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學指要》~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麻疹證治總要

麻疹乃胎元之毒伏於六府,感天地陽邪火旺之氣,毒起於胃,熱流於心,終始之變,腎則無證,藏府之傷,肺則尤甚。初起之候,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兩胞浮腫,身熱二三日或四五日,如見點於皮膚之上,形如麻粒,色如桃花,間有類如痘大者,此麻疹初發之狀也。胃脈浮洪者加減升麻,心脈浮洪者加減涼膈,肺脈浮洪者加減荊防敗毒。

凡麻疹出貴透徹,宜先用升發,使毒盡達於肌表。若過用寒涼,多致毒氣內攻,喘悶而不可治。若已出透者,又當加清利之品以去餘熱,庶免疹後諸證。

麻疹屬陽邪,熱甚則陰分受傷,血為所耗。而出沒之後須以養血為主,可保萬全,此首尾治疹之大法。至於臨時權變制宜,亦惟神而明之而已。

若夫癮疹法脈,則又當辨。癮疹者,乃心火灼於肺金,又兼外受風濕而成也,發必多癢,色則紅赤,隱隱於皮膚中,故名癮疹(俗名風丹)。其脈六部浮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強者熱也,風熱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肌虛,熱氣外薄故也。經曰:泄風,蓋諸癢為虛,血燥不榮肌腠,故癢也。

治法先用加減羌活散疏風散濕,繼以加味消毒飲清熱解毒,表裡清而疹自愈耳。

至若斑與疹又宜辨也,輕如蚊點為疹,重若錦紋為斑。疹為風邪,發於太陰肺經,客於皮毛;斑為熱毒,發於陽明胃經,蘊於肌肉,表裡藏府,治法天淵。夫疹為風邪,法當宣揚,大忌苦寒遏其宣發;斑為熱毒,法當清火,大忌溫補助其毒勢。若其陰證發斑,其脈微,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者,此胃氣極虛,誤服寒涼,立見危殆矣。此皆醫之切要,所關學者,能勿思臨證之宜細審哉。

附方:羌活散:羌活、前胡、薄荷、防風、川芎、枳殼、桔梗、蟬蛻、連翹、甘草、赤苓,姜引。加味消毒飲:荊芥、防風、牛子、升麻、甘草、赤芍、山楂、連翹。

白話文:

【麻疹證治總要】

麻疹源自母體傳下的毒素潛伏在六腑之中,當接觸到天地間旺盛的陽邪火氣,毒素便從胃部開始發動,熱氣流向心臟,整個病程中,腎臟通常不會出現異常,但肺臟受到的傷害特別嚴重。在病徵初期,患者會出現咳嗽、打噴嚏、鼻水直流、雙眼泛淚,眼皮浮腫,伴隨身體發熱兩三日或四五日,皮膚上開始出現如麻粒大小,形狀和桃花色澤相似的疹子,偶爾會出現類似水痘大小的疹子,這是麻疹初發的特徵。若胃部脈象浮洪,需調整升麻的用量;心臟脈象浮洪,需調整涼膈的用量;肺部脈象浮洪,需調整荊防敗毒的用量。

麻疹出現時,應確保疹子能完全透出,應先使用升發藥物,使毒素充分排出體表。若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容易導致毒素反向內攻,造成呼吸困難,無法治療。若疹子已經完全透出,應加入清利藥物去除殘餘的熱毒,以免疹子後期產生其他併發症。

麻疹是陽性邪氣所致,熱度過高易損傷陰分,消耗血液。麻疹消退後,應以滋養血液為主,才能確保安全無虞,這便是麻疹治療的始末原則。臨牀治療時,根據病情靈活變通,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對於癢疹的診斷,也有其特點。癢疹是因為心火燒灼肺金,加上外受風濕影響而形成,發作時通常伴有劇烈瘙癢,皮膚呈現紅赤色,隱隱約約藏於皮膚之下,因此被稱為癮疹(俗稱風丹)。其脈象六部均浮大,浮象代表風虛,大象代表氣強,氣強意味著熱氣,風熱交錯,必形成癢疹。身體瘙癢,瘙癢表明肌膚虛弱,熱氣外溢所致。古籍記載,風熱交加導致瘙癢,血液乾燥無法滋潤肌膚,因而產生瘙癢。

治療方法,先使用羌活散加減方疏風除濕,再以加味消毒飲加減方清熱解毒,表裡同清,癢疹自然痊癒。

至於斑與疹的區別,輕微如蚊蟲叮咬的是疹,嚴重如繡花圖案的是斑。疹是由風邪引起,發源於太陰肺經,侵襲皮毛;斑是由熱毒引起,發源於陽明胃經,深藏於肌肉。表裡臟腑的治療方式截然不同。疹由風邪引起,治療應宣揚發汗,嚴禁使用苦寒藥物抑制其發汗作用;斑由熱毒引起,治療應清熱解毒,嚴禁使用溫補藥物助長其毒性。若是陰性體質者出現斑疹,脈象微弱,顏色淡紅,隱約顯現在皮膚表面,這是胃氣極度虛弱,誤用寒涼藥物,情況立即危險。這些都是醫生必須掌握的關鍵知識,學術上應細緻思考,臨牀診療時更應細心審視。

