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石室秘錄》~ 卷二(樂集)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樂集) (11)

1. 熱治法

論腎寒吐瀉,論心寒胃弱

天師曰:熱治寒也。寒症不同,舉一二症言之,如嘔吐不已,食久而出是也;或下利不已,五更時分,痛瀉四五次是也。此等之症,人皆以為脾胃之寒,治其胃,則嘔吐可止,治其脾,則下利可遏。然而終歲經年,服胃脾藥而不愈者何也?不得其故耳。蓋胃為腎之關,而脾為腎之海。

胃氣不補命門之火,則心包寒甚,何以生胃土而消其穀食;脾氣不補命門之火,則下焦虛冷,何以化其糟粕而生精微。故補胃必宜補腎,而補脾亦宜補腎也。方用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茯苓三兩,人參三兩,肉桂一兩,附子一兩,北五味一兩。吳茱萸五錢,山藥四兩,各為末,蜜為丸。

飢服一兩。此方之妙,全在用腎藥居多,而脾胃藥居少,尤妙用熱溫之藥於補腎補土之中,則火足而土健。誰知水足而火生也,此種議論,舉世未聞。然豈徒託空言以示奇乎,實有至理存焉。試之無不效奏頃刻,願世人加意之。此熱治之妙法,一方可兼治之。凡如此等之病,無不可統而兼治也。

張公曰:真妙絕之論,快心之語。天師言補腎之法,而余更有論,乃言補心方也。胃與脾雖同是屬土,而補胃,補脾宜辨。凡人能食而食之不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當以補脾,而補脾尤宜補腎中之火,蓋腎火能生脾土也。有人不能食,食之而反安然者,乃胃病而非脾病,不可補腎中之火,當補心中之火,蓋心火能生胃土也。

世人一見人不能飲食,動曰脾胃之病,而不知分胃之寒、虛責之心,分脾之虛、寒而責之腎也。天師之法,心腎兼補,予可不必更立奇方。然而治脾胃兩虛者,用之神效。若單是胃虛胃寒者,自宜獨治心之為妙。余所以更定一方,以佐天師之未及。方用人參一兩,白朮三兩,茯神三兩,菖蒲五錢,良薑五錢,蓮肉三兩,山藥四兩,半夏三錢,白芥子三錢,附子三錢,遠志二兩,炒棗仁五錢,白芍三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水送下三錢,飯後服。

此方專補心火,並疏肝氣。專生心火,內加附子、良薑,以助火熱之氣。心火足,自然生胃土,胃土足,而飲食自然能進而無害矣。此方實可濟大師之未及也。

華君曰:治法與余相同,無可言。

白話文:

[熱治法]

天師表示,使用熱性療法來對抗寒性病症。寒症種類繁多,這裡僅舉兩個例子說明,比如持續嘔吐,食物久久才吐出,或者不停腹瀉,在凌晨時分,痛瀉四到五次。這些症狀,大家通常認為是脾胃寒涼導致,治療胃部,嘔吐可以停止;治療脾臟,腹瀉可以受到控制。然而,有些人長年累月服用胃脾藥物卻始終未能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找到真正的病根。因為胃是腎的關卡,脾則是腎的海洋。

如果胃氣無法滋養命門之火,那麼心包會變得極寒,無法促進胃部消化食物;脾氣如果無法滋養命門之火,下焦就會虛弱寒冷,無法轉化食物殘渣生成精微物質。因此,補胃必須要補腎,補脾也同樣需要補腎。處方使用熟地、山茱萸、茯苓、人參、肉桂、附子、北五味、吳茱萸和山藥,分別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藥丸。

空腹時服用一兩。這個處方的妙處,在於使用的腎臟補藥多於脾胃補藥,更巧妙的是在補腎和補脾胃的藥物中加入熱性藥材,這樣一來,火氣充足,脾胃也就強壯了。許多人不知道,當腎臟水氣充足時,火氣也會跟著旺盛。這種觀點,世人尚未聽聞。然而,這並非空談,其中蘊含深奧的道理。實際上,使用這個方法往往能迅速看到效果,希望世人能用心理解。這種熱性療法非常有效,一個處方可以同時治療多種疾病。對於這類病症,大多數都能統一兼治。

張公說,這真是妙論,令人開心的言語。天師講述補腎的方法,而我則想進一步討論補心的處方。胃和脾雖然同屬土性,但補胃和補脾還是有所區別。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能夠進食,但是食物無法消化,那不是胃部問題,而是脾臟問題,應該補脾,補脾時更應該補腎中的火氣,因為腎火可以滋養脾土。有的人無法進食,但是吃了食物卻感到安適,那是胃部問題而非脾臟問題,不能補腎中的火氣,應該補心臟中的火氣,因為心火可以滋養胃土。

