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三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4)

1. 痰飲

凡病未有不發熱,不生痰者。是痰與熱,乃雜病兼見之症,似無容專立法門矣。然而有雜病輕而痰飲重,則專以痰飲為主治。書有五痰之名,以五臟分主之也;五飲之名,隨症見也。其實猶未確當,大抵痰以燥濕為分;飲以表裡為別。濕痰滑而易出,多生於脾,脾實則消之,二陳湯,甚則滾痰丸;脾虛則補之,六君子湯。

兼寒、兼熱,隨症加藥。燥痰澀而難出,多生於肺,肺燥,則潤之,貝母栝蔞散。肺受火刑,不能下降以致真水上泛,則滋其陰,六味丸。飲有在表者,乾嘔,發熱而咳,面目、四肢浮腫,香蘇五皮散。飲有在裡者,或停心下,或伏兩腋,咳則相引而痛,或走腸間,轆轆有聲,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隨其部位而分治之。此治痰飲之大法也。

書云:治痰須理脾,以痰屬濕,脾土旺則能勝濕耳。治痰如此,飲亦宜然。然脾經痰飲,當健脾以祛其濕。若腎虛水泛,為痰為飲者,必滋其腎。腎水不足,則用六味;若命門真火衰微,寒痰上泛者,則用八味腎氣丸,補火生土,開胃家之關,導泉水下流而痰飲自消矣。

白話文:

無論什麼疾病,幾乎都會伴隨著發燒和生痰的現象。這表示,發燒與生痰,往往是疾病中常見的併發症,似乎沒有必要特別針對它們設立治療方法。然而,有些疾病雖然本身不嚴重,但痰飲的問題卻很突出,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專門針對痰飲進行治療。

醫學上有所謂的「五痰」,這是根據人體的五臟來分別主導的;而「五飲」,則是根據不同的症狀來區分的。然而,這些分類其實還不是非常精確。基本上,我們可以將痰分為燥痰和濕痰兩種;而飲,則可以從表面或內部來區別。濕痰質地滑潤,容易排出,通常是由脾臟產生的,如果脾臟功能過強,我們會使用二陳湯來消除痰;如果脾臟虛弱,則使用六君子湯來補充。若是燥痰,則多由肺部產生,且質地較為粘稠,不易排出,對於肺燥的情況,會使用貝母栝蔞散來潤肺;如果肺部受到火氣影響,無法正常運作,導致體內水分上升,我們會使用六味丸來滋養陰液。

對於痰中帶有寒或熱的情況,我們會根據具體症狀加入相應的藥物。對於在表層的飲,如干嘔、發燒咳嗽、面部和四肢浮腫,我們會使用香蘇五皮散來治療。對於在內部的飲,可能停留在心臟下方,或者潛伏在兩側腋下,咳嗽時會感到疼痛,或者在腸道中移動,發出轆轤聲,我們會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根據飲的位置來分別治療。這些就是治療痰飲的基本原則。

醫書上提到,治療痰飲,必須要調理脾臟,因為痰的形成與濕氣有關,而脾臟功能強壯就能夠抵抗濕氣。對於痰飲的治療,道理也是如此。然而,如果是脾臟本身的痰飲問題,我們應該強化脾臟功能來排除濕氣;如果是因為腎臟虛弱,導致水分泛濫,形成痰飲,我們就必須滋養腎臟。如果腎臟的水分不足,我們會使用六味丸;如果生命之火衰退,導致寒痰上泛,我們就會使用八味腎氣丸,通過補充火氣,生成土氣,開啟胃部的通道,引導水分向下流動,這樣痰飲自然就會消失了。

2. 二陳湯

半夏,茯苓,陳皮(去白,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生薑二片,大棗二枚,煎服。加人參,白朮各一錢,名六君子湯。

白話文:

[二陳湯]

內容:半夏、茯苓、陳皮(要去掉白色部分,各用一錢)、甘草(要經過炙烤,用量五分)

另加入生薑兩片,大棗兩枚,一同煎煮後服用。

如果再加上人參和白朮各一錢,這個處方就叫做「六君子湯」。

3. 滾痰丸

治實熱老痰,變生怪症。

大黃(蒸片刻),黃芩(炒,各四兩),青礞石(硝煅金色),沉香(細銼,各三錢),辰砂(細研水飛,二錢)

水迭為丸,辰砂為衣。每服一、二錢,開水下。此藥但取痰積,並不刮腸大瀉,為老痰要藥。

白話文:

【滾痰丸】

用於治療因實熱導致的老痰,進而引發的各種奇怪病症。

成分包括:蒸過片刻的大黃,炒製的黃芩(兩者各四兩),經過硝煅處理呈金色的青礞石,細碎的沉香(兩者各三錢),以及細緻研磨並用水飛法處理的辰砂(二錢)。

將上述材料用水調和製成丸狀,並以辰砂作為外層包裹。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開水送服。此藥的功效主要在於清除體內的痰積,並非強力刮腸瀉下,是針對老痰問題的重要藥物。

