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石室秘錄》~ 卷三(射集)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射集) (7)

1. 氣治法

天師曰:氣治者,氣實氣虛而不可不平之也,氣實者,非氣實,乃正氣虛而邪氣實也。若作正氣之實,而用消氣之藥,使正氣益虛而邪氣益實,害且不可救藥。方用補正之藥,而佐以祛邪之品,則正氣自旺,邪氣日消矣。方用人參一錢,白朮一錢,甘草一錢,柴胡三錢,白芍三錢,麻黃一錢,半夏一錢,水煎服。

此方之妙,亦是用散藥於補正之中,使正氣旺於邪氣,自然兩相擊鬥,邪可逃亡,否則適所取敗。此氣病宜知氣治耳。

張公曰:氣治法甚多,天師止言一條,似乎未備,余更廣之。氣陷,補中益氣湯可用;氣衰,六君子湯可採:氣寒,人參白朮附子湯可施;氣虛,則用四君子;氣鬱,則用歸脾湯;氣熱,則用生脈散:氣喘,則用獨參湯;氣動,則用二陳湯加人參;氣壅滯,則用射干湯:氣逆,則用逍遙散。余廣至此,氣治之法,庶幾全乎,人可因症而施治也。

華君曰:同。予更有論。氣虛、氣實,原有分別。氣虛則羸弱而難施,氣實則壯盛而易察。虛者用天師之方,實者另有一方。枳殼五分,白朮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三錢,甘草一錢,山楂十粒,柴胡一錢,白芍三錢,炒梔子一錢,水煎服。(〔批〕消實湯。)亦可佐天師之未逮。

雷公曰:華君補得妙。

白話文:

[氣治法]

天師表示:在治療氣的問題上,不管是氣過剩或氣不足,都必須要達到平衡。所謂氣過剩,並不是真的氣太多,而是體內正氣不足,邪氣過剩。如果誤認為是正氣過剩,而使用消氣的藥物,結果會讓正氣更虛弱,邪氣更旺盛,到時候可能就無藥可救了。正確的做法是使用補充正氣的藥物,再輔以驅除邪氣的藥物,這樣正氣自然會旺盛,邪氣也會逐漸消退。具體藥方為:人參、白朮、甘草各一錢,柴胡、白芍各三錢,麻黃、半夏各一錢,用水煎服。

這個藥方的妙處,在於在補充正氣的同時加入散藥,使正氣強於邪氣,這樣兩者就會互相較量,邪氣自然就會被消滅,不然的話,病情反而會惡化。這是對氣病應該瞭解的氣治法。

張公說:氣治法有很多種,天師只提到一種,似乎還不夠全面,我來補充一些。對於氣陷的情況,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氣衰時,可以用六君子湯;氣寒時,可以使用人參白朮附子湯;氣虛時,則用四君子湯;氣鬱時,使用歸脾湯;氣熱時,使用生脈散;氣喘時,使用獨參湯;氣動時,使用二陳湯加人參;氣壅滯時,使用射干湯;氣逆時,使用逍遙散。我補充到這裡,氣治法應該算是比較全面了,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病症選擇合適的療法。

華君說:我同意上述觀點。我還有其他看法。氣虛和氣實本來就有區別。氣虛的人身體通常很虛弱,治療起來比較困難;氣實的人身體比較強壯,病情容易察覺。氣虛的人可以用天師的藥方,氣實的人則可以使用另一個藥方:枳殼五分,白朮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三錢,甘草一錢,山楂十粒,柴胡一錢,白芍三錢,炒梔子一錢,用水煎服。(這就是消實湯。)也可以補充天師的藥方未能涵蓋的部分。

雷公說:華君補充得非常好。

2. 血治法

論治血宜順性

天師曰:血治者,乃血病不肯歸經,或上或下,或四肢皮毛,合處出血者是也。血循經絡,外行於皮毛,中行於臟腑,內行於筋骨,上行於頭目兩手,下行於二便兩足一臍。是周身無非血路,一不歸經,自然各處妄行,有孔則鑽,有洞則泄,甚則吐嘔,標出於毛孔,流出於齒縫,滲出於腹臍而不止大小便之出也。然則血宜順其性而不宜拂。

