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六 (4)
卷六 (4)
1. 參耆內托散
丹溪云:癰疽未潰,以疏托解毒為主,癰疽既潰,以托補元氣為主。二語可為外科樞要。
人參(一錢,虛甚者,倍用),黃耆(酒炒,三錢),當歸(二錢),川芎(酒炒,五分),炙草(一錢五分),陳皮(五分),金銀花(五錢),丹皮(一錢),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一錢五分)
大棗五枚,水煎服。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在瘡癰還未破潰的時候,主要應以疏散、扶正和解毒為治療原則;而當瘡癰已經破潰後,則應以扶正補氣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向。這兩點可以說是外科學中的關鍵要點。
這個處方的藥物組成為:人參(若是患者體質非常虛弱,可加量使用),黃耆(用酒炒過,三錢),當歸(二錢),川芎(用酒炒過,五分),炙甘草(一錢五分),陳皮(五分),金銀花(五錢),牡丹皮(一錢),遠志(去除心部,用甘草水浸泡後炒製,一錢五分)。
另外,還需加入五枚大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2. 理中湯
溫補中氣,挽回元陽。
人參(二錢),黑姜(一錢五分),甘草(炙,二錢),白朮(陳土炒,三錢),附子(薑汁甘草水制,一錢)
大棗五枚,去核,水煎服。
白話文:
[理中湯]
主要功能為溫暖並補充中焦氣力,恢復身體的根本陽氣。
藥方成分包含: 人參(約7.5克), 炮製過的生薑(約4.5克), 炙甘草(約7.5克), 炒過的白朮(用陳年土壤炒過,約9克), 以及經過薑汁和甘草水處理的附子(約3克)。
再取五顆大棗,去掉果核,加水煎煮後服用。
3. 參苓白朮散
健脾養胃。
人參(一兩),茯苓(蒸,二兩),山藥(炒),苡仁(炒),扁豆(炒),蓮肉(去心炒,各二錢),砂仁(一兩),神麯(炒黑),甘草(炒,各五分),白朮(陳土炒,四兩),陳皮(微炒,一兩)
共為細末。每用三錢,開水下。
白話文:
這是在講述一種名為「參苓白朮散」的中藥配方,主要功能是強化脾胃機能。
配方如下:人參1兩,茯苓2兩(需先蒸過),山藥(需炒過),薏苡仁(需炒過),扁豆(需炒過),蓮子(去心後炒,各2錢),砂仁1兩,神麴(需炒至黑色),甘草(需炒過,各5分),白朮4兩(需用陳年土炒過),陳皮(稍微炒過,1兩)。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使用時取3錢,以熱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