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秘錄》~ 卷二(樂集) (3)
卷二(樂集) (3)
1. 先治法
論外感初起,論內傷初起,論傷寒初起
天師曰:先治者,宜先而先之也。人病發熱,必須散其邪氣,俟邪氣速去,而後再扶其正氣,則正氣不為邪所傷。方用柴胡一錢,荊芥一錢,半夏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則邪散而身涼。蓋四時不正之氣,來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營衛。今用柴胡、荊芥先散其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里;方中又有半夏以祛痰,使邪不得挾痰以作崇,又有黃芩,使不得挾火以作殃;況又有甘草,調和藥味以和中。邪氣先散,而正氣又不相傷,此先治之妙也。
白話文:
論外感初起
天師說:對於外感病症,應當及早治療,先將外邪驅散。人體生病發熱,必須先散去外邪,待邪氣迅速消退之後,再扶助正氣,這樣正氣就不會受到邪氣的侵襲。
方劑可用柴胡一錢、荊芥一錢、半夏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就能散邪退熱。
這是因為,四季不正之氣侵犯人體,必然是從皮毛而入,影響營衛。現在用柴胡、荊芥先散去皮毛之邪,邪氣先散了,就無法入侵內部。方中又加了半夏,可以祛痰,使邪氣無法借助痰液作祟,還有黃芩,可以防止邪氣挾火而致病。更重要的是,還有甘草,調和藥味,以和中氣。
邪氣先散,而正氣又不受損傷,這就是及早治療的妙處。
一症一方,亦可類推。
張公曰:先治法最妙,無奈世人不肯先服藥何,所以邪由皮毛而入營衛,由營衛而入臟腑也。倘先用此方,又何至傳經深入哉。先治法甚多,不能盡,再傳二方,觸類旁通。無非先治之法。一方用柴胡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二錢,甘草、陳皮各一錢,天花粉二錢,梔子一錢,水煎服。(〔批〕內傷散邪湯,神妙。
)此方凡肝脈郁者,用一劑即快,不必專是外感也,治內傷初起者神效。又一方用柴胡一錢,白芍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一錢,當歸二錢,麻黃一錢,桂枝一錢,陳皮五分,水煎服。(〔批〕外感祛邪湯。)此方專治傷寒初起者神效。乘其尚未傳經,可從補正之中,兼用祛邪之品,而熱散之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是介紹了中醫的「先治法」,也就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張公認為,預防疾病是最好的方法,可惜很多人不願意提前服用藥物,導致病邪入侵人體。他列舉了兩個預防疾病的藥方,「內傷散邪湯」和「外感祛邪湯」,並說明了這兩個藥方的功效和用法。
蓋初起之邪,尚不敢與正氣相敵,故一補正氣、而邪氣自消。及一傳經,則正氣遁入於臟腑、不敢與邪相爭,愈補而愈不敢出也,故一傳經,則萬萬不可用補藥。今乘其初起之時,亟用補劑而加之祛邪之品,用桂枝以熱散,用麻黃以祛寒,寒熱相攻,邪難內入,而又有正氣之健助,所以一劑而盡愈也。先治之法,二方最妙,幸留意而善用之。
華君曰:予未聞師傳也。
雷公曰:天下最難治者,莫過於傷寒,然得其法,治之又甚易,張仲景論之詳矣。今又增一法,以治傷寒初起之病,攻補兼施,實有卓見,惜世人未知其論耳。其方可試,無不神效。然而人見白朮、當歸之多用,疑於太補,不知傷寒初起,何畏於補。鄙意尚可加入人參一錢,乘其邪未深入,補正以逐邪,則邪易走也,又何疑於朮、歸之用哉。(〔批〕天師曰:此予方也。
白話文:
疾病剛開始時,邪氣還不敢跟正氣抗衡,所以只要補充正氣,邪氣自然就會消散。等到邪氣傳入經絡,正氣就會躲進臟腑,不敢跟邪氣對抗,越補身體反而越不敢抵抗邪氣,所以邪氣傳入經絡之後,絕對不能用補藥。現在趁著疾病剛開始的時候,趕緊用補藥,同時搭配祛除邪氣的藥物,用桂枝散熱,用麻黃祛寒,寒熱相攻,邪氣就難以入侵,再加上正氣的幫助,所以一劑藥就能完全治癒。治療疾病初期,這兩種方法最有效,希望你能留心並善用。
華君說:我從來沒聽過老師這麼說。
雷公說:天下最難治療的疾病,莫過於傷寒,但只要掌握方法,治療起來卻非常容易,張仲景已經詳細論述了。現在我再增加一種方法,用來治療傷寒初期,同時使用攻邪和補氣的藥物,確實有獨到的見解,可惜世人還不知道這個道理。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效果一定神奇。有些人看到白朮、當歸用量很多,就懷疑太過於補,不知道傷寒初期,根本不用害怕補藥。我認為還可以再加入人參一錢,趁著邪氣還沒深入,補正氣以驅逐邪氣,這樣邪氣就容易消散,為什麼還要懷疑白朮、當歸的用量呢?
