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秘錄》~ 卷二(樂集) (16)
卷二(樂集) (16)
1. 吐治法
論痰塊壅塞
天師曰:吐治者,病在胃口之間不能下,則必上越而吐之。如人上焦壅滯痰塊,不上不下,塞在胸間,氣喘,欲嘔不能,欲吐不肯者是也。法當用陰陽水探吐之,或用瓜蒂、藜蘆煎汁,飲之即吐。然必痰氣與火結在胸間作痛者,始可用此法吐之,否則斷斷不可。蓋人之元氣,不可一傷,吐一次,則五臟反覆,必損壽元。
故必問其人胸痛否,氣塞否,喉間有所礙否,痰吐出黃否,有此數種,始可用前藥以吐之。苟或不盡然,即病人自家欲吐,亦須慎之,況行醫者乎。此吐治之一法,在人裁度而用之耳。
張公曰:吐不可輕用,不知禁忌而妄吐之,必致五臟反覆不寧,天師之叮嚀告誡,真仁人之言也,汝當敬聽。我更有一法教人。宜吐之症,必須看其痰,吐在壁上,有光亮者,放心吐之,余則皆忌。光亮者,如蝸牛之涎一樣光亮也。但看見光亮者,無論其痰在上中下,此光亮之色,必須俟其痰跡干而分辨之,不可據其濕痰時,而即以為光亮也。
華君曰:同。
白話文:
[關於治療嘔吐的方法]
天師說:所謂的「吐治」,指的是病患的疾病位於胃部上方,無法往下順利消化,因此需要透過催吐的方式將它們排出。例如,當有人上半身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痰塊積聚,既無法往上咳出,又無法往下排解,堵塞在胸口,引發呼吸困難,想嘔吐卻又吐不出來,這種情況就適用於吐治法。具體的作法可以使用陰陽水來引發嘔吐,或者煮瓜蒂和藜蘆的汁液飲用,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然而,這種方法僅適用於痰氣和火氣在胸口結塊,造成劇烈疼痛的情況,其他狀況下絕不可隨便使用。因為人的根本氣力是不能受損的,每吐一次,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縮短壽命。
因此,在決定是否使用吐治法之前,必須詳細詢問患者是否有胸口疼痛、呼吸困難、喉嚨有異物感,以及吐出的痰是否為黃色等症狀。只有在這些情況都符合時,纔可使用上述藥物進行催吐。如果並非如此,即使病人自己想要嘔吐,也必須慎重考慮,更何況是醫生呢?這就是吐治法的一種應用方式,具體操作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張公表示:催吐絕對不可以輕易使用,若不懂得禁忌,隨意使用,必定會使五臟六腑受到擾亂,天師的嚴肅告誡,真是充滿慈悲心的良言,你們應當謹記。此外,我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分享。在確定需要催吐的情況下,必須觀察痰的性質。如果痰吐在牆上,呈現光澤感,就可以放心嘔吐;其他情況則需避免。所謂的光澤感,就像蝸牛分泌的黏液那樣閃亮。只要看到這種光澤,不論痰是在身體的上、中、下哪個部位,都表明可以嘔吐。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光澤必須在痰痕完全乾燥後才能辨別,不能單憑痰還是濕潤的時候就判定它有光澤。
華君認為:同意以上觀點。]
2. 泄治法
天師曰:泄治者,汗之也。邪居於腠理之間,不肯自出。必用汗藥以疏泄之。方用荊芥一錢,桔梗一錢,防風一錢,甘草一錢,蘇葉一錢,白朮五錢,茯苓三錢,陳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白朮為君,而以表汗為佐使。
蓋人之脾氣健,而皮毛腠理始得開合自如,今用白朮以健土去濕而利腰臍,邪已難於久住,況有防風、荊芥、蘇葉之品,盡散外邪,何敢再居營衛,又有甘草從中調治,則邪不必攻而自散矣。此泄治之佳者。
張公曰:予方泄治最多,無如此方之妙。我方一味主散,天師方妙在健脾而散邪也。此方倘治冬月之泄汗,或加入桂枝五分乎,或加入麻黃五分乎,亦在人斟酌之耳。
華君曰:同。
(泄治方用白朮,與蘇合丸用白朮同意,其法甚妙。李子永識。)
白話文:
天師說:對於腹瀉的治療,主要是通過發汗來進行。病邪存在於肌膚腠理之中,不願自行離去。因此必須使用能促進發汗的藥物來幫助它們排出。具體的處方是:荊芥一錢,桔梗一錢,防風一錢,甘草一錢,蘇葉一錢,白朮五錢,茯苓三錢,陳皮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這個處方的巧妙之處在於以白朮為主要成分,同時輔以促進發汗的藥物。
人的脾氣強健,皮膚和腠理才能自然開合。現在使用白朮來增強脾胃功能,去除濕氣,並且有利於腰部和肚臍周圍的健康,這樣病邪就難以長駐。再加上防風、荊芥、蘇葉等藥材,可以完全驅散外部的病邪,使其無法再次入侵身體。另外,甘草可以調和藥性,使得病邪不必刻意攻擊就能自行散去。這就是治療腹瀉的好方法。
張公說:我治療腹瀉的經驗豐富,但從未見過比這個處方更妙的。我的處方主要用於散寒,而天師的處方則是在健脾的基礎上散邪。如果用這個處方治療冬天的汗瀉,可能需要加入桂枝或麻黃,具體多少,需要根據情況來定。
華君表示贊同。
(這個治療腹瀉的處方使用白朮,和蘇合丸使用白朮的原理是一樣的,非常巧妙。這是李子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