世人一看到有人不能正常飲食,就認為是脾胃問題,卻不知道應該區分胃寒、胃虛歸咎於心臟,脾虛、脾寒歸咎於腎臟。天師的方法,心腎兼補,我無需再創奇方。然而,對於脾胃雙虛的人,使用這個處方非常有效。如果只是胃虛胃寒,最好專門補心更佳。因此,我想訂定另一個處方,以補足天師未提及的部分。處方使用人參、白朮、茯神、菖蒲、良薑、蓮肉、山藥、半夏、白芥子、附子、遠志、炒棗仁和白芍,分別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藥丸。每天用滾水吞服三錢,飯後服用。

這個處方專門補充心火,同時疏肝氣。為了增強心火,配方中加入了附子和良薑,以增加熱性氣息。心火充足,自然能滋養胃土,胃土充足,進食就能自然進行,且不會有害。這個處方確實可以彌補前一個處方的不足。

華君表示,他的治療方法與我相同,無需多言。

2. 通治法

論痢下通治,論火瀉通治,論下血通治

天師曰:通治者,因其通而通之也。如人病下痢者是。痢疾之症,多起於暑天之鬱熱,而又感以水濕雨露之氣以成之。紅白相見,如血如膿,甚者如屋漏水,如魚凍水,裡急後重,崩迫痛疼,欲下而不能,不下而不快,一日數十行,或一夜數百行,或日夜數千行,氣息奄奄,坐而待死,此通之病也。

若驟止其邪,則死生頃刻;不止其邪,則危絕如絲;欲補其氣,則邪氣轉加;欲清其火,則下行更甚。此時惟有因勢利導之法,可行於困頓之間。或疑人已氣虛血敗,更加利導,必致歸陰。不知邪氣一刻不去,則正氣一刻不安。古人之痢疾無止法,信不誣也。方用白芍三兩,當歸三兩,蘿蔔子一兩,枳殼三錢,檳榔三錢,甘草三錢,車前子三錢,水煎服。一劑即止,二劑全安,可用飲食矣。

(〔批〕此方前已有了,止分兩不同耳。多車前子一味。)此方之奇而妙者,全在用白芍、當歸。蓋水瀉最忌當歸之滑,而痢疾最喜其滑也;芍藥味酸,入肝以平木,使木不敢再侵脾土;又有枳殼、檳榔,消逐其濕熱之邪;又加車前,分利其水濕,而又不耗真陰之水,所以功勝於茯苓也。尤奇者,在用蘿蔔子一味,世多不解。

蓋蘿蔔子味辣,而能逐邪去濕,而又能上下通達,消食利氣,使氣行於血分之中,助歸、芍以生新血,而祛蕩其敗瘀也。少加甘草以和中,則無過烈之患。此奏功之神奇,實有妙理耳。

張公曰:固然奇妙通權。通因通用,痢疾立論,最為妥當。然而通因之法,不止痢疾也,水瀉亦是,下血亦是也。水瀉者,人見其如潮而來,如瀑而下,皆曰急宜止之,以免亡陰之症,用粟殼、鶯粟、烏梅之類止之。其論則是,其治則非也。水瀉雖不比痢疾之斷不可止,然而水瀉之中,亦有不可遽止之病,如疼痛於腹中,後重於門口,皆是有火而瀉,不比虛寒之直瀉,俱當用通因之法治之。方用人參三錢,車前一兩,白芍三錢,檳榔一錢,甘草一錢治之。

此方之妙,妙在車前以滑之,而又佐以檳榔之去積,自然有滯皆行。況車前性雖滑而能分消水穀,則水氣自然分開。第大瀉之後,自然亡陰,又用人參以補氣,則氣足而陰自生。又慮久瀉自然虧中,又加甘草以和之。雖是通因之法,實乃扶正之方。下血之症,其人之血虛,不言可知,似乎宜補其血矣。

然而血之下也,必非無故,非濕熱之相侵,即酒毒之深結,若不逐去其濕熱酒毒,而徒尚止澀之味,吾未見其下血之能止也。方用熟地一兩,地榆三錢,白芍三錢,當歸三錢,黃連三錢,甘草一錢,葛根一錢,柞樹枝五錢,水煎服。(〔批〕解酒散火湯。)一劑必下血更多,二劑略少,三劑全愈。

蓋此病不用通因之法,永不奏功,必如此而能愈也。方中妙在用熟地、當歸、芍藥以生新血,新血生則舊血必去。又妙在地榆以涼大腸,用柞木以去酒毒,所以相濟而成功也。此二方亦通因之妙用,人亦亟宜知之。

華君曰:同。

雷公曰:通因通用,張公補論之,尤為酣暢,我無以贊一言。雖然,尚有一說。在大瀉之後,雖是火瀉,畢竟宜溫補之,以生其陰。瀉一止,即宜用四物湯,加人參、炮姜以溫補。而不可謂水瀉忌滑,而禁用歸、熟也。

(痢症按昔賢謂如屋漏水者,為不治症:魚凍水者,為虛寒症。後方恐宜酌用,李子永識。)