但三日內可加參,三日外者,不可輕用也。)
(治外感初起,用小柴胡湯,人參、薑、棗加荊芥。按小柴胡原治傷寒少陽經主藥,此經半表半裡,寒邪漸逼,而稍稍成熱,故用之,亦非外感初起。須知內有濕熱之人,而兼外感者,用之則宜。其脈左右兩寸關俱弦洪者為準。李子永識。)
白話文:
不過三天之內可以加參,超過三天,就不要輕易使用。
治療外感初期,可以用小柴胡湯,人參、薑、棗加上荊芥。小柴胡湯原是治療傷寒少陽經的主要藥物,此經半表半裡,寒邪逐漸逼近,並略微轉為熱症,因此使用它,也不適合外感初期。要明白,體內有濕熱的人,同時又兼有外感,用小柴胡湯就比較合適。脈象以左右兩寸關脈都弦洪為標準。
2. 後治法
論補正攻邪
天師曰:後治法者,宜後而後之也。人有正氣虛寒,以中邪氣風寒,不可先攻其邪。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之敢入於正氣之中者,是人之正氣先虛也。不急補其正氣,則邪何所畏而肯速去哉。譬如賊人入室,主懦而僕從又怯;賊必將安坐門庭,逍遙酒食矣。苟能用一二果敢之士,出死力而爭敵,則盜寇且急走而不遑也。
故必先補其正,而後可以散邪。方用人參三錢,黃耆三錢,柴胡二錢,半夏一錢,甘草一錢,當歸三錢,陳皮一錢,白朮三錢,神麯五分,黃芩五分,山楂五粒,水煎服。(〔批〕補正散。)此方妙在用參、歸、耆、術以扶正氣,加柴胡、半夏以祛邪,加陳皮、山楂以消食,加甘草以和中,不治邪而邪自退。此後治之妙法也。
白話文:
論補正攻邪
天師說:後治法,要先補正氣,再攻邪氣。
人體若正氣虛寒,又遭遇外邪風寒侵襲,不可先急著攻打邪氣。因為邪氣之所以能入侵,一定是人體正氣虛弱。邪氣敢於進入正氣之中,是因為人體的正氣先虛弱了。如果不先補益正氣,邪氣又何懼而肯快速退去呢?
就好像賊人入侵房屋,屋主懦弱,僕從也膽怯,賊人自然可以安然坐在大廳,逍遙自在,喝酒吃飯。如果能用一兩個勇敢的人,奮力抵抗敵人,賊寇就會倉皇逃走,無暇他顧。
因此,一定要先補益正氣,才能散除邪氣。
方子用人參三錢,黃耆三錢,柴胡二錢,半夏一錢,甘草一錢,當歸三錢,陳皮一錢,白朮三錢,神麴五分,黃芩五分,山楂五粒,水煎服用。(註:此方為「補正散」。)
此方妙在以人參、當歸、黃耆、白朮扶持正氣,再加入柴胡、半夏驅除邪氣,陳皮、山楂消食化積,甘草調和脾胃,不直接攻擊邪氣,卻能使邪氣自然退去。這就是後治之妙法。
張公曰:後治法甚多,再傳二法。一方用人參一錢,白朮三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柴胡三錢,茯苓三錢,水煎服。(〔批〕扶正散邪湯。)此方專治正氣虛而邪入之者。如頭疼發熱,凡脈右寸口大於左寸口者,急用此方,無不全愈。蓋雖有外邪,不可純作邪治,當以補正為先,治邪為後。
又一方:用當歸三錢,白芍三錢。枳殼一錢,檳榔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批〕補血蕩邪湯。)此方治痢疾之病最妙。以補正為先,蕩邪為後。其餘後治之法,可意會而默通之也。
白話文:
張公曰:
後世治療方法很多,我再傳授兩個方子。
第一個方子: 人參一錢,白朮三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柴胡三錢,茯苓三錢,水煎服。(註:扶正散邪湯)
這個方子專門治療正氣虛弱而外邪入侵的人。例如頭痛發熱,脈象右寸口脈大於左寸口脈,就要立即服用這個方子,效果非常好。因為雖然有外邪,但不能只用祛邪的方法,應該先補益正氣,後再治療外邪。
第二個方子: 當歸三錢,白芍三錢,枳殼一錢,檳榔一錢,甘草一錢,水煎服。(註:補血蕩邪湯)
這個方子治療痢疾效果最好。同樣是先補益正氣,後再祛除邪氣。
至於其他的後世治療方法,可以自行推敲理解。
華君曰:予未傳。
雷公曰:後治法有瘧疾方。用人參五錢,白朮一兩,青皮一錢,柴胡一錢,半夏三錢,水煎服。瘧病雖有痰邪,不可先治邪。此方一味補正,略為祛邪以消痰,然正足而邪自退矣。更有陰虛而發熱如瘧者,亦以前方加熟地一兩,生何首烏一兩,去半夏,換白芥子三錢,治之亦效。
白話文:
華君說:「我沒有傳授過這個方子。」
雷公說:「後世醫治方法中有治瘧疾的方子。用人參五錢,白朮一兩,青皮一錢,柴胡一錢,半夏三錢,水煎服。瘧疾雖然有痰邪,但不可先治邪氣。這個方子一味補正氣,略微祛除邪氣以消痰,但正氣充足了,邪氣自然就會退去。如果有陰虛而發熱像瘧疾的人,也可以用之前的方子,再加上熟地一兩,生何首烏一兩,去掉半夏,換成白芥子三錢,用它來治療也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