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石室秘錄》~ 卷五(書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書集) (8)

1. 六論氣色

雷真君曰:有病必須察色,察色必須觀面,而各有部位。不可不知。面之上兩眉心,候肺也。如色紅則火,色青則風,色黃則濕,色黑則痛,色白則寒也。兩眼之中為明堂,乃心之部位。明堂之下,在鼻之中,乃肝之部位。肝位之兩傍以候膽也。鼻之尖上以候脾。鼻尖兩傍以候胃。

兩顴之上以候腎。腎位之上以候大腸。肝膽位下,鼻之兩傍,以候小腸。肺位之上為額,以候咽喉。額之上以候頭面。心位之傍,以候膻中。鼻之下人中為承漿,以候膀胱。三焦無部位,上焦寄於肺,中焦寄於肝,下焦寄於膀胱。其餘各部位,俱照《靈樞》無差錯也。五色之見,各出於本部,可照五色以斷病。

一如肺經法斷之,無不神驗。但其中有生有克。如青者而有黃色,則木剋土矣;紅者而有黑色,則水剋火矣;黃者而有紅色,則火生土矣;黑者而有白色,則金生水矣。克者死,生者生也。治之法,克者救其生,生者制其克,否則病不能即瘥。然其中有從內出外,有從外入內。

從內出外者,病欲解而不欲藏;從外入內者,病欲深而不欲散。欲解者病輕,欲深者病重也。治之法,解者助其正,深者逐其邪,否則病不能遽衰。男女同看部位,無有分別,《靈樞》誤言也。但內外何以別之?色之沉而濁者為內,色之浮而澤者為外也。五色既見於部位。

必細察其浮沉,以知其病之錢深焉;細審其枯潤,以觀其病之生死焉;細辨其聚散,以知其病之遠近焉;細觀其上下,而知其病之臟腑焉。其間之更妙者,在察五色之有神無神而已。色暗而神存,雖重病亦生;色明而神奪,雖無病亦死。然有神無神,從何辨之?辨之於色之黃明。

倘色黃而有光彩,隱於皮毛之內,雖五色之分見,又何患乎。此觀神之法,又不可不知之也。

白話文:

雷真君說:若有疾病,必須觀察氣色,而觀察氣色時,必須注意臉上的不同部位,這些部位與身體的各個器官相對應,我們必須瞭解。

兩眉之間的區域,反映的是肺的健康狀況。如果那裡的顏色呈現紅色,可能代表有火熱的情況;若是青色,可能是風邪;黃色可能是濕氣過重;黑色可能表示疼痛;白色可能代表體內寒涼。

眼睛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明堂,是心臟的反射區。明堂下方,鼻樑的位置,反映肝臟的狀況。肝臟位置的兩側,可以檢查膽的健康。鼻尖反映脾臟狀況,鼻尖兩側反映胃的健康。

兩頰上方反映腎的健康,腎的位置上方反映大腸的狀況。肝膽下方,鼻子兩側,反映小腸的健康。額頭反映咽喉和頭面部的狀況。心臟旁邊反映膻中的狀況。鼻子下方的人中,反映膀胱的健康。

三焦在臉上沒有特定的反射區,上焦依附在肺,中焦依附在肝,下焦依附在膀胱。其他部位的反射區,都依照《靈樞》一書的描述,沒有任何錯誤。臉上出現的五種顏色,都出現在它們相應的反射區,可以透過五色來判斷疾病的狀況。

例如,透過肺的反射區來判斷肺的健康狀況,這方法非常靈驗。然而,其中顏色的生成和剋制關係非常重要。比如青色中有黃色,代表木剋土;紅色中有黑色,代表水剋火;黃色中有紅色,代表火生土;黑色中有白色,代表金生水。剋制代表病情嚴重,生成代表病情好轉。治療的方法是,對於剋制的情況要設法生成,對於生成的情況要防止被剋制,否則病情不會馬上好轉。

病情由內向外表現,代表病情在好轉,不想再藏在體內;由外向內發展,代表病情加重,無法散去。想要好轉的病情較輕,想要加重的病情較重。治療的方法是,對於病情好轉的,要增強身體的正氣,對於病情加重的,要排除體內的邪氣,否則病情不會很快好轉。

