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學指要》~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脈有藏府六經之要

(明六經平脈病脈及陰陽五行相乘之義)

《內經》曰: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言滑利如珠連綿相貫),如循琅軒(言溫潤而柔滑二象,喻其盛滿流行,無太過不及之象也),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平肺脈來,厭厭聶聶(澀之象也),如落榆莢(毛之象也。言輕浮和緩為和平之象也),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平肝脈來,軟弱招招(言乍起乍伏之象也),如揭長竿末梢(長而軟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記載:

  • 平心脈:脈搏來得很流暢,就像連在一起的珠子一樣,既溫潤又柔滑,說明心臟功能正常,夏天以胃氣為主。
  • 平肺脈:脈搏來得較緩慢,有點遲滯,就像榆樹上的莢果掉落一樣,既輕柔又和緩,說明肺功能正常,秋天以胃氣為主。
  • 平肝脈:脈搏來得軟弱無力,忽上忽下,就像抖動長竿的末端一樣,既細長又柔軟,說明肝功能正常。

此喻其弦長而兼和緩柔軟之象),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平脾脈來,和柔相離(言悠悠揚揚,時一代也),如雞踐地(雞之行也,舉足獨緩。雞足四爪,踐地四布,此形容脾脈之灌溉四藏,和緩而四布也〕,長夏以胃氣為本。平腎脈來,喘喘累累(沉實是生動之象)如鉤(如水流而回轉之象),按之而堅(不空虛也。

白話文:

肝經之脈較長,而且和緩柔軟,所以稱為「肝平」,春季以胃氣為根本。

脾經之脈緩慢柔和,像雞走路時抬起腳步慢慢放下一樣(雞有四隻腳,走路時四個腳趾頭分開踏地,這形容脾經之脈滋養四臟,緩慢柔和地分佈在各處)。初夏以胃氣為根本。

腎經之脈緩慢沉穩,像水流的樣子(曲折回轉),而且按壓時感覺結實(不空虛)。

此言心腎同象,心主血腎主水故也)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言四時脈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胃氣脈也)。此五藏平脈之切要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心和腎的象徵是一樣的,心主導血液,腎主導水液。腎氣平和,冬天應該以胃氣為根本(意思是說,四時的脈象表現為手心和諧,感覺愉悅難以形容,這是胃氣的脈象)。這是五臟平和脈象的關鍵所在。

《內經》曰:病心脈來,喘喘連屬(急數之象),其心微曲(尚未至於全曲,鉤多胃少之象也),曰心病。病肺脈來,不上不下(澀之象也),如循雞羽(浮之象也,毛多胃少,肺金之病將見),曰肺病。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弦之太過),如循長竿(長竿無梢則失其和緩之意),曰肝病(弦多胃少故病)。

白話文:

根據《黃帝內經》記載:

心臟疾病

  • 脈象:急促連續
  • 心臟形狀:略微彎曲(尚未完全彎曲,表示胃氣較弱)

肺部疾病

  • 脈象:進退澀滯,浮動
  • 觸診:如觸雞毛(表示毛髮多,胃氣弱,肺金疾病將要出現)

肝臟疾病

  • 脈象:飽滿順滑(弦脈太盛)
  • 觸診:如摸長竿(長竿無梢,代表肝臟失去平衡)

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舉足非如踐地之和,亦不至於鳥距之疾,弱多胃少之象也),曰脾病。病腎脈來,如引葛(牽連引蔓之象),按之益堅(腎多胃少),曰腎病。此五藏病脈之切要也。

白話文:

脾臟有病時的脈象特徵:脈搏有力而頻數,像雞走路一樣(這個「舉足」不是像雞踐踏地面那樣有力,也不是像鳥兒蹦跳那樣快速,而是顯示出脾氣虛弱胃氣偏盛的徵象),這種脈象說明脾臟有病。

腎臟有病時的脈象特徵:脈搏來勢連綿不斷,像牽引葛藤一樣(有蔓延生長的意思),按壓時會感到脈搏更加有力(腎氣偏盛,胃氣虛弱),這種脈象說明腎臟有病。

這是診斷五臟疾病脈象時最重要的要點。

《內經》象曰: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又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故太陽脈浮,浮緩中風,浮緊傷寒,脈浮而緊風寒症具,當兩解之。陽明浮長,其病在經,陽明長洪在經熱甚,陽明脈實其熱入府。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

  • 太陽經脈的脈象:洪大而綿長。
  • 少陽經脈的脈象:有時跳動,有時稀疏,有時短,有時長。
  • 陽明經脈的脈象:浮大而短促。

此外,《內經》還說:

  • 厥陰經脈的脈象:弦緊。
  • 少陰經脈的脈象:鉤形。
  • 太陰經脈的脈象:沉穩。

因此,太陽經脈的脈象浮緩,表示風邪中風。太陽經脈的脈象浮緊,表示傷寒。當脈象浮而緊時,同時存在風寒症狀,需要分兩步治療。

陽明經脈的脈象浮長,說明病症在經脈。陽明經脈的脈象長而洪大,表示經熱嚴重。陽明經脈的脈象實大,說明熱邪已侵入臟腑。

少陽為病,其脈必弦,若陽氣微結,其脈則細(凡脈細脈沉脈緊皆陽熱鬱之症,可見陽氣一結,不但陽症似陰,陽脈亦似陰矣)。太陰沉遲,陰邪脈也,沉遲而數,陽症必見。少陰沉細,陰邪脈也,沉細而數,陽症當辨(人知數而熱,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真陰寒症脈嘗有七八至者,但按之無力而數耳,宜深察之)。厥陰微細,陰邪脈也,邪從陽化,陽症當辨,此六經脈象之切要也。

白話文:

太陽病:脈絡必定緊張,如果陽氣稍微滯留,脈絡就會變得細微。(所有脈絡細微、沉滯、緊繃,都是陽熱鬱結的症狀,可見陽氣一滯留,不僅陽性症狀像陰性,陽脈也像陰脈。)太陰脈沉滯遲緩,是陰邪侵襲脈絡的徵兆。沉滯遲緩卻又頻率快,陽性症狀必定出現。少陰脈沉滯細微,是陰邪侵襲脈絡的徵兆。沉滯細微卻又頻率快,必須分辨是陽性症狀。(人們都知道頻率快是發熱,卻不知道沉滯細微中出現頻率快是寒邪嚴重,真正寒邪的脈搏有時會達到七八至,但按脈時會發現脈絡無力而頻率快,應仔細觀察。)厥陰脈微細,是陰邪侵襲脈絡的徵兆。陰邪從陽轉化,陽性症狀必定出現。這是六經脈象診斷時的重點。

《內經》曰:心脈急甚者為瘛瘲(心為火藏,寒甚故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微則薄於宮城之分,食氣入胃,濁氣歸心,心氣逆,故食不下也)。緩甚為狂笑(心氣有餘。心藏神,神有餘故笑不休),緩為伏梁,在心下(心下有餘之積),上下行時唾血(心主血,熱則上益而時唾)。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

  • 心跳特別快的是「瘛瘲」(心為火藏,寒氣很盛,所以心臟劇烈收縮)。
  • 心跳略快會導致心痛,並延伸到背部,無法進食(因為心臟搏動稍微快了一點,就會影響食氣進入胃,濁氣返回心臟,心氣逆衝,所以不能進食)。
  • 心跳特別慢會導致狂笑(心氣過剩,心臟藏神明,神明過多所以笑個不停)。
  • 心跳慢一些會導致「伏梁」,積聚在心臟下方(心臟下方有過多的積存),時而向上時而向下運行時會咳血(心臟主宰血液,熱氣過剩會上衝,所以時而咳血)。

大甚為喉吤(心氣盛,故喉中吤然有聲),微大為心痹引背(心氣逆於心下),善淚出(心氣行於上,則心精隨氣上湊於目)。小甚為善噦(呃逆也,心藏虛則火土之氣弱,故善噦),微小為消癉(三消之症,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腎主下消)。滑甚為善渴(陽氣盛而有熱盛於上,故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小腹當有形也)。

白話文:

**大甚:**喉嚨發出咕嚕聲(由於心氣旺盛)

微大: 心臟氣血逆流到背部 善淚出: 容易流淚(由於心氣上升,心神跟著氣血往上走)

小甚: 容易呃逆(由於心臟虛弱,火氣和脾胃之氣不足) 微小: 各種消化不良的症狀(心肺主上消化、脾胃主中消化、肝腎主下消化)

滑甚: 容易口渴(由於陽氣旺盛,上半身有熱氣) 微滑: 心絞痛,伴隨肚臍周圍疼痛,小腹有鳴聲(小腹部位應該有形體,不應該有鳴聲)

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心主言,心氣少故喑,血多故溢於上),維厥(四維也。陽氣少,故手足四維厥冷也),耳鳴癲疾(心開竅於耳,心氣虛故耳鳴癲疾)。

白話文:

聲音嘶啞嚴重時表示言語不清,輕微嘶啞則表示出血過多(中醫認為心主語言,心氣不足導致聲音不清,血氣過盛導致血液溢出而上衝),四肢冰涼(四肢為人體邊緣區域,陽氣不足導致手足四肢冰冷)。耳鳴和癲狂發作(中醫認為心與耳朵相通,心氣不足導致耳鳴和癲狂)。

肺脈急甚為癲疾(寒甚故也。所謂重陰則癲),微急為肺寒熱(皮寒熱也,寒在皮毛也),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肺主氣,此皆肺氣虛寒之所致)。緩甚為多汗(熱甚故也),微緩為痿瘻(肺熱葉焦則為痿也),偏風(身偏枯不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腠理開故也。頭以下者,頸項胸背之間,肺之外部也)。

白話文:

  • 肺脈跳動特別快,可能為癲癇(因為寒氣過重;所謂「重陰」就會癲癇)。
  • 肺脈跳動稍快,可能是肺部有寒熱(皮膚寒熱,寒氣在皮毛)。
  • 肺脈跳動緩慢或不規律,可能會咳血,牽扯腰背胸部。或者鼻息不通(肺主氣,這些都是肺氣虛寒導致的)。
  • 肺脈跳動極為緩慢,可能會多汗(因為熱氣過重)。
  • 肺脈跳動稍慢,可能會出現痿瘻(肺熱導致肺葉焦枯引起痿縮)。
  • 身體半側偏枯而無法活動。汗出從頭部以下,且持續不止(這是因為腠理打開了。頭部以下指的是頸項、胸背之間,是肺的外在部位)。

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大主多氣少血。氣盛於下,則為脛腫,微盛於上,則為肺痹引胸背也),起惡日光(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小甚為泄(氣血皆虛故也。肺與大腸相表裡也),微小為消癉(肺主津水之生源也)。滑甚為息賁上氣(陽氣盛故如此),微滑為上下出血(血隨氣行者也)。

白話文:

大甚:脛骨嚴重腫脹,微大:肺部氣滯,波及胸背(「大」主多氣少血。氣盛於下,則為脛腫,「微盛」於上,則為肺部氣滯波及胸背)。起惡日光:陰血不足,故惡日光,金屬畏懼火。

小甚:腹瀉(氣血皆虛所致。肺與大腸相表裡)。微小 :消瘦,食量減少(肺主津液之生源)。

滑甚:呼吸急促,上氣(陽氣盛)。微滑 :上下出血(血隨氣行)。

澀甚為嘔血(血留不行,故為嘔血),微澀為鼠瘻在頸肢腋之間(寒熱病也),下不勝其上,其應善痠矣(痠者,陰寒而痠削不能行。肺主氣而發原在下,少氣有寒,則下不勝其上矣)。

白話文:

澀得非常,會導致嘔血(血堵塞不通,所以會嘔血),微澀的話,就會出現鼠瘻長在頸部或腋下(也是寒熱病造成),身體下部的機能不足以勝過上部,症狀應該是會痠痛(痠痛是陰寒之氣侵襲,導致痠軟無力而無法活動。肺主導氣,氣的來源在下,如果氣虛有寒,則下部機能不足以勝過上部)。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肝主語,在志為怒,肝苦急,故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皆有餘之氣也)。緩甚為善嘔(食氣入胃,精散於肝,緩主多熱,熱則肝氣逆也),微緩為水瘕痹(亦飲食所積也)。大甚為內癰(大主肝氣盛,則鬱怒而不得疏達故也),善嘔衄(肝氣逆於上也),微大為肝痹陰縮(肝氣逆於下也),咳引小腹(肝脈抵小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經氣逆於上下也)。

白話文:

肝脈跳動得很急劇的,會表現為惡毒的言語。(肝臟主導言語,情緒上主怒,肝臟發苦發急,所以脈搏跳動得很急劇的人會表現出惡毒的言語。)

脈搏稍急的,會有胸脅脹氣,就像一個倒蓋的杯子(這都是氣息過盛的表現)。

脈搏跳動得很慢的,會容易嘔吐。(食物進入胃中,精氣散佈到肝臟,脈搏慢的主熱,熱則肝氣上逆。)

脈搏稍慢的,會出現水腫、痹症(也是飲食過多所致)。

脈搏跳動得很大的,會發生內部潰爛(大的脈象主肝氣強盛,因此鬱怒不能疏通。)

容易嘔吐、鼻出血(肝氣上逆)。

脈搏稍大的,會出現肝痹、陰縮(肝氣下逆)。

咳嗽牽引小腹(肝脈直達小腹,向上會影響到肺。咳嗽牽引小腹,說明經氣上下逆亂。)。

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木火盛故如此)。滑甚為㿉疝(氣盛而熱故也),微滑為遺溺(肝主疏泄,肝氣盛,故遺溺)。澀甚為溢飲(飲留於四肢,則經脈阻滯,故脈澀),微澀為瘛攣筋痹(肝氣虛而有寒,故如此,肝主筋也)。