附錄:羌活散:羌活、前胡、薄荷、防風、川芎、枳殼、桔梗、蟬蛻、連翹、甘草、赤苓,薑汁引導。加味消毒飲:荊芥、防風、牛蒡子、升麻、甘草、赤芍、山楂、連翹。

2. 小兒徵病說

驗諸小兒病症,一歲二歲臟氣未滿者,固不可以診定,三歲四歲血氣靡定者,亦未可以脈論,務宜察面鼻部位,以所現之氣色而辨別虛實邪正。然面上部位當依《靈樞》所指,黃帝曰:庭者首面也,指天庭穴管頭面事也。闕上者,咽喉也,指稍下天庭分許,管咽喉中也。關中者肺也,指又下關上分許在眉尖之上,管肺與胸中事也。

下極者心也,指在兩眉尖中間名曰印堂,乃心經離陽所主,管胸膻膈中事也。直下者肝也,指又下印堂分許在山根年壽之間,管腹中事也。肝左者膽也,謂膽寄於肝,故附徵於肝部之旁也。下者脾也,指準頭又曰明堂,乃面王也,管脾胃及諸臟之善惡也。方上者胃也,指附於準頭之旁,內即鼻隧迎香,乃胃家善惡之應也。

中央者大腸也,指人中管大腸也。夾大腸者腎也,指上口唇上,乃人中之兩旁,左管左腎也,右管右腎也。面王以下者小腸也,指人中上截鼻間之間,管小腸也。當腎者臍也,指在口唇下承漿上,乃膀胱子處之應也。

徵氣之色有六,青為肝氣,赤為心氣,黃為脾氣,白為肺氣,黑為左腎氣,紅紫為右腎氣。青欲如蒼璧不欲如藍,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紅欲如珊瑚不欲如塗朱。大凡各色現於部位以相生相旺者為順。

如脾部得紅黃色,肺部得豕膠之白色,肝部得鳥羽之青色,心部得雞冠之赤色,左腎部得烏羽之黑色,右腎部得石榴之紅色是其正也。以相剋相戰者為逆,如脾部得青黑色,肺部得赤青色,肝部得白黃色,心部得白黑色,左腎部得黃色,右腎部得丹紙之色,是其逆也。生旺者吉,逆克者凶,理則然也。

若五色主病大概可推,青為感冒風寒,重青為傷風,青白為傷寒,青黑為陰寒,黑滯為寒痛,孤黃獨赤為欲痙,沉濁雜紫為傷食,紅黃隱隱為無病,紅黃氣深為胃寒,上下唇俱帶紫紅色似腫而厚者,為真陽上浮虛症,必壯熱渴汗,宜於養陰隊內大補真陽,以生元陽,如口唇紫色更加腫而枯燥者,此則不惟真陽浮越,且兼脾元損憊,津液不潤可知,急宜大補真元,加入生津補液,方是正治。若誤認作陽症,清之涼之,及敷臍退熱等法必致不救矣。

如上下唇口俱帶紅,氣薄潤如常,面上臟腑部位別無青黑氣色,此為火旺胃實,可攻、可伐、可清、可瀉者也。

凡小兒總宜氣色隱隱紅黃,為得胃氣、神氣所養。又有一種同經異治,最難用藥,後先標本,尤宜精究。如下唇所現之氣或青、或白、或紅紫而枯燥者,皆是火浮脾虛。而上唇薄帶紅黃真氣,此係胃實火旺,見其下唇所現是色,法宜先補脾家臟真,必俟脾氣強壯方可清解胃熱,庶免以輕變重。若見下唇所現是氣,即於補脾隊內略加清胃之品,一舉而兩功並收。

其餘肝虛膽實,肺虛大腸實,心虛包絡實,左腎虛膀胱實,右腎虛小腸實,俱宜仿此以消息之。至於手上關筋之虛實與面部氣色無異同,看法將小兒食指側面正筋分作三截,以左手近指甲一頭辰內候膻中,正卯位候心,卯內候膽,正寅位候肝,寅內候腹中。近虎口一頭,以入掌心橫紋正位候左腎,以右手食指側面正筋候胸肺,正位候脾,內候胃,正位候右腎。俱宜以氣色善為腑實,腑實其病在合。

