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學指要》~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麻疹證治總要

麻疹乃胎元之毒伏於六府,感天地陽邪火旺之氣,毒起於胃,熱流於心,終始之變,腎則無證,藏府之傷,肺則尤甚。初起之候,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兩胞浮腫,身熱二三日或四五日,如見點於皮膚之上,形如麻粒,色如桃花,間有類如痘大者,此麻疹初發之狀也。胃脈浮洪者加減升麻,心脈浮洪者加減涼膈,肺脈浮洪者加減荊防敗毒。

白話文:

麻疹是一種胎兒時期遺留下的毒素,潛藏在身體六大髒腑之中。當天氣乾燥、陽氣旺盛時,外邪會誘發這種毒素。毒素先從胃部發作,熱量上升到心臟,最終影響到其他臟腑。腎臟通常不會出現症狀,但肺部會受到特別嚴重的損害。

初期症狀包括咳嗽、打噴嚏、鼻涕清稀、眼淚汪汪、兩眼皮浮腫、發熱兩三天或四五天。如果皮疹出現,形狀像麻粒,顏色像桃花,偶爾有像痘痘那麼大的,這就是麻疹初期的表現。

  • 胃脈浮洪者:可加減升麻。
  • 心脈浮洪者:可加減涼膈。
  • 肺脈浮洪者:可加減荊防敗毒散。

凡麻疹出貴透徹,宜先用升發,使毒盡達於肌表。若過用寒涼,多致毒氣內攻,喘悶而不可治。若已出透者,又當加清利之品以去餘熱,庶免疹後諸證。

白話文:

只要麻疹出得完全、透徹,首先應使用發散的藥物,讓毒邪全部發散到皮膚表面。如果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很容易導致毒氣向內攻入,出現氣喘、胸悶,無法治療。如果麻疹已經出透,則應再添加清熱利濕的藥物以去除餘熱,這樣纔可以避免麻疹後出現其他症狀。

麻疹屬陽邪,熱甚則陰分受傷,血為所耗。而出沒之後須以養血為主,可保萬全,此首尾治疹之大法。至於臨時權變制宜,亦惟神而明之而已。

白話文:

麻疹是由陽氣過盛造成的疾病,高熱會損傷陰液,耗損血液。在麻疹發作之後,治療的重點應放在補血上,這樣才能確保病人的康復,這是治療麻疹的基本原則。至於臨牀上應如何靈活應變,只有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把握。

若夫癮疹法脈,則又當辨。癮疹者,乃心火灼於肺金,又兼外受風濕而成也,發必多癢,色則紅赤,隱隱於皮膚中,故名癮疹(俗名風丹)。其脈六部浮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強者熱也,風熱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肌虛,熱氣外薄故也。經曰:泄風,蓋諸癢為虛,血燥不榮肌腠,故癢也。

白話文:

如果說到癮疹的病機,則又需要區分清楚。癮疹,是指心火灼傷肺金,同時又兼受外界的風濕之邪而形成。發作時一定會很癢,顏色呈紅赤色,隱隱地出現在皮膚之中,所以稱為癮疹(俗稱風丹)。它的脈象六部浮大,浮脈代表風虛,大脈代表氣強,氣強代表熱盛。風熱相互搏擊,就一定會形成癮疹。身體感到癢,癢是因為肌肉虛弱,熱氣從體內向外發散的緣故。經書上說:治療風邪,因為所有瘙癢都是虛症,血燥不榮養肌肉組織,所以才會發癢。

治法先用加減羌活散疏風散濕,繼以加味消毒飲清熱解毒,表裡清而疹自愈耳。

白話文:

治療方法先使用加減羌活散來疏散風氣、祛除濕氣。接著再用加味消毒飲來清熱解毒。表裡清淨了,疹子自然就會痊癒了。

至若斑與疹又宜辨也,輕如蚊點為疹,重若錦紋為斑。疹為風邪,發於太陰肺經,客於皮毛;斑為熱毒,發於陽明胃經,蘊於肌肉,表裡藏府,治法天淵。夫疹為風邪,法當宣揚,大忌苦寒遏其宣發;斑為熱毒,法當清火,大忌溫補助其毒勢。若其陰證發斑,其脈微,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者,此胃氣極虛,誤服寒涼,立見危殆矣。此皆醫之切要,所關學者,能勿思臨證之宜細審哉。

白話文:

辨別斑和疹也很重要。輕微像蚊子叮咬的是疹子,嚴重到像錦繡紋路的則是斑。疹子是風寒引起,發於太陰肺經,侵犯皮毛。斑則是熱毒所致,發於陽明胃經,積聚在肌肉中,內外藏府都會受影響,治療方法大不相同。疹子是風寒,應當宣散開,最忌寒涼藥遏制其宣發。斑是熱毒,應當清熱,最忌溫補藥助長毒勢。如果陰證(體質虛寒)起了斑,脈搏細微、面色淡紅,斑點隱隱出現在皮膚表面,這是胃氣極其虛弱,誤服了寒涼藥物所致,危急萬分。這些都是醫學中的重要要點,與學醫者息息相關,在臨牀診斷時務必仔細判斷。

附方:羌活散:羌活、前胡、薄荷、防風、川芎、枳殼、桔梗、蟬蛻、連翹、甘草、赤苓,姜引。加味消毒飲:荊芥、防風、牛子、升麻、甘草、赤芍、山楂、連翹。

白話文:

方劑一:羌活散

組成:羌活、前胡、薄荷、防風、川芎、枳殼、桔梗、蟬蛻、連翹、甘草、赤苓

用法:用薑汁送服

方劑二:加味消毒飲

組成:荊芥、防風、牛子、升麻、甘草、赤芍、山楂、連翹

用法:不載

2. 小兒徵病說

驗諸小兒病症,一歲二歲臟氣未滿者,固不可以診定,三歲四歲血氣靡定者,亦未可以脈論,務宜察面鼻部位,以所現之氣色而辨別虛實邪正。然面上部位當依《靈樞》所指,黃帝曰:庭者首面也,指天庭穴管頭面事也。闕上者,咽喉也,指稍下天庭分許,管咽喉中也。關中者肺也,指又下關上分許在眉尖之上,管肺與胸中事也。

白話文:

在診斷小兒疾病時,一歲和兩歲的兒童臟腑之氣未滿,不能據此進行診斷;三歲和四歲的兒童血氣未穩定,也不能僅憑脈象論斷。應當仔細觀察面部和鼻子的部位,根據所顯現的氣色來辨別是虛證還是實證,是邪氣還是正氣。

但是,面部的部位應該按照《靈樞》所指:黃帝說,庭指的就是頭面,指的是天庭穴,主管頭面部的疾病。闕上指的就是咽喉,指的是天庭穴稍下方一段距離,主管咽喉部疾病。關中指的就是肺,指的是再往下闕上下方一段距離,位於眉毛上方,主管肺和胸中的疾病。

下極者心也,指在兩眉尖中間名曰印堂,乃心經離陽所主,管胸膻膈中事也。直下者肝也,指又下印堂分許在山根年壽之間,管腹中事也。肝左者膽也,謂膽寄於肝,故附徵於肝部之旁也。下者脾也,指準頭又曰明堂,乃面王也,管脾胃及諸臟之善惡也。方上者胃也,指附於準頭之旁,內即鼻隧迎香,乃胃家善惡之應也。

白話文:

**下極:**是指心,具體位置在兩眉尖中間,稱為印堂,由心經離陽所主,掌管胸、羶、膈中的事務。

直下: 是指肝,具體位置在印堂之下,在山根和年壽之間,掌管腹中的事務。

肝左: 是指膽,因為膽屬於肝,所以附屬於肝的旁邊。

下: 是指脾,具體位置在準頭,又稱明堂,是面部的「君主」,掌管脾胃和其他臟腑的善惡。

方上: 是指胃,具體位置附於準頭的旁邊,內部和鼻孔相通,是胃家善惡的應驗。

中央者大腸也,指人中管大腸也。夾大腸者腎也,指上口唇上,乃人中之兩旁,左管左腎也,右管右腎也。面王以下者小腸也,指人中上截鼻間之間,管小腸也。當腎者臍也,指在口唇下承漿上,乃膀胱子處之應也。

白話文:

位於嘴脣中心的溝槽是「人中」,代表大腸。夾著大腸的是「腎」,位於上嘴脣的兩側,左邊對應左腎,右邊對應右腎。人中以下到嘴角之間的是「小腸」,代表小腸。在腎臟對應的位置是「臍」,位於下嘴脣下方,對應膀胱和子宮。

徵氣之色有六,青為肝氣,赤為心氣,黃為脾氣,白為肺氣,黑為左腎氣,紅紫為右腎氣。青欲如蒼璧不欲如藍,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紅欲如珊瑚不欲如塗朱。大凡各色現於部位以相生相旺者為順。

