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秘錄》~ 卷二(樂集) (13)
卷二(樂集) (13)
1. 斂治法
論亡陽,論下血,論吐血,論頭汗,論手汗
天師曰:斂治者,乃氣將散而收斂之也。譬如人汗出不已,此亡陽而氣欲散也。又如下血與吐血不已,此血欲散而不能住者是也。氣散僅存一線之陽,倘再令其奔越,則陽脫而死所不免也。然而治脫之法,惟在斂其肺氣,使皮毛腠理固密,則陽從何散。第徒斂肺氣,而不大補元陽,則元氣仍然欲脫,即不脫出於皮毛腠理,必然脫出於口鼻耳目,故必以補為斂之為得也。
方用人參一兩,黃耆一兩,當歸一兩,五味子一錢,山萊萸四錢,桑葉五片,酸棗仁一錢,麥冬三錢,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用參、歸以補氣,用山萸、五味以斂氣,則補足以濟斂之功,而斂足以滋補之益。況又有桑葉收汗之妙品,調停於斂之中,不偏於斂,亦不偏於補也。
白話文:
論亡陽,論下血,論吐血,論頭汗,論手汗
天師說:斂治,是指氣快要散失時,用藥物將它收斂起來。比方說人出汗不停,這是陽氣衰敗,氣要散失的徵兆。又比如下血和吐血不止,這是血要散失,無法止住的現象。氣散到只剩下一線陽氣,如果再讓它奔涌流失,陽氣就會完全脫離,導致死亡。
然而治療氣脫的方法,就在於收斂肺氣,讓皮膚毛孔腠理緊密,這樣陽氣就無處可散。但是只收斂肺氣,而不大力補益元陽,元氣仍然想要散失,就算不從皮膚毛孔腠理散出,也會從口鼻耳目散失。所以一定要用補益之法來輔助收斂,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方劑使用人參一兩,黃耆一兩,當歸一兩,五味子一錢,山茱萸四錢,桑葉五片,酸棗仁一錢,麥冬三錢,水煎服。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用人參、當歸來補益氣血,用山茱萸、五味子來收斂元氣,這樣既能補益元氣,又能收斂散失之氣。再加上桑葉具有收斂汗液的功效,在收斂中調和平衡,既不偏向收斂,也不偏向補益。
下血之症,多因好酒成病。用解酒之品,可以成功,而殊不盡然也,世醫所用解酒之品,無過乾葛、桑白皮而已。然而乾葛不可多服,而桑白皮又氣味輕清,不可專任此二味,所以解酒而酒病終難去也。況中酒之病,其來已素非一朝一夕之有,豈是輕清不可久服之藥,可能治之乎?余故皆棄而不取。方用人參二錢,當歸一兩,地榆三錢,生地五錢,三七根末三錢,水煎服。
(〔批〕生新湯。三六亦能生血,不止止血也。)此方之妙,全在不去治酒病,亦不去治血病,全以生地、當歸活其血,血活則新血生而舊血止;況又佐以地榆之寒,以去大腸之火;又佐以三七之末,以杜塞大腸之竅,自然血止而病愈也。此斂之一法也。
白話文:
下血的毛病,大多是因為嗜酒成疾。用解酒的藥物,可能暫時見效,但並不能完全治癒。市面上醫生常用的解酒藥物,無非就是乾葛和桑白皮而已。然而乾葛不可服用太多,而桑白皮又氣味清淡,不能單獨依靠這兩種藥物,因此即使解酒了,酒病還是很難根治。況且,喝酒上癮的毛病,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怎麼可能用清淡不能長期服用的藥物來治療呢?所以我完全不採用這些藥物。我用的是人參二錢,當歸一兩,地榆三錢,生地五錢,三七粉末三錢,用水煎服。
(〔批〕生新湯。三六亦能生血,不止止血也。)此方之妙,全在不去治酒病,亦不去治血病,全以生地、當歸活其血,血活則新血生而舊血止;況又佐以地榆之寒,以去大腸之火;又佐以三七之末,以杜塞大腸之竅,自然血止而病愈也。此斂之一法也。
(註:此方稱為生新湯。三七不僅能止血,還能生血。)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既不專注治療酒病,也不專注治療出血病,而是以生地、當歸活血,血活了,新血就會生成,舊血自然就會止住;而且輔以地榆的寒性,來去除大腸的熱氣;再加上三七粉末,來堵住大腸的竅口,自然出血就會停止,病就會痊癒。這就是收斂的一種方法。
