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頭痛

問曰:頭痛何以是太陽證?答曰:三陽經上至於頭,皆有頭痛,惟太陽經脈最長,其痛居多,故頭痛為表證。又問曰:三陽頭痛有別乎?答曰: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由夾脊抵腰中。故太陽頭痛,頭腦痛而連項脊也。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目,交額中。

白話文:

**問:**為什麼頭痛就算是太陽經證?

答: 三陽經脈都通達頭部,因此都會引起頭痛,但太陽經脈最長,所引起的頭痛最常見,所以頭痛是表證。

問: 三陽經頭痛有沒有區別?

答: 太陽經脈從頭頂進入絡腦,再繞到頸部下方,沿著肩膊,通過夾脊穴到達腰部。因此,太陽經頭痛時,會伴有頭腦疼痛和頸椎疼痛。

陽明經脈從鼻子開始,連接眼睛,交會於前額中央。

凡陽明頭痛,頭額痛而連面目也。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下耳後。凡少陽頭痛,耳前後痛而上連頭角也。以此為別。又問曰:三陰本無頭痛,今見直中證,亦有頭痛何也?答曰:此直中而兼外感也。又問曰:傷寒傳經至厥陰,亦有頭痛,何也?答曰:厥陰證,頭痛脈浮,是里邪達表,欲得汗解也,宜微表之。

白話文:

凡是陽明頭痛,會感到額頭和麪部疼痛。少陽經絡,起於眼睛尖銳的眥角,經過耳後。凡是少陽頭痛,會感到耳朵前後疼痛,並向上延伸至頭角。可以以此來區分。

有人問:三陰經本來不會頭痛,現在出現陽明直中證,也會頭痛,這是為什麼?回答說:這是陽明直中兼有外感邪氣的緣故。

又有人問:傷寒傳經到厥陰經,也會頭痛,這是為什麼?回答說:厥陰證頭痛,脈象浮浮,這是裡面的邪氣達到了表層,想要通過出汗來解除,應該稍微發汗解表。

又問曰:陽明腑病,口渴便閉,亦有頭痛何也?答曰:陽明之經絡於頭目,因其腑熱熏蒸,上攻於頭目之間,以致頭痛。夫經病可以傳腑,腑病亦可以連經,此相因之至理。然必有其實有腑證,方可用白虎清之。若在惡寒發熱初起之時,則為外感風寒,不得與陽明腑病同類混稱也。

白話文:

有人問:陽明腑有病,出現口渴、大便不通,還頭痛,這是怎麼回事?

回答:陽明經絡經過頭部,所以陽明腑有熱上蒸,會影響到頭部,導致頭痛。經脈的疾病可以傳到腑,腑的疾病也可以影響到經脈,這是相互影響的道理。

但是,必須有實際的腑證,纔可以使用白虎湯清熱。如果是在惡寒發熱的初期,那麼可能是外感風寒引起的,不能和陽明腑病混為一談。

2. 項脊強

問曰:項脊強,何以是太陽證?答曰:項脊者,太陽經所過之地,太陽病,則項脊強也。又問曰:仲景云結胸症,項脊強,如柔痙狀,何謂也?答曰:本太陽病,