白話文:

徵氣有六種顏色:青色代表肝氣,紅色代表心氣,黃色代表脾氣,白色代表肺氣,黑色代表左腎氣,紅紫色代表右腎氣。

  • 青色應像蒼翠的玉璧,不要像藍靛色。
  • 紅色應像白布包裹著硃砂,不要像赭紅色。
  • 黃色應像羅紗包裹著雄黃,不要像黃土色。
  • 白色應像鵝毛,不要像鹽色。
  • 黑色應像濃重的漆色,不要像灰褐色。
  • 紅色應像珊瑚,不要像塗硃色。

一般來說,各種徵氣顏色出現在相生相旺的部位上是正常的。

如脾部得紅黃色,肺部得豕膠之白色,肝部得鳥羽之青色,心部得雞冠之赤色,左腎部得烏羽之黑色,右腎部得石榴之紅色是其正也。以相剋相戰者為逆,如脾部得青黑色,肺部得赤青色,肝部得白黃色,心部得白黑色,左腎部得黃色,右腎部得丹紙之色,是其逆也。生旺者吉,逆克者凶,理則然也。

白話文:

如果脾部是紅黃色,肺部是豕膠的白色,肝部是鳥羽的青色,心部是雞冠的紅色,左腎部是烏羽的黑色,右腎部是石榴的紅色,這就是正常的情況。

如果相反,出現以下情況,就是異常:脾部青黑色,肺部赤青色,肝部白黃色,心部白黑色,左腎部黃色,右腎部丹紙色。

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生旺的吉利,逆克的兇險。

若五色主病大概可推,青為感冒風寒,重青為傷風,青白為傷寒,青黑為陰寒,黑滯為寒痛,孤黃獨赤為欲痙,沉濁雜紫為傷食,紅黃隱隱為無病,紅黃氣深為胃寒,上下唇俱帶紫紅色似腫而厚者,為真陽上浮虛症,必壯熱渴汗,宜於養陰隊內大補真陽,以生元陽,如口唇紫色更加腫而枯燥者,此則不惟真陽浮越,且兼脾元損憊,津液不潤可知,急宜大補真元,加入生津補液,方是正治。若誤認作陽症,清之涼之,及敷臍退熱等法必致不救矣。

如上下唇口俱帶紅,氣薄潤如常,面上臟腑部位別無青黑氣色,此為火旺胃實,可攻、可伐、可清、可瀉者也。

白話文:

根據五色的徵象,大致可以推測疾病:

  • 青色:感冒風寒
  • 青色加重:傷風
  • 青白色:傷寒
  • 青黑色:陰寒
  • 黑色瘀滯:寒痛
  • 單獨的黃色或紅色:即將痙攣
  • 沉濁雜有紫色:傷食
  • 紅黃色隱約可見:沒有疾病
  • 紅黃色氣色很深:胃寒
  • 上下脣都帶有紫紅色,看起來腫脹、肥厚:真陽上浮的虛症,必定有發熱、口渴、盜汗,應當滋養陰分,大補真陽,以生長元陽。
  • 如果口脣紫色加重,更加腫脹乾燥:不只是真陽浮越,而且脾臟元氣虛弱,津液不潤。應當及時大補真元,加入滋生津液的藥物,纔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錯誤地認為是陽症,使用清涼的療法,或敷臍退熱,必定會導致無法救治。

凡小兒總宜氣色隱隱紅黃,為得胃氣、神氣所養。又有一種同經異治,最難用藥,後先標本,尤宜精究。如下唇所現之氣或青、或白、或紅紫而枯燥者,皆是火浮脾虛。而上唇薄帶紅黃真氣,此係胃實火旺,見其下唇所現是色,法宜先補脾家臟真,必俟脾氣強壯方可清解胃熱,庶免以輕變重。若見下唇所現是氣,即於補脾隊內略加清胃之品,一舉而兩功並收。

白話文:

對於兒童來說,整體氣色應該是隱隱的紅黃,這表示他們得到了胃氣和神氣的滋養。不過,有一種情況是不同的,治療時需要同經異治,最難用藥,所以後續標本的處理更需要深入研究。

如果下脣的氣色是青色、白色或紅紫色且乾燥的,這都是脾虛火浮的表現。而上脣比較薄,帶有紅黃色真氣,這表示胃氣實、火旺。如果看到下脣有這樣的氣色,治療方法應該先補脾臟的真氣,等到脾氣強壯了,再清理胃裡的熱氣,這樣才能避免病情加重。