方用當歸三錢,白芍三錢,熟地五錢,川芎一錢,荊芥末一錢,生地五錢,麥冬三錢,茜草根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此方即四物湯加減,妙在用茜草根、荊芥,引血歸經,不拂亂其性,則血自歸經,各不相犯矣。倘用止血之劑,未嘗無效。然而如石壓草,一時雖止,而性思衝突,必得空隙,仍飛越沸騰,何如此方順其性而引之,譬如與強橫之人同行,少拂其意,便懷慍怒,慍怒未已,必致鬥毆,皮碎血流是其常也。若讚揚稱頌,順其性而與之飲食,則同群相得,轉得其氣力,以助我匱乏。

同舟無敵國之形,一室無操戈之事,久且為我綢繆,徹我桑土,不特血不妄行,亦將潤筋生色,永斷覆轍之患,又何必絕之太甚,以自取爭鬥哉,此血治之法,尤當留意。

張公曰:講得近理近情。治血以四物湯為主,加荊芥、茜草更妙,順其性而引其歸經也。然而用六味丸湯治血症亦妙。蓋血病最忌寒涼之品,寒則凝滯不行,難以歸經。六味丸湯,妙在不寒不熱,補腎水以滋肝木。肝木得養,則血有可藏之經,自然不致外泄,何至上吐。方用熟地五錢,山茱萸三錢,山藥二錢,丹皮二錢,澤瀉二錢,茯苓二錢。

此六味地黃湯方也。又加麥冬三錢,北五味一錢,得此二味,又去清補肺金,使皮毛有養,毛孔堅固,則血難外越。肺金不幹,下且足以克肝,而肝木畏金之克,又何至上犯於肺耶。故血症最宜用此方。久服三年不吐,始慶重生,否則,尚在生死之間也。

華君曰:同。而余又另有方,用生地一兩,荊芥一錢,麥冬三錢,元參三錢,水煎服。(〔批〕止血歸經方。)一劑止血,後用六味湯全愈。

雷公曰:血症,余亦有奇方。用生地一兩,三七根末三錢,荊芥末一錢,人參三錢,水煎,調末服。一劑即止血。後亦須用六味湯調理。

白話文:

[血液治療方法]

天師表示:當談到血液治療,是指血液不按正常的軌道運行,可能往上也可能往下,或是在四肢皮膚甚至毛髮等處出現出血的情況。血液本應沿著經絡運行,在皮膚表面、臟腑中間、筋骨內側以及頭部、眼睛、雙手和排泄器官、雙腳及肚臍周圍循環。全身的每一部分都遍佈著血液通道,一旦血液不遵循經絡,就會隨意地流向各處,有孔就鑽,有洞就漏,嚴重時甚至會從口鼻噴出,或是從汗孔、牙縫滲出,甚至從腹臍溢出,而不僅僅是大小便的排出。因此,對待血液應該順其自然,不宜逆其性。

治療時,可使用當歸、白芍各三錢,熟地五錢,川芎、荊芥末各一錢,生地五錢,麥冬三錢,茜草根一錢,甘草一錢,用水煎服。這就是改良版的四物湯,其中巧妙之處在於加入了茜草根和荊芥,能幫助血液回歸正軌,不擾亂其自然性,這樣血液就會自動回到正確的經絡,不再亂竄。如果使用止血的藥物,雖然也會有效,但就像用石頭壓住草一樣,雖然一時能止住,但血液的性質是想要衝破束縛,只要找到空隙,就會再次湧出,為什麼不用這種順其自然的方法來引導它呢?這就像和一個倔強的人同行,稍微忤逆他的意思,他便會心生怨恨,怨恨未消,必定會導致爭鬥,造成皮開肉綻,血流不止。但如果讚美他,順從他的性子,並提供食物,他可能會成為你的同伴,轉而幫助你,血脈暢通,肌膚生輝,遠離舊疾的困擾,何必要過度抑制,引起不必要的爭鬥呢?這是血液治療的原則,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張公認為,這種理論接近實際情況。治療血液問題,主要使用四物湯,再加入荊芥和茜草效果更佳,因為這樣可以順應血液的性質,引導其回到正確的經絡。然而,使用六味丸湯來治療血液問題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血液疾病最忌諱寒涼的藥物,因為那會讓血液凝固,無法順利循環,難以回到正確的經絡。六味丸湯的妙處就在於溫和,既不太冷也不太熱,補充腎臟水分以滋養肝臟。當肝臟得到充足的養分,血液就有了藏身之所,自然不會外洩,也就不會出現吐血的現象。配方是熟地五錢,山茱萸三錢,山藥二錢,丹皮二錢,澤瀉二錢,茯苓二錢。

