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秘錄》~ 卷四(御集) (8)
卷四(御集) (8)
1. 火治法
論陽明胃火,論治各經之火
天師曰:火治者,治火之有餘也。火症甚多,惟陽明一經最難治。前論雖悉,尚有未盡之議也。知治陽明之法,則五臟之火,各腑之火,無難專治矣。陽明本胃土也,如何有火?此火乃生於心包。心包之火,乃相火也。君火失權,則心包欺之,以自逞其炎赫之勢。是必以辛涼大寒之品,大劑投之,恣其快飲。
斯火得寒而少息,熱得涼而略停,然必添入健胃之藥,始可奏功。蓋胃火之沸騰,終由於腎氣之不足,去胃火,必須補胃土,然而徒補胃土,而不去水濕之痰,亦不得也。方用石膏一兩。或二兩,或三兩,看火勢之盛衰,用石膏之多寡,知母三錢,麥冬五錢,甘草一錢,糯米一合,竹葉百片,人參三錢,水煎服。方則人參竹葉石膏湯也。
胃火之盛,非此湯不能平。還問其人必大渴飲水,見其有汗如雨者,始可放膽用之,否則不可輕用。蓋無汗而渴,亦有似此症者,不可不辨也。此方純是降胃火之藥,所以急救先天之腎水也。此症一日不治,即熬干腎水而不救。故不得已用此霸道之藥也。倘無汗而渴,明是腎火有餘而腎水不足,又烏可復用石膏湯。
以重傷其腎水乎。然則又當何方以治之?用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北五味三錢,麥冬二兩,元參一兩。此方乃治似白虎症,而非胃火之熱者。人更宜知之也。其餘心火用黃連,肝火用梔子,肺火用黃芩,前言悉之矣,茲不再贅。
張公曰:不意吾方,得真人闡發至此,大快也,然予更有說,陽明之火雖起於心包,實成於肝木之克之也。肝木旺則木中有火,不特木來剋土,而轉來助焰。肝木之火,半是雷火,一發則震地轟天。陽明得心包之火而沸騰,又借肝木龍雷之火以震動,如何可以止遏。故輕則大渴,重則發狂也。
予治此症,往往白芍加至數兩,未曾傳世,世所以不能發明之也。先用石膏湯以去火,隨加白芍以平木,木平而火無以助焰,自然胃火孤立無援。又加麥冬以平肺金之氣,則金有水潤,不必取給於胃土,而胃土可以自救,況又有石膏、知母之降火哉。此狂之所以定,而熱之所以除也。
方用石膏一兩,知母三錢,麥冬一兩,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竹葉一百片,糯米一合,先煎四碗,又加白芍二兩同煎。(〔批〕法制白虎湯。)此方之妙,不在石膏、知母之降胃火,妙在白芍之平肝木,使木氣有養不來剋土,並不使木鬱生火,以助胃火也。又妙在麥冬以清肺金,使金中有水,胃火難炎,且去制肝,無令剋土也。
華君曰:予方又不同。傳遠公乃專論陽明,傳予乃論各經之火也。有方並傳子。梔子三錢,白芍五錢,甘草一錢,丹皮三錢,元參三錢,水煎服。(〔批〕瀉火聖神湯。)心火,加黃連一錢;肺火,加黃芩一錢;胃火,加石膏三錢:腎火,加知母一錢,黃柏一錢;大腸火,加地榆一錢:小腸火,加麥冬三錢,天冬三錢;膀胱火,加澤瀉三錢。
治火何以獨治肝經也?蓋肝屬木,木易生火,故治火者首治肝,肝火一散,而諸經之火俱散。所以,加一味去火之藥,即可以去各經之火也。
白話文:
[火治法]的內容如下:
天師解釋說,火治法主要用於治療過剩的火氣。火氣的症狀種類繁多,但其中最難對付的是陽明胃火。儘管之前已詳細討論過,但仍有些細節需要進一步說明。一旦掌握了治療陽明胃火的方法,那麼對於其他五臟六腑的火氣,也就容易處理了。陽明胃原本是脾胃的一部分,怎麼會有火呢?這種火是由心包產生的。心包的火,實際上是相火。當君火(心火)失去控制時,心包就會趁機表現出強烈的熱力。這時,我們必須使用大量的辛涼大寒藥物,讓患者充分飲用,以抑制這種火氣。
這種火氣遇到寒涼會稍微減弱,熱度也會暫時停滯。然而,我們必須添加一些健胃的藥物才能取得效果。因為胃火的沸騰,最終是由於腎氣不足所導致。要消除胃火,必須補充胃土,但是隻補充胃土,而不去除水濕之痰,也是不行的。因此,我們使用一兩、二兩或三兩的石膏,根據火勢的強弱調整用量。此外,還有三錢的知母、五錢的麥冬、一錢的甘草、一合的糯米、一百片的竹葉和三錢的人參,用水煎煮服用。這就是人參竹葉石膏湯。
對於強烈的胃火,若不用這湯藥,很難平息。當患者極度口渴,並且大量出汗時,纔可以放心使用此湯藥,否則不宜輕易嘗試。因為無汗卻口渴的情況,也可能類似於這種症狀,我們必須區分清楚。這個處方完全是降胃火的藥物,目的是為了急救先天的腎水。如果這種症狀一天不治療,腎水就會被消耗乾淨,無法挽救。因此,我們不得不使用這種霸道的藥物。但如果患者無汗卻口渴,顯然是腎火過剩,腎水不足,這種情況下,再用石膏湯藥反而會加重腎水的損耗。
那麼,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呢?我們可以使用三兩的熟地、二兩的山茱萸、三錢的北五味、二兩的麥冬和一兩的元參。這個處方是針對類似白虎症狀,但不是由胃火引起的熱症。人們應該瞭解這一點。對於心火,我們使用黃連;肝火,使用梔子;肺火,使用黃芩,這些前面已經詳細討論過,這裡不再贅述。
張公表示,他沒想到自己的處方能被如此深入地闡述,感到非常欣慰。然而,他還有更多話想說。陽明之火雖然源自心包,但實際上是由肝木剋制脾胃所致。當肝木旺盛時,其中的火氣也會跟著旺盛。不僅肝木剋制脾胃,反而會助長火焰。肝木中的火,有一部分是雷火,一旦爆發,就會震天動地。陽明胃受到心包的火氣影響而沸騰,同時又受到肝木龍雷之火的震動,如何能抑制得住呢?因此,病情輕微時,患者會極度口渴;病情嚴重時,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
他治療這種症狀時,經常會使用數兩的白芍,但這種方法尚未公開,所以世人還未能理解其原理。首先,使用石膏湯來消滅火氣,然後加入白芍來平衡肝木,當肝木平衡後,火氣就無法得到助長,胃火自然孤立無援。再加入麥冬來平衡肺金之氣,這樣金氣得到水分滋潤,不必再從胃土中吸取營養,胃土就能夠自救。況且,還有石膏和知母的降火作用,這就是為什麼精神錯亂可以穩定,熱度也可以消除的原因。
使用一兩的石膏、三錢的知母、一兩的麥冬、三錢的半夏、一錢的甘草、一百片的竹葉和一合的糯米,先煎煮四碗,再加入二兩的白芍一起煎煮。這個處方的妙處不在於石膏和知母降胃火,而是白芍平衡肝木的作用。它使肝木的氣息得到滋養,不會剋制脾胃,也不會使肝木鬱結生火,助長胃火。另外,麥冬清肺金的作用也很巧妙,它使金氣中有水分,胃火難以燃燒,並且限制肝木,避免其剋制脾胃。
華君則有不同的看法。傳遠公專門討論陽明胃火,而他則討論各經絡的火氣。他的處方如下:三錢的梔子、五錢的白芍、一錢的甘草、三錢的丹皮和三錢的元參,用水煎煮服用。對於心火,可以加一錢的黃連;肺火,加一錢的黃芩;胃火,加三錢的石膏;腎火,加一錢的知母和一錢的黃柏;大腸火,加一錢的地榆;小腸火,加三錢的麥冬和三錢的天冬;膀胱火,加三錢的澤瀉。
