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赤白濁

濁之因有二種,一由腎虛敗精流注;一由濕熱滲入膀胱。腎氣虛,補腎之中必兼利水,蓋腎經有二竅,溺竅開則精竅閉也。濕熱者,導濕之中必兼理脾,蓋土旺則能勝濕,且土堅凝則水自澄清也。補腎,菟絲子丸主之;導濕,萆薢分清飲主之。或問:濁有赤者,何也?答曰:此濁液流多,不及變化也,又或心火盛,亦見赤色,宜加入蓮子心、燈心、丹參等藥,則愈矣。

白話文:

[赤白濁]的問題原因可分為兩類,一是由於腎虛導致的精敗流溢;另一種是濕熱之氣滲入膀胱所造成。當腎氣虛弱時,在補腎的同時必須兼顧利尿,因為腎臟具有兩個通道,當排尿通道開放時,精液的通道就會關閉。對於濕熱的情況,則在去濕的同時必須兼顧調理脾胃,因為脾胃功能強壯可以抑制濕氣,而且脾胃健固可以使尿液自然變得清澈。

補腎可用菟絲子丸來治療;處理濕熱問題,則用萆薢分清飲來調理。有人問:為什麼有的濁液會呈現紅色呢?回答是:這可能是濁液流出過多,未及時轉化吸收所致,或者心火旺盛也會出現紅色,這種情況下應加入蓮子心、燈心、丹參等藥物,就可以改善了。

2. 菟絲子丸

菟絲子(四兩),茯苓,山藥,沙苑蒺藜(蒸),車前子,遠志肉(去心甘草泡炒,各二兩),牡蠣(煅醋碎,一兩)

用石斛四兩,熬膏,量加煉蜜為丸。每服三四錢,開水下。

白話文:

【菟絲子丸】

成分包括:菟絲子(160克)、茯苓、山藥、蒸過的沙苑蒺藜、車前子、去掉心後以甘草浸泡再炒過的遠志肉(各80克)、煅燒過並以醋搗碎的牡蠣(40克)。

製作方法:使用160克的石斛熬煮成膏狀,再適量加入煉製的蜂蜜,混合成丸。

服用方式:每次服用約12至16克,以熱水吞服。

3. 萆薢分清飲

川萆薢(二錢),黃柏(炒褐色),石菖蒲(各五分),茯苓,白朮(各一錢),蓮子心(七分),丹參,車前子(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白話文:

【萆薢分清飲】

成分包括:川萆薢(約8克),炒至褐色的黃柏(約2.5克),石菖蒲(約2.5克),茯苓,白朮(各約3克),蓮子心(約2.8克),丹參,車前子(各約4.5克)。

將以上所有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4. 黃疸

黃疸者,目珠黃,漸及皮膚,皆見黃色也。此濕熱壅遏所致,如盦曲相似,濕蒸熱鬱而黃色成矣。然濕熱之黃,黃如橘子、柏皮,因火氣而光彩,此名陽黃。又有寒濕之黃,黃如熏黃色,暗而不明,或手腳厥冷,脈沉細,此名陰黃。陽黃者,梔子柏皮湯,若便閉不通,宜用茵陳大黃湯。

陰黃者,茵陳五苓散,如不應,用茵陳姜附湯。其間有傷食者,名曰谷疸,傷酒者,名曰酒疸,出汗染衣名曰黃汗,皆陽黃之類也。谷疸,胸膈滿悶,噯腐吞酸,以加味枳朮湯,加茵陳治之,應手輒效。酒疸,更加葛根。黃汗,用梔子柏皮湯加白朮。其間有女勞疸,乃陰黃之類,宜用姜附湯加參、術補之。

復有久病之人,及老年人,脾胃虧損,面目發黃,其色黑暗而不明,此臟腑之真氣泄露於外,多為難治,宜用六君子湯主之。

梔子柏皮湯茵陳大黃湯茵陳五苓散茵陳姜附湯(俱見傷寒發黃。)

白話文:

【黃疸】

患有黃疸的人,首先會出現眼白變黃的情況,接著皮膚也會漸漸呈現黃色。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體內濕熱過盛,導致身體機能受阻,就像發酵的麴料,受到濕氣與熱氣影響而產生黃色。然而,由濕熱引起的黃疸,其顏色會像橘子或柏樹皮,因為受到火氣影響而顯得光鮮亮麗,這種黃疸被稱為「陽黃」。另外,還有一種由寒濕引起的黃疸,其顏色像燻製的黃色,暗淡無光,患者可能伴隨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的症狀,這種黃疸被稱為「陰黃」。

對於陽黃,可以使用梔子柏皮湯治療;如果便祕不通,則應該使用茵陳大黃湯。

對於陰黃,則可使用茵陳五苓散,如果效果不佳,再改用茵陳姜附湯。此外,因飲食過量引發的黃疸,稱為「谷疸」;因酒精過量引發的黃疸,稱為「酒疸」;因出汗染黃衣物的,則稱為「黃汗」,這些都屬於陽黃的一類。對於谷疸,患者可能會感到胸悶噁心,可以使用加味的枳朮湯,再加上茵陳來治療,通常能很快見效。對於酒疸,則需再加入葛根。對於黃汗,則使用梔子柏皮湯,再加上白朮。

另有一種因過度勞累引發的黃疸,稱為「女勞疸」,這屬於陰黃的一類,治療時需使用姜附湯,再加上人參和白朮來補養身體。

對於長期患病或是年老者,由於脾胃功能衰弱,造成臉部和眼睛泛黃,且顏色偏暗,這表示體內臟腑的真氣正在流失,治療上較為困難,可以使用六君子湯來調理。

以上提及的梔子柏皮湯、茵陳大黃湯、茵陳五苓散、茵陳姜附湯等藥方,具體內容可參考「傷寒發黃」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