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二 (3)
卷二 (3)
1. 頭痛
問曰:頭痛何以是太陽證?答曰:三陽經上至於頭,皆有頭痛,惟太陽經脈最長,其痛居多,故頭痛為表證。又問曰:三陽頭痛有別乎?答曰: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由夾脊抵腰中。故太陽頭痛,頭腦痛而連項脊也。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目,交額中。
凡陽明頭痛,頭額痛而連面目也。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下耳後。凡少陽頭痛,耳前後痛而上連頭角也。以此為別。又問曰:三陰本無頭痛,今見直中證,亦有頭痛何也?答曰:此直中而兼外感也。又問曰:傷寒傳經至厥陰,亦有頭痛,何也?答曰:厥陰證,頭痛脈浮,是里邪達表,欲得汗解也,宜微表之。
又問曰:陽明腑病,口渴便閉,亦有頭痛何也?答曰:陽明之經絡於頭目,因其腑熱熏蒸,上攻於頭目之間,以致頭痛。夫經病可以傳腑,腑病亦可以連經,此相因之至理。然必有其實有腑證,方可用白虎清之。若在惡寒發熱初起之時,則為外感風寒,不得與陽明腑病同類混稱也。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頭痛會被視為太陽經的症狀?回答是:三陽經脈都上達頭部,所以都會引起頭痛。但其中太陽經脈路徑最長,因此引起的頭痛最常見,所以我們通常把頭痛當作是表證。
再問:三陽的頭痛有什麼不同?回答是:太陽經脈從頭頂進入腦部,再出來到頸部,沿著肩膀和背部,到腰部。因此,太陽頭痛的特徵是頭腦痛且連帶影響頸部和背部。陽明經脈起始於鼻子,環繞眼睛,並穿過額頭。所以,陽明頭痛的特徵是前額痛且連帶影響面部。少陽經脈起始於眼睛的角落,向下到耳後。因此,少陽頭痛的特徵是耳朵前後痛且向上延伸到頭側。
再問:三陰經本來不會引起頭痛,但現在看到直中證,也有頭痛,這是為什麼?回答是:這表示直中證同時伴有外感。
再問:感冒傳到厥陰經,也會引起頭痛,這是為什麼?回答是:在厥陰經的證狀中,頭痛且脈搏浮動,表示體內的邪氣已經達到表面,正想要透過汗水排解,此時應當稍微發散一下。
再問:陽明腑病,口渴且大便不通,也會引起頭痛,這是為什麼?回答是:陽明經脈環繞頭部和眼睛,因為腑熱薰蒸,向上攻擊頭部和眼睛,導致頭痛。經脈病可能傳到腑,腑病也可能連累到經脈,這是互相影響的原理。然而,只有在確定有腑病的實證時,才能使用白虎湯來清熱。如果是在畏寒發燒的初期,那就是外感風寒,不能和陽明腑病混為一談。
2. 項脊強
問曰:項脊強,何以是太陽證?答曰:項脊者,太陽經所過之地,太陽病,則項脊強也。又問曰:仲景云結胸症,項脊強,如柔痙狀,何謂也?答曰:本太陽病,為醫誤下而成結胸,胸中脹痛,俯仰不舒,有似於項強,非真項強也。蓋太陽項強,強在項後,經脈拘攣而疼痛,胸無病也。
結胸項強,強在項前,胸中俯仰不舒,項無病也。且結胸證,誤下而後成,太陽病初起而即見,自不同耳。
白話文:
有人問:「脖子僵硬,為什麼會被視為太陽經的症狀?」回答是:「脖子,是太陽經路過的地方,如果太陽經出問題,就會出現脖子僵硬的症狀。」
再有人問:「張仲景提到的結胸症,說會有像柔痙一樣的脖子僵硬,這是怎麼回事?」回答是:「原本是太陽經的病,但因為醫生的錯誤治療導致結胸,胸中會感到脹痛,彎腰或挺胸都不舒服,這種情況會類似脖子僵硬,但並不是真的脖子僵硬。太陽經的脖子僵硬,是在脖子後方,因為經絡收縮牽引造成的疼痛,胸部本身沒有問題。
而結胸的脖子僵硬,是在脖子前方,胸中彎腰或挺胸都不舒服,脖子本身沒有問題。而且結胸的病徵,是在錯誤治療後纔出現,而太陽經的病,一開始就會有這些症狀,這兩種情況自然是不同的。」
3. 身痛
問曰:身痛何以是太陽證?答曰:人身之中,氣為衛,血為榮,風則傷衛,寒則傷榮。風寒客之,則榮衛不通,故身痛。經云寒甚則痛,熱甚則肉消咽破。凡《內經》舉痛諸證,皆以寒名,未有以熱而曰痛者也。故見身痛,即宜用辛甘發散,令氣血流通而痛愈耳。又問曰:身痛既為表證,諸書言里證亦有身痛,何也?答曰:里證身痛,屬直中而不屬傳經也。寒邪直侵臟腑,陽氣衰微,氣血凝滯,致有身痛,宜急溫之。
