治例。更當看其外症如何。若腹滿咽乾屬太陰,舌乾口燥屬少陰,煩滿囊縮屬厥陰,此三者俱是陽經傳入陰經之熱症,脈沉實有力,急當攻裡下之。如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脈反沉細無力,又當救里溫之,此權變之法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來得深沉緩慢無力,這是陰經正中發病,真正的寒症之陰脈,症狀包括沒有頭痛,沒有發燒,發病初期怕冷,手腳冰涼或發抖,蜷縮著身體不渴,或者腹痛嘔吐腹瀉,或者口出唾沫,面如刀割,這是陰經自身寒邪所致,不是從陽經傳入,所以不在傳經熱症的治療原則之內。應該再看他的外在症狀如何。如果腹脹咽乾是太陰經,舌乾口燥是少陰經,煩悶小腹脹縮是厥陰經,這三種都是陽經傳入陰經的熱症,脈搏沉實有力,必須趕緊攻下瀉裡。如果瀉後仍然拉肚子不止,身體疼痛,脈搏反而變得沉細無力,那麼需要救助裡氣溫暖,這是一種權宜變通的方法。
三陰傳經熱症,與三陰直中寒症,脈雖沉,而有力無力要當分別,證異而治各不同矣。惟以浮中沉三脈分察其症,則緣症以明治,庶可以得其要矣。
白話文:
三陰傳經發熱的症狀,與三陰直接受寒的症狀,脈象雖然都沉沉的,但有力的和無力的要分別清楚,證狀不同,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只有根據浮、中、沉三種脈象來仔細辨別症狀,才能根據症狀來治療,這樣才能掌握要點。
2. 浮中沉脈形主病指要
浮者,下指於皮膚之上,輕按便得。而邪初入足太陽經,病在表之標,可發而去之。然惟浮緊有力,無汗惡寒,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此為寒傷營。表實宜發表,冬用麻黃湯,春夏秋用羌活沖和湯,去地黃,加紫蘇、藿香,渴加石膏、知母,無渴不宜加。若浮緩無力,有汗惡風,頭項痛,腰脊強,發熱,為風傷衛,表虛宜實表,冬用桂枝湯,春夏秋用加減沖和湯,腹痛小建中湯,甚者桂枝大黃湯。止汗退邪,必加涼藥於中,庶免斑出黃生之患也。
白話文:
浮症:症狀表現為皮膚下的浮腫,輕按即可觸摸到。而邪氣最初入侵足太陽經,病情屬於外表的標證,可以通過驅散邪氣的方式進行治療。但只有浮腫且緊繃有彈性,沒有出汗、怕冷、頭頸部疼痛、腰背僵硬、發熱等症狀,這纔是寒邪傷營的表現。表症實邪,宜採用發表的方法驅邪,冬季使用麻黃湯,春夏秋三季使用羌活沖和湯,去除地黃,加入紫蘇、藿香。口渴時加入石膏、知母,沒有口渴不適宜加入。如果浮腫松軟無力,有出汗、怕風、頭頸部疼痛、腰背僵硬、發熱症狀,則是風邪傷衛,表症虛弱,宜採用固表的方法驅邪,冬季使用桂枝湯,春夏秋三季使用加減沖和湯,腹痛加用小建中湯,嚴重者使用桂枝大黃湯。止汗祛邪時,必須在藥方中加入涼藥,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斑點、皮膚發黃等問題。
中者,下指不輕不重,略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乃得,謂之半表半裡症也。然惟長而有力,即微洪脈也。此為陽明在經,其症微有頭痛,眼眶痛,鼻乾不得眠,發熱無汗,用葛根解肌湯。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者,用白虎湯加人參,無渴不可用。若脈弦而數,此為少陽經病,其症胸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兩陽交中,故名曰少陽,俱用小柴胡湯加減。若兩經合病,則脈弦而長,以小柴湯加葛根芍藥。
白話文:
中:按壓的力度適中,不會太輕也不會太重,能感受到有點壓到皮膚下的肌肉,這種情況稱為「半表半裡症」。而當脈搏有力且稍微偏快時,統稱為「微洪脈」。
陽明經 :這時會出現輕微頭痛、眼眶痛、鼻腔乾燥、失眠、發熱但不出汗的症狀,可以用葛根解肌湯治療。 如果感到口渴且出汗但症狀沒有好轉 ,或者出汗過多後仍然口渴,可以用白虎湯加上人參,但如果沒有口渴症狀就不能使用。
少陽經 :脈搏弦緊而且頻率較快,代表少陽經生病,症狀包括胸脅痛、耳鳴、發冷發熱、嘔吐且口苦,由於同時影響太陽經和陽明經,所以稱為「少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如果合併兩經 :脈搏既弦緊又有力,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葛根和芍藥。
緣膽無出入,有三禁,只宜和解表裡也。沉者,下指重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際乃得為沉,脈至此方分陰陽而辨其寒熱也。蓋沉數有力,則為陽明之本。表症解而熱入於裡,惡寒頭痛悉除,反覺怕熱,欲揭衣被,揚手擲足,譫語狂妄躁渴,或循衣摸床,五六日不大便,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用以泄去胃中燥糞即愈。
白話文:
如果膽汁無法正常流動,有三個禁忌:
-
只宜和解表裡,不可升降: 調和表層和內部的症狀。
-
沉: 指按壓深入至肌肉下層的筋骨間纔算沉。脈搏在這個深度才能區分陰陽和寒熱。
-
有力: 沉脈有力,表示陽明經氣足。
當表症解除,熱邪深入內部後,會出現惡寒頭痛消失,反覺怕熱、想要掀開被子、亂抓亂動、胡言亂語、亢奮口渴等症狀。或者會沿著衣服或牀鋪摸索,好幾天不大便。輕症可用大柴胡湯治療,重症則用三承氣湯,以瀉去胃中的乾硬糞便,即可痊癒。
若沉遲無力為寒,外症無頭痛身熱,不渴,初起怕寒,厥冷蜷臥,或兼腹滿脹痛,吐泄,或戰慄,面如刀刮,或口吐白沫冷涎,或小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是陰經自中真寒症,輕則理中湯,重則姜附四逆湯溫之也。此於浮中沉三者,可以得汗下溫之大要焉。
白話文:
如果寒氣內侵,會出現疲弱無力的症狀。外表上沒有頭痛、發熱,也不口渴。一開始會怕冷,渾身冰冷蜷縮著睡覺。有時還會伴有腹脹疼痛、嘔吐腹瀉,或渾身發抖、面容憔悴,或口中吐出白色泡沫狀的冷涎,或小便顏色清淡,或大小腹疼痛。這些都是陰經內部感受寒邪的症狀。輕微的可以使用理中湯治療,嚴重的可以使用姜附四逆湯溫熱身體。通過這浮、中、沉三種脈象,可以大致掌握發汗、瀉下、溫熱身體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