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石室秘錄》~ 序

回本書目錄

1.

嘗稽天下事,可傳而不傳者,何可勝道。可傳而不傳,而或為人憾,或人不為憾者,何可勝道。華元化青囊書。嵇叔夜廣陵散,二者之不傳也,人恆憾之。吾獨謂有可憾,有可不憾。今夫琴雅樂備。醫,仁術也。而皆本於先王。稀生少好音聲,長而玩之,自斯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而身則不免焉,毋乃稍遠於先王之遺音乎?雖不傳奚憾。

華君繼盧扁諸公而起,獨成神奇。能使痿者振,弱者強,枯者澤,瘠者肥,危者安,殤者壽,死者生,其學祖軒黃,根於《素問》、《內經》,此誠守先王之道,以待來茲,以利澤斯民者也,不可不傳也。惟不傳。故憾。昔昌黎有言曰:莫為之後。雖盛而弗傳。袁孝己嘗從嵇生學琴矣,嵇吝勿與。

白話文:

古往今來,許多事物本該傳承卻沒有傳承下來,實在是太多太多,不勝枚舉。有些事沒能傳承,令人遺憾,有些則不然,同樣也是不勝枚舉。像是華元所著的《青囊書》和嵇叔夜的《廣陵散》,這兩種技藝都未能傳承,世人總是感到遺憾。但我認為,有些事值得遺憾,有些事則不必遺憾。

如今琴樂雅正齊備,醫術也是仁心仁術,都是源於先王。少時喜歡音聲的人,長大後不斷玩味,從中陶冶精神,宣洩情感,身體健康也就自然而然了。這樣看來,是否離先王留下的音樂傳統有點遠了呢?即使不傳承下來,又有何遺憾呢?

華君繼承了盧扁等先賢的醫術,獨樹一幟,成就神奇。他能使癱瘓的人站起來,虛弱的人變得強壯,乾燥的人變得滋潤,瘦弱的人變得肥胖,危險的人變得安穩,夭折的人得以長壽,甚至能使死人復生。他的醫學淵源於軒轅黃帝,根基在《素問》、《內經》,這正是遵循先王之道,等待後世,造福百姓,不可不傳。然而,卻沒有傳承下來,所以令人遺憾。昔日韓愈說過:「不要做最後一個傳承者。」即使再傑出,不傳承下來也沒有意義。袁孝己曾經拜師向嵇康學習彈琴,但嵇康吝嗇不願傳授。

是廣陵散之不傳,非無傳人而不傳也。華君授書獄。卒,獄卒疑畏、焚之,是青囊書之不傳,時無傳人,斯不傳已。嗟乎!士生抱倜儻特達之才,一旦激於義烈,奮不顧身,名垂宇宙,而其嘔心之所著述,曾不克留後來者之一目。此其鬱勃之氣,固結乎古今人物,誰為之解,而誰為之釋。

迨越數百千年,忽有好學深思如遠公陳子者,聞風而慕,誠求而得,取淹沒久遠之遺文,表章而出,更闡揚其所未發,謂非曠代一抒已哉。第指迷自呂祖,啟函自天師,辨難參訂自真人,跡近怪異,或疑其說荒渺為不可據矣。乃吾三複斯篇,立方固奇,而立論甚正。聚數賢之心思,變古今之精靈,審疾疚之幾微,定醫治之龜鑑。

白話文:

廣陵散的失傳,並不是因為沒有傳人而失傳。華君將書藏於獄中,他去世後,獄卒疑心害怕,就把書燒了,這就是青囊書失傳的原因,當時沒有傳人,所以就失傳了。唉!有志之士,懷抱著遠大志向,一旦激於義憤,奮不顧身,名垂青史,然而他們嘔心瀝血的著作,卻沒有留給後人看一眼。這種鬱鬱不得志的氣憤,一直困擾著古今人物,誰能為他們解開,誰能為他們釋懷呢?

直到幾百年後,忽然出現了像遠公陳子一樣,好學深思的人,他們聽到傳說便心生敬慕,誠心尋求,終於找到了這些被塵封已久的遺文,整理出版,並進一步闡發了其中未曾言及的精髓,可謂是曠古奇才的真情流露。只是其中指點迷津的呂祖、天師傳授的啟函、真人辯難參訂等内容,聽起來有些奇異,或許有人會懷疑這些說法荒誕不實,不可信賴。然而我反复閱讀此篇,發現它立論新奇,論證嚴謹,彙集了許多賢人之思,融合了古今智慧,精準地把握了疾病的細微變化,並制定了醫治的規範,如同明鏡照人,可以作為醫治疾病的指南。

