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醫中百誤歌

醫中之誤有百端,漫說肘後盡金丹,先將醫誤從頭數,指點分明見一斑。醫家誤,辨證難,三因分症似三山(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此名三因),三山別出千條脈,病有根源仔細看(治病必求其本,須從起根處看明)。醫家誤,脈不真,浮、沉、遲、數不分清,卻到分清渾又變(如熱極脈澀細,寒極反鼓指之類),胸中了了指難明(扁鵲云:持脈之道,如臨深淵而望浮雲。胸中了了,指下難明)。

醫家誤,失時宜,寒、熱、溫、涼要相時,時中消息團團轉,惟在沉潛觀化機(寒暑相推者,時之常;寒暑不齊者,時之變。務在靜觀而自得之,正非五運六氣所能拘也)。醫家誤,不明經,十二經中好問因,經中不辯循環理,管教陽證入三陰(六淫之邪,善治三陽,則無傳陰之患)。

醫家誤,藥不中,攻補寒溫不對證,實實虛虛誤非輕,舉手須知嚴且慎(用藥相反,厥禍最大)。醫家誤,伐無過(伐無過,謂攻伐無病處也),藥有專司切莫錯,引經報使本殊途,投劑差訛事輒復(藥味雖不相反,而舉用非其經,猶為未合,如芩、連、知、柏,同一苦寒,薑、桂、椒、萸,同一辛熱,用各有當,況其他乎)。

醫家誤,藥不稱,重病藥輕輕反重,輕重不均皆誤人,此道微乎危亦甚(藥雖對症,而輕重之間,與病不相稱,猶難驟效)。醫家誤,藥過劑,療寒未已熱又至,療熱未已寒更生,勸君舉筆須留意(藥雖與病相稱,而用之過當,則仍不稱矣,可見醫貴三折肱也)。醫家誤,失標本,緩急得宜方是穩,先病為本後為標,纖悉幾微要中肯(病症錯亂,當分標本,相其緩急而施治法)。

醫家誤,舍正路,治病不識求其屬,壯水益火究根源,太僕之言須誦讀(王太僕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無水者,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無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此謂求其屬也)。醫家誤,昧陰陽,陰陽極處沒抓拿,亢則害兮承乃制,靈蘭秘旨最神良(亢則害其物,承乃制其極,此五行四時迭相為制之理)。

醫家誤,昧寒熱,顯然寒熱易分別,寒中有熱熱中寒,須得長沙真秘訣(長沙用藥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熱並舉,精妙入神,良法具在,熟讀精思,自然會通。然時移世易,讀仲景書,按仲景法,不必拘泥仲景方,而通變用藥,尤為得當)。

醫家誤,昧虛實,顯然虛實何難治,虛中有實實中虛,用藥東垣有次第(《脾胃論》《內外傷辨》,補中、枳朮等方,開萬世無窮之利)。醫家誤,藥姑息,症屬外邪須克治,痞滿燥實病堅牢,茶果湯丸何所濟。醫家誤,藥輕試,攻病不知顧元氣,病若祛時元氣傷,似此何勞君算計(輕劑誤事,峻劑僨事,二者交譏)。

白話文:

醫學上的錯誤有千百種,不要輕率地認為《肘後備急方》裡的方子都是靈丹妙藥。我先從頭數起醫學上的錯誤,指點清楚,讓大家能略知一二。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辨證困難,內因、外因、不內外因這三種病因,就像三座大山一樣難以分辨。而這三種病因又會衍生出千條脈象,所以要仔細看清疾病的根源。(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必須從發病原因開始仔細觀察。)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把脈不準確,浮脈、沉脈、遲脈、數脈分不清楚,好不容易分清楚了,又會因為病情變化而混淆。(比如熱到極點反而脈象細澀,寒到極點反而脈象搏動有力。)明明心裡明白,但指尖卻難以明確感受。(扁鵲說:「把脈的道理,就像站在深淵旁看著飄浮的雲彩。」意思是指心裡明白,但手上難以捉摸。)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錯失治療時機,用藥的寒、熱、溫、涼要隨著時令變化,時刻掌握病情的變化,關鍵在於沉著冷靜地觀察病機的轉變。(寒暑交替是時令的常態,寒暑不一致是時令的變異。要靜觀其變化,從中領悟,不能被五運六氣的理論所拘束。)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不明白經絡,要好好探究十二經絡的病因,如果不明白經絡的循環道理,就會讓本來在三陽經的陽證,傳入三陰經,導致病情加重。(外感邪氣,善於侵犯三陽經,只要治療得當,就不會傳入三陰經。)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用藥不對症,攻邪、補虛、寒性藥、熱性藥用錯了,虛實不分,就會釀成大錯,下藥的時候一定要謹慎。(用藥如果用反了,造成的禍害最大。)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過度攻伐,(過度攻伐是指攻打沒有疾病的地方。)用藥都有各自的功效,千萬不能弄錯。引經藥和使藥的用途不同,如果用錯了,病情就會反覆。(藥物雖然屬性不相反,但如果用的不是對應的經絡,也是不恰當。比如黃芩、黃連、知母、黃柏,都是苦寒之藥,生薑、桂枝、花椒、吳茱萸,都是辛熱之藥,它們都有各自的用處,更何況其他的藥呢。)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用藥不對等,重病用輕藥,輕病反而用重藥,輕重不分都會害人,這個道理很微妙,也十分危險。(藥物雖然對症,但劑量輕重與病情不符,也很難見效。)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用藥過量,治療寒症沒好,又出現熱症,治療熱症沒好,又出現寒症,勸你下筆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藥物雖然對症,但如果用藥過量,還是不恰當。可見醫生要多方學習才能進步。)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沒有把握好標本,緩急得當才能穩妥,先發的病為本,後發的病為標,要仔細觀察其中細微的差別,才能用藥準確。(病症錯綜複雜,要分清標本,根據緩急來施治。)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捨棄正路,治療疾病卻不知道探求病因歸屬,去補水益火來探求根源,王太僕的話一定要好好記住。(王太僕說:熱而不熱,是因為沒有火;寒而不寒,是因為沒有水。沒有水,就要用滋陰的藥來制約陽氣;沒有火,就要用溫補的藥來消除陰寒。這就是探求疾病所屬的根源。)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不明白陰陽,對陰陽的極端變化沒有掌握,亢盛就會產生危害,承順才能制約極端,這才是《靈蘭秘典》中最神奇的道理。(亢盛會損害事物,承順才能制約極端,這是五行四時相互制約的道理。)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不明白寒熱,明明寒熱很好區分,但是寒症中又可能有熱症,熱症中又可能有寒症,必須要掌握張仲景的真諦。(張仲景用藥,寒症用熱藥,熱症用寒藥,或者先寒後熱,或者先熱後寒,或者寒熱並用,精妙入神。這些良方都在,只要熟讀精思,自然會融會貫通。但是,時移世易,讀仲景的書,按仲景的方法,不必拘泥於仲景的方子,而是要靈活變通地用藥,才是最恰當的。)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不明白虛實,明明虛實很好治療,但是虛症中可能有實症,實症中可能有虛症,用藥要按照李東垣的思路。(《脾胃論》《內外傷辨》,補中益氣湯、枳朮丸等方,開創了萬世無窮的利益。)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用藥姑息,如果病屬於外感邪氣,就必須要攻伐,如果出現痞滿、乾燥、便秘等堅實的病症,用茶果、湯藥、丸劑又怎能奏效。

醫生容易犯的錯是,用藥太輕,攻伐疾病卻不知道顧及病人的元氣,如果病祛除了,但元氣也傷了,這樣做又何必呢。(用輕劑會耽誤病情,用峻劑會導致病情惡化,這兩種做法都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