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貽績

《醫學指要》~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奇經八脈

破血有三治,始則四物入紅花調黃耆肉桂,次則四物入紅花調鯪鯉甲、桃仁、肉桂,童便煎服。末則四物紅花調易老沒藥散可也。

陰維陽維(診治)

脈名同維,分陰分陽,自尺至寸,內外宜詳,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

集要,從右尺外斜至寸上是陰維脈也。從左尺內斜至寸上是陽維脈也。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上大指名為尺外,斜上小指名為尺內。邪氣在陽維、陽蹺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邪氣在陰維、陰蹺則發癲,癲靜而屬陰故也。越人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

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終始相聯附者,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加減治之。

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耆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衝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近按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

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兼太陰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養榮、妙香之類,因病治之,庶乎其不差矣。

陰維

集要,《難經》曰:陰維起於諸陰交。叔和曰:陰維主病癲癇、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汗出惡風、身洒洒然也。又曰:陰維沉實而大主胸中滿,心痛如貫珠者,男子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

陽維

集要,《難經》曰: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叔和曰:陽維主病,肌膚痹癢而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

關於破血(活血化瘀)的治療有三個階段:

  1. 初期:使用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入紅花,再搭配黃耆和肉桂來調和藥性。
  2. 中期:使用四物湯加入紅花,再搭配穿山甲(鯪鯉甲)、桃仁和肉桂,用童子尿煎服。
  3. 末期:使用四物湯加入紅花,再搭配易老沒藥散即可。

陰維陽維(診治)

陰維脈和陽維脈的脈象名稱相同,區分為陰陽兩種,從尺部到寸部,脈象的內外都要仔細觀察。從尺部外側斜向上到寸部的是陰維脈;從尺部內側斜向上到寸部的是陽維脈。

簡而言之,從右手尺部外側斜向上至寸部的是陰維脈;從左手尺部內側斜向上至寸部的是陽維脈。這裡說的斜上,是指脈象的走向不是直線向上,而是斜著向上。斜向上經過大拇指側的是尺外,斜向上經過小拇指側的是尺內。如果邪氣侵入陽維脈或陽蹺脈,就會導致癲癇發作,癲癇發作屬於陽證。如果邪氣侵入陰維脈或陰蹺脈,就會導致癲病發作,癲病平靜時屬於陰證。越人(扁鵲)說:陽維脈發病會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陰維脈發病會出現心痛的症狀。張潔古說:衛氣屬於陽氣,主護衛體表,陽維脈感受邪氣,發病位置在體表,所以會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

營氣屬於陰氣,主滋養身體內部,陰維脈感受邪氣,發病位置在體內,所以會出現心痛的症狀。李時珍說:陽維脈與手足三陽經相連,而足太陽經和少陽經的始末相連,只有這兩條經脈會有寒熱的症狀,所以陽維脈發病也會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寒熱症狀在體表,兼有太陽經症狀的,有汗的要用桂枝湯,無汗的要用麻黃湯。寒熱症狀在半表半裡,兼有少陽經症狀的,要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如果營氣和衛氣虛弱導致寒熱病症,可以用黃耆建中湯或八物湯等來治療。陰維脈雖然與足三陰經相交,但實際上與任脈的走向相同,所以心痛多是因為少陰經、厥陰經或任脈的氣上衝所導致。突然發生的疼痛,沒有發熱症狀;長時間的疼痛,沒有怕冷症狀;按壓後疼痛稍微減輕的是虛證;按壓後疼痛加劇的是實證。凡是寒痛兼有少陰經和任脈症狀的,用四逆湯治療;兼有厥陰經症狀的,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兼有太陰經症狀的,用理中湯治療。

凡是熱痛兼有少陰經和任脈症狀的,用金鈴散或延胡索散治療;兼有厥陰經症狀的,用失笑散治療;兼有太陰經症狀的,用承氣湯治療。如果營血內傷,兼有任脈、衝脈和手厥陰經的問題,應該使用四物湯、養榮湯或妙香散等來治療,根據具體病情來治療,才能夠有效。

陰維

《難經》說:陰維脈起於諸陰經脈的交會處。王叔和說:陰維脈主治癲癇、僵仆、失音、肌肉麻木搔癢、出汗怕風、身體發冷等疾病。還說:陰維脈的脈象沉實而有力,主要對應胸中脹滿、心痛如貫珠、男性脅下脹滿腰部疼痛、女性陰部疼痛好像長瘡等症狀。

陽維

《難經》說:陽維脈起於諸陽經脈的交會處。王叔和說:陽維脈主治肌膚麻木搔癢疼痛、下半身麻木不仁、出汗怕冷、跌倒發出羊叫聲、手腳抽搐、嚴重時不能說話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