如果看到下脣有這樣的氣色,可以在補脾的藥方中稍加一些清胃的藥材,這樣可以同時達到補脾和清胃的目的。

其餘肝虛膽實,肺虛大腸實,心虛包絡實,左腎虛膀胱實,右腎虛小腸實,俱宜仿此以消息之。至於手上關筋之虛實與面部氣色無異同,看法將小兒食指側面正筋分作三截,以左手近指甲一頭辰內候膻中,正卯位候心,卯內候膽,正寅位候肝,寅內候腹中。近虎口一頭,以入掌心橫紋正位候左腎,以右手食指側面正筋候胸肺,正位候脾,內候胃,正位候右腎。俱宜以氣色善為腑實,腑實其病在合。

白話文:

除此之外,其他肝虛膽實、肺虛大腸實、心虛包絡實、左腎虛膀胱實、右腎虛小腸實的情況,都可以參照這個方法來調整。

至於手上的關筋虛實和臉部氣色是一致的。觀察方法是將小孩子的食指側面正筋分成三段,左手食指靠近指甲的一端,在辰位的位置按壓膻中穴,卯位按壓心經,卯位內側按壓膽經,寅位按壓肝經,寅位內側按壓腹部。靠近虎口的一端,用手掌橫紋正位按壓左腎經,右手食指側面正筋按壓胸肺,正位按壓脾經,內側按壓胃經,正位按壓右腎經。

如果某個臟腑的氣色好,就表示相應的臟腑實證,而實證的病患在相應的合穴上。

以色惡氣善為腑困,腑困其病在裡,以氣色俱惡為臟虛,臟虛其病在神。凡氣色以青淺為外邪,深黑為臟憊,浮粗為外感,沉散為不足,紫滯為傷食,青白為多痰,赤潤為火毒,紅紫為疳積,血色不沖和為氣滯。推之欲其活動如輕云之過太虛,推後喜其聚斂若霓虹之沉水底,總以扒得動為活,不動力死。扒來而間或凝結如珠亦危,此其要也。

白話文:

如果面色暗沉、氣色不好,表示腑臟功能失常,病症在體內。如果面色和氣色都很差,表示臟腑虛弱,病症在精神層面。

氣色青淺,表示外邪侵襲;深黑,表示臟腑疲憊;浮粗,表示外感發病;沉散,表示氣血不足;紫滯,表示飲食積滯;青白,表示痰濕較多;赤潤,表示火毒內侵;紅紫,表示疳積(小兒營養不良症);血色不均勻,表示氣血瘀滯。

推拿時,需要讓氣血活動起來,像輕盈的雲朵飄過天空。推拿後,希望氣血能聚集起來,像彩虹沉入水中。總之,能推動的是活的,不能推動的是死的。推拿過程中,如果偶然出現像珠子一樣的硬結,表明情況危急。把握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餘病症與大人治療無異。獨於驚風一症原無經旨,皆後人因象取名,妄擬混呼。由是訛以傳訛,謬增症治耳。夫驚者駭也,恐怖也,懵然觸其不備之謂也。前哲云:小兒陽常有餘,言其氣浮而暴,非真陽有餘,乃氣躁也。小兒陰常不足,言臟元之未滿,非真陰不足也。故小兒因臟腑神氣不固,心怯膽小,偶睹奇形怪象,突聞驟震大呼,以及雞犬牛馬之奔弛,能令小兒致驚。驚則真元恍惚,寤寐不寧,作熱作搐,恐挾外感,即於養臟安神隊中兼帶發散自愈。

白話文:

其他疾病的治療方法與成人的方法沒有什麼不同。唯獨「驚風」這個症狀在經典中並未提及,都是後人根據症狀現象而取的名字,隨意定義併混用。因此傳來傳去就出現錯誤,錯誤地增加了症狀和治療方法。所謂「驚」,指的是受到驚嚇、感到恐懼、猝不及防地受到刺激。前輩醫家說:小兒的陽氣通常比較旺盛,並不是指真正的陽氣過剩,而是指氣息浮動而且急躁。小兒的陰氣通常比較不足,並不是指真正的陰氣不足,而是指臟腑還沒有發育完善。因此,小兒因為臟腑、神氣不穩定,心臟怯弱膽子小,偶爾看到奇形怪狀的事物,突然聽到驟然出現的巨大聲響,甚至是雞犬牛馬奔馳而過,都能讓小兒受到驚嚇。受到驚嚇之後,真氣就會恍惚不穩定,睡醒不安,發熱抽搐,擔心會夾雜外感,因此在養心安神隊伍中同時加入發散藥物,讓病情自行痊癒。

