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醫學心悟》是清代程國彭所著的一部重要醫學書籍,融合了傳統中醫的理論與實踐經驗,旨在提升醫學從業者的診治能力,並推廣醫德仁心的理念。書中內容以嚴謹而實用的方式展現了中醫的理論體系和臨床應用,對後世醫學影響深遠。
一、醫者責任與仁術
作者在序言中強調醫者的責任,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更要以慈心仁術治病救人。他批評當時醫界存在的偏差,如草率治病、誤診誤治,並鼓勵後學者深入經典,通曉醫道的精髓。書中還倡導「治未病」的理念,即預防疾病,注重調養身心,反映出以人為本的醫學思想。
二、診治原則:辨證論治
書中提出了辨證論治的核心原則,並以「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字概括疾病的基本分類。作者強調,醫者應準確分辨患者的病因病機,根據症候進行對症下藥。例如,他詳細分析了寒熱虛實的表現,如口渴、便溏、脈象等,並提供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三、醫門八法
程國彭概括了中醫的八種治療法則:汗、和、下、消、吐、清、溫、補。每一法都有其適用範圍和禁忌。他在書中詳細闡述了八法的應用原則,並舉例說明錯誤使用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例如,對於「汗法」,作者指出,雖然發汗可以祛除表邪,但若濫用則可能傷及元氣,導致病情惡化。
四、內外因致病與診療要點
《醫學心悟》將疾病分為內傷與外感兩大類,並強調內外因的綜合作用。例如,內傷包括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外感則涵蓋風、寒、暑、濕、燥、火等自然因素。作者提出,診療過程應關注患者的生活環境、體質特點以及情緒變化,並採用綜合治療手段。
五、精準用藥與劑量調控
作者特別強調用藥的精準性和劑量的重要性。他認為,醫者在選擇藥方時,應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整,不可拘泥於成方。例如,在治療火熱之證時,他指出應分清「實火」與「虛火」,並分別採用清熱解毒或滋陰補腎的藥物。同時,作者還提醒,藥物的劑量必須恰當,過輕或過重都可能影響療效。
六、養生與預防
書中還涉及了養生的理念,並提出「節飲食、慎風寒、惜精神、戒嗔怒」四大要點。作者強調,飲食應清淡適量,注意避免外邪侵襲,保護精氣神的充盈,並保持平和的心態,以維持健康的身體機能。這些養生原則不僅適用於病後康復,也可作為日常保健的指南。
七、醫學心悟的創新與總結
作者將經典醫書的理論與個人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些診療思路。例如,他提出的「內傷外感致病十九字」涵蓋了主要病因,為後學者提供了提綱挈領的診療框架。此外,書中還收錄了作者多年總結的經典案例,對提高臨床診斷與治療能力具有指導意義。
結語
《醫學心悟》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醫學經典,其內容深入淺出,既有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闡述,也有豐富的臨床實例。程國彭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仁心,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指導,並提醒醫者以患者為本,力求醫道與人道的結合。該書不僅是中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傳播醫德醫風的典範之作。
序
自序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一 (30)
卷一 (31)
卷一 (32)
卷一 (33)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二 (28)
卷二 (29)
卷二 (30)
卷二 (31)
卷二 (32)
卷二 (33)
卷二 (34)
