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秘錄

《石室秘錄》,這部流傳於清代的中醫醫學巨著,由醫家陳士鐸所撰,是一部承載著豐富臨床經驗與獨特理論體系的醫學典籍。其內容博大精深,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論述精闢,見解獨到,自問世以來,便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部書的源流本身就帶有傳奇色彩。根據書中多篇序言的記載,包括金以謀、岐天師(岐伯)、廣德真人(張機,即張仲景)、呂道人(應為呂洞賓)等人的記述,此書非陳士鐸憑空杜撰,而是假托上古醫祖岐伯口授,並經由醫聖張仲景、神醫華佗、藥王雷公等人評述參訂而成。更有說法指,此書實為明末清初著名醫家傅山的遺著,後經陳士鐸補充整理。雖然這些傳說中的成書過程在歷史考證上可能存在爭議,但它至少反映了兩個重要層面:一是陳士鐸或此書的編者希望藉由這些醫學史上最為崇高的人物來提升書的權威性與影響力,暗示書中內容源自上古真傳、非同凡響;二是無論真實作者是誰,書中的理論和方藥被認為達到了足以與這些醫學先賢比肩,甚至繼承其衣鉢的高度。特別是呂道人序中提及此書即是華佗《青囊書》之術的傳承,更賦予了其傳奇色彩,將其定位為失傳絕學的重現。這種神祕的傳承敘事,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讀者的好奇心與信任感,儘管現代學術研究更傾向於認為這是陳士鐸或其他清代醫家所作。

《石室秘錄》全書共分六卷。其編排方式頗具特色,不同於傳統醫書多按病證分類。書的前五卷不拘泥於病證脈象,而是以醫「法」為綱,統述了包括正醫、反醫、順醫、逆醫、內治、外治、完治、碎治、大治、小治、生治、死治、上治、下治、中治、先治、後治、急治、緩治、本治、未治等一百二十八種治療大法。這種分類方式,將複雜的臨床治療策略提煉上升到方法的層面,鼓勵醫者靈活運用,因應病情變化而施治。每種方法之下,又分列具體的治療方劑。第六卷則回歸傳統,將傷寒與雜病進行類證論治,提供了針對具體疾病的辨證論治思路與方藥。

書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特點,在於其理論的獨特見解和方藥的新穎奇特。如卷一開篇即言「天有奇文,地有奇事,人有奇病,不可拘也。欲治其病,不可以常藥治之」,這奠定了全書「見證識機變,不拘常理」的基調。書中對許多常見病證的論述,往往能突破常規思維,從不同的角度闡釋病機,提出別出心裁的治法。例如,卷一論及肺病難以正治,建議轉而治脾,取土生金之意;然而在論治肺癰時,所用方藥清金消毒湯,其組成看似多為入脾、入肝、入心之品,卻被解釋為透過平肝、養脾、清心火等間接方式,反而更好地實現了「正治肺金」的目的。這種看似迂迴實則高明的治療思路,體現了《石室秘錄》深諳臟腑間相互關係,靈活運用五行生剋制化原理的特色。書中提出的方劑,許多組成藥物或配伍比例與常見經典方不同,甚至藥味繁多,但據傳臨床療效顯著,被譽為「無方不神,無論不異」。

除了治療方法與方藥的創新,《石室秘錄》也十分注重醫學的整體觀與人本精神。書中強調「論治病之道,當先明其源」,指出尋根溯源對於疾病治療的重要性;「治病之法,當因人而異」,彰顯了中醫辨證論治、個體化治療的核心思想;「用藥之道,當審病求宜」,提醒醫者用藥務必精準到位,契合病情。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將醫學與仁愛精神緊密結合,提出「醫者之心,當仁愛博厚」,認為醫者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應具備廣大仁厚的愛心和責任感。這種對醫德的強調,提升了醫學的境界,使其不僅是技術,更是關乎生命與仁道的事業。

《石室秘錄》對後世醫學的影響是深遠的。清代許多著名醫家,如與陳士鐸同時代或稍後的張璐、葉天士、吳鞠通等,都對此書給予高度評價,並在臨床實踐中借鑑和應用其思想與方藥,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這證明了儘管其成書背景帶有神話色彩,但書中蘊含的醫學理論和臨床智慧是具有實質價值的。其提出的獨特治療思路和新奇方藥,為後世醫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拓寬了中醫臨床的視野。

總而言之,《石室秘錄》是一部兼具學術價值與臨床價值的珍貴醫學典籍。它以其獨特的結構、新穎的理論、奇特的方藥以及對醫德的重視,在中醫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雖然其成書傳說頗富傳奇色彩,但書中對疾病的深刻洞察和靈活多變的治療策略,以及字裡行間流露出的仁愛精神,使其成為一部值得所有中醫學習者和臨床醫生深入研讀、反覆體悟的經典。它不僅是關於如何治病的書,更是關於如何理解生命、如何成為一個真正仁心仁術的醫者的智慧之書。


序 (1)

序 (2)

序 (3)

序 (4)