對於男女來說,觀察的部位是一樣的,並無差異,《靈樞》的說法有誤。但是如何區分內外呢?顏色深且混濁的表示病情在體內,顏色淺且光澤的表示病情在體表。

五色已經出現在各個部位,我們必須仔細觀察顏色的深淺,以瞭解病情的輕重;細致地觀察顏色的乾燥或濕潤,以判斷病情的生死;細心分辨顏色的聚集或分散,以知道病情的遠近;細致地觀察顏色的上下移動,以瞭解病情影響的臟腑。其中最微妙的是,觀察五色是否有神韻。顏色暗淡但神韻存在,即使病情嚴重,也能存活;顏色明亮但神韻消失,即使沒有病情,也可能死亡。然而,如何辨別有無神韻呢?從顏色的黃色明亮程度來辨別。

如果顏色呈黃色,並且有光澤,隱藏在皮膚之下,即使五色分開出現,也無需擔心。這是觀察神韻的方法,我們必須瞭解。

2. 七論脈訣

雷真君曰:脈訣,《內經》已暢言矣,王叔和又發明之,予又何言。雖然尚有未備者,不可不一論之。脈訣,大約言愈多則旨益晦,吾獨尚簡要以切脈,不必紛紛於七表八里也。切脈之最要者在浮沉,其次則遲數,又其次則大小,又其次則虛實,又其次則澀滑而已。知此十脈,則九人之病不能出其範圍。

至於死脈,尤易觀也。不過魚蝦之遊、禽鳥之喙、屋漏彈石、劈索水流之異也。知十法之常,即可知六法之變,又何難知人之疾病哉。《靈樞》之形容脈象,不可為法也。

張真君曰:脈訣原不必多,多則反晦。明言十法,至簡至要,可以為萬世切脈之法。

白話文:

雷真君說:關於脈訣的理論,《內經》已經詳盡地闡述了,後來王叔和進一步解釋,我還能說什麼呢?儘管如此,仍有些許未完備的地方,不得不進一步討論。

脈訣,通常描述得越多,其意涵反而越晦澀不明。我個人偏好簡潔扼要的方式來診脈,不必過於糾結於七表八里的複雜理論。診脈最重要的是分辨浮沉,其次是遲數,再來是脈搏的大小,接著是虛實,最後是澀滑。瞭解這十種脈象,那麼九成的疾病都逃不出這個範疇。

至於死亡的脈象,其實更容易辨認。不過就像魚蝦遊動、禽鳥的喙動、屋漏滴水、彈石入水、繩索斷裂、水流的特徵一樣。瞭解正常的十種脈象,就能理解異常的六種脈象,那麼診斷疾病的困難度自然也就降低了。《靈樞》對於脈象的描繪,並不能作為固定的法則。

張真君表示:脈訣原本就不必過於繁複,過多反而造成混淆。明確指出的十種方法,簡單而精要,可以作為萬世以來診脈的法則。

3. 八論強弱

人有南北之分者,分於強弱也。南人之弱,不及北人之強也遠甚。然而南人亦有強於北人者,北人亦有弱於南人者,亦不可一概而論。然而統治強弱,又斷斷不可,當觀人以治病,不可執南北以治強弱也。蓋天下有偏陰偏陽之分,偏於陽者,雖生於南而亦強;偏於陰者,雖生於北而亦弱。故偏於陽者,宜用寒涼之劑;偏於陰者,宜用溫熱之品也。

張真君曰:是。

白話文:

[八論強弱]

人的體質有南北之差異,這是基於體質強弱的差別。南方人的體質相對較弱,通常比不上北方人的強壯。然而,南方人中也有體質比北方人強壯的,同樣地,北方人中也有體質比南方人虛弱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然而在判斷和調理體質強弱時,絕對不能簡單地按照南北來區分,應該根據個人實際情況來治療疾病,不能單純以地域來判定體質強弱。因為天下的人體質有偏陰偏陽之分,體質偏陽的人,即使出生在南方,體質也能很強壯;體質偏陰的人,即使出生在北方,體質也可能虛弱。因此,對於體質偏陽的人,適合使用寒涼的藥物;對於體質偏陰的人,則適合使用溫熱的藥材。