如無外感,則取大人寧靜之精神,安鎮小兒擾攘之氣魄,所謂同氣相求,以為翕聚之機也。溯諸本旨,今人所云急驚即傷寒門中剛痙。剛痙原系陽症,起於淫邪侵犯腑合,發熱口渴,手足抽掣,角弓反張,形狀類風,宜遵正治。有風治風,見痰治痰,發熱退熱,畏寒除寒,略重者須於剛痙條內節取祖方治之。

白話文:

如果沒有外感因素,就需要採取大人安靜祥和的心態,來安撫小孩躁動不安的情緒,因為同類的心性會互相吸引,這樣才能使小兒平靜下來。回歸根本,現代人所說的急驚風其實就是傷寒科中的剛痙。剛痙本質上是陽症,是由於邪氣侵犯了腑臟而引起,症狀包括發燒口渴、手足抽搐、角弓反張,外形狀似風症,應遵循正常的治療原則。有風症狀就治風,有痰症狀就治痰,發燒就退燒,怕冷就驅寒,病情較重的需要根據剛痙的條目,節選前人的經典方劑來治療。

今人所云慢驚即傷寒門中柔痙,柔痙本屬陰症,因於胎元不足,有發熱不發熱者,有口渴不口渴者,反張抽掣較剛痙差緩,宜遵反治,急須分經溫補,先救臟真,則痰搐寒熱可不治而自愈矣。間有內外病因,須要微存寒熱風痰,不可盡徹,必俟臟氣大回,凶症悉減,方可更藥去之。

白話文:

現代人所說的慢驚風就是傷寒類型中的柔痙。柔痙本來是陰性的疾病,與胎兒發育不良有關。有些病患會發燒,有些不會;有些會口渴,有些不會。柔痙的痙攣和抽搐比剛痙緩慢。治療時應採取相反的方法,快速分清經絡,溫補氣血,先救護臟腑的元氣,這樣痰涎、抽搐和寒熱就不需要治療,自然會痊癒。偶爾會有內外病因,需要稍微保留寒熱風痰的症狀,不能完全祛除。等到臟腑之氣大為恢復,危重症狀都減輕,才能換藥治療。

今人所云慢脾,即傷寒門中亡陽壞症,筋惕肉瞤是也。明見機兆一至,急取四將四逆或真武等湯救之。凡治真元衰憊,要在病症未及全現之先,庶可挽回千百中之一二。如病盡發而後藥之,勢必萬無可及矣。至有吐泄並作,非關陽腑嘔泄者,更宜急補火土。間有半陰半陽病症夾雜者,亦宜穩守陰盡回陽,方可更行清涼,以盡拔病本耳。

白話文:

現代人說的「慢脾」,就是傷寒學派中的「亡陽壞症」,表現為筋骨抽搐、肌肉跳動。當看到疾病徵兆出現時,就要立即用四將湯、四逆湯或真武湯等方劑進行搶救。

醫治元氣衰弱的疾病時,要在疾病症狀完全顯現之前進行,這樣纔有機會挽救一二。如果等到疾病全部發作後再用藥,那就可能迴天乏術了。

到了既有嘔吐又有泄瀉的情況,但不是陽腑導致的嘔吐或泄瀉,就更應該急補心火和脾土。如果遇到陰陽夾雜的疾病症狀,也應該按照「陰盡回陽」的原則,等到陽氣恢復後再使用清涼的方劑,徹底拔除病根。

又有一種小兒,胎元充足,臟氣強旺,生來面部關筋氣色俱善,縱冒重感均屬淫邪暴病,如果僅在合分皮毛血肉骨骼之間,尚與臟腑無咎,不可亂投藥餌,恐其引邪入內,宜遵推拿之法即安。但或氣色不善,不可妄推臟氣,若經推散,病勢頓劇,卒難生聚,慎之慎之。列圖於下以便需用者之採擇焉。

白話文:

還有一種小兒,生來體質健壯,臟腑氣血旺盛,面部關節筋脈氣色都很好。即使得重感冒,也是暫時性的邪氣侵襲引起的急病。如果疾病只在皮膚、肌肉、骨骼之間,沒有傷及內臟,就不要亂用藥物治療。以免將邪氣引導到內部。應該遵循推拿的方法治療,這樣孩子就會很快好轉。但是,如果孩子的氣色不好,就不能隨意推拿,認為是臟腑氣血出了問題。如果貿然推拿,病情會突然加重,導致孩子難以恢復健康。所以,在推拿治療時一定要慎重。以下列出圖示,供需要的人參考。