白話文:

  • 飲水量大:體內火氣旺盛所致。輕微口渴:身體消瘦。

  • 尿頻:氣血旺盛且熱。輕微遺尿:肝氣過旺。

  • 脈搏澀:水液滯留在四肢,經脈不通暢。輕微脈絡澀:肝氣虛弱,伴有寒症。肝臟主管筋骨,因此會出現筋骨攣縮,關節麻痹等症狀。

脾脈急甚為瘛瘲(瘛者急而收引,瘲者縱而懈弛。脾主四肢,故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脾有寒不能運化飲食,故為膈中。不能遊溢津液上歸於肺,四布於皮毛,故涎沫從口出也)。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皆四肢癱瘓而不為所用),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病在外而不及於中)。大甚為擊僕(四肢不舉,若擊之而仆地也)。

白話文:

脾脈急而緊,嚴重時為瘛瘲:

  • 瘛:急促收縮
  • 瘲:鬆弛懈怠

脾主管四肢,因此脾脈急促嚴重時會導致瘛瘲。

脾脈略微急促,為膈中食飲入而未消化,又吐出,後有口水:

脾有寒氣時,無法消化食物,導致食物停留在膈中。另外,脾也不能輸送津液上達肺部,遍佈全身,因此會從口中吐出口水。

脾脈過於緩慢,為痿厥:

  • 痿:四肢癱瘓無力
  • 厥:氣血運行障礙

脾脈緩慢會導致四肢癱瘓無力。

脾脈略微緩慢,為風痿:

也是四肢癱瘓無力,無法活動。

四肢癱瘓無力,但心智清晰,如無病一般:

說明疾病只在四肢,未影響到身體內部。

脾脈過於大而緊,為擊僕:

四肢無法抬起,好像被人擊打後倒在地上。

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皆有餘之積聚也)。小甚為寒熱(血氣虛也),微小為消癉(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也)。滑甚為㿉癃(濕熱則為疝㿉為小便閉癃),微滑為蠱毒蛔蠍腹熱(濕熱則生蟲也),澀甚為腸㿉(脾氣虛而有寒)。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多血少氣故也)。

白話文:

  • **微大:**疝氣,肚子大,膿血停積在腸胃之外(都是多餘的積聚)。
  • **小甚:**寒熱病(血氣虛弱)。
  • **微小:**消癉病(胃無法運化津液)。
  • **滑甚:**㿉癃病(濕熱導致疝氣和排尿困難)。
  • **微滑:**蠱毒(蛔蟲、蠍子導致的腹熱)(濕熱生蟲)。
  • **澀甚:**腸㿉病(脾氣虛,有寒氣)。
  • **微澀:**內㿉病,多排出膿血(多血少氣)。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陰寒太甚故也),微急為沉厥奔豚(正氣虛寒則為沉厥,虛氣反逆故為奔豚),足不收(陰寒在下),不得前後(腎開竅於二陰,氣虛不化故如此),緩甚為折脊(督脈屬腎,貫脊,緩則督脈懈弛,故折脊也),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溢還出(腎氣緩故如此)。

白話文:

腎脈過於急促會導致骨癲疾(因為陰寒過盛),稍微急促的話會出現沉厥奔豚(正氣虛寒就會導致沉厥,虛氣反逆就會導致奔豚),腳無法收回(陰寒在下方),不能前進或後退(腎臟在兩個陰經中開口,氣虛不化就會這樣),腎脈過於緩慢會導致折脊(督脈屬於腎臟,貫穿脊椎,緩慢的話督脈就會鬆弛,所以會折脊),稍微緩慢的話會導致洞泄,洞泄就是食物不消化,從下面流出來再排出去(因為腎氣緩慢就會這樣)。

大甚為陰痿(陰器不舉),微大為石水(腎水也),起臍以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腕(水泛而土敗也),不治。小甚為洞泄(腎氣虛也),微小為消癉(精血不足)。滑甚為癃㿉(腎有熱則為小便癃閉,為睪丸腫㿉),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熱傷腎氣也),起則目無所見(熱傷骨精也)。澀甚為大癰(血氣阻滯故也),微澀為不月,沉痔(氣血不行故也)。

白話文:

大甚為陰痿:陽氣極其虛弱導致陰器不舉。

微大為石水 :腎氣稍弱導致腎水不足。從肚臍以下到小腹,感覺軟軟的,往上到胃部(這是水泛濫而土氣敗壞的緣故)。不治療就會沒命。 小甚為洞泄 :腎氣極度虛弱導致腹瀉。 微小為消癉 :精血不足。 滑甚為癃㿉 :腎有熱,導致小便閉塞,睪丸腫脹疼痛。 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 :熱氣損傷腎氣。起身就會看不見東西(熱氣損傷骨精)。 澀甚為大癰 :血氣阻滯。 微澀為不月,沉痔 :氣血運行不暢。

諸急者多寒(寒氣收勁故急),緩者多熱(熱氣散弛脈緩),大者多氣少血(宗氣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故大主多氣),小者氣血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按《內經》曰:澀者陽氣有餘。言陽氣受傷,故脈澀也;滑者陰氣有餘也,言血隨氣行,陰血沸騰,故脈滑也),此六經病脈之切要也。

白話文:

急促的脈象大多因寒氣導致(寒氣收縮經脈,因此脈象急促);緩慢的脈象大多因熱氣導致(熱氣散發擴張,脈象因此較緩慢);粗大的脈象大多是氣多血少(宗氣和營氣在脈中的運行,衛氣在脈外的運行,所以脈象粗大表示氣多);細小的脈象表示氣血皆少;滑利的脈象表示陽氣旺盛,微熱;澀滯的脈象表示血少氣多,微寒(《內經》中記載:澀滯脈象表示陽氣過剩。但若陽氣受傷,也會導致脈象澀滯;滑利脈象表示陰氣過剩。也就是說血隨氣行,陰血沸騰,所以導致脈象滑利)。以上六項是六經病脈切診中的要點。

要之,各藏各經,無非氣血陰陽之相周通也,則陰陽五行之相乘可弗辨哉。夫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如寸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乘入於陽中,則灑淅惡寒。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則發熱。此內傷不足陰陽相乘,有休止之惡寒發熱也。若脈緊無汗,灑淅惡寒發熱者,是傷寒也。

白話文:

總之,各個臟腑經絡,都離不開氣血陰陽的相互運轉,那麼陰陽五行的相互制約,難道可以不加以辨別嗎?陰脈不足時,陽氣就會乘虛而入;陽脈不足時,陰氣就會入侵。例如:寸脈微弱,說明陽氣不足,陰氣上升進入陽經中,就會導致惡寒發熱。尺脈微弱,說明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進入陰經中,就會導致發熱。這就是內傷導致的陰陽相乘,出現有休止的惡寒發熱。如果脈搏緊繃沒有汗,又出現惡寒發熱,那就屬於傷寒。

脈緩有汗,灑淅惡寒發熱者,是中風也。皆外感有餘,風寒中傷營衛,無休止之惡寒發熱也。至於水乘火、金乘木,乘其所勝是相剋也,名曰縱。火乘水、木乘金,乘所不勝是反侮也,名曰橫。水乘金、火乘木,子乘其母是倒施也,名曰逆。金乘水、木乘火,母乘其子是相生也,名曰順。

白話文:

脈搏緩慢並出汗、流鼻水、怕冷發熱的,是中風了。

都是外感邪氣多於身體正氣,風寒邪氣傷害了表層的營衛之氣,所以惡寒發熱不停。

(以下為中醫陰陽五行理論的內容)

  • 水剋火:水多勝過火,為相剋,稱為縱。
  • 火剋水:火多勝不過水,為反侮,稱為橫。
  • 水剋金:水多勝過金,為倒施,稱為逆。
  • 金剋水:金多勝不過水,為相生,稱為順。

五藏之脈,肝弦、心洪、脾緩、肺浮、腎沉,五藏各見本脈自無病也。若見他脈,以此推之,縱者病甚,橫者病危,逆者病虛,順者病實也。金、木、水、火皆生於土,故不言乘爾。凡此皆診視之要旨,明於《內經》,學者苟能深究焉,則藏府六經之間,寧有遁情哉。

白話文:

五臟的脈象,肝的脈象像琴絃,心的脈象像大水,脾的脈象緩慢,肺的脈象浮起,腎的脈象沉降。五臟各自呈現本來的脈象,就沒有疾病。如果出現其他脈象,可以以此推斷,脈象縱長代表病情嚴重,脈象橫行代表病情危急,脈象倒行代表虛症,脈象順行代表實症。金、木、水、火都生於土,所以沒有提到乘剋。這些都是診脈的基本要點,記載於《內經》中。學習者只要能深入探究,那麼五臟六腑經絡之間,就不會有隱藏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