自來醫書亦滋多一矣,譬入龍宮,海藏珍寶雜陳,取捨安決。未若斯錄,開卷瞭然。故誠信而刊布,以傳海內,共欣賞也。方今聖人在上,恭己垂裳,過化存神。黎民固已殷動,萬邦固已協和,災祲癘疫盡為盛德大業之所銷息,然猶朝夕乾乾,軫念疾苦,慮無一夫之不獲而後即安。設是書梓而果行耶,家絃戶誦,賢智神明而通變,中材亦遵守而步趨。

偶試偶效,再試再效,歷久歷試,萬不有一失焉。則所以仰佐至治者,壽世壽民,豈其微哉。夫事不能傳之於先,猶能傳之於後、後先不同,傳則一也。華君得陳子而傳矣,天師真人得華君抑又傳矣。世之覽者,不以為陳子所受之書,直以為華君未焚之書。恍乎師友晤對,一堂鬚眉飛動,而耳提面命而口授也。

白話文:

從古至今,醫書已經非常多了,就像進入龍宮一樣,海藏著各種珍寶雜亂無章,要怎麼取捨真是難以決斷。但是這本書卻不同,一打開就能一目了然。所以誠心誠意地印刷出版,讓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共同欣賞。

如今聖人在位,以謙虛的態度治理國家,德行感化人心。百姓已經欣欣向榮,萬國也已經和睦相處,災難疾病都因盛世德政而消散。但聖人仍日夜操勞,關心百姓疾苦,擔心有任何人得不到照顧就無法安心。假設這本書能夠印刷出版,家家戶戶都能誦讀,賢明通達的人就能明辨是非,尋求良方,即使能力一般的人也能遵循書中內容,治病救人。

偶然試驗,就偶然有效,多次試驗,就多次有效,經過長時間反复試驗,萬中無一失。這樣就能輔佐聖人實現至治之世,延長百姓壽命,功績又豈會微不足道呢?

事情不能傳給過去的人,但可以傳給未來的人,雖然時代不同,但傳承的道理是一樣的。華佗得到陳子揚的醫術傳承,而葛洪又從華佗那裡得到了傳承。後世讀者,不會認為這是陳子揚的醫書,只會認為這是華佗沒有焚毀的醫書。仿佛老師和朋友正在當面講解,滿堂都議論紛紛,老師正用言語教導,親自傳授醫術。

然後信青囊一書,朮足以仁民利物,究不等於廣陵散之無傳也。華君在天之靈,吾知其無憾也已。

時康熙二十八年歲次己巳仲秋上浣之吉

義烏後學金以謀孝芑氏敬題

白話文:

然後讀到《青囊》這本書,術數足以造福人民,有益物質,並不能等同於《廣陵散》的失傳。華君在天之靈,我知道他已經沒有遺憾了。

當時為康熙二十八年,歲次己巳仲秋上浣之日。

義烏後學金以謀孝芑氏恭敬題寫。

醫道大矣哉,非學博天人,非理窮幽秘,非傳得異人,則不可以談醫。甚矣!醫道之大而難也。遠公陳子,幼讀班、馬之書,長習黃、岐之教,且性喜好遊,足跡幾遍歷宇內。然而見聞不廣,所見者不過世上之文,所聞者不過時師之語,欲匠心自師,以求刀圭之獲效,雖所在奏功,終焦勞無術,仰天而嘆有以也。康熙丁卯夏秋之間,過我於玉河之西。

初不知我為天上人也,與之辨難《內經》諸書,多未曾有。余出秘錄示之,乃手抄行笈,慨然以著書為己任。余笑曰:君之志則大矣,而君之學則未也。遠公愀然曰:我安得讀盡碧落秘函以救天下哉。余乃於袖中出此書與觀,目瞪口呆,不敢出一語。余乃細加指示,盡傳無隱。

白話文:

醫學之道博大精深,若不廣泛學習天地人三才之理,不深入探究醫學奧秘,不得到高人指點,就無法談論醫術。醫學之道,真是浩瀚無垠、難以掌握!遠公陳子,年輕時研讀班固、司馬遷的書籍,長大後學習黃帝、岐伯的醫學典籍,而且個性喜好遊歷,足跡幾乎遍布天下。然而見識不廣,所見不過世俗書籍,所聞不過師長之言,想要憑藉自己的悟性精進醫術,追求治病救人的成效,雖然偶爾能取得成功,但最終還是會因技藝不足而勞碌奔波,仰天長嘆也就不足為奇了。康熙丁卯年夏秋之際,他來到玉河西邊拜訪我。