推法,先取生薑水蔥搗碎,巾裹揪出自然汁三盞暖熱,用二大拇指醮汁,先從眉心雙推二十四下,次從眉心分推左右至太陰太陽九下,次從天庭步步下至承漿各穴,掐一下以代針法。

白話文:

按摩手法:首先取生薑和蔥搗碎,用布包起來擠出三杯新鮮的汁液,加溫後備用。用兩個拇指沾取汁液,先從眉心開始,雙向推二十四下;然後從眉心分推到左右太陽穴,各推九下;接著從額頭逐步推到下巴的承漿穴,每到一個穴位時掐一下,代替針灸手法。

更於太陰太陽二穴或發汗或止汗,次將兩耳下垂尖掐而揉之,次將兩手捧頭而搖之以順其氣,次看寒熱,向手推三關六腑,運八卦,分推胸口,並揉臍,挨委中畢,再揉井肩,至於別穴看症再加揉法。

白話文:

另外,按壓太陰和太陽穴位,可以助於發汗或止汗。接著,掐住耳朵下方的尖端按摩。再用雙手捧著頭搖晃,幫助氣順暢。根據患者的寒熱狀況,按壓手部反射區來治療身體各個部位,運用八卦方位,分別按壓胸口,並按摩肚臍。按完委中穴,再揉井肩穴。至於其他穴位,根據症狀再針對性地按摩。

推三關退六腑運八卦,男女俱在左手,以男左女右分論大誤。

兒眼翻上者,將大指甲在小天心向掌心一掐即平。又眼翻上者將大指甲在小天心向總筋一掐即平。

白話文:

推三關、退六腑、運轉八卦這些手法,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操作在左手。用男左女右來區分是很大的錯誤。

孩子眼睛往上翻的情況,可以用大拇指的指甲在小天心位置朝著掌心掐一下就能恢复正常。如果孩子眼睛還是往上翻,那麼可以將大拇指的指甲在小天心位置朝著總筋掐一下就能恢复正常。

凡推上三關十下,必須退下六腑三下以應之,宜輕。如退下六腑十下,當輕輕推上三關三下以應之,庶為補瀉得宜。

白話文:

在推拿上三關時,每推十下,就需要退下六腑三下以配合,推拿手法宜輕柔。如果需要退下六腑十下,則應輕輕向上推上三關三下以配合,才能達到適當的補瀉作用。

推往手背一頭為上,推往五指尖梢為下。三關陽也,此處為陽極陰生之地。女陰道,故從陰生處推上為涼為瀉。六腑陰也,此處為陰極陽生之地。男陽道,故從陽生處退下為涼為瀉。

白話文:

口訣說:腎水脈絡細微,推往上就疏通,推往下就通補。小便不通或紅色渾濁的,清利腎經就好。心、肝、脾、肺四臟在上,所以推往上通補,推往下通瀉。腎臟在下,所以推往下通補,推向上疏通水道,小便就會清利,所以這樣做是通瀉。反過來推就會無效。

訣曰:腎水一紋為後谿,推上為清下補之。小便閉赤清之妙,腎虛便速補為宜。心肝脾肺四臟在上,故以推上為補,推下為瀉。腎臟在下,故以推下為補,推上疏通水道而小便自清,故為瀉。反此必推之不驗。

凡驚搐來,急於大墩穴拿之,或鞋帶穴對拿。如小兒溺死,在大墩穴按之無脈,再按解谿穴又無脈,不必醫治。若二處稍有,急以參附大方救之即蘇。凡驚搐來時兒身往前僕,即將委中穴向下掐住,身便正。若身往後仰,即將膝上鬼眼穴向下掐住,身便正。

白話文:

當癲癇發作時,要立即抓住大腿上的大墩穴,或者同時按壓鞋帶穴。如果是小孩子溺水,按壓大墩穴沒有脈搏,再按解谿穴也沒有脈搏,那就不用治療了。如果兩個穴位還有點脈搏,就要趕緊用參附湯救治,就能甦醒過來。

癲癇發作時,如果孩子的身體向前彎曲,就用力掐住膝窩處的委中穴,身體就能挺直。如果身體向後仰,就用力掐住膝蓋上方鬼眼穴,身體就能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