張真君說:正是這樣。

4. 九論寒熱

雷真君曰:病之有寒熱也,半成於外來之邪,然亦有無邪而身發寒熱者,不可不知。無邪而身發寒熱,乃肝氣鬱而不得宣,膽氣亦隨之而鬱。木之氣既鬱滯,而心之氣自然不舒,心肝膽三經皆郁,則脾胃之氣不化,肺金無養,其金不剛,上少清肅之氣下行,而木寡於畏,土且欲發泄而不能,於是作寒作熱,似瘧非瘧、而不能止。倘用祛邪之藥,則其勢更甚,惟有舒其木氣,而寒熱自除矣。

張真君曰:亦創論也,方宜用逍遙散,大加白芍可也。

白話文:

雷真君說:疾病出現的寒熱症狀,一半是由外界的病邪引起的,但也存在沒有病邪侵襲,身體卻產生寒熱的情況,這一點必須瞭解。在沒有病邪的情況下身體產生寒熱,是因為肝氣受到抑制無法宣泄,膽氣也因此受到影響。當木氣(肝膽屬木)被抑制,心氣自然也就無法順暢,心、肝、膽三條經絡都受到抑鬱,脾胃的功能就會失調,肺部得不到滋養,肺氣也就變得不堅固,上焦缺乏清肅之氣向下流通,木氣(肝氣)就少了約束,脾土想要排解但又無法做到,於是產生了寒熱交錯的情況,這種情況類似瘧疾但又不是,而且無法自行停止。如果使用驅邪的藥物,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肝氣得到疏導,寒熱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張真君說:這是一個新的理論,治療方法可以使用逍遙散,大量加入白芍即可。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向我提問。

5. 十論生死

雷真君曰,知生死而後可以為醫。生中知死,死中知生,非易易也。何以知生中之死,如傷寒症,七日不汗死是也。何以知死中有生,如中風、中惡、中毒是也。生中之死,而辨其不死;死中之生,而辨其不生,醫道其庶幾乎。傷寒至七日猶無汗,人皆謂必死矣,而予獨斷其不死者,非因其無汗而可生也。

蓋傷寒邪盛,禁汗之不得出,其人無煩躁之盛,腎水猶存,邪不能熬干之也,雖無汗,必有汗矣,七日來復,豈虛言哉。此生中之死,而辨其不死之法也。中風不語,中惡不出聲,中毒致悶亂,雖其人之氣猶存,似乎不死,然而,遺尿則腎絕矣,手撒則肝絕矣,水不下喉則脾胃絕矣。舌本強則心絕矣,聲如酣則肺絕矣。

五臟無一生,無有不死者;倘有一臟之未絕,未死也。看何臟之絕,而救何臟之氣,則死猶不死矣。然而,五臟之中尤最急者,莫過心腎,心腎之藥,莫過人參、附子二味,二味相合,則無經不入。救心腎,而各臟亦無不救之矣。雖將死之人,必有痰涎之作祟,似祛痰化涎之藥,亦不可輕度。

然不多用人參,而止用祛痰化涎之藥,適足以死之也。即或偶爾生全,未幾仍歸於死。此死中之生,而辨其不生之法也。

張公曰:真奇絕之文。

白話文:

雷真君說,明白生死的道理才能成為一位醫生。在生中看到死的跡象,在死中看到生的可能,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生中知道死的徵兆,例如感冒病狀,如果七天還不出汗,這就是死亡的信號。又如何在死中知道生的機會,例如中風、中邪、中毒等情況。在生中的死,卻能分辨出不會死;在死中的生,卻能分辨出不會活,這纔是醫學的精華所在。

感冒到第七天還不出汗,所有人都認為這個人必死無疑,但我卻判定他不會死,並不是因為他不出汗就代表他會活下來。感冒時邪氣旺盛,使得汗水無法排出,但此人沒有嚴重的煩躁,顯示腎水仍然存在,邪氣無法使其乾涸,雖然現在不出汗,但未來必定會出汗,七天的週期反覆,這怎麼可能是空談呢?這是從生中看到死,卻能辨別出不會死的方法。