卷二 (35)
卷二 (36)
卷二 (37)
卷二 (38)
卷二 (39)
卷三 (1)
- 卷三
- 中風門
- 口噤、角弓反張
- 不語
- 遺尿
- 搐鼻散
- 三生飲
- 大秦艽湯
- 神仙解語丹
- 二陳湯
- 地黃飲子
- 類中風
- 人參胡桃湯
- 加味甘桔湯
- 吐血
- 清空膏
- 加味清震湯
- 羌活附子散
- 柴胡疏肝散
- 肩背臂膊痛
- 十補丸
- 半夏白朮天麻湯
- 千金牡丹皮散
- 益母勝金丹
- 四物湯
- 鬼胎(夢與鬼交
- 滋腎丸
- 花蕊石散
- 澤蘭湯
- 栝蔞散
- 補中益氣湯
- 藿香正氣散
- 八珍湯
- 歸脾湯
- 普濟消毒飲
- 四君子湯
- 加味逍遙散
卷三 (2)
卷三 (3)
- 三化湯
- 加味逍遙散
- 貝母栝蔞散
- 加味歸脾湯
- 六味地黃湯
- 六君子湯
- 補中益氣湯
- 蒼白二陳湯
- 千金消暑丸
- 益元散
- 木香調氣散
- 沉香降氣散
- 手拈散
- 清中湯
- 保和湯
- 歸脾湯
- 化蟲丸
- 胸痛
- 芍藥甘草湯
- 三黃枳朮丸
- 痹(鶴膝風
- 蠲痹湯
- 松枝酒
- 虎骨膏丸
- 普救萬全膏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四 (1)
- 卷四
- 遺精
- 清心丸
- 赤白濁
- 菟絲子丸
- 萆薢分清飲
- 黃疸
- 健忘
- 嘈雜
- 咽喉(口舌齒唇)
- 喉痹
- 纏喉風
- 解毒雄黃丸
- 牛黃清心丸
- 冰片散
- 紫金丹
- 蒺藜湯
- 蟬花無比散
- 川芎茶調散
- 白礬散
- 紅棉散
- 痔瘡
- 忍冬湯
- 諸蟲
- 追蟲丸
- 蠱毒
- 五絕
- 自縊
- 摧壓
- 纏舌喉風
- 懸癰
- 喉瘡
- 走馬牙疳
- 喉瘤
- 繭唇
- 肺絕喉痹
- 清胃散
- 麝香散
- 瘰癧
- 消瘰丸
- 天下第一金瘡藥
- 國老散
- 黃柏散
卷四 (2)
- 加味枳朮湯
- 不能食
- 不得臥
- 安神定志丸
- 自汗盜汗
- 走馬喉風
- 纏舌喉風
- 雙單乳蛾
- 喉疔
- 木舌、重舌、蓮花舌
- 懸癰
- 兜腮癰
- 喉瘡
- 走馬牙疳
- 牙癰
- 喉瘤
- 午後年干漱口方
- 同氣散
- 清胃散
- 冰黃散
- 麝香散
- 四順清涼飲
- 明目地黃丸
- 益氣聰明湯
- 天然水
- 珍珠散
- 面
- 加減六味丸
- 國老散
- 內癰
- 溺水
- 魘魅
- 服毒
- 半仙丸
- 黃礬散
- 天下第一金瘡藥
卷四 (3)
卷四 (4)
卷五·婦人門 (1)
- 卷五·婦人門
- 月經不調
- 室女經閉成損
- 暴崩下血
- 神效栝蔞散
- 雄黃丸
- 熱病胎損
- 黑神散
- 娠妊小便不通轉胞胞損
- 胎水腫滿
- 牛膝散
- 產後將護法
- 生化湯
- 歸薑湯
- 產後血暈
- 心神驚悸
- 汗多變痙
- 產後身痛
- 香附餅
- 乳癰乳岩
- 神仙太乙膏
- 婦人隱疾
- 九味蘆薈丸
- 古拜散
卷五·婦人門 (2)
卷五·婦人門 (3)
卷五·婦人門 (4)
卷五·婦人門 (5)
卷五·婦人門 (6)
卷五·婦人門 (7)
卷五·婦人門 (8)
卷六 (1)
- 卷六
- 外科十法
- 內消法(一
- 艾灸法(二)
- 神火照法(三
- 刀針砭石法(四
- 圍藥法(五
- 開口除膿法(六
- 收口法(七
- 總論服藥法(八
- 復論五善七惡救援法(九
- 將息法(十)
- 外科症治方藥
- 發背
- 遠志膏
- 十全大補湯
- 六味湯
- 香炒六君子湯
- 桂附八味湯
- 腦疽
- 鬢疽
- 井口疽
- 護心散
- 九龍丹
- 胡桃散
- 疔瘡
- 乳蛾
- 舌衄
- 腮癰
- 加減八味湯
- 金鎖匙
- 柳花散
- 療牙止痛散
- 鼻痔(鼻淵)
- 硇砂散
- 聤耳(百蟲入耳)
- 眼丹(眼珠忽突)
- 平祟散
- 白禿瘡(落髮不生)
- 麥餞散
- 粉刺雀斑
- 改容丸
- 破傷風
- 天麻散
- 跌打損傷
- 韭葉散
- 乳癰(乳岩)
- 太乙膏
- 附骨疽(伏兔疽)
- 蛇頭毒
- 脫疽
- 臁瘡
- 腸癰
- 生熟地黃丸
- 田螺水
- 下疳
- 楊梅結毒
- 金蟬蛻甲酒
- 大麻風
- 蘄蛇酒
- 當歸膏
- 頑癬
- 百部膏
- 自刎
- 竹木刺入肉
- 花蕊散
- 瘋犬咬(毒蛇、蜈蚣咬)
- 白芷護心散
- 誤服砒毒(野菌毒)
- 落水
- 魘夢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