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二 (4)
卷二 (4)
1. 惡寒
或曰:惡寒何以是表證?答曰:人身外為陽、為表,寒邪屬陰,由表虛為寒所乘,名曰陰盛陽虛也。陽虛不能溫其膚衛,致表空虛,雖在密室,亦引衣蓋覆,謂之惡寒。經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故惡寒屬表證。又問曰:諸書言里證亦惡寒,何也?答曰:里證惡寒直中也,非傳經也。
傳經入里則為熱邪,必然惡熱,豈有惡寒之理。然太陽惡寒,與直中惡寒,何以別之?病人頭痛發熱而惡寒者,表證也;無頭痛發熱而惡寒者,直中里證也。經云: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也。又問曰:陽明腑病,口燥渴而背微惡寒者,豈非傳經里證乎?答曰:惡寒者,表未盡也,因其燥渴之甚,故用白虎加人參湯,此活法也。仲景云:發熱無汗,表未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證微惡寒,則表邪將解,口燥渴,則裡熱已熾,故用此方。設口不燥渴,亦安得而用之乎?又問曰:誤下而成結胸,脹痛甚急,倘惡寒者,何以治之?答曰:結胸為醫誤下而成,今惡寒者,是表邪未盡結於胸中,必先解表,方服陷胸湯、丸,若誤攻之,表邪又結於胸,則更危矣。故結胸證,有一毫惡寒,必先散之而後攻之。
可見惡寒屬太陽表證也。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惡寒可以判斷為外表病症呢?回答是:人體的外部被視為陽性和表面,而寒氣屬於陰性,當表面防禦力弱時,就會受到寒氣侵襲,這就是所謂的陰性過剩,陽性不足。當陽性能量無法暖和身體表面,導致表面防禦力下降,即使在密閉的房間內,也會想要穿更多的衣服保暖,這就是惡寒的表現。古籍提到:陰性過剩,陽性不足的情況,出汗可以治療,因此惡寒屬於表面病症。
再問:很多書上說內部病症也會出現惡寒,這是怎麼回事呢?回答是:內部病症的惡寒,是直接從內部產生的,並非通過經絡傳導來的。
如果經絡傳導進入內部,則會變成熱性病,必然會感到熱,不可能會有惡寒的情況。然而,如何區分太陽惡寒和直接從內部產生的惡寒呢?如果病人出現頭痛,發燒且感到冷,這就是表面病症;如果沒有頭痛和發燒,但仍然感到冷,這就是直接從內部產生的內部病症。古籍提到:發燒怕冷是陽性病症;無發燒但怕冷是陰性病症。
再問:陽明腑病,口乾渴且背部微微感到冷,這難道不是通過經絡傳導的內部病症嗎?回答是:感到冷,表示表面病症尚未完全消退,因為口極度乾渴,所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這是靈活運用的治療方法。張仲景說:發燒無汗,表面病症尚未解除時,不能使用白虎湯;如果口渴想喝水,並且無表面病症,則使用白虎加人參湯。這個病症微微感到冷,表示表面病症即將解除,口乾渴表示內部熱度已經非常嚴重,因此使用這個處方。如果口不乾渴,就不能使用這個處方。
再問:如果錯誤地進行腹部排空,導致結胸,胸部脹痛非常急迫,如果還感到冷,該如何治療呢?回答是:結胸是由於醫生錯誤地進行腹部排空所造成,現在還感到冷,表示表面病症尚未完全消退,結聚在胸部,必須先解決表面病症,然後再服用陷胸湯或丸。如果錯誤地進行腹部排空,表面病症又會結聚在胸部,情況就會更危險了。因此,對於結胸病症,只要有一點點感到冷,都必須先解決表面病症,然後再進行腹部排空。
由此可見,惡寒屬於表面病症。
2. 喘
問曰:喘何以是太陽證?答曰:肺主皮毛,司氣之升降,寒邪侵於皮毛,肺氣不得升降,故喘。試以麻黃湯論之,內有杏仁,為定喘設也。又云: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明言喘屬表邪也。
