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秘錄》~ 卷二(樂集) (13)
卷二(樂集) (13)
1. 斂治法
論亡陽,論下血,論吐血,論頭汗,論手汗
天師曰:斂治者,乃氣將散而收斂之也。譬如人汗出不已,此亡陽而氣欲散也。又如下血與吐血不已,此血欲散而不能住者是也。氣散僅存一線之陽,倘再令其奔越,則陽脫而死所不免也。然而治脫之法,惟在斂其肺氣,使皮毛腠理固密,則陽從何散。第徒斂肺氣,而不大補元陽,則元氣仍然欲脫,即不脫出於皮毛腠理,必然脫出於口鼻耳目,故必以補為斂之為得也。
方用人參一兩,黃耆一兩,當歸一兩,五味子一錢,山萊萸四錢,桑葉五片,酸棗仁一錢,麥冬三錢,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用參、歸以補氣,用山萸、五味以斂氣,則補足以濟斂之功,而斂足以滋補之益。況又有桑葉收汗之妙品,調停於斂之中,不偏於斂,亦不偏於補也。
下血之症,多因好酒成病。用解酒之品,可以成功,而殊不盡然也,世醫所用解酒之品,無過乾葛、桑白皮而已。然而乾葛不可多服,而桑白皮又氣味輕清,不可專任此二味,所以解酒而酒病終難去也。況中酒之病,其來已素非一朝一夕之有,豈是輕清不可久服之藥,可能治之乎?余故皆棄而不取。方用人參二錢,當歸一兩,地榆三錢,生地五錢,三七根末三錢,水煎服。
(〔批〕生新湯。三六亦能生血,不止止血也。)此方之妙,全在不去治酒病,亦不去治血病,全以生地、當歸活其血,血活則新血生而舊血止;況又佐以地榆之寒,以去大腸之火;又佐以三七之末,以杜塞大腸之竅,自然血止而病愈也。此斂之一法也。
更有吐血之症,或傾盆,或盈碗,若不急以收斂,則吐將安底。然而一味酸收寒遏,則血勢更狂,愈足以恣其崩騰之勢。不若從其性,而少加以收斂之品,則火寢息而血歸經。方用人參一兩,當歸一兩,酸棗仁三錢,三七根末三錢,水煎調服。此方之妙,不去止血,而惟固其氣。
蓋血脫益氣,實有奇功。血乃有形之物,既已傾盆盈碗,盡情吐出,則一身之中,無血以養可知,自當急用生血補血之品,尤以為遲,奈何反用補氣之味,得無迂而寡效乎?誰知血乃有形之物,氣為無形之化,有形不能速生,而無形實能先得,況有形之物,必從無形中生之。氣無形,始能生血有形之物,補氣正所以補血,生氣正所以生血也。
況血既盡情吐出,止存幾希一線之氣,若不急為補之,一旦氣絕,又何以生血而補血哉。經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真治血之妙法。此又斂之之一法也。
張公曰:真有不可思擬之妙,余無以贊一詞矣,止語汝頭汗出而斂之法。凡人頭頂出汗,乃腎火有餘,而腎水不足,若不知其故,而徒用止汗之藥,必致目昏而耳痛。法當滋其腎,而清肺金之化源,自易奏功如響。方用桑葉一斤,熟地二斤,北五味三兩,麥冬六兩,各為末,蜜為丸。
(〔批〕遏汗湯。)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或一兩,一月後,永不出汗矣。更有人每飯之時,頭汗如雨落者,此又胃火勝,而非腎火余也。法當用元參一斤,麥冬一斤,天冬一斤,生地一斤,北五味四兩,酸棗仁半斤,各為末,蜜為丸。(〔批〕斂汗湯)。每日白滾水送下一兩,二月必愈。
似乎胃火勝宜用竹葉石膏湯,而余偏不用者何也?蓋胃火之勝者,微勝耳,非若熾盛而火炎,奔騰而熱發,不過因飲食之味,入於胃中,逐覺津津汗出,飲食完而汗隨止。然則以元參一味,解之有餘矣,況又用天、麥二冬,以清肺火,生地以涼血,酸棗仁以平心火,五味子以收汗而滋液,則胃經有火之盛,亦已消磨,況原未十分之盛乎。此斂法之一也。
手中之汗,細小病也,不必入於此中,以藥水洗之即愈,俟後可入處,予當言之。
華君曰:亦未傳。
白話文:
[收斂治療法]
天師說:收斂治療法,是指氣力將要散失時,採取方法使其收縮回復。就像一個人不停流汗,這就是失去陽氣,氣力即將散失的現象。再比如,持續便血或吐血,這就是血液想要散失而無法停止的情況。氣力散失到只剩下微弱的一線陽氣,如果再讓它失控,那麼失去陽氣而死亡是難以避免的。然而,對付這種脫離狀態的方法,關鍵在於收斂肺部氣力,讓皮膚和毛孔緊密,那麼陽氣從哪散失呢?只單純收斂肺氣,但不大量補充根本的陽氣,那麼根本的氣力仍然會想要脫離,即使不從皮膚和毛孔散失,也必然會從口鼻和耳朵眼睛散失,因此必須以補充為收斂的基礎纔是正確的。
配方使用人參一兩,黃耆一兩,當歸一兩,五味子一錢,山茱萸四錢,桑葉五片,酸棗仁一錢,麥冬三錢,用水煎煮服用。這個配方的巧妙,完全在於用人參和當歸補充氣力,用山茱萸和五味子收斂氣力,那麼補充足夠可以幫助收斂的效果,而收斂足夠可以滋補補充的好處。況且又有桑葉收汗的良方,調節在收斂中間,不偏向收斂,也不偏向補充。