起初他並不知道我是精通醫學之人,和我辯論《內經》等醫學典籍,許多內容他都沒有接觸過。我拿出珍藏的醫學秘籍給他看,他便手抄筆記,並決心著書立說。我笑着說:“你的志向遠大,但學識尚淺啊。”遠公面色凝重地說:“我怎麼可能讀完天上的秘籍來救治天下蒼生呢?”我便從袖中拿出這本書給他看,他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我便仔細地為他讲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因戒之曰:子得此書,可以著書矣。而遠公猶以未足也,余又為之辨難《內經》者一月。陳子改容而謝之曰:吾今而後,不敢以著書讓之後世也。余亦欣然色笑。遂將《石室秘錄》令其抄錄一通。存之笥中,以備著書時之考稽也。第是書奇怪,世多不識,倘以此治人之症,未免驚愕欲走。

吾傳之以見天地之大。何所不有。正不必執此以治天下人,使人疑懼而動其議論也。因序數語於前,以警陳子遠公也。天師岐伯職拜中清殿下弘宣秘錄無上天真大帝真君岐伯書於玉河之南。

時康熙丁卯冬至前一日也

白話文:

我曾告诫陈子远公说,他得到这本书,就可以著书了。但他仍然觉得还不够,我又为他辩难《内经》一个月。陈子远公改容谢道,从今以后,不敢再以著书让后人。我也欣然一笑。于是便让他抄录了一份《石室秘录》,存放在箱子里,以备将来著书时参考。只是这本书太过奇特,世人大多不识,若用它来治病,恐怕会让人惊愕欲逃。

我传授它,只是为了让他见识天地之大,无奇不有。不必执着于此来治天下人,免得让人疑惧而议论纷纷。因此,我在前面写下这些话,以此警示陈子远公。天师岐伯,拜祭中清殿下,弘扬秘录,无上天真大帝真君岐伯,书于玉河之南。

时康熙丁卯冬至前一日也

嗟乎!何醫道之大也、精也、神也。然大而不知其大,精而不知其精,神而不知其神,則猶之不大、不精、不神也。陳子遠公,喜讀岐黃之書,三十年於茲矣。於《內經》治法,實能窺奧,而嘆醫道之不多法門也。人之病苦患多,醫之道苦患少,有以哉。丁卯仲冬,著書玉河之南,逢岐伯與余為之辨難,驚怪吒異,因慨然曰:安得天上奇書秘錄以活後世哉。

岐伯乃傳此書二十四法,遠公又請,每思一法,岐伯即傳之一法,思之思之,神鬼通之,非陳子之謂歟。今其書現在,皆世所未見,誠恐旨意深邃,方法過奇,慮人之不信之,又請余發明。余嘉陳子活人之心,無有盡期,乃逐門又尚論之,以見醫道之大而精,精而神也。合而刊布天下,使世知天地之間,何所不有。

白話文:

唉!醫學之道,真是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但如果只知其大,而不深究其精妙,只知其精,而不悟其神妙,那麼就等於沒有真正理解它的博大、精深、神妙。陳子遠公喜愛研讀醫學典籍,已經三十年了。他對《內經》的治療方法,確實能洞悉其奧妙,但也感慨醫學之道缺乏有效的門路。人的病苦患難很多,而醫學之道卻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為什麼呢?丁卯年仲冬,他在玉河之南著書,遇到岐伯與他辯論醫學難題,驚嘆不已,感慨地说:如何才能得到上天的奇書秘錄,來拯救後世眾生呢?

岐伯於是傳授了他二十四種醫學方法,遠公又懇請他一一講解,每當他思考一種方法,岐伯就傳授他一種。他的思緒通達,神鬼皆知,這不是陳子遠公的本領嗎?如今他的醫書流傳於世,都是前所未見的。我擔心其內容深奧,方法奇特,世人可能不信,所以又請我來發明闡述。我讚賞陳子遠公救死扶傷的仁心,無止境地追求醫學的精髓,於是逐條逐項地論述,以彰顯醫學之道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如今將這些內容彙集出版,讓世人知道天地之間,無奇不有。

有陳子之好善不倦,即有天上人樂為之傳術無已也。吾願天下人盡讀茲編、研幾深入,無再誤天下人也。陳子請序書之異時云。漢長沙守張機職拜廣德真人題於玉河之南。

時康熙丁卯冬至後十日也

白話文:

陳子對善行不感疲倦,因此上天之人樂於為他傳授無盡的術法。我希望天下的人都能閱讀此書、深入研究,不要再誤導天下人。陳子請求在不同的時間為這本書作序。漢朝長沙郡守張機職位被封為廣德真人,在玉河之南的題字。