又問曰:喘既為肺、為表,《指掌賦》云喘滿而不惡寒者,當下而痊,何也?答曰:傳經里證內熱閉結,大便不通,熱氣上衝,致肺金清肅之令不得下行,因而喘急,此因胃熱攻肺,故可下之,俾其熱氣流通而喘定矣。然或有惡寒等證,則不可遽攻,恐成逆候。又問曰:陰證喘促者,何以治之?答曰:陰證喘者,乃少陰中寒,真陽衰微,腎不納氣,以致四肢厥冷,脈沉細,氣促而喘急,宜理中、四逆以溫之,八味以佐之。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為難治也。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喘息可以被視為太陽病的症狀?回答是:肺主管皮毛,負責氣的升與降,當寒邪侵犯皮毛,肺部的氣無法正常升降,因此會出現喘息的情況。以麻黃湯為例,裡面含有杏仁,就是為了平定喘息而設置的。再說,對於喘息的人,做桂枝湯時,加上厚朴和杏仁會更好,這明確表示喘息是由於表面的邪氣造成的。
再有人問:既然喘息與肺、與表面相關,《指掌賦》中卻說,如果喘息且腹部脹滿但不畏寒的人,應該用下法治療,使其康復,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這是因為邪氣已經傳入臟腑,體內有熱氣閉結,大便不通,熱氣向上沖擊,導致肺部清肅的功能無法向下延伸,因此出現喘息急促,這是因為胃熱影響到肺,所以可用下法,使熱氣得以流通,喘息就會平定了。然而,如果伴有畏寒等症狀,就不能輕易使用下法,以免病情反轉。
再問:對於陰性症狀的喘息,該如何治療呢?回答是:陰性症狀的喘息,是因為少陰受到寒氣,真正的陽氣衰弱,腎臟無法收納氣,導致四肢冰冷,脈搏沉細,呼吸急促,應該使用理中湯、四逆湯來溫暖身體,並輔以八味地黃丸。但如果患者出汗且持續喘息,那就是難以治療的情況了。
3. 脈浮
或問曰:脈浮何以是太陽表證?答曰: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故曰浮。《內經》曰寸口脈浮,主病在外。浮而緊者為傷寒;浮而緩者為傷風,皆主表邪也。設若邪氣入里,則脈必沉,又焉得浮?故浮脈為太陽表證。又問曰:脈浮固屬表證,倘里證見,而脈尚浮者,治當何如?答曰:里證脈浮,恐表邪未盡也,必先解表而後攻裡。書云解表不開,切勿攻裡。
仲景云結胸證,脈浮者不可下。可見脈浮為在表矣。然有表證已罷,便閉譫語,腹痛口渴,而脈尚浮者,又當從權下之。仲景云脈浮而大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此之謂也,此取證不取脈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為什麼脈象浮動就是太陽經的表面病症呢?回答是:輕輕地觸摸脈搏,感覺到脈力充盈,但用力按下去卻顯得不足,這就是所謂的浮脈。
根據《內經》的說法,寸口脈象浮動,表示病症在身體外部。如果脈象既浮且緊,那可能是得了感冒;如果脈象浮且緩,那可能是受了風寒,這兩種情況都是表明有外邪侵入體表。假設邪氣已經深入體內,脈象必定會沉下去,怎麼可能還會浮動呢?因此,浮脈象代表的是太陽經的表面病症。
再有人問:脈象浮動確實是表面病症的特徵,但如果體內病症出現,脈象仍然浮動,該如何治療呢?回答是:如果體內有病症,但脈象仍然浮動,恐怕是表面的邪氣還沒完全清除。必須先治療表面病症,然後再處理體內的問題。書上寫著,如果不先治療表面病症,千萬不要直接處理體內問題。
仲景說,對於結胸的病症,如果脈象浮動,就不應該進行瀉下治療。這就可以看出,脈象浮動通常是在表明病症在體表。然而,也有表面病症已經消失,但是便祕、胡言亂語、腹痛、口渴,脈象依然浮動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使用瀉下的方法。仲景說,脈象浮動且大,伴隨高熱,如果病源在臟腑,應該進行攻伐,而不是讓病人出汗。這就是所謂的取證不取脈,也就是根據實際病情來判斷,而不僅僅依賴脈象。
4. 脈伏
問曰:脈不出,何以是表證?答曰:脈者,血之府,熱則血行,豈有脈伏之理,惟表受寒深,故脈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兩手無脈曰雙伏。外顯太陽證,而脈伏不出者,寒氣閉塞也。然此實將汗之機,欲愈之候也。書云:天氣燠蒸,必有大雨,雨過而天氣清,猶汗出而精神爽也。