4. 貝母栝蔞散

貝母(一錢五分),栝蔞(一錢),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八分)

水煎服。

香蘇散,(見太陽證。)

五皮飲,(見水腫。)

小半夏加茯苓湯,(見傷寒咳嗽。)

六味丸、十味腎氣丸,(即八味丸加車前、牛膝,並見類中門。)

白話文:

【貝母栝蔞散】

藥材:貝母(約5公克),栝蔞(約3.3公克),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約2.6公克)

服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香蘇散,(可參考在治療太陽病的相關資料。)

五皮飲,(可參考在治療水腫的相關資料。)

小半夏加茯苓湯,(可參考在治療因感冒引起的咳嗽的相關資料。)

六味丸、十味腎氣丸,(即是在八味丸的基礎上加上車前和牛膝,更多資訊可參考在類中風的相關資料。)

5. 嘔吐噦、呃逆

嘔者,聲與物俱出。吐者,有物無聲。噦者,有聲無物,世俗謂之乾嘔。東垣以此三者,皆因脾胃虛弱,或寒氣所客,或飲食所傷,以致氣逆而食不得下也。香砂二陳湯主之。然嘔吐多有屬火者,經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有寒也。若拒格飲食,點滴不入者,必用姜水炒黃連以開之,累用累效。

至於食入反出,固為有寒,若大便閉結。須加血藥以潤之。潤之不去,宜蜜煎導而通之。蓋下竅開,上竅即入也。其有因脾胃虛弱而吐者,補中為主,理中湯。其有因痞積滯礙而吐者,消積為主,和中丸。若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者,補火為主,八味丸。復有呃逆之症,氣自臍下直衝上,多因痰飲所致,或氣鬱所發,扁鵲丁香散主之。

若火氣上衝,橘皮竹茹湯主之。至於大病中見呃逆者,是謂土敗木賊,為胃絕,多難治也。

二陳湯,(見痰飲)

通治嘔吐噦,隨症加減。

前症若脾胃虛弱,加人參、白朮。若寒氣所侵,加薑、桂,甚加附子。若飲食所傷,加山楂、麥芽、神麯、香附、砂仁、藿香。若飲食衝口而出,不得入者,是為有火,加黃連、山梔。若大便結燥,加當歸、黃芩、知母。若有積滯,且兼服和中丸。

理中湯,(見中寒。)

和中丸,(見蠱脹。)

八味丸,(見類中。)

扁鵲丁香散,(見傷寒呃逆。)

白話文:

[嘔吐、乾嘔、打嗝]

嘔吐是指聲音與食物一同從口中排出,而吐則是指只有食物排出而沒有聲音。乾嘔則是指只有聲音而無食物排出,一般人們稱之爲乾嘔。東垣認爲這三種情況,都是由於脾胃虛弱,或是受了寒氣,或是飲食不當,導致氣逆而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

治療這種情況主要使用香砂二陳湯。然而,嘔吐很多時候是因爲火氣過盛。經書上有提到,如果食物無法進入,那就是體內有火;如果食物進入後又反出來,那就是體內有寒。如果飲食完全無法進入,必須使用姜水炒黃連來打開通道,這個方法屢試不爽。

至於食物進入後又反出來,這確實是體內有寒的表現,但如果同時出現便祕,就必須加入潤腸的藥物。如果潤腸的藥物無法解決問題,應使用蜂蜜煎煮的藥劑來引導並疏通腸道。因爲當下面的出口打開,上面的入口自然就能順利運作。對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嘔吐,應以補中爲主,使用理中湯。對於因積滯導致的嘔吐,則以消積爲主,使用和中丸。對於因命門火衰無法滋養脾胃的情況,則以補火爲主,使用八味丸。

再來就是打嗝的症狀,氣體從肚臍下方直衝而上,多半是因爲痰飲過多,或情緒鬱結所致,可以使用扁鵲丁香散來治療。

如果是火氣上衝引起的打嗝,則使用橘皮竹茹湯來治療。至於在重大疾病中出現打嗝,這稱爲土敗木賊,是胃功能衰竭的表現,多數情況下難以治療。

二陳湯,(見痰飲)

通治嘔吐、乾嘔,根據症狀加減藥量。

如果是因爲脾胃虛弱,可添加人參、白朮。如果是受到寒氣影響,可添加生薑、肉桂,嚴重時可加附子。如果是飲食不當造成的傷害,可添加山楂、麥芽、神曲、香附、砂仁、藿香。如果是食物一進口就吐出來,無法進入胃部,這是體內有火,可加黃連、山梔。如果大便乾燥,可加當歸、黃芩、知母。如果有積滯,可並服和中丸。

理中湯,(見中寒。)

和中丸,(見蠱脹。)

八味丸,(見類中。)

扁鵲丁香散,(見傷寒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