中風無法說話,中邪發不出聲音,中毒導致昏亂,即使這個人的氣息仍在,看似不會死,但如果出現失禁,則表示腎已經衰竭;手撒開,則表示肝已衰竭;水無法下喉,則表示脾胃已經衰竭;舌頭僵硬,則表示心臟已衰竭;呼吸沉重,則表示肺已衰竭。

五臟一旦全部衰竭,那就一定會死,但如果其中一臟還未完全衰竭,那麼還有活的機會。只要看出哪個臟器衰竭,然後去救助那臟器的氣,那麼即使在死邊緣,還是有可能活下來。然而,五臟中最緊急的莫過於心和腎,對於心和腎的治療,最有效的莫過於人參和附子,兩者結合,可以無孔不入。救治心和腎,其他臟器也能得到救治。即使將死之人,也常會有痰涎作祟,所以祛痰化涎的藥物也不能輕視。

然而,如果不使用足夠的人參,只用祛痰化涎的藥物,反而會加速死亡。即使偶爾可以救活,不久還是會死去。這是從死中看到生,卻能辨別出不會活的方法。

張公評論說:這真是奇特且絕妙的文章。

6. 十一論真假

雷真君曰:病之有真有假也。大約寒熱之症居多,《內經》已辨之無遺義矣。予再取而論之者,以真假之病難知,而用藥者不可徒執泛逆之治法也。予有治真寒假熱之法,而不必尚夫湯劑也。如人下部冰涼,上部大熱,渴欲飲水,下喉即吐,此真寒反現假熱之象以欺人。自當用八味湯,大劑攪冷與飲。

人或不敢用,或用之不多,或病人不肯服,當用吾法治之。以一人強有力者,擦其腳心,如火之熱,不熱不已,以大熱為度,後用吳茱萸一兩為末,附子一錢,麝香一分,為細末,以少少白麵入之,打為糊,作膏二個,貼在腳心之中,少頃必睡熟,醒來下部身熱,而上部之火自息矣,急以八味湯與之,則病去如失。至於治真熱假寒之法,則又不然。

如人外身冰涼,內心火熾,發寒發熱,戰慄不已,此內真熱反現假寒之象。自當用三黃石膏湯加生薑,乘熱飲之。醫或信之不真,或病家不肯與服,予法亟宜用之也。井水一桶,以水撲心胸,似覺心快,撲之至二三十次,則內熱自止,而外之戰慄不覺頓失。急以元參、麥冬,白芍各二兩,煎湯與之,任其恣飲,則病不至再甚矣。

張公曰:何方法之奇至此,遵而行之,人無死法矣。

白話文:

雷真君說:疾病有真象和假象的分別。大多數情況下,寒熱的症狀比較常見,《內經》已經對這些症狀做了詳細的解析。我再次討論這個主題,是因為真假病象難以分辨,使用藥物治療時不能僅僅依賴通用的逆治法。我有一種治療真寒假熱的方法,不一定非得用湯藥。

比如,有人下半身冰冷,上半身卻很熱,口渴想喝水,但水一下喉就吐,這是真寒假熱的現象,容易誤導人。應該使用八味湯,大劑量冷飲。

但有人可能不敢用,或者用量不足,或者患者本身抗拒服用,這時可以採用我的方法。找一個有力氣的人,搓熱患者的腳心,直到像火一樣熱,不熱不停,以極度的熱作為標準。然後使用一兩的吳茱萸磨成粉,加上一錢的附子,一分的麝香,一起研成細末,加入少量的白麵,做成糊狀,製成兩個膏藥,貼在腳心,不久患者會進入深度睡眠,醒來後下半身會發熱,上半身的火氣自然會消退。立即服用八味湯,病情會迅速好轉。

至於治療真熱假寒的方法,則有所不同。

比如,有人外表冰冷,內心卻火熱,時冷時熱,不停顫抖,這是內真熱假寒的現象。應該使用三黃石膏湯加上生薑,趁熱飲用。醫生可能不相信,或者患者家屬不肯讓患者服用,我的方法非常適用。拿一桶井水,往胸口潑,感覺心臟舒暢,潑二十到三十次,內熱就會停止,外面的顫抖也會突然消失。立即服用兩兩的元參、麥冬、白芍煎的湯藥,隨意飲用,病情就不會再加重了。

張公說:這種方法怎麼這麼神奇,如果遵循並實踐,人就不會因病而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