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秘錄》~ 卷五(書集) (2)
卷五(書集) (2)
1. 近治法
論猝倒,心傷暴亡,腹痛欲死,中惡,中痰,心疼
天師曰:近治者,一時猝來之病而近治之也。如一時眼花猝倒,不省人事,一時心痛暴亡,一時腹痛,手足青而欲死者是也。此等之症如風雨驟至,如駿馬奔馳,不可一時止遏,不可少緩,須臾以治之也。眼花猝倒,非中於惡,則中於痰。然中惡中痰,實可同治。蓋正氣之虛,而後可以中惡:中氣之餒,而後可以痰迷,然則二症皆氣虛之故。
故補其氣,而中氣正氣自回,或加以祛痰之品,逐邪之藥,無有不奏功頃刻者。方用人參三錢,白朮五錢,附子一錢,半夏一錢,南星一錢,陳皮一錢,白薇一錢,水煎服。(〔批〕消惡湯。)下喉即愈。此方妙在補氣之藥多於逐痰祛邪。中氣健於中,邪氣消於外,又何懼痰之不速化哉。
心痛暴亡,非寒即火。治火之法,止消二味。用炒梔子五錢,白芍五錢,煎湯服之。(〔批〕自焚急救湯。)下喉即愈。治寒之藥,必須多加。方用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肉桂一錢,附子一錢,甘草一錢,白芍三錢;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良薑一錢,水煎服,(〔批〕消冰散。
)二方各有深意,前方因火盛而瀉以肝木也,後方因大寒而補腎氣也,多寡不同,而奏功之神則一耳。
腹痛之症,一時痛極,甚至手足皆青,救若少遲,必致立亡。此腎經直中寒邪也。法當急溫命門之火,而佐熱其心包之冷,使痛立除,而手足之青亦解。方用人參三錢,白朮五錢,熟地五錢,附子一錢,肉桂一錢,吳茱萸五分,乾薑五分,水煎服即愈。(〔批〕救疼至聖丹。
)此方之妙,補火於真陰之中,祛寒於真陰之內,自然邪去而痛止,不致上犯心而中犯肝也。此近治之法,當於平日留心,不致臨症急遽,誤人性命也。
華君曰:余亦有傳,但不同耳。中惡中痰方:人參三錢,茯苓五錢,天南星三錢,附子一錢,虛人多加人參至一兩,水煎服即蘇。(〔批〕解惡仙丹。)
心痛方:治有火者神效,貫仲三錢,白芍三錢,梔子三錢,甘草二錢,水煎服。(〔批〕止痛仙丹。)一劑即止痛。
白話文:
[近治法]
討論突然倒地的情況,例如心臟受創突然死亡、劇烈腹痛好像要死、遭遇邪氣、痰濁堵塞、心臟疼痛等情況。
天師說:所謂「近治」,是指突然發生的疾病,需立即治療的方法。像是突然眼前一黑倒地、失去意識,或是突然心痛而亡,或是突然腹痛,手腳發青,好像隨時會死掉。這種病症就像風雨突來,像野馬奔馳,不能有一刻耽擱,必須立即救治。突然眼前一黑倒地,不是因為遭遇邪氣,就是痰濁堵塞。然而遭遇邪氣和痰濁堵塞,實際上是可以一同治療的。這是因為正氣虛弱,才會遭邪氣侵襲;中氣不足,才會被痰濁迷惑,所以這兩種病徵都是因為氣血虛弱所致。
因此補充氣血,中氣和正氣自然恢復,再輔以化痰和驅邪的藥物,往往能立即見效。使用人參3錢、白朮5錢、附子1錢、半夏1錢、南星1錢、陳皮1錢、白薇1錢,用水煎煮服用。(註:消惡湯)喝下後即可痊癒。這個方子的巧妙在於補氣的藥物比化痰和驅邪的藥物更多。中氣在內強壯,邪氣在外消散,又何必擔心痰不會快速化解呢?