更有吐血之症,或傾盆,或盈碗,若不急以收斂,則吐將安底。然而一味酸收寒遏,則血勢更狂,愈足以恣其崩騰之勢。不若從其性,而少加以收斂之品,則火寢息而血歸經。方用人參一兩,當歸一兩,酸棗仁三錢,三七根末三錢,水煎調服。此方之妙,不去止血,而惟固其氣。
蓋血脫益氣,實有奇功。血乃有形之物,既已傾盆盈碗,盡情吐出,則一身之中,無血以養可知,自當急用生血補血之品,尤以為遲,奈何反用補氣之味,得無迂而寡效乎?誰知血乃有形之物,氣為無形之化,有形不能速生,而無形實能先得,況有形之物,必從無形中生之。氣無形,始能生血有形之物,補氣正所以補血,生氣正所以生血也。
白話文:
更常見到吐血的病症,有時血像傾盆大雨般湧出,有時則滿滿一碗,若不緊急採取收斂止血的措施,吐血的情況就難以控制。然而,單純使用酸性的收斂藥物來寒性抑制,反而會使血流更加狂暴,更助長其奔騰之勢。不如順應其性,加入少許收斂的藥材,就能讓火氣平息,血液回歸經脈。方子採用人參一兩、當歸一兩、酸棗仁三錢、三七根末三錢,水煎服用。此方妙在不去直接止血,而是以固氣為主。
因為補血需要先益氣,這才是奇效所在。血液是有形的物質,一旦像傾盆大雨般大量湧出,全身便無血可養,可想而知,理當急用生血補血的藥物,怎麼還猶豫呢?反而使用補氣的藥物,難道不是迂迴曲折,效果微乎其微嗎?殊不知血液是有形的物質,氣則是無形的變化,有形的物質無法快速生成,而無形的氣卻能先得到補充,何況有形的物質,必然從無形之中生長。氣無形,才得以生成血液這種有形的物質,補氣正是為了補血,生氣正是為了生血。
況血既盡情吐出,止存幾希一線之氣,若不急為補之,一旦氣絕,又何以生血而補血哉。經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真治血之妙法。此又斂之之一法也。
張公曰:真有不可思擬之妙,余無以贊一詞矣,止語汝頭汗出而斂之法。凡人頭頂出汗,乃腎火有餘,而腎水不足,若不知其故,而徒用止汗之藥,必致目昏而耳痛。法當滋其腎,而清肺金之化源,自易奏功如響。方用桑葉一斤,熟地二斤,北五味三兩,麥冬六兩,各為末,蜜為丸。
(〔批〕遏汗湯。)每日白滾水送下五錢或一兩,一月後,永不出汗矣。更有人每飯之時,頭汗如雨落者,此又胃火勝,而非腎火余也。法當用元參一斤,麥冬一斤,天冬一斤,生地一斤,北五味四兩,酸棗仁半斤,各為末,蜜為丸。(〔批〕斂汗湯)。每日白滾水送下一兩,二月必愈。
白話文:
況且血液已經流失殆盡,只餘下一線微弱的氣息,如果不及時補充,一旦氣息斷絕,又怎麼能生血補血呢?古書記載:有形的血液無法快速生成,無形的氣息則需要及時固護。這就是治療血虛的妙法,也是收斂的其中一種方法。
張公說:這真是不可思議的妙法,我無話可說,只能告訴你用收斂的方法來治療頭汗。凡是頭頂出汗的人,都是腎火過盛,腎水不足,如果不知道原因,而只用止汗藥,必會導致目眩耳痛。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滋養腎臟,清熱肺金的化源,這樣就會立竿見影。可以用桑葉一斤、熟地二斤、北五味三兩、麥冬六兩,分別研磨成粉末,用蜜糖製成丸藥。
每天用滾水送服五錢或一兩,一個月後,就不會再出汗了。還有些人每次吃飯的時候,頭汗像雨一樣滴下來,這是胃火旺盛,而不是腎火過盛。治療方法是用元參一斤、麥冬一斤、天冬一斤、生地一斤、北五味四兩、酸棗仁半斤,分別研磨成粉末,用蜜糖製成丸藥。
每天用滾水送服一兩,兩個月一定會痊癒。
似乎胃火勝宜用竹葉石膏湯,而余偏不用者何也?蓋胃火之勝者,微勝耳,非若熾盛而火炎,奔騰而熱發,不過因飲食之味,入於胃中,逐覺津津汗出,飲食完而汗隨止。然則以元參一味,解之有餘矣,況又用天、麥二冬,以清肺火,生地以涼血,酸棗仁以平心火,五味子以收汗而滋液,則胃經有火之盛,亦已消磨,況原未十分之盛乎。此斂法之一也。
手中之汗,細小病也,不必入於此中,以藥水洗之即愈,俟後可入處,予當言之。
華君曰:亦未傳。
白話文:
看起來胃火旺盛應該要使用竹葉石膏湯,但我卻沒有使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胃火的旺盛程度只是略微偏高而已,並不是像火勢猛烈、熱氣奔騰的那種情況。只是因為飲食的味道進入胃中,稍微感覺到津液分泌,並伴隨輕微的出汗,吃完飯後汗就停止了。
其實單用元參就能夠充分地緩解這種情況,何況還加入了天冬、麥冬來清肺火,生地來涼血,酸棗仁來平心火,五味子來收汗滋陰,這樣一來,即使胃經有火氣,也已經消磨殆盡了,況且原本就沒有那麼旺盛。這就是一種斂法。
你手上的汗,只是個小毛病,不用寫進這裡。用藥水洗洗就好了,之後有需要的地方,我會再跟你說。
華君說:我也沒有聽說過這個。
解說
這段文字是在討論一個病人胃火略旺的情況,作者認為使用竹葉石膏湯過於強悍,並解釋了自己使用其他藥物的原因。
作者認為病人的胃火只是輕微旺盛,所以用元參、天冬、麥冬、生地、酸棗仁、五味子等藥物就可以有效地緩解症狀。這些藥物分別具有清熱、涼血、平心、收汗、滋陰等功效,可以針對不同方面調理病人的身體。
作者最後還提到了手上的汗,認為這只是個小問題,不用特別寫在這裡。
2. 升治法
論陽虛下陷,陰虛下陷
天師曰:升治者,乃氣虛下陷,不能升而升之者也。凡人因飢飽勞役,內傷正氣,以致氣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飲食不能運動,往往變成癆瘵。若疑飲食不進,為是脾胃之火;或疑肉黍所傷,謂是水穀之積。輕則砂仁、枳殼、山楂、麥芽之類,重則大黃、芒硝,牽牛、巴豆之品,紛然雜進,必致臌悶不已。倘先以升提之藥治之,何成此等病症哉。
白話文:
論陽虛下陷,陰虛下陷
天師說:所謂「升治」,指的是由於氣虛下陷,原本應該上升的氣無法上升,而需要用藥物幫助它上升。一般人因為飢飽勞累,或是內傷正氣,導致氣往下走,脾胃無法正常運化,飲食無法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癆瘵(肺結核等慢性疾病)。
有些人遇到飲食不進的情況,就懷疑是脾胃之火;有些人則懷疑是吃了肉食過多,認為是水穀積滯。於是便輕則服用砂仁、枳殼、山楂、麥芽等藥物,重則服用大黃、芒硝、牽牛、巴豆等藥物,胡亂雜取,最終導致腹脹悶痛不已。
如果一開始就用升提之藥來治療,怎麼會變成這些病症呢?
註釋:
- 升治: 指用藥物幫助氣上升的治療方法。
- 癆瘵: 指肺結核等慢性疾病。
- 脾胃之火: 指脾胃功能亢進,導致消化不良。
- 水穀之積: 指食物積滯在胃腸道中,無法消化吸收。
- 砂仁、枳殼、山楂、麥芽: 這些藥物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
- 大黃、芒硝、牽牛、巴豆: 這些藥物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
- 臌悶: 指腹脹悶痛。
方用人參一錢,黃耆三錢,柴胡一錢,升麻三分,當歸三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白朮三錢治之。此方即補中益湯,余為之增定其輕重,以為萬世不刪之定則。東垣一生學問,全在此方。凡人右手寸脈,大於左手寸口之脈,無論其左右關脈,與左右腎脈之大與小、沉與浮,即以此方投之,無不神效。蓋右寸之脈大於左寸口,即內傷之症也,此方實為對病。
白話文:
這個方子使用人參一錢、黃耆三錢、柴胡一錢、升麻三分、當歸三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白朮三錢來治療。這個方子就是補中益湯,我根據經驗調整了藥物的輕重,把它定為萬世不刪的標準。東垣先生一生的學問,都體現在這個方子裡。凡是右手寸脈比左手寸口脈大的,不論左右關脈、左右腎脈是大是小、沉還是浮,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效果都非常神奇。因為右手寸脈比左手寸口脈大,就是內傷的症狀,這個方子正是針對這種病症的。