以色惡氣善為腑困,腑困其病在裡,以氣色俱惡為臟虛,臟虛其病在神。凡氣色以青淺為外邪,深黑為臟憊,浮粗為外感,沉散為不足,紫滯為傷食,青白為多痰,赤潤為火毒,紅紫為疳積,血色不沖和為氣滯。推之欲其活動如輕云之過太虛,推後喜其聚斂若霓虹之沉水底,總以扒得動為活,不動力死。扒來而間或凝結如珠亦危,此其要也。

其餘病症與大人治療無異。獨於驚風一症原無經旨,皆後人因象取名,妄擬混呼。由是訛以傳訛,謬增症治耳。夫驚者駭也,恐怖也,懵然觸其不備之謂也。前哲云:小兒陽常有餘,言其氣浮而暴,非真陽有餘,乃氣躁也。小兒陰常不足,言臟元之未滿,非真陰不足也。故小兒因臟腑神氣不固,心怯膽小,偶睹奇形怪象,突聞驟震大呼,以及雞犬牛馬之奔弛,能令小兒致驚。驚則真元恍惚,寤寐不寧,作熱作搐,恐挾外感,即於養臟安神隊中兼帶發散自愈。

如無外感,則取大人寧靜之精神,安鎮小兒擾攘之氣魄,所謂同氣相求,以為翕聚之機也。溯諸本旨,今人所云急驚即傷寒門中剛痙。剛痙原系陽症,起於淫邪侵犯腑合,發熱口渴,手足抽掣,角弓反張,形狀類風,宜遵正治。有風治風,見痰治痰,發熱退熱,畏寒除寒,略重者須於剛痙條內節取祖方治之。

今人所云慢驚即傷寒門中柔痙,柔痙本屬陰症,因於胎元不足,有發熱不發熱者,有口渴不口渴者,反張抽掣較剛痙差緩,宜遵反治,急須分經溫補,先救臟真,則痰搐寒熱可不治而自愈矣。間有內外病因,須要微存寒熱風痰,不可盡徹,必俟臟氣大回,凶症悉減,方可更藥去之。

今人所云慢脾,即傷寒門中亡陽壞症,筋惕肉瞤是也。明見機兆一至,急取四將四逆或真武等湯救之。凡治真元衰憊,要在病症未及全現之先,庶可挽回千百中之一二。如病盡發而後藥之,勢必萬無可及矣。至有吐泄並作,非關陽腑嘔泄者,更宜急補火土。間有半陰半陽病症夾雜者,亦宜穩守陰盡回陽,方可更行清涼,以盡拔病本耳。

又有一種小兒,胎元充足,臟氣強旺,生來面部關筋氣色俱善,縱冒重感均屬淫邪暴病,如果僅在合分皮毛血肉骨骼之間,尚與臟腑無咎,不可亂投藥餌,恐其引邪入內,宜遵推拿之法即安。但或氣色不善,不可妄推臟氣,若經推散,病勢頓劇,卒難生聚,慎之慎之。列圖於下以便需用者之採擇焉。

推法,先取生薑水蔥搗碎,巾裹揪出自然汁三盞暖熱,用二大拇指醮汁,先從眉心雙推二十四下,次從眉心分推左右至太陰太陽九下,次從天庭步步下至承漿各穴,掐一下以代針法。

更於太陰太陽二穴或發汗或止汗,次將兩耳下垂尖掐而揉之,次將兩手捧頭而搖之以順其氣,次看寒熱,向手推三關六腑,運八卦,分推胸口,並揉臍,挨委中畢,再揉井肩,至於別穴看症再加揉法。

推三關退六腑運八卦,男女俱在左手,以男左女右分論大誤。

兒眼翻上者,將大指甲在小天心向掌心一掐即平。又眼翻上者將大指甲在小天心向總筋一掐即平。

凡推上三關十下,必須退下六腑三下以應之,宜輕。如退下六腑十下,當輕輕推上三關三下以應之,庶為補瀉得宜。

推往手背一頭為上,推往五指尖梢為下。三關陽也,此處為陽極陰生之地。女陰道,故從陰生處推上為涼為瀉。六腑陰也,此處為陰極陽生之地。男陽道,故從陽生處退下為涼為瀉。

訣曰:腎水一紋為後谿,推上為清下補之。小便閉赤清之妙,腎虛便速補為宜。心肝脾肺四臟在上,故以推上為補,推下為瀉。腎臟在下,故以推下為補,推上疏通水道而小便自清,故為瀉。反此必推之不驗。

凡驚搐來,急於大墩穴拿之,或鞋帶穴對拿。如小兒溺死,在大墩穴按之無脈,再按解谿穴又無脈,不必醫治。若二處稍有,急以參附大方救之即蘇。凡驚搐來時兒身往前僕,即將委中穴向下掐住,身便正。若身往後仰,即將膝上鬼眼穴向下掐住,身便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