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石室秘錄》~ 卷四(御集)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御集) (10)

1. 平治法

論氣虛、血虛、腎虛、胃虛、脾虛諸用藥方

天師曰:平治者,平常之病,用平常之法也。氣虛者,用六君子、四君子湯。血虛者,用四物湯。腎虛無火者,用八味湯:腎虛有火者,用六味地黃湯。肺虛者,用生脈散。心虛者,用歸脾湯天王補心丹。肝虛者,用建中湯。胃虛者,用四君子湯。脾虛者,用補中益氣湯

鬱症,用逍遙散。傷風,用小柴胡湯參蘇飲。有熱者,用二黃湯。胃熱甚者,用竹葉石膏湯。諸如此類,俱可以平常法治之,何必出奇眩異哉,此平治之宜知也。

2. 奇治法

論單味治病

天師曰:奇治者,可以一味而成功,不必更借重二味也,故曰奇治,非奇異之奇也。如吐病用瓜蒂散,止用瓜蒂一味足矣,不必再添別藥,反牽制其手也。如瀉病,止用車前子一兩飲之,即止水瀉是也,不必更加別藥,以分消之也。又如氣脫、吐血等症,止要一味獨參湯治之是也。

又如腰痛不能俯仰,用白朮四兩,酒二碗,水二碗,煎湯飲之,即止疼痛,不必更加他藥也。(〔批〕利腰散。)蓋瓜蒂專能上湧,若雜之他藥,反不能透矣。譬如人善跳躍,一人牽扯其身,轉不自如。車前子性滑而能分水穀,倘兼附之他藥,又如人善入水者,一人牽其足,則反下沉。

人參善能補氣,接續於無何有之鄉,加之別藥,則因循宛轉。所以可以專用,而不可以雙用也,此奇治之宜知者。

3. 偶治法

論雙味治病

天師曰:偶治者,方中不能一味奏功,乃用二味兼而治之也。如吐血用當歸黃耆之類:中寒用附子人參之類;中熱用元參、麥冬之類是也。夫吐血則必血虛,用當歸一味以補血足矣,何以又佐之黃耆也。蓋血乃有形之物,不能速生,必得氣旺以生血,故必用黃耆以補其氣也。

夫中寒之症,陰寒逼人,陽氣外越,祛寒用附子足矣,必加之人參者何也。蓋元陽既不歸合,則一線之氣在若存若亡之間,不急補其氣,則元陽出走而不返矣,故必兼用人參,以挽回於絕續之頃也。夫中熱之症,上焦火氣瀰漫,不用降火之品,何能救焚,似乎用元參以退其浮游之火足矣,何以加入麥冬。

蓋胃火沸騰,則肺金自燥,胃口自救不暇,又何以取給以分潤肺金之氣,故必用麥冬以潤之,則肺足以自養,不藉胃土之奉膳,則胃土足以自資,而火自然可息。此皆偶治之妙法,誰能知奧耶。舉三方可通其餘,至於三之四之,至於十之外。均可於偶方之法廣悟也。

4. 形治法

論目痛,頭痛,手痛,腳痛

天師曰:形治者,四肢頭面有形可據而治之也。如見其目痛則治目,見其頭痛則治頭,見其手痛則治手,見其腳痛則治腳也。其病見之形象,何必求之於無形,此形治之宜審也。審何經之病,用何經之藥,自然效應。如手之麻木,乃氣虛而風濕中之。必須用手經之藥引入手中,而去風去濕之藥始能有效,否則,亦甚無益。

倘舍外形之可據,而求內象之無端。無怪其不相入也。方用白朮五錢,防風五分,黃耆五錢,人參二錢,陳皮五分,甘草一錢,桂枝五分,水煎服。(〔批〕逐風湯。)方中黃耆、人參、白朮,俱補氣去濕之藥,防風乃去風之品,然必得桂枝,始能入於手經也。經絡既清,自然奏功。

舉一而可類推,願人審諸。

張公曰:天師太略,予補一二可也。腳痛之症最多,而最難治。蓋腳乃人身之下流,水濕之氣一犯,則停蓄不肯去,須提其氣,而水濕之氣始可散也。今人動以五苓散治濕,亦是正經,然終不能上升而盡去其濕也。予今立一方,可以通治濕氣之侵腳者。方用人參,白朮各三錢,黃耆一兩,防風一錢,肉桂一錢,薏仁五錢,芡實五錢,陳皮五分,柴胡一錢,白芍五錢,半夏二錢,水煎服。(〔批〕升氣去濕湯

)此方乃去濕之神劑。防風用於黃耆之中,已足提氣而去濕,又助之柴胡以舒氣,則氣更升騰,氣升則水亦隨之而入於脾矣。方中又有白朮、芡實、薏仁,俱是去水去濕之聖藥。有不奏功如響者乎。凡有濕病,幸以此方治之。

目之紅腫也,乃風火入於肝膽之中。濕氣不散,合而成之也。初起之時,即用舒肝舒膽之藥,而加之去濕散火之品,自然手到功成。無如人止知散邪,而不知合治之法,所以壅結而不能速效,少不慎疾,或解鬱於房闈,或留情於聲色,或冒觸於風寒,遂變成爛眼流淚之症,甚則胬肉扳睛有之。吾今定一方,即於初起之三五日內、連服二劑,即便立愈。

方用柴胡三錢,白芍三錢,白蒺藜三錢,甘菊花二錢,半夏三錢,白朮五錢,荊芥一錢,甘草一錢,草決明一錢,水煎服。(〔批〕清目散。)一劑輕,二劑愈。有熱者,加梔子三錢,無熱者不必加入。此方之妙在火、風、濕同治,而又佐之治目之品,所以藥入口而目即愈也。

其餘有形之治,可以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