便血的病症,多是由於嗜酒造成的疾病。使用解酒的藥品,可以達到效果,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世上的醫生使用的解酒藥品,不過是乾葛和桑白皮罷了。然而,乾葛不可以過量服用,而桑白皮的氣味清淡,不可以單獨依賴這兩種,所以解酒但酒引起的疾病始終難以消除。況且,因喝酒過量引起的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怎麼可能是清淡且不可長期服用的藥物所能治好的呢?所以我都放棄不採用。配方使用人參二錢,當歸一兩,地榆三錢,生地五錢,三七根粉三錢,用水煎煮服用。
對於吐血的病症,或者傾盆而出,或者滿碗都是,如果不立即進行收斂,那麼吐血將會持續。然而,一味的酸性收斂和冷凍抑制,則血勢會更加狂亂,更會肆意地加速其崩騰的趨勢。不如順應其特性,稍微添加一些收斂的藥材,那麼火勢會減弱而血液會回到正常軌道。配方使用人參一兩,當歸一兩,酸棗仁三錢,三七根粉三錢,用水煎煮調服。這個配方的巧妙,不在於阻止血液,而是專注於鞏固氣力。
因為血液流失後補氣,確實有奇效。血液是有形的物質,已經傾盆而出,滿碗都是,盡情吐出,那麼全身之中,沒有血液可供養是可想而知的,本應該立即使用生血補血的藥材,但是反而使用補氣的藥材,這是否迂腐而效率低下呢?但誰知道血液是有形的物質,氣力是無形的轉化,有形的物質無法迅速再生,而無形的確實能夠率先獲得,況且有形的物質必須從無形中產生。氣力無形,才能生成有形的血液,補氣正是為了補血,生氣正是為了生血。
況且血液既然已經盡情吐出,只剩下微弱的一線氣力,如果不立即補充,一旦氣力耗盡,又如何生血補血呢。經典上說:有形的血液,不能迅速再生,無形的氣力,應該立即鞏固。這是治療血液的奇妙方法。這也是收斂的一種方法。
張公說:確實有難以想像的奇妙,我無法再添加任何詞彙,只告訴你如何收斂頭部汗出的方法。一般來說,頭頂出汗,是腎臟火氣過剩,而腎臟水份不足,如果不知道原因,而單純使用止汗藥物,必然導致視力模糊和耳痛。應該滋養腎臟,並且清除肺部的火氣,自然容易見效。配方使用桑葉一斤,熟地二斤,北五味三兩,麥冬六兩,各自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狀。
每天用開水吞服五錢或一兩,一個月後,永遠不會再出汗。還有部分人在吃飯的時候,頭部汗如雨下,這是胃火旺盛,而不是腎臟火氣過剩。應該使用玄參一斤,麥冬一斤,天冬一斤,生地一斤,北五味四兩,酸棗仁半斤,各自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狀。每天用開水吞服一兩,兩個月必定痊癒。
看起來胃火旺盛應該使用竹葉石膏湯,但我偏偏不使用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胃火旺盛,只是稍微旺盛,不像強烈的火炎,奔騰的熱度,只是因為食物的味道進入胃中,立刻感到津津有汗,吃完飯後汗就停止。那麼,使用玄參一味,解之有餘,況且又使用天冬和麥冬,以清肺火,生地以涼血,酸棗仁以平心火,五味子以收汗而滋液,那麼胃經的火氣旺盛也會被消除,況且原本並未十分旺盛。這是收斂法的一種。
手掌中的汗,是細小的疾病,不必在此使用藥物,用藥水清洗就可以治癒,等到適當的時候,我會說明。
華君說:也未傳授。
2. 升治法
論陽虛下陷,陰虛下陷
天師曰:升治者,乃氣虛下陷,不能升而升之者也。凡人因飢飽勞役,內傷正氣,以致氣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飲食不能運動,往往變成癆瘵。若疑飲食不進,為是脾胃之火;或疑肉黍所傷,謂是水穀之積。輕則砂仁、枳殼、山楂、麥芽之類,重則大黃、芒硝,牽牛、巴豆之品,紛然雜進,必致臌悶不已。倘先以升提之藥治之,何成此等病症哉。
方用人參一錢,黃耆三錢,柴胡一錢,升麻三分,當歸三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白朮三錢治之。此方即補中益湯,余為之增定其輕重,以為萬世不刪之定則。東垣一生學問,全在此方。凡人右手寸脈,大於左手寸口之脈,無論其左右關脈,與左右腎脈之大與小、沉與浮,即以此方投之,無不神效。蓋右寸之脈大於左寸口,即內傷之症也,此方實為對病。
妙在用柴胡、升麻二味,雜於參、耆、歸、術之中。以升提其至陽之氣,不使其下陷於陰分之間:尤妙加甘草。陳皮於補中解紛。則補者不至呆補,而升者不至偏墮,所以下口安然,奏功如響耳。或疑參、耆太多。不妨略減則可。倘以為補藥不可驟,竟去參、耆,則柴,麻無力。