為什麼單獨治療肝經的火氣呢?因為肝臟屬於木,木容易生火,所以治療火氣時,首先要治療肝臟。一旦肝火散去,其他經絡的火氣也會散去。因此,只需添加一味消火的藥物,就可以消除各經絡的火氣。
2. 靜治法
論解火鬱
天師曰:靜治者,靜以待之而不可躁也。如人病拂逆之症,躁急之狀,不可一刻停留,此火鬱而不得舒,故爾如此。倘用寒涼之品急以止之,則火鬱於中,而反不得出。靜以待之,使其燥氣稍息,而後以湯藥投之,任其性而無違其意,則功易奏而病易去矣。方用白芍、當歸各三錢,茯苓五錢,柴胡五分,甘草一錢,白芥子一錢,丹皮二錢,棗仁一錢,水煎服。方名靜待湯。
此方之妙,全無驚張之氣,一味和解,火鬱於肝木之中,不覺漸漸自散。此靜治之妙法也。
張公曰:妙。從無醫人講至此,更欲立方而不可得。氣躁,乃氣中有火也,亦宜以靜法待之。予酌一方,用白朮三錢,茯苓三錢,白芍三錢,陳皮五分。甘草五分,麥冬三錢,元參三錢,天花粉一錢,蘇子一錢,水煎服。名為靜氣湯。此方和平安靜,無驚張之氣,可治心煩氣動,肺燥胃干之症。
血燥,乃血熱之故,往往鼻衄血,心煩不寐,不能安枕,怔忡等症,亦宜以靜待之。方用當歸三兩,芍藥三錢,熟地五錢,生地三錢,丹皮一錢,地骨皮五錢,沙參三錢,白芥子一錢,甘草三錢,炒棗仁一錢,水煎服。(〔批〕寧血湯。)此方亦無驚張之氣,又加荊芥五分,血動者最宜服之。
白話文:
[靜治法]
天師表示:靜治法指的是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冷靜,不應急躁。例如,病人出現逆反病症,表現出極度焦躁不安,甚至一刻都無法平靜,這是由於體內的火氣鬱積,無法得到舒緩所致。如果此時立即使用寒涼藥物來強制抑制,火氣反而會被封鎖在體內,無法釋放。正確的做法是先讓病人平靜下來,等到他們的燥熱稍微減退後,再使用藥物進行治療,遵循他們的身體狀況,不要違反他們的自然反應,這樣纔能有效且快速地祛除疾病。治療時,我們可以使用白芍、當歸各三錢,茯苓五錢,柴胡五分,甘草一錢,白芥子一錢,丹皮二錢,棗仁一錢,用水煎煮服用。這個處方被稱為靜待湯。
此方的妙處,在於它完全沒有強烈的刺激性,而是採用和緩的方式,使肝臟中的火氣不知不覺地自行消散。這正是靜治法的精妙之處。
張公評價道:真是高明!這種方法以前從未有醫生提到過,更無法找到類似的治療方式。情緒急躁,往往是因為體內有火氣,同樣適合採用靜治法。我提供一個處方,使用白朮三錢,茯苓三錢,白芍三錢,陳皮五分,甘草五分,麥冬三錢,元參三錢,天花粉一錢,蘇子一錢,用水煎煮服用。這個處方被稱為靜氣湯。此方具有和緩安靜的效果,沒有強烈的刺激性,能治療心煩氣躁,肺部乾燥,胃部乾渴等病症。
血液燥熱,通常是因為血液過熱,常見的症狀包括鼻子出血,心煩失眠,無法安穩睡眠,以及心悸等,同樣適用靜治法。治療時,可以使用當歸三兩,芍藥三錢,熟地五錢,生地三錢,丹皮一錢,地骨皮五錢,沙參三錢,白芥子一錢,甘草三錢,炒棗仁一錢,用水煎煮服用。(註:此方被稱為寧血湯。)此方同樣具有和緩安靜的效果,再加入荊芥五分,對於血液流動異常的情況尤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