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石室秘錄》~ 卷五(書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書集) (8)

1. 六論氣色

雷真君曰:有病必須察色,察色必須觀面,而各有部位。不可不知。面之上兩眉心,候肺也。如色紅則火,色青則風,色黃則濕,色黑則痛,色白則寒也。兩眼之中為明堂,乃心之部位。明堂之下,在鼻之中,乃肝之部位。肝位之兩傍以候膽也。鼻之尖上以候脾。鼻尖兩傍以候胃。

兩顴之上以候腎。腎位之上以候大腸。肝膽位下,鼻之兩傍,以候小腸。肺位之上為額,以候咽喉。額之上以候頭面。心位之傍,以候膻中。鼻之下人中為承漿,以候膀胱。三焦無部位,上焦寄於肺,中焦寄於肝,下焦寄於膀胱。其餘各部位,俱照《靈樞》無差錯也。五色之見,各出於本部,可照五色以斷病。

一如肺經法斷之,無不神驗。但其中有生有克。如青者而有黃色,則木剋土矣;紅者而有黑色,則水剋火矣;黃者而有紅色,則火生土矣;黑者而有白色,則金生水矣。克者死,生者生也。治之法,克者救其生,生者制其克,否則病不能即瘥。然其中有從內出外,有從外入內。

從內出外者,病欲解而不欲藏;從外入內者,病欲深而不欲散。欲解者病輕,欲深者病重也。治之法,解者助其正,深者逐其邪,否則病不能遽衰。男女同看部位,無有分別,《靈樞》誤言也。但內外何以別之?色之沉而濁者為內,色之浮而澤者為外也。五色既見於部位。

必細察其浮沉,以知其病之錢深焉;細審其枯潤,以觀其病之生死焉;細辨其聚散,以知其病之遠近焉;細觀其上下,而知其病之臟腑焉。其間之更妙者,在察五色之有神無神而已。色暗而神存,雖重病亦生;色明而神奪,雖無病亦死。然有神無神,從何辨之?辨之於色之黃明。

倘色黃而有光彩,隱於皮毛之內,雖五色之分見,又何患乎。此觀神之法,又不可不知之也。

2. 七論脈訣

雷真君曰:脈訣,《內經》已暢言矣,王叔和又發明之,予又何言。雖然尚有未備者,不可不一論之。脈訣,大約言愈多則旨益晦,吾獨尚簡要以切脈,不必紛紛於七表八里也。切脈之最要者在浮沉,其次則遲數,又其次則大小,又其次則虛實,又其次則澀滑而已。知此十脈,則九人之病不能出其範圍。

至於死脈,尤易觀也。不過魚蝦之遊、禽鳥之喙、屋漏彈石、劈索水流之異也。知十法之常,即可知六法之變,又何難知人之疾病哉。《靈樞》之形容脈象,不可為法也。

張真君曰:脈訣原不必多,多則反晦。明言十法,至簡至要,可以為萬世切脈之法。

3. 八論強弱

人有南北之分者,分於強弱也。南人之弱,不及北人之強也遠甚。然而南人亦有強於北人者,北人亦有弱於南人者,亦不可一概而論。然而統治強弱,又斷斷不可,當觀人以治病,不可執南北以治強弱也。蓋天下有偏陰偏陽之分,偏於陽者,雖生於南而亦強;偏於陰者,雖生於北而亦弱。故偏於陽者,宜用寒涼之劑;偏於陰者,宜用溫熱之品也。

張真君曰:是。

4. 九論寒熱

雷真君曰:病之有寒熱也,半成於外來之邪,然亦有無邪而身發寒熱者,不可不知。無邪而身發寒熱,乃肝氣鬱而不得宣,膽氣亦隨之而鬱。木之氣既鬱滯,而心之氣自然不舒,心肝膽三經皆郁,則脾胃之氣不化,肺金無養,其金不剛,上少清肅之氣下行,而木寡於畏,土且欲發泄而不能,於是作寒作熱,似瘧非瘧、而不能止。倘用祛邪之藥,則其勢更甚,惟有舒其木氣,而寒熱自除矣。

張真君曰:亦創論也,方宜用逍遙散,大加白芍可也。

5. 十論生死

雷真君曰,知生死而後可以為醫。生中知死,死中知生,非易易也。何以知生中之死,如傷寒症,七日不汗死是也。何以知死中有生,如中風、中惡、中毒是也。生中之死,而辨其不死;死中之生,而辨其不生,醫道其庶幾乎。傷寒至七日猶無汗,人皆謂必死矣,而予獨斷其不死者,非因其無汗而可生也。

蓋傷寒邪盛,禁汗之不得出,其人無煩躁之盛,腎水猶存,邪不能熬干之也,雖無汗,必有汗矣,七日來復,豈虛言哉。此生中之死,而辨其不死之法也。中風不語,中惡不出聲,中毒致悶亂,雖其人之氣猶存,似乎不死,然而,遺尿則腎絕矣,手撒則肝絕矣,水不下喉則脾胃絕矣。舌本強則心絕矣,聲如酣則肺絕矣。

五臟無一生,無有不死者;倘有一臟之未絕,未死也。看何臟之絕,而救何臟之氣,則死猶不死矣。然而,五臟之中尤最急者,莫過心腎,心腎之藥,莫過人參附子二味,二味相合,則無經不入。救心腎,而各臟亦無不救之矣。雖將死之人,必有痰涎之作祟,似祛痰化涎之藥,亦不可輕度。

然不多用人參,而止用祛痰化涎之藥,適足以死之也。即或偶爾生全,未幾仍歸於死。此死中之生,而辨其不生之法也。

張公曰:真奇絕之文。

6. 十一論真假

雷真君曰:病之有真有假也。大約寒熱之症居多,《內經》已辨之無遺義矣。予再取而論之者,以真假之病難知,而用藥者不可徒執泛逆之治法也。予有治真寒假熱之法,而不必尚夫湯劑也。如人下部冰涼,上部大熱,渴欲飲水,下喉即吐,此真寒反現假熱之象以欺人。自當用八味湯,大劑攪冷與飲。

人或不敢用,或用之不多,或病人不肯服,當用吾法治之。以一人強有力者,擦其腳心,如火之熱,不熱不已,以大熱為度,後用吳茱萸一兩為末,附子一錢,麝香一分,為細末,以少少白麵入之,打為糊,作膏二個,貼在腳心之中,少頃必睡熟,醒來下部身熱,而上部之火自息矣,急以八味湯與之,則病去如失。至於治真熱假寒之法,則又不然。

如人外身冰涼,內心火熾,發寒發熱,戰慄不已,此內真熱反現假寒之象。自當用三黃石膏湯生薑,乘熱飲之。醫或信之不真,或病家不肯與服,予法亟宜用之也。井水一桶,以水撲心胸,似覺心快,撲之至二三十次,則內熱自止,而外之戰慄不覺頓失。急以元參、麥冬,白芍各二兩,煎湯與之,任其恣飲,則病不至再甚矣。

張公曰:何方法之奇至此,遵而行之,人無死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