妙在用柴胡、升麻二味,雜於參、耆、歸、術之中。以升提其至陽之氣,不使其下陷於陰分之間:尤妙加甘草。陳皮於補中解紛。則補者不至呆補,而升者不至偏墮,所以下口安然,奏功如響耳。或疑參、耆太多。不妨略減則可。倘以為補藥不可驟,竟去參、耆,則柴,麻無力。
譬如繩索細小,欲升千斤重物於百丈之上,難矣。或用參而不用耆,或用耆而不用參,則功必減半,然猶勝於盡去之也。倘以升,柴提氣,或疑清氣不升,反又濁陰之騰上者,此必左手寸口之脈,大於右手寸口,始可借言。苟或不然,殺人無算,必是此人創說也。余最惡此等似是而非,為吾道之鄉愿,吾子盡闢之也。
白話文:
妙在使用柴胡、升麻這兩味藥,與人參、黃耆、當歸、黃芪等藥材一同配伍。
升麻可以提升陽氣,避免陽氣下陷到陰分,這是非常巧妙的。 **更妙的是加入甘草,陳皮來輔助,**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陳皮可以理氣化痰,這樣一來,補藥就不會過於呆板,升陽藥也不至於偏於虛浮,所以服用起來就會很順暢,藥效也會很快顯現。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人參、黃耆用量太多,
其實可以適量減少。 **但是不能因為擔心補藥不能馬上服用就完全去掉人參、黃耆,**這樣柴胡、升麻就沒有力量了。
打個比方,就像用一根細繩索想把千斤重的東西拉到百丈高的地方,這很難。
如果只用人參不用黃耆,或只用黃耆不用人參,藥效都會減半,但總比完全不用好。
有些人可能擔心升麻、柴胡提氣會導致清氣不升,反而使濁陰上升,
這種情況只有當左手寸脈比右手寸脈強很多時才會發生。 **否則,就很有可能造成誤診,甚至危及性命。**這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就像江湖術士的欺騙手段,一定要清楚辨別。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藥方劑中柴胡、升麻的作用,以及與人參、黃耆等藥材的配伍關係。 作者強調了藥物搭配的合理性,以及避免誤用藥物的重要性。
張公曰:講補中益氣湯,從無有如此痛快者,東垣何幸得如此之褒揚哉。余何言乎。惟是陽虛而下陷者,宜如是升提:陰虛而下陷者,又當何法以升提之乎?天師不言,予當增入。譬如人陰虛脾泄,歲久不止,或食而不能化,或化而溏泄是也。方用熟地五錢,山茱萸五錢,北五味一錢,白朮一兩,山藥三錢,車前子一錢,肉桂一錢,茯苓三錢,升麻三分,水煎服。(〔批〕升陰湯。
白話文:
張公說道:「講到補中益氣湯,從來沒有像這次這樣痛快,東垣真是有幸得到這樣的讚揚啊!我還能說些什麼呢?只是,陽氣虛弱而下陷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那麼,陰氣虛弱而下陷的人,又該用什麼方法來升提呢?天師沒有說,我當要增補一條。
例如,人體陰氣虛弱,脾胃虛弱,久泄不止,或是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或是消化了之後就溏泄,這就是陰虛下陷的表現。
這時候可以使用以下藥方:熟地五錢,山茱萸五錢,北五味一錢,白朮一兩,山藥三錢,車前子一錢,肉桂一錢,茯苓三錢,升麻三分,水煎服。
(批註:這個藥方就是升陰湯。)」
此方之妙,不意張公見及。雷公曰:張公之方妙甚,真補天手也。)此方之妙,純是補陰之藥,惟加升麻三分,以提陰中之氣,陰氣升而瀉自止;乃又有溫熱之味,以暖命門而健脾土,又何至再行溏泄哉,天師乃升陽氣之論,而余乃補升陰氣之湯也。有此二方,可與乾坤不老。
華君曰:亦未傳。
白話文:
這藥方的妙處,我沒想到張公會看到。雷公說:張公的藥方真是妙不可言,簡直是補天高手啊!
這個藥方妙處在於完全是補陰的藥,只加了升麻三分,用來提振陰氣,陰氣上升就能止瀉。藥方中還有溫熱的味道,可以溫暖命門,健脾土,又怎麼會再次腹瀉呢?天師是講升陽氣,而我這是補升陰氣的湯藥。有了這兩種藥方,就可以與天地同壽。
華君說:這藥方也沒有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