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石室秘錄》~ 卷二(樂集)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樂集) (3)

1. 先治法

論外感初起,論內傷初起,論傷寒初起

天師曰:先治者,宜先而先之也。人病發熱,必須散其邪氣,俟邪氣速去,而後再扶其正氣,則正氣不為邪所傷。方用柴胡一錢,荊芥一錢,半夏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則邪散而身涼。蓋四時不正之氣,來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營衛。今用柴胡、荊芥先散其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里;方中又有半夏以祛痰,使邪不得挾痰以作崇,又有黃芩,使不得挾火以作殃;況又有甘草,調和藥味以和中。邪氣先散,而正氣又不相傷,此先治之妙也。

一症一方,亦可類推。

張公曰:先治法最妙,無奈世人不肯先服藥何,所以邪由皮毛而入營衛,由營衛而入臟腑也。倘先用此方,又何至傳經深入哉。先治法甚多,不能盡,再傳二方,觸類旁通。無非先治之法。一方用柴胡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二錢,甘草、陳皮各一錢,天花粉二錢,梔子一錢,水煎服。(〔批〕內傷散邪湯,神妙。

)此方凡肝脈郁者,用一劑即快,不必專是外感也,治內傷初起者神效。又一方用柴胡一錢,白芍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一錢,當歸二錢,麻黃一錢,桂枝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批〕外感祛邪湯。)此方專治傷寒初起者神效。乘其尚未傳經,可從補正之中,兼用祛邪之品,而熱散之也。

蓋初起之邪,尚不敢與正氣相敵,故一補正氣、而邪氣自消。及一傳經,則正氣遁入於臟腑、不敢與邪相爭,愈補而愈不敢出也,故一傳經,則萬萬不可用補藥。今乘其初起之時,亟用補劑而加之祛邪之品,用桂枝以熱散,用麻黃以祛寒,寒熱相攻,邪難內入,而又有正氣之健助,所以一劑而盡愈也。先治之法,二方最妙,幸留意而善用之。

華君曰:予未聞師傳也。

雷公曰:天下最難治者,莫過於傷寒,然得其法,治之又甚易,張仲景論之詳矣。今又增一法,以治傷寒初起之病,攻補兼施,實有卓見,惜世人未知其論耳。其方可試,無不神效。然而人見白朮、當歸之多用,疑於太補,不知傷寒初起,何畏於補。鄙意尚可加入人參一錢,乘其邪未深入,補正以逐邪,則邪易走也,又何疑於朮、歸之用哉。(〔批〕天師曰:此予方也。

但三日內可加參,三日外者,不可輕用也。)

(治外感初起,用小柴胡湯,人參、薑、棗加荊芥。按小柴胡原治傷寒少陽經主藥,此經半表半裡,寒邪漸逼,而稍稍成熱,故用之,亦非外感初起。須知內有濕熱之人,而兼外感者,用之則宜。其脈左右兩寸關俱弦洪者為準。李子永識。)

白話文:

[先治法]

在討論外感初期、內傷初期,以及傷寒初期的治療方法。

天師說:所謂先治,就是應提前治療。當人體出現發熱症狀,首要任務是散去邪氣。待邪氣快速消散後,再進一步扶植正氣,如此正氣纔不會被邪氣所傷害。具體藥方為:柴胡、荊芥、半夏、黃芩、甘草各一錢,用水煎煮服用,邪氣散去,身體自然會恢復正常溫度。因為四季中的異常氣候侵擾人體,通常是由皮膚毛孔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現使用柴胡、荊芥先一步驅散皮膚表面的邪氣,邪氣一旦被清除,就不會深入人體;方中還有半夏能化痰,讓邪氣無法結合痰液造成更大危害;黃芩則防止邪氣結合火氣造成災難;再加上甘草,調和藥物味道,達到和諧中間的效果。邪氣先被驅散,而正氣又不受損傷,這就是先治法的巧妙之處。

對於不同的病症,可以類推使用不同的藥方。

張公表示:先治法非常精妙,可惜世人往往不願提前服藥,因此邪氣得以由皮膚進入血液,再由血液進入臟腑。如果能提前使用這種藥方,又怎麼會導致病情加重呢?先治法種類繁多,這裡再提供兩個方子,希望大家能舉一反三,這些都是先治法的例子。一個藥方是:柴胡、當歸、甘草、陳皮各一錢,白芍二錢,天花粉二錢,梔子一錢,用水煎煮服用。(此方稱為內傷散邪湯,效果神奇。)這個藥方對於肝脈鬱結的情況,服用一次即見效,不僅限於外感,對於內傷初期也有神奇療效。另一個藥方是:柴胡、白芍、茯苓、甘草各一錢,當歸二錢,麻黃、桂枝各一錢,陳皮五分,用水煎煮服用。(此方稱為外感祛邪湯。)此方專門針對傷寒初期,效果顯著。趁著病情尚未深入,可以在補正氣的同時,加入祛邪的成分,這樣才能真正驅除熱氣。

在初期階段,邪氣尚不敢與正氣對抗,因此只要一補正氣,邪氣自然就會消失。但如果邪氣已傳入臟腑,正氣就會躲藏起來,不敢與邪氣較量,此時即使補充再多正氣也無濟於事。因此,一旦邪氣傳入臟腑,就絕對不能使用補藥。現在趁著病情初期,迅速使用補益藥物並加入祛邪成分,使用桂枝散熱,使用麻黃祛寒,寒熱相互制衡,邪氣難以入侵,同時又有強壯正氣的幫助,因此一劑藥就能達到完全痊癒的效果。先治法中,這兩個藥方最為出色,希望大家能好好研究並善加利用。

華君表示:他並未聽聞過這種方法。

雷公認為:世上最難治療的疾病,莫過於傷寒。但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治療起來其實很容易。張仲景已經詳細地討論過了。現在再增加一種方法,用於治療傷寒初期,攻補兼施,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可惜世人尚未了解他的觀點。這些藥方值得嘗試,效果都非常神奇。然而,人們看到白朮、當歸用量大,可能會懷疑是否太過補益,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傷寒初期,補益並無需顧慮。個人建議還可以加入一錢人參,趁著邪氣尚未深入,通過補益正氣來驅逐邪氣,這樣邪氣更容易被排出,何必對白朮、當歸的使用有所疑慮呢?