若傳經里證,則屬熱,熱主血行,則無身痛。總之外有頭痛發熱,而身痛如繩束者,太陽表證也;無頭痛發熱而身痛如受杖者,直中寒證也。一發散,一溫中,若誤投之,終難取效,可不辨乎!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身體疼痛可以判斷為太陽病證狀?回答是:在人體中,氣是衛氣,血是營血,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會傷害營血。當風寒侵入人體,就會導致營衛不通,所以會出現身體疼痛。古籍上說,寒冷嚴重就會疼痛,熱度過高就會導致肌肉消耗和咽喉破損。所有《內經》中提到的疼痛症狀,都是因為寒冷引起的,並沒有因熱而產生疼痛的例子。因此,當發現身體疼痛,就應該使用辛甘的藥物來發散寒邪,讓氣血流暢,疼痛自然就會消失。
再問:既然身體疼痛被視為表證,但很多醫書都提到裡證也會出現身體疼痛,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裡證的身體疼痛,是因為寒邪直接侵犯臟腑,導致體內陽氣衰弱,氣血凝滯,從而導致身體疼痛,這種情況下應立即進行溫補治療。
如果疼痛是由於疾病由表傳到裡(傳經裡證)所導致的,那通常是由於熱邪,熱邪會促進血液循環,就不會出現身體疼痛。總結來說,如果外有頭痛和發熱,並且身體疼痛如同被繩子綁住一樣,那就是太陽表證;如果沒有頭痛和發熱,但身體疼痛如同被打棍子一樣,那就是直中寒證。前者需要發散寒邪,後者需要溫補裡臟。如果把兩者搞混,很難取得治療效果,這一點必須要明確區分清楚!
4. 四肢拘急
問曰:四肢拘急,何以是太陽證?答曰:寒主收引,熱主舒伸,天道之常,秋冬則萬物斂藏,春夏則萬物發舒,此定理也。《內經》曰:寒則筋攣骨痛,熱則筋弛肉緩。故拘急為太陽感寒證。又問曰:里證亦有拘急,何也?答曰:直中陰證,臟受寒侵,經脈因而斂束。若傳經入里,則為熱,熱則體舒,又焉得拘急乎?總之發熱頭痛而拘急者,太陽證也;無發熱頭痛而拘急者,直中證也。
仲景治法,太陽表證及風濕相搏而見攣急者,皆處以桂枝加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之類,矧三陰直中者乎!亦有汗、吐、下後,四肢拘急者,此津液內竭,血不能榮潤筋骨,或補,或溫,相機而行也。又問曰:拘急屬寒,固無疑矣,常見內熱極甚,身如枯柴,四肢僵硬,不能屈伸者,何也?答曰:此熱甚血枯,肝臟將絕之候,名曰搐搦,非拘急也。仲景云四肢漐習,唇吻反青,為肝絕,此之謂也。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四肢感到緊繃且活動困難會被視為太陽病的症狀呢?回答是:寒冷的氣候會使身體收縮,而炎熱的環境則會讓身體舒展,這是自然界的常態。秋天和冬天,萬物都會收斂,春天和夏天,萬物則會生長,這是一個固定的規律。《黃帝內經》提到:在寒冷的環境下,肌肉會抽筋,骨骼會疼痛,而在炎熱的環境下,肌肉會鬆弛,皮膚會變得柔軟。因此,四肢感到緊繃且活動困難,是受到寒冷影響的太陽病徵兆。
再問:裡證也有四肢緊繃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直接進入陰證,臟腑受到寒氣的侵襲,導致經絡收縮。如果病邪從表證轉入裡證,那應該是熱病,熱病會讓人感到身體舒展,怎麼可能會有四肢緊繃的現象呢?總的來說,如果有發燒、頭痛和四肢緊繃的症狀,那就是太陽病;如果沒有發燒、頭痛,只有四肢緊繃的症狀,那就是直接進入陰證。
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對於太陽病的表證以及風濕相互影響導致的抽搐緊繃,他通常會開具桂枝加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等藥方,對於直接進入陰證的情況更是如此!此外,也有在出汗、嘔吐、排泄後出現四肢緊繃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耗盡,血液無法滋養筋骨,可能需要補充津液,或者使用溫補的方法,具體需要根據病情來決定。
再問:四肢緊繃屬於寒證,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常見到體內極度高熱,身體像枯木一樣,四肢僵硬,無法彎曲伸展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這是因為極度高熱導致血液乾涸,肝臟功能即將衰竭的徵兆,這種情況叫做搐搦,不是四肢緊繃。張仲景曾說四肢冰涼,嘴脣和臉色反而變青,這是肝臟衰竭的徵兆,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5. 發熱