白話文:

[全面治療方法]

天師表示:全面治療,就是順應病症的普遍特性進行治療。例如,對於罹患下痢的人來說。下痢這疾病,多半是因為夏季熱氣鬱積,加上受到水濕或雨露之氣影響而導致。排泄物呈現紅白交錯,像是血液和膿液,嚴重時像屋頂漏水,或像魚凍水一般,腹部急迫且排便困難,有時想排卻排不出,不排又不舒適,一天可能要排泄數十次,或一夜數百次,甚至一天上千次,患者氣息微弱,只能坐等死亡,這正是所謂的「通」病。

如果突然制止病邪,可能瞬間就會喪命;但如果不阻止病邪,生命危在旦夕;想要補充元氣,病邪反而會更加肆虐;想要清除體內的火氣,病情可能會更嚴重。此刻,只有順勢利導的方法,能在困頓中執行。有人懷疑,病人已經氣虛血敗,再使用利導的方法,可能會導致死亡。但事實上,只要病邪一刻不除,正氣就無法得到安寧。古人治療下痢並沒有停止病情的方法,這是真的。治療方式為使用白芍三兩,當歸三兩,蘿蔔子一兩,枳殼三錢,檳榔三錢,甘草三錢,車前子三錢,用水煎煮服用。第一劑即可止住病情,第二劑就能完全康復,可以開始進食。

這個處方的巧妙之處,在於使用了白芍和當歸。通常水瀉最忌諱當歸的滑潤,但是下痢卻最喜歡這種滑潤。芍藥味道酸,進入肝臟以調節肝氣,使肝氣不會再侵犯脾臟;加上枳殼和檳榔,可以消除濕熱之邪;再加上車前子,可以幫助排出水濕,而且不會耗損體內的水分,因此效果比茯苓更好。最奇特的是,使用了蘿蔔子,這是很多人所不瞭解的。

蘿蔔子味道辛辣,能驅逐病邪,去除濕氣,並且能上下通達,促進消化,使氣流通過血液,幫助當歸和白芍產生新血,同時清除舊血。少量加入甘草以調和中焦,就不會有過度激烈的問題。這種療效的神奇,確實有其深奧的道理。

張公表示:確實是非常奇妙而靈活的治療方法。利用通因通用的原則,對下痢的討論非常恰當。然而,通因的治療方法不僅適用於下痢,也適用於水瀉和下血。對於水瀉,人們看到像潮水般湧來,像瀑布般落下,都會認為應該立即止住,以避免陰氣喪失的問題,因此會使用粟殼、鶯粟、烏梅等藥材來止瀉。理論上是正確的,但在實際治療上卻不然。水瀉雖然不像下痢那樣絕對不能止住,但在水瀉中也有不能立即止住的情況,如腹部疼痛,排便困難,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火氣而導致的瀉下,與虛寒的直接瀉下不同,都應該使用通因的治療方法。治療方式為使用人參三錢,車前子一兩,白芍三錢,檳榔一錢,甘草一錢。

這個處方的巧妙之處在於車前子的滑潤,加上檳榔的去積作用,自然可以排除體內的阻塞。此外,車前子雖然滑潤,但能幫助消化水穀,因此水分自然可以分開。在大量瀉下後,自然會喪失陰氣,因此使用人參補氣,氣血充足後,陰氣自然恢復。為了防止長期瀉下對中焦造成傷害,再加入甘草來調和。雖然使用了通因的治療方法,實際上卻是扶正的方子。對於下血的症狀,患者血虛的情況顯而易見,似乎應該補血。

然而,血往下流必定有原因,不是濕熱侵襲,就是酒精中毒,如果不先去除濕熱和酒精中毒,只是單純使用止血的藥材,我從未見過下血能夠停止。治療方式為使用熟地一兩,地榆三錢,白芍三錢,當歸三錢,黃連三錢,甘草一錢,葛根一錢,柞樹枝五錢,用水煎煮服用。第一劑可能會讓下血情況更嚴重,第二劑稍微減少,第三劑就可以完全康復。

這個病如果不用通因的治療方法,永遠不會痊癒,必須這樣做才能康復。處方中的巧妙之處在於使用熟地、當歸和白芍來產生新血,新血生成後,舊血自然會被清除。另一個巧妙之處在於使用地榆來降溫大腸,使用柞木來去除酒精中毒,因此可以相互配合達到治療效果。這兩個處方也是通因的巧妙應用,人們應該盡快了解。

華君表示:同意。

雷公表示:通因通用,張公補充的論述特別精彩,我無需再多言。不過,還有一個觀點。在大量瀉下後,即使是由於火氣導致的瀉下,最終還是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以產生陰氣。一旦瀉下停止,應該立即使用四物湯,加入人參和炮姜來溫補,而不是因為水瀉忌諱滑潤,就禁止使用當歸和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