當時是在康熙丁卯年冬至後的第十天。

今上戊辰二月花朝後三日,遠公陳子。將岐天師《石室秘錄》請序於余,余讀之驚異,嘆醫道之神而奇也。夫醫至起死奇矣,而茲編實不止此。其文肆而醇,其意深而旨,乃性天之學,非刀圭之書也。陳子學博天人,理通鬼神,人得此編之秘,何患醫道之不入於化乎。而陳子不然,長跽而請予曰:習醫救一人,不若救一世也;救一世,不若救萬世也,亦何言大而心善乎。吾尼山立教,不過救一世為心也。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未嘗教人施德於萬世。然而尼山之書,垂之至今,雖謂之救萬世可也。今陳子注《素問》、《內經》,余嘆其有志未逮,乃以華元化青囊術動之。陳子愀然曰:吾安得此天上奇編讀之乎?余乃正襟而訓之曰:予欲注《素問》乎?舍青囊術何以著書尚論為耶。陳子憂之。

白話文:

今年戊辰年二月花朝節過後第三天,陳子遠公向我索取了岐天師的《石室秘錄》請我寫序。我讀完之後驚異不已,感嘆醫學之道的神奇與奧妙。醫術本就神奇,能起死回生,而這本書不僅僅如此。它文風樸實而醇厚,思想深邃而精妙,是探討生命本源的學問,並非單純的醫書。陳子學識淵博,通曉天人之道,精通鬼神之術,若世人能掌握這本書中的秘訣,何愁醫術不能達到化境呢?但陳子卻不然,他恭敬地向我請求道:學習醫術救一人,不如救一世;救一世,不如救萬世,這才是真正的大善之心。我曾在尼山講學,不過是想救一世而已。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我從未教導人們施德於萬世。然而,我留下的尼山之書流傳至今,也可謂是救了萬世。如今陳子注釋《素問》、《內經》,我感嘆他的志向難以實現,便以青囊術的妙法來激勵他。陳子面露憂色,說道:我哪裡能得到這部天上奇書來閱讀呢?我正襟危坐,教導他說:你想注釋《素問》嗎?沒有青囊術的輔助,你如何能寫出好的著作呢?陳子憂心忡忡。

而余曰:無憂也,吾當召岐天師盡傳之。蓋青囊秘術,華君原得之岐天師者也。陳子再拜受教。余乃邀天師至燕市,而天師又邀仲景張公同遊客邸,晨夕往還,罄傳方法,共一百二十八門,名曰《石室秘錄》,即青囊之術也。無方不神,無論不異。陳子得之,乃決奧闡幽,肆力於《素問》以大壯其文瀾。

而陳子尤以天師傳之未盡,更求仲景張公為之發明,以補天師之所略。又請於天師召華元化,質今昔之異同,華君又罄傳之毋隱。今其書具在,陳子不樂自秘,欲公之萬世,不欲僅活一世之人已也。與尼山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心,不千古相同乎。但陳子苦於客貧,不能速授梨棗,然而其言之大,其心之善,實覺覆被萬世也。

白話文:

我說道:「無需憂慮,我將召請岐天師,將此秘術盡數傳授給你。因為青囊秘術,本來就是華君從岐天師那裡得來的。」陳子連忙再拜,表示感謝我的教誨。

我便邀請天師來到燕市,天師又邀請了仲景張公一同來到客舍,我們晨夕相伴,將所有方法傾囊相授,共計一百二十八門,並將此秘術名為《石室秘錄》,也就是青囊之術。其方法神奇無比,無論何種病症,都能應對自如。

陳子得到此秘術,便深入探究其中奧秘,並將其應用於《素問》的研究,使之更加豐富多彩。

然而,陳子認為天師所傳授的內容仍不完整,於是又向仲景張公請教,以補全天師遺漏的部分。他也請求天師召來華元化,詢問古今醫術的異同之處,華君也毫不隱瞞地將所有知識傳授給他。

如今這些醫術典籍都完整地保留下來,陳子並非想要獨自珍藏,而是希望將其公開於世,讓後世萬代都能受惠,而不是只讓當代人受益。這就如同尼山孔子,以己立立人,以己達達人,其思想也同樣惠及千古。

只是陳子因為貧困,無法像其他醫家一樣,迅速地教授他人,然而他的志向宏大,心懷善意,他的醫術思想必將影響後世萬代。

陳子仍存之,以待世之好善如子者斯可矣。余因陳子請序,遂題數言於前。亦以勸天下好善之君子也。積善必有餘慶,吾於陳子見之,吾不願止陳子一人見之,天下人亦可聞吾言以自勉於為善,毋讓陳子獨為仁人也。

呂道人題於燕山

白話文:

陳子仍然存在世上,等待着那些像他一样心存善意的人。我應陳子之邀寫序,便在這前面寫下幾句話,也藉此勉勵天下心懷善意的君子。積善必有餘慶,我從陳子身上看到了這一點。我不希望只有陳子一人能看到這點,希望天下人也能聽到我的話,自我勉勵行善,不要讓陳子獨自成為仁義之人。

呂道人題於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