突然心痛而亡,不是因為寒冷就是因為火氣。治療火氣的方子,只需要兩味藥。使用炒梔子5錢、白芍5錢,煎煮成湯服用。(註:自焚急救湯)喝下後即可痊癒。治療寒冷的方子,則必須多加幾味藥。使用人參3錢、白朮5錢、肉桂1錢、附子1錢、甘草1錢、白芍3錢、熟地1兩、山茱萸4錢、良薑1錢,用水煎煮服用,(註:消冰散)這兩個方子各自有其深意,前者因為火氣旺盛,所以要藉由肝木來泄熱,後者因為極度寒冷,所以要補腎氣,雖然使用的藥物數量不同,但是效果卻同樣顯著。
腹痛的情況,突然劇烈疼痛,甚至手腳都發青,如果救治稍遲,很可能會立即死亡。這是因為腎經直接受到寒冷侵襲。應該立即溫暖命門之火,並輔以熱化心包的寒氣,讓疼痛立即消失,手腳發青的情況也會隨之改善。使用人參3錢、白朮5錢、熟地5錢、附子1錢、肉桂1錢、吳茱萸5分、乾薑5分,用水煎煮服用即可痊癒。(註:救疼至聖丹)這個方子的巧妙在於在真陰之中補充陽火,驅散真陰之內的寒氣,自然邪氣消散,疼痛停止,不會讓邪氣向上侵犯心臟,向中侵犯肝臟。這是「近治」的方法,平時應多留意,以免病情緊急時手忙腳亂,誤人性命。
華君說:我也有傳授的方子,只是跟上面不同罷了。遭遇邪氣和痰濁堵塞的方子:人參3錢、茯苓5錢、天南星3錢、附子1錢,體虛的人可以增加人參至1兩,用水煎煮服用即可甦醒。(註:解惡仙丹)
心痛的方子:對有火氣的人非常有效,使用貫仲3錢、白芍3錢、梔子3錢、甘草2錢,用水煎煮服用。(註:止痛仙丹)一劑即可止痛。
2. 輕治法
論小柴胡湯
天師曰:輕者,病不重,不必重治,而用輕劑以治之也。如人咳嗽、頭痛、眼目痛。口舌生瘡,皆是小症,何必用重劑以補陽,用厚味以滋陰哉。法當用輕清之品,少少散之,無不立效,如小柴胡之方是也。然而小柴胡湯,世人不知輕重之法,予再酌定之,可永為式。方用柴胡一錢,黃芩一錢,半夏一錢,陳皮五分,甘草一錢,此小柴胡湯。
予更加人參五分,茯苓二錢,更為奇妙。蓋氣足則邪易出,而汗易發。世人見用人參,便覺失色,匪獨醫者不敢用、即病者亦不敢服。相沿而不可救藥者,滔滔皆是,安得布告天下醫人,詳察其病源,而善用之也。此輕治之法,極宜究心。
張公曰:天師言小柴胡湯,治外感者也。予言治內傷者,補中益氣湯是也。然補中益氣湯,東垣立方之後,世人亂用,殊失重輕之法。予再酌定之,可傳之千古不敝。柴胡一錢,升麻四分,黃耆三錢,白朮三錢,當歸三錢;陳皮八分,甘草一錢,人參一錢,人氣虛者多加,可至一兩,看人之強弱分多寡耳。(〔批〕酌定補中益氣湯。
)若有痰,加半夏一錢;有熱,加黃芩一錢;有寒,加桂枝一錢;頭痛,加蔓荊子八分,或川芎一錢;兩脅痛,加白芍三錢;少腹痛,亦加白芍三錢:有食,加麥芽二錢;傷肉食,加山楂二十粒;胸中痛,加枳殼五分,神麯五分。如此加用,自合病機。無如人不肯用此方以治內傷也,法最宜留心。
大約右手寸口脈與關脈大於左手之脈者、急用此湯,無不神效。
(小柴胡本是半表半裡少陽經藥,內用參苓,以病在少陽,恐漸逼里,乘之於所勝也。故先扶胃氣,使邪不入而已,入者亦得正旺而自退耳。李子永識。)
白話文:
[輕治法]
天師說:病情輕微時,不需要使用強烈的治療方式,而是應採用較為溫和的藥物來治療。比如說,像咳嗽、頭痛、眼睛疼痛,或是口腔潰瘍等,這些都算是小病,何必要用大補的藥物去補充陽氣,或是用濃厚的藥物去滋養陰氣呢?應該使用清輕的藥物,少量地服用,通常都能立刻見效,就像小柴胡湯這副藥方一樣。
然而,對於小柴胡湯的使用,很多人並不懂得區分病情的輕重,我再次斟酌調整,可以作為長期使用的標準。藥方使用:柴胡、黃芩、半夏各一錢,陳皮五分,甘草一錢,這就是小柴胡湯。
我更進一步添加了人參五分,茯苓二錢,效果會更好。因為氣血充足,邪氣就容易被驅逐,汗水也容易排出。但很多人一看到人參就覺得害怕,不僅醫生不敢用,病人也不敢服用。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下來,導致無法有效的治療疾病,這種現象非常普遍。真希望能夠告知所有醫生,詳細判斷病因,妥善使用藥物。這是輕症治療的方法,非常值得研究。
張公說:天師講的小柴胡湯,是用來治療外感疾病的。我說的是用來治療內傷的,那就是補中益氣湯。但是,補中益氣湯在東垣創立後,人們隨意使用,完全失去了對病情輕重的判斷。我再次斟酌調整,這個藥方可以流傳千年而不過時。藥方使用:柴胡一錢,升麻四分,黃耆、白朮、當歸各三錢,陳皮八分,甘草、人參各一錢。如果病人氣血虛弱,人參可以增加到一兩,具體多少要看病人的體質強弱。
(小柴胡湯本是用來治療半表半里的少陽經疾病,加入人參、茯苓,是因為病在少陽經,擔心病情逐漸轉移到裏部,所以提前預防。因此,先增強胃氣,防止邪氣入侵,即使邪氣入侵,也能因正氣旺盛而自動退卻。這是李子永的認識。)大體上來說,如果右手的寸口脈和關脈比左手脈大,應立即使用這個藥方,效果非常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