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序
序
1. 序
昔人云: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誠以濟人為急。相之良、則安天下,醫之良、則自鄉而國,罔不獲濟。雖隱與顯有殊,而名聞於一時,眼前收效,是亦君子之所用心而不敢忽也。第操是術者,非探其奧窈,有以洞見肺腑,詎可輕為嘗試!此予少時曾讀《靈蘭》,驚深淵浮雲之喻,遽為卻步望洋之嘆,有不類河伯初時之溟涬也哉!程君鍾齡,原字山齡,資分高,搜討富,攻舉子業,有聲庠序。乃以家貧善養為務,問取岐黃書,尋繹往復。
白話文:
古人說:「不能成為好官,就當個好醫生。」因為救人是最急迫的事。好官可以安天下,好醫生可以從鄉裏到國家,沒有救不了的人。雖然隱居和顯赫有差別,但是名聲遠播當代,很快就能看到效果,這也是君子所用心而不敢忽略的。但是,想要從事醫術,如果不探究其精微奧妙,要想通曉內臟,怎麼可以輕易嘗試!我在年輕時曾經讀過《靈樞》,驚嘆於「深淵浮雲」的比喻,立刻因為退縮而嘆息望洋興嘆,不像河伯起初對於大海的茫然無知。程君鍾齡,原名山齡,資質高,博學多聞,攻讀科舉,在學校中頗有聲名。但是由於家貧,他注重養性,鑽研岐黃醫學書籍,反覆推敲。
又於張、劉、李、朱四大家,貫穿融會,一編入手,必有所折中,不從門面語掩飾時人之耳目。由是出而問世,踵門者無虛日,經年累月,每為遠地作信宿客,凡有來者,多叩門而返。自憾無廣長舌,化百千身,以應人之求也。爰著《醫學心悟》一書,授之生徒。所言悉有根柢,而筆又足以達之,故四方從遊者日益進。
白話文:
此外,我也博覽張仲景、劉完素、李東垣、朱震亨四位大師的著作,融會貫通他們的思想。一拿起我的著作,必定有所收穫,不會因門面上的話語而掩蓋了讀者的真知灼見。從此,我問世著書,登門問診的人絡繹不絕,經年累月,常常為遠道而來的病人滯留住宿。我遺憾自己沒有普度眾生的能力,化身無數,以滿足人們的求助。於是寫了《醫學心悟》這本書,傳授給弟子們。書中所言都有根據,且文筆流暢,因此四方慕名而來的求學者與日俱增。
嘗語門弟子曰:一壺冰,三斛火,只在用之適其宜耳。然而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昔醫緩兄弟三人,其二兄治病,治於未形,雖名不聞於諸侯,而所學益大。書中百誤歌以及人參果等篇,是又在醫方之外,弭忠於未萌,而兼為保生計,非迂談也。一日所獲之錢,多合膏散,任人取攜,投之輒效。
白話文:
我曾對我的學生說:「一壺冰,三斛火,只要用得恰當就行了。」然而,上等的醫生治病於未發,中等的醫生治病於已發。過去,醫緩兄弟三人,其中兩位兄長治病,都治在疾病未形成之時,雖然在外界的名聲不顯赫,但是他們所學的醫術卻很精湛。醫書中流傳的《百誤歌》和《人參果》等篇,都是在醫術之外,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也有保健身體的作用,這些都不是空談。他們一天所賺的錢,都用來熬製藥膏藥散,任人拿取使用,一用就見效。
窮鄉得此,有一服而兩人分飲取驗者。膏去風毒及百病,凡有患處,貼膚而消除者,嘖嘖有言。此豈虛聲動人之聽聞哉!頻年以來,錢到即散,總為此事著力,視昔之崔世明、李慶嗣不少讓。診視之際,不論貧富貴賤,咸細心處治,審症必詳,用藥必當。眼光所到,四面流通,無非實地濟人之心,所著方書,抄閱者眾。
白話文:
在偏遠的鄉村中,有人得到了這種膏藥,有一次兩個人分著服下一帖,結果病情都得到了改善。膏藥可以去除風濕毒素和各種疾病,只要有患處,貼在皮膚上就可以消除,大家都對此讚不絕口。這難道是為了虛張聲勢而欺騙患者的嗎?多年以來,我只要收到錢就會立即花掉,全部用在這件事上,比起以前的崔世明和李慶嗣也毫不遜色。在診治病人時,我不管病人的貧富貴賤,都仔細地治療,審查病情必定詳細,用藥必定恰當。我的目光所及之處,充滿著助人為樂的心意,我所著的方書也廣為人傳閱。
君虞其不廣及也,乃付之剞劂,以公同志。寧不與調和燮理者,均稱其職,而無憾也乎!君曰:書成之後,一擔稍釋,我無復內顧矣。予猶以為不然,古之仁聖高賢,盡屬救世,實地工夫,盡有著落。當前利益,非為空言,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君有以自見矣,無事他適也。
白話文:
大王您恐怕影響力不夠廣泛,所以才把這件事交由眾人裁決,以公佈於世。難道不應該讓所有調和燮理的人,都能夠適才適所,這樣才能沒有遺憾嗎?大王說:「書寫完成以後,將擔憂稍稍放下,我就不再回頭看。」我仍然以為不然。古代的仁聖高賢,都致力於救世,都是實地去做的,都有著落處。當前的利益,並非空談,由近及遠,由親及疏,大王有自己的見解,不要分心他顧。
至其書之精意,愧非越人,難窺底裡,亦不過從傍覘君之用心與觀其所行而質言之,以俟世之識者,共相鑑賞而已。是為序。
時
雍正壬子上春,同學姻弟饒兆熊拜手書於天寧禪院
白話文:
至於本書的精妙之處,我愧不敢當,難以完全明白,只能從旁觀察你的用心和你的做法,然後提出我的看法,讓世上的識者一起鑑賞罷了。這作為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