這就是六味地黃湯的配方。再加入麥冬三錢,北五味一錢,這樣就可以滋補肺部,使皮膚得到養護,汗孔變得堅固,血液就不容易外洩。當肺部健康,下部就有足夠的力量剋制肝臟,肝臟就不敢再侵犯肺部。所以,對於血液問題,這個配方是最適合的。長期服用三年,就能完全停止吐血,重獲新生,否則,生命仍然懸於生死之間。

華君表示贊同,但他還有另一個配方,使用生地一兩,荊芥一錢,麥冬三錢,元參三錢,用水煎服。一劑即可止血,後續再使用六味湯即可痊癒。

雷公也表示,對於血液問題,他也有一個奇特的配方。使用生地一兩,三七根末三錢,荊芥末一錢,人參三錢,用水煎煮,調入粉末服用。一劑即可止血,後續也需要使用六味湯進行調理。

3. 臟治法

論脾肺同治,論腎肝同治,論心腎同治,論肺經獨治

天師曰:臟治者,五臟中有病而治之者也。臟有五,治法惟三,脾肺同一治,腎肝同一治,心腎同一治也。肺氣之傷,必補脾氣,脾氣既傷,肺氣亦困,故補肺必須補脾,而補脾必須補肺。如人或咳嗽不已,吐瀉不已,此肺脾之傷。人以為咳嗽宜治肺,吐瀉宜治脾。殊不知咳嗽由於脾氣之衰,而吐嘔瀉由於肺氣之衰,蓋肺氣無清肅之下行,始上嘔而下瀉:脾氣斡旋之令不行,則上為咳嗽矣。

方用人參一錢,麥冬三錢,茯苓三錢,柴胡一錢,神麯五分,車前子一錢,甘草一錢,薏仁五錢,水煎服。(〔批〕肺脾雙解飲。)此方乃治肺治脾之藥合而用之者也。咳嗽喘病之盡除,吐嘔瀉症之各去,所謂一方兩用也。

腎肝同治者,腎水不能滋肝,則肝木抑鬱而不舒,必有兩脅飽悶之症;肝木不能生腎中之火,則腎水日寒,必有腰脊難於俯仰之症,故補肝必須補腎中之水,補腎中之水,又不可不補肝木。倘補肝而不補腎,則脅痛何以頓除;補腎而不補肝,則腰脊何以立愈。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白芍五錢,當歸五錢,柴胡二錢,肉桂一錢,水煎服。

(〔批〕腎肝同補湯。)此方熟地、山茱補腎之藥,而當歸、白芍、柴胡、肉桂補肝之品,既兩臟平補,似乎藥不該輕重。今補肝之藥反多於補腎者,可見腎為肝之母,肝又為命門之母也。命門是一身主宰,當生五臟之氣,不宜為五臟所生。然而五臟疊為生克。肝既是木,豈木獨不可以生命門之火乎。

此有至理存焉,非吾仙人,安能闡發。願世人勿驚為創說奇聞,而疑為不可執之以治病也。

再心腎治法。二臟合而治之者,其義又何居?腎,水臟也;心,火臟也。是心腎二經為仇敵,似乎不宜牽連而一治之。不知心腎雖相剋,其實相須。無心之火,則成死灰,無腎之水,則成冰炭,心必得腎水以滋養,腎必得心火而溫暖。如人驚惕不安,夢遺精泄,豈非心腎不交乎。

人以為驚惕不安,心之病,我以為腎之病;夢遺精泄,人以為腎之病,我以為心之病。非顛倒之也,實至當不易之理。方用人參三兩,白朮五兩,遠志一兩,炒棗仁三兩,熟地五兩,山茱萸三兩。麥冬三兩,北五味一兩,芡實五兩,山藥三兩,菖蒲一兩,柏子仁三兩,去油,茯神三兩,砂仁三錢,橘紅一兩,各為末,蜜為丸。白滾水送下五錢。

(〔批〕心腎同補丹。)此丸之妙,乃治腎之藥少於治心。蓋心君寧靜,腎氣自安,腎氣既安,何至心動。此治心正所以治腎,而治腎正所以治心也。此治臟之法,幸人加之意哉。

張公曰:臟治之法盡於三方,無可再議。不已,其肺臟之獨治乎。肺有忽感風寒,而鼻塞出嚏,咳嗽不已,吐痰如敗絮,乃肺經獨病也,不必兼治於脾。予留一方:用甘草一錢,桔梗三錢,半夏一錢,射干一錢,水煎服。(〔批〕散寒湯。)此方之妙,妙在桔梗升提於鼻,引去痰之藥上行於肺,以散風寒之邪。