天師指出:這些方子正是他所開立的。但在三天內可以加入人參,三天後則不宜輕易使用。

(對於外感初期的治療,使用小柴胡湯,加上人參、薑、棗和荊芥。小柴胡湯原本是用於治療傷寒少陽經的主要藥物,適用於半表半裡的情況,寒邪漸漸逼近,開始轉為熱象,因此適用於這種情況,但並不適合所有外感初期。必須瞭解,對於體內已有濕熱且同時受到外感的人,使用此方比較合適。判斷標準是左右手脈象兩寸關均呈現弦洪。李子永記。)

2. 後治法

論補正攻邪

天師曰:後治法者,宜後而後之也。人有正氣虛寒,以中邪氣風寒,不可先攻其邪。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之敢入於正氣之中者,是人之正氣先虛也。不急補其正氣,則邪何所畏而肯速去哉。譬如賊人入室,主懦而僕從又怯;賊必將安坐門庭,逍遙酒食矣。苟能用一二果敢之士,出死力而爭敵,則盜寇且急走而不遑也。

故必先補其正,而後可以散邪。方用人參三錢,黃耆三錢,柴胡二錢,半夏一錢,甘草一錢,當歸三錢,陳皮一錢,白朮三錢,神麯五分,黃芩五分,山楂五粒,水煎服。(〔批〕補正散。)此方妙在用參、歸、耆、術以扶正氣,加柴胡、半夏以祛邪,加陳皮、山楂以消食,加甘草以和中,不治邪而邪自退。此後治之妙法也。

張公曰:後治法甚多,再傳二法。一方用人參一錢,白朮三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柴胡三錢,茯苓三錢,水煎服。(〔批〕扶正散邪湯。)此方專治正氣虛而邪入之者。如頭疼發熱,凡脈右寸口大於左寸口者,急用此方,無不全愈。蓋雖有外邪,不可純作邪治,當以補正為先,治邪為後。

又一方:用當歸三錢,白芍三錢。枳殼一錢,檳榔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批〕補血蕩邪湯。)此方治痢疾之病最妙。以補正為先,蕩邪為後。其餘後治之法,可意會而默通之也。

華君曰:予未傳。

雷公曰:後治法有瘧疾方。用人參五錢,白朮一兩,青皮一錢,柴胡一錢,半夏三錢,水煎服。瘧病雖有痰邪,不可先治邪。此方一味補正,略為祛邪以消痰,然正足而邪自退矣。更有陰虛而發熱如瘧者,亦以前方加熟地一兩,生何首烏一兩,去半夏,換白芥子三錢,治之亦效。

白話文:

[後治法]

天師表示:在後治法中,我們應採用後手策略。如果一個人體內正氣虛弱且受風寒邪氣侵襲,我們不能首先去除邪氣。因為邪氣之所以能進入人體,必定是因為體內正氣已處於虛弱狀態,邪氣才得以入侵。如果不先補充正氣,邪氣又怎麼可能迅速離去呢?這就好比盜賊闖入屋內,主人懦弱,僕人膽怯,盜賊必然會安坐家中,悠閒享用食物。若能有幾個勇敢的人,全力以赴抵抗,盜賊就會立刻逃跑,沒有時間停留。

因此,我們必須先補充正氣,然後才能驅除邪氣。使用人參三錢,黃耆三錢,柴胡二錢,半夏一錢,甘草一錢,當歸三錢,陳皮一錢,白朮三錢,神麯五分,黃芩五分,山楂五粒,用水煎煮服用。這個方子的精妙之處在於使用人參、當歸、黃耆、白朮來補充正氣,加上柴胡、半夏以驅除邪氣,陳皮、山楂以幫助消化,甘草調和中焦,不直接對付邪氣,邪氣自然退散。這是後治法的絕妙之處。

張公說:後治法種類繁多,這裡再分享兩個方法。一個方子用人參一錢,白朮三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柴胡三錢,茯苓三錢,用水煎煮服用。這個方子專門治療因正氣虛弱導致邪氣入侵的情況。例如頭痛發燒,只要右寸口脈搏大於左寸口,緊急使用這個方子,都能完全痊癒。即使有外來邪氣,也不能單純作為邪氣處理,應該以補充正氣為首要,驅除邪氣為其次。

另一個方子:使用當歸三錢,白芍三錢,枳殼一錢,檳榔一錢,甘草一錢,用水煎煮服用。這個方子對於治療痢疾非常有效。它先補充正氣,再清除邪氣。其他後治法,大家可以在理解中默會通曉。

華君尚未分享。

雷公提到:後治法中有一個治療瘧疾的方子。使用人參五錢,白朮一兩,青皮一錢,柴胡一錢,半夏三錢,用水煎煮服用。雖然瘧疾伴有痰邪,但不能先治療邪氣。這個方子主要補充正氣,稍微祛邪以消除痰液,然而正氣充足,邪氣自然退散。對於陰虛導致的發熱如瘧疾,也可在上述方子基礎上,加入熟地一兩,生何首烏一兩,去掉半夏,替換成白芥子三錢,同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