譬如繩索細小,欲升千斤重物於百丈之上,難矣。或用參而不用耆,或用耆而不用參,則功必減半,然猶勝於盡去之也。倘以升,柴提氣,或疑清氣不升,反又濁陰之騰上者,此必左手寸口之脈,大於右手寸口,始可借言。苟或不然,殺人無算,必是此人創說也。余最惡此等似是而非,為吾道之鄉愿,吾子盡闢之也。
張公曰:講補中益氣湯,從無有如此痛快者,東垣何幸得如此之褒揚哉。余何言乎。惟是陽虛而下陷者,宜如是升提:陰虛而下陷者,又當何法以升提之乎?天師不言,予當增入。譬如人陰虛脾泄,歲久不止,或食而不能化,或化而溏泄是也。方用熟地五錢,山茱萸五錢,北五味一錢,白朮一兩,山藥三錢,車前子一錢,肉桂一錢,茯苓三錢,升麻三分,水煎服。(〔批〕升陰湯。
此方之妙,不意張公見及。雷公曰:張公之方妙甚,真補天手也。)此方之妙,純是補陰之藥,惟加升麻三分,以提陰中之氣,陰氣升而瀉自止;乃又有溫熱之味,以暖命門而健脾土,又何至再行溏泄哉,天師乃升陽氣之論,而余乃補升陰氣之湯也。有此二方,可與乾坤不老。
華君曰:亦未傳。
白話文:
[升治法]
天師表示,升治法指的是氣虛導致的下陷,無法自行上升,我們必須幫助它提升的情況。人如果因為餓過頭或是吃太飽,加上勞累,會損傷體內的正氣,使得氣往下流,脾胃就無法正常運作,消化飲食的能力也會下降,久而久之可能導致肺結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果誤認為食慾不振是因為脾胃火旺,或是以為是食物消化不良造成的,可能會輕率地使用砂仁、枳殼、山楂、麥芽等藥材,嚴重時甚至會用大黃、芒硝、牽牛、巴豆等強烈藥物,這必然會造成腹部脹悶的後果。如果能先用升提的藥物來治療,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病症呢?
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人參、黃耆、柴胡、升麻、當歸、陳皮、甘草、白朮這些藥材進行治療。這就是補中益氣湯,我調整了其中各藥材的比例,讓這成為一個永恆的標準。李東垣一生的學問,都集中於此方。只要右手脈搏比左手脈搏明顯,無論左右關脈和左右腎脈的大小、深淺如何,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效果非常神奇。因為右手脈搏比左手大,正是內傷的徵兆,這個方子確實對症。
妙處在於柴胡、升麻兩種藥材與人參、黃耆、當歸、白朮混在一起,用來提升至陽之氣,避免它們下陷到陰分中。更妙的是加入了甘草和陳皮,這樣既能補中又能調節,補而不呆,升而不偏,所以服用後身體平穩,效果立竿見影。有人擔心人參和黃耆用量過多,可以適度減少。但若認為補藥不能一下子大量使用,就把人參和黃耆去掉,那柴胡和升麻的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比如繩索太細,想要把千斤重的東西提升到百丈高,是非常困難的。或者只用人參不加黃耆,或者只用黃耆不加人參,功效肯定會打折扣,但總比完全去掉好。如果使用柴胡和升麻提升氣機,卻擔心清氣不會上升反而使濁陰上升,這只有在左手脈搏比右手大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如果不是這樣,這種說法可能會害死很多人,這一定是某個人的錯誤推測。我最討厭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這是對我們醫道的誤導,你應該盡量避免。
張公說,從來沒有人像這樣詳細地解釋補中益氣湯,李東垣能有這樣的讚揚真是太幸運了。我還能說什麼呢?對於陽虛下陷,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提升;那麼對於陰虛下陷,該用什麼方法來提升呢?天師沒有提到,我就補充一下。比如人體陰虛脾瀉,長時間不能停止,或者食物不能消化,或者消化後馬上拉肚子。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熟地、山茱萸、北五味、白朮、山藥、車前子、肉桂、茯苓、升麻這些藥材,用水煎服。(升陰湯)
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完全是補陰的藥材,只加了少量升麻來提升陰中的氣,陰氣提升了,瀉肚子自然就好了。而且還有溫熱的成分,能溫暖命門,健脾養胃,這樣就不會再有拉肚子的問題了。天師討論的是提升陽氣,而我補充的是提升陰氣的湯方。有了這兩個方子,就能與天地同壽。
華君說,這還不算完。但這裡的內容就到此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