邪散則鼻塞頓除,痰亦隨之而散,又何必治脾之迂緩哉。然止可治風寒之外感,而不可治內傷之諸症。內傷諸症,有天師方在,肺脾同治之可耳。腎肝與心腎治法,亦不必再言。

天師曰:盡善也。

華君曰:無。

(此脾濕熏肺之症,方用燥脾利濕為宜,如肺熱移於大腸者,又宜清肺潤燥法治之,不可以泄瀉而戒用潤劑也。李子永識。)

白話文:

[臟腑治療法]

天師說:臟腑治療法,是指當五臟中某一臟有病時,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但治療原則只有三種,即脾肺同治、腎肝同治和心腎同治。

若肺氣受損,必須同時補脾氣,因為脾氣衰弱時,肺氣也會跟著受影響,所以補肺需同時補脾,補脾也要補肺。例如,有人長期咳嗽不止,或不停嘔吐和腹瀉,這就是肺脾兩臟受損的表現。一般人認為咳嗽要治肺,嘔吐和腹瀉要治脾,但實際上,咳嗽可能是由脾氣衰弱引起,而嘔吐和腹瀉則可能因肺氣衰弱所致。肺氣無法下行,才會導致上嘔下瀉;脾氣運行不暢,才會出現咳嗽。

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人參、麥冬、茯苓、柴胡、神麴、車前子、甘草和薏仁等藥材煎煮服用。這個方子名為「肺脾雙解飲」,結合了治肺和治脾的藥物,可以同時消除咳嗽、喘息和嘔吐、腹瀉的症狀,達到一方兩用的效果。

對於腎肝同治,如果腎水無法滋養肝臟,肝臟就會鬱悶不舒,出現脅肋脹滿的症狀;肝木無法生腎中之火,腎水就會逐漸變冷,導致腰部和脊椎難以彎曲。因此,補肝必須同時補腎中的水,補腎水時也不能忽略補肝。如果只補肝不補腎,脅痛怎麼能立即消除;只補腎不補肝,腰部和脊椎的問題又如何迅速改善。可以使用熟地、山茱萸、白芍、當歸、柴胡和肉桂等藥材煎煮服用,這個方子稱為「腎肝同補湯」。

再來看心腎同治的原理。心臟是火臟,腎臟是水臟,乍看之下,心腎兩臟似乎是對立的,但實際上它們互相依賴。沒有心臟的火,就如死灰;沒有腎臟的水,則如冰炭。心臟需要腎水的滋養,腎臟也需要心火的溫暖。例如,當人感到驚慌不安,出現夢遺和精液流失,這往往是心腎不交的表現。

人們通常認為驚慌不安是心臟的問題,但我認為是腎臟的問題;夢遺和精液流失被視為腎臟的問題,但我認為是心臟的問題。這不是顛倒是非,而是非常合理的道理。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人參、白朮、遠志、炒棗仁、熟地、山茱萸、麥冬、北五味、芡實、山藥、菖蒲、柏子仁、茯神、砂仁和橘紅等藥材,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五錢,用開水送服。這個丸藥名為「心腎同補丹」,其巧妙之處在於,治腎的藥物比治心的藥物少,因為當心臟平靜時,腎氣自然安定,腎氣安定了,心臟就不會動搖。治療心臟實際上也是在治療腎臟,反之亦然。這是臟腑治療法的精髓所在。

張公表示:臟腑治療法的三種方案已經很完善,無需再討論。但如果只是單純治療肺臟呢?當肺臟突然受到風寒侵襲,出現鼻塞、打噴嚏、持續咳嗽和大量痰液,這就是肺經獨病,不需要同時治療脾臟。可以使用甘草、桔梗、半夏和射幹等藥材煎煮服用。這個方子名為「散寒湯」,其妙處在於桔梗能提升鼻腔功能,幫助祛痰藥物上行至肺部,以散發風寒邪氣。邪氣散去後,鼻塞和痰液都會迅速消失,無需再費時耗力地治療脾臟。然而,這個方子只能用於外感風寒的情況,對於內傷的各種症狀,還需使用天師的肺脾同治方。至於腎肝和心腎的治療法,也不必再贅述。

天師回答:你的理解非常到位。

華君表示:沒什麼可補充的。

(這段文字提到的是脾濕燻肺的症狀,應使用燥脾利濕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肺熱轉移到大腸,應採用清肺潤燥的方法來治療,不能因為腹瀉就避免使用潤滑劑。李子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