卷一(禮集) (1)

卷一(禮集) (2)

卷一(禮集) (3)

卷一(禮集) (4)

卷一(禮集) (5)

卷一(禮集) (6)

卷一(禮集) (7)

卷一(禮集) (8)

卷一(禮集) (9)

卷一(禮集) (10)

卷一(禮集) (11)

卷一(禮集) (12)

卷一(禮集) (13)

卷一(禮集) (14)

卷一(禮集) (15)

卷一(禮集) (16)

卷一(禮集) (17)

卷一(禮集) (18)

卷一(禮集) (19)

卷一(禮集) (20)

卷一(禮集) (21)

卷一(禮集) (22)

卷一(禮集) (23)

卷一(禮集) (24)

卷一(禮集) (25)

卷一(禮集) (26)

卷一(禮集) (27)

卷二(樂集) (1)

卷二(樂集) (2)

卷二(樂集) (3)

卷二(樂集) (4)

卷二(樂集) (5)

卷二(樂集) (6)

卷二(樂集) (7)

卷二(樂集) (8)

卷二(樂集) (9)

卷二(樂集) (10)

卷二(樂集) (11)

卷二(樂集) (12)

卷二(樂集) (13)

卷二(樂集) (14)

卷二(樂集) (15)

卷二(樂集) (16)

卷二(樂集) (17)

卷二(樂集) (18)

卷二(樂集) (19)

卷二(樂集) (20)

卷二(樂集) (21)

卷二(樂集) (22)

卷二(樂集) (23)

卷二(樂集) (24)

卷二(樂集) (25)

卷二(樂集) (26)

卷二(樂集) (27)

卷二(樂集) (28)

卷二(樂集) (29)

卷三(射集) (1)

卷三(射集) (2)

卷三(射集) (3)

卷三(射集) (4)

卷三(射集) (5)

卷三(射集) (6)

卷三(射集) (7)

卷三(射集) (8)

卷三(射集) (9)

卷三(射集) (10)

卷三(射集) (11)

卷三(射集) (12)

卷三(射集) (13)

卷三(射集) (14)

卷三(射集) (15)

卷三(射集) (16)

卷三(射集) (17)

卷三(射集) (18)

卷三(射集) (19)

卷三(射集) (20)

卷三(射集) (21)

卷三(射集) (22)

卷三(射集) (23)

卷三(射集) (24)

卷三(射集) (25)

卷三(射集) (26)

卷三(射集) (27)

卷三(射集) (28)

卷三(射集) (29)

卷三(射集) (30)

卷四(御集) (1)

卷四(御集) (2)

卷四(御集) (3)

卷四(御集) (4)

卷四(御集) (5)

卷四(御集) (6)

卷四(御集) (7)

卷四(御集) (8)

卷四(御集) (9)

卷四(御集) (10)

卷四(御集) (11)

卷四(御集) (12)

卷四(御集) (13)

卷四(御集) (14)

卷四(御集) (15)

卷四(御集) (16)

卷四(御集) (17)

卷四(御集) (18)

卷四(御集) (19)

卷四(御集) (20)

卷四(御集) (21)

卷四(御集) (22)

卷四(御集) (23)

卷四(御集) (24)

卷四(御集) (25)

卷四(御集) (26)

卷四(御集) (27)

卷四(御集) (28)

卷四(御集) (29)

卷五(書集) (1)

卷五(書集) (2)

卷五(書集) (3)

卷五(書集) (4)

卷五(書集) (5)

卷五(書集) (6)

卷五(書集) (7)

卷五(書集) (8)

卷五(書集) (9)

卷五(書集) (10)

卷五(書集) (11)

卷五(書集) (12)

卷五(書集) (13)

卷五(書集) (14)

卷五(書集) (15)

卷五(書集) (16)

卷五(書集) (17)

卷五(書集) (18)

卷五(書集) (19)

卷五(書集) (20)

卷五(書集) (21)

卷五(書集) (22)

卷五(書集) (23)

卷五(書集) (24)

卷五(書集) (25)

卷六(數集) (1)

卷六(數集) (2)

卷六(數集) (3)

卷六(數集) (4)

卷六(數集) (5)

卷六(數集) (6)

卷六(數集) (7)

卷六(數集) (8)

卷六(數集) (9)

卷六(數集) (10)

卷六(數集) (11)

卷六(數集) (12)

卷六(數集) (13)

卷六(數集) (14)

卷六(數集) (15)

卷六(數集) (16)

卷六(數集) (17)

卷六(數集) (18)

卷六(數集) (19)

卷六(數集) (20)

卷六(數集) (21)

卷六(數集) (22)

卷六(數集) (23)

卷六(數集) (24)

卷六(數集) (25)

卷六(數集) (26)

卷六(數集) (27)

卷六(數集) (28)

卷六(數集) (29)

卷六(數集) (30)

卷六(數集) (31)

卷六(數集) (32)

卷六(數集) (33)

卷六(數集) (34)

卷六(數集) (35)

卷六(數集)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