問曰:發熱何以是表證?答曰:風寒鬱於腠理,則閉塞而為熱。翕翕然作,摸之烙手,此熱即發於皮膚之外,而臟腑無熱,名曰表病里和。試以《內經》諸論證之,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可汗而已。又曰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不免於病熱,大汗,熱自解也。
由是觀之,熱之屬表明矣。故一見發熱,即屬表邪未解,雖一月、半月之久,還當發散。又問曰:發熱固為表邪,倘譫語發狂,里證復急者,治從表乎?從里乎?答曰:經云解表不開,切勿攻裡,攻之為大逆。若里證甚急須用清中兼表之法,加芩、連、知母之類以清裡,而用荊、防、葛根之類以發表。大便閉結,裡熱極甚者,先用清散之法,然後用大柴胡湯下之,攻散並行,不相妨也。
又問曰:溫熱病亦發熱,不用麻黃、桂枝,而用柴葛以解之,何也?對曰:溫熱病者,寒邪伏於肌膚之間,醞釀成熱,一旦自里達表,其證但發熱,不惡寒而口渴,故用柴葛解肌湯辛涼以散之,不用麻黃、桂枝之辛溫以助熱邪也。然既曰解肌,即為表證設,亦未嘗以發熱為里證也。
又問曰:據子之言,凡發熱皆在陽經而不在陰經,仲景云:少陰證反發熱者,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何以故?對曰:少陰發熱者,表裡皆寒,是直中而兼外感,非傳經少陰也。故用麻黃、細辛、附子溫中發散,令表裡兩解。夫直中少陰,本無發熱,而曰反發熱者,蓋兼太陽表證也。
總之傳經入里而發熱,清藥中必兼發散;直中入里而發熱,溫藥中必兼發散,可見發熱屬表證無可疑惑,故曰:三陰無頭痛,無身熱。
白話文:
有人問道:為什麼發燒可以視為表證的表現呢? 回答是:當風寒困於皮膚腠理,就會導致熱氣閉塞其中。這種熱感像是從皮膚表面散發出來,摸上去非常燙手。這種熱是由皮膚外層產生,而內部臟腑並沒有熱感,因此我們稱之為表病裏和。以《內經》中的理論來驗證,風寒侵襲人體時,會讓人全身毛孔都緊繃,皮膚閉塞而生熱,只需出汗即可解決。再說,當人受寒時,身體就像被火烤一樣,只要出了大汗,熱感自然消退。
由此可知,發熱確實屬於表證的範疇。所以一旦出現發燒,就可以判斷是表邪尚未解除。即使這種情況持續一個月或半個月,仍應採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再問:發燒雖然通常表示表邪,但如果伴有譫語、發狂等嚴重裏證,該怎麼辦?是從表還是從裏入手治療? 回答是:根據醫學理論,如果解表法無法奏效,千萬不要強行攻裏,這樣做會造成反效果。若裏證非常嚴重,需同時使用清熱與解表的藥物。如黃芩、黃連、知母等清熱藥物,以及荊芥、防風、葛根等解表藥物。若便祕且裏熱極重,應先用清熱散邪的方法,再使用大柴胡湯進行攻下,攻下與散邪同時進行,不會互相干擾。
再問:溫熱病也會引起發燒,卻不用麻黃、桂枝,而是用柴葛解表,這是為什麼? 回答是:溫熱病是因為寒邪潛藏在肌膚間,醞釀成熱,某日突然從裏到表爆發,其特徵是隻發熱,不畏寒且口渴。因此,用柴葛解肌湯的辛涼性質來散熱,而不使用麻黃、桂枝的辛溫性質,以免助長熱邪。然而,既然要解肌,就是針對表證,這並不意味著把發熱當作裏證。
再問:根據你的說法,所有的發熱都屬於陽經,而非陰經。然而,張仲景提到:少陰證患者若發燒,應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是為什麼? 回答是:少陰證患者之所以會發熱,是因為表裏俱寒,這是直接中寒加上外感的結果,並非經絡傳遞至少陰。因此,使用麻黃、細辛、附子等溫中散寒的藥物,讓表裏雙解。直接中寒的少陰證本來不會發熱,之所以會發熱,是因為同時存在太陽表證。
總結來說,如果是經絡傳遞進入裏部而引發發熱,清熱藥物中必定會包含散寒成分;若是直接中寒進入裏部而發熱,溫熱藥物中也必定會包含散寒成分。由此可見,發熱屬於表證毫無疑問,所以有句話說:三陰證不會有頭痛,也不會有全身發熱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