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一 (18)
卷一 (18)
1. 論清法
清者,清其熱也。臟腑有熱,則清之。經云:熱者寒之,是已。然有當清不清誤人者,有不當清而清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分內傷、外感以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證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濕外,皆不免於病熱。熱氣熏蒸,或見於口舌、唇齒之間,或見於口渴、便溺之際,灼知其熱而不清,則斑黃狂亂,厥逆吐衄,諸症叢生,不一而足。此當清不清之誤也。
然又有不當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勞力辛苦之人,中氣大虛,發熱倦怠,心煩溺赤,名曰虛火,蓋春生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與外感熱證,相隔霄壤。又有陰虛勞瘵之證,日晡潮熱,與夫產後血虛,發熱煩躁,證象白虎,誤服白虎者難救。更有命門火衰,浮陽上泛,有似於火者。
又有陰盛隔陽,假熱之證,其人面赤狂躁,欲坐臥泥水中,或數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潤,或脈反洪大,崢崢然鼓擊於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飲而不能下,或因下元虛冷,頻飲熱湯以自救,世俗不識,誤投涼藥,下咽即危矣。此不當清而清之誤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分內傷、外感者何也?蓋風寒閉火,則散而清之,經云:火鬱發之是也。暑熱傷氣,則補而清之,東垣清暑益氣湯是也。濕熱之火,則或散、或滲、或下而清之,開鬼門、清淨府、除陳莝是也。燥熱之火,則潤而清之,通大便也。傷食積熱,則消而清之,食去火自平也。
惟夫傷寒傳入胃腑,熱勢如蒸,自汗口渴,飲冷而能消水者,借非白虎湯之類,鮮克有濟也。更有陽盛拒陰之證,清藥不入,到口隨吐,則以薑汁些少為引,或薑製黃連反佐以取之,所謂寒因熱用是也。此外感實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氣結,喜、怒、憂、思、悲、恐、驚,互相感觸,火從內發,丹溪治以越鞠丸,開六郁也。立齋主以逍遙散,調肝氣也,意以一方治木鬱而諸郁皆解也。
然經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逍遙一方,以之治氣上、氣結者,固為相宜,而於氣緩、氣消、氣亂、氣下之證,恐猶未合。蓋氣虛者,必補其氣。血虛者,必滋其血。氣旺血充而七情之火悠焉以平。至若真陰不足,而火上炎者,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真陽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歸原以導龍入海。此內傷虛火之治法也。或者曰:病因於火,而以熱藥治之,何也?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人火也,有形之火,後天之火也,得水則滅,故可以水折。
內傷之火,虛火也,龍雷之火也,無形之火,先天之火也,得水則炎,故不可以水折,譬如龍得水而愈奮飛,雷因雨而益震動,動陰蒙沉晦之氣,光焰燭天,必俟云收日出而龍雷各歸其宅耳。是以虛火可補而不可瀉也。其有專用參耆,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無寒也。其有專用六味,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無水也。
白話文:
所謂「清」,就是清除體內的熱。當臟腑有熱,就應該清熱。經典說:「熱就用寒藥來治療」,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有些情況應該清熱卻不清,會耽誤病人;有些情況不應該清熱卻清熱,也會耽誤病人;有些情況應該清熱,卻沒有區分是內傷還是外感,也會誤導治療;有些情況應該清熱,卻沒有考量病人的體質和病情,也會導致錯誤。這些都是不能不仔細辨別的。
六淫邪氣侵犯人體,除了中寒和寒濕之外,大多會導致發熱。熱氣蒸騰,可能表現在口舌、嘴唇牙齒之間,或者出現口渴、小便不順暢等情況。如果明明知道是熱卻不加以清除,就會導致出現斑疹、黃疸、精神錯亂、四肢厥冷、嘔吐、流鼻血等各種症狀,數不勝數。這是屬於應該清熱卻沒有清的錯誤。
然而,又有不應該清熱卻清熱的錯誤,是怎麼回事呢?例如,勞力過度、辛苦的人,中氣虛弱,出現發熱、疲倦、心煩、小便赤黃等症狀,這叫做「虛火」。這是因為春天的生發之氣無法正常運行,體內沒有陽氣來保護身體,這種情況和外感發熱的情況截然不同。另外,還有陰虛勞損的病症,會出現午後發熱,以及產後血虛,出現發熱煩躁的症狀,這些症狀雖然看起來像白虎湯證,但如果誤用白虎湯治療,就會難以救治。更有甚者,命門火衰,導致虛陽上浮,也看起來像是發熱的症狀。
此外,還有陰氣過盛而阻隔陽氣,導致假熱的症狀。病人可能臉色發紅、煩躁不安、想坐在泥水中,或者好幾天不大便,或者舌頭發黑卻濕潤,或者脈象反而洪大,有力地搏動在指下,但按下去卻感覺空虛,或者口渴想喝冷飲卻喝不下去,或者因為下元虛寒,頻繁喝熱湯來緩解。世俗之人不了解情況,誤用寒涼藥,吃下去就危險了。這是屬於不應該清熱卻清熱的錯誤。
然而,還有清熱時沒有區分是內傷還是外感的錯誤,是怎麼回事呢?如果風寒閉塞導致體內有火,就應該用發散的方式來清熱,就像經典說的「火鬱發之」一樣。如果暑熱傷氣,就應該用補氣的方式來清熱,就像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那樣。如果濕熱導致有火,就應該用發散、滲濕、通便等方法來清熱,像「開鬼門、清淨府、除陳莝」的方法。如果燥熱導致有火,就應該用滋潤的方式來清熱,也就是通大便。如果因為吃東西積滯導致有熱,就應該用消食導滯的方式來清熱,只要食物消化了,火自然就消了。
唯獨外感寒邪傳入胃腑,熱勢很盛,出現自汗、口渴、喝冷飲能緩解的情況,如果不用白虎湯之類的藥物,很難有效。另外,還有陽氣過盛而拒絕陰氣的情況,清熱藥吃不下去,一入口就吐出來,這種情況可以用少量的薑汁來引導,或者用薑製黃連來反佐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寒因熱用」。以上是外感實火的清熱方法。如果是因為七情導致氣機鬱結,喜、怒、憂、思、悲、恐、驚互相影響,導致火從內生,朱丹溪用越鞠丸來治療,開解六鬱。羅立齋則用逍遙散來調理肝氣,認為只要疏通木鬱,其他鬱結就能跟著解開。
經典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逍遙散可以用來治療氣上和氣結的情況,確實很適合,但對於氣緩、氣消、氣亂、氣下的情況,可能就不太適合了。如果是氣虛,就必須補氣;如果是血虛,就必須補血。只要氣血充足,七情所引起的火自然就會平息。如果是真陰不足,導致虛火上炎,就應該用滋陰的方法來抑制陽氣。如果是真陽不足,導致虛火上炎,就應該用引火歸原的方法來引導陽氣回到本位。這些是內傷虛火的治療方法。有人會問:「病因是火,為什麼要用熱藥來治療呢?」他們不了解,外感之火是邪火,是人為之火,是有形的火,是後天的火,遇水就會熄滅,所以可以用水來克制。
內傷之火是虛火,是龍雷之火,是無形的火,是先天的火,遇水反而會更加旺盛,就像龍得到水會更加騰飛,雷遇到雨會更加震動。它會使陰氣蒙昧沉晦,光焰照耀天空,必須等到雲散日出,龍雷才會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所以虛火應該用補益的方法,不能用瀉火的方法。有的醫者專用人參、黃耆,而不用八味地黃丸,是因為病人的穴宅沒有寒氣;有的醫者專用六味地黃丸,而不用桂附地黃丸,是因為病人的穴宅沒有水液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