又問曰:里證脈伏者,何也?答曰:里證脈伏,惟直中有之,亦寒氣閉塞也,宜用四逆湯加豬膽汁、蔥白以溫之。若傳經里證則屬熱,熱則血行,何得脈伏?又問曰:亦有陽證脈伏者,何也?答曰:陽證脈伏者,乃鬱熱極深,反見假寒之象,脈澀滯之甚,似伏而非伏也,然必有唇焦、口燥,飲冷、便閉諸症,與陰寒脈伏者,相隔霄壤。又或有痛處,痛極則脈伏,痛止則脈出也。
至於尋常脈伏,非表證,即直中矣。
白話文:
有人問:脈搏摸不到,怎麼會是表證呢?我回答: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身體熱時血液會流動,怎麼可能脈搏會消失不見呢?只有當體表受到嚴重的寒冷影響,脈搏才會隱藏起來。如果只有一隻手摸不到脈搏,稱為單伏;兩手都摸不到脈搏,稱為雙伏。外表顯示出太陽證(風寒感冒)的症狀,但脈搏卻隱藏不出,這是因為寒氣阻塞了脈絡。然而,這其實是快要出汗,病將要好的徵兆。古書上說:天氣炎熱到極點,必定會有大雨,雨後天氣就會清爽,就像出汗後人會感覺精神煥發一樣。
再問:裡證(內臟疾病)脈搏隱藏,又是為什麼呢?我回答:裡證脈搏隱藏,只在「直中」(寒邪直接侵入臟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也是因為寒氣阻塞。應使用四逆湯,加上豬膽汁和蔥白來溫暖身體。如果疾病已經傳到內臟,屬於熱性裡證,熱性會讓血液流動,怎麼可能脈搏會隱藏呢?
又有人問:也有陽證(熱性疾病)脈搏隱藏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陽證脈搏隱藏,是因為體內的熱氣非常嚴重,反而表現出像是寒冷的假象。脈搏流動不暢,看似隱藏,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脈伏。這種情況通常會伴有嘴脣乾裂、口渴想喝冷水、便祕等症狀,與陰寒導致的脈伏截然不同。還有可能在疼痛的地方,痛到極點時脈搏也會隱藏,但疼痛停止後脈搏就會恢復。
總結來說,一般的脈伏,如果不是表證,那就是「直中」的情況了。
5. 陽明經證
陽明經病,目痛、鼻乾、唇焦、漱水不欲咽,脈長,此陽明本經證,其經去太陽不遠,亦有頭痛發熱,宜用葛根湯解肌,不可誤認為腑病,而用清涼攻下之法。
白話文:
在陽明經相關的疾病中,患者可能會有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嘴脣焦裂、含水在口中但不想吞嚥的症狀,且脈象呈現為長脈。這些都是屬於陽明經本身的病證。陽明經與太陽經的位置相近,所以也可能會出現頭痛和發燒的情況。治療上應該使用葛根湯來調理肌肉腠理,不能錯誤地判斷為腑病,而使用清涼或攻下的方法來治療。
6. 葛根湯
葛根(二錢),升麻,秦艽,荊芥,赤芍(各一錢),蘇葉,白芷(各八分),甘草(五分),生薑(二片)
上水煎服。
若無汗而口渴者,加知母;自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參,凡陽明證,口渴之甚,即為入腑,故加入清涼之藥;若自汗而口不渴者,乃陽明經中風,去蘇葉,加桂枝;若春夏之交,惟恐夾雜溫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朮一錢五分。
白話文:
這份處方叫做[葛根湯],使用的藥材有:葛根兩錢,升麻、秦艽、荊芥、赤芍各一錢,蘇葉、白芷各八分,甘草五分,以及生薑兩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病人沒有出汗但感覺口渴,可以加入知母;如果病人自己出汗且口渴,則應加入石膏和人參。對於所有屬於陽明證狀的病患,如果口渴情況嚴重,代表病情已深入臟腑,因此需加入清涼性質的藥物。如果病人自己出汗但並未感到口渴,這可能是陽明經受到風邪影響,這種情況下應去掉蘇葉,改加桂枝;然而,在春夏之交,可能夾帶溫暑之邪,此時不宜使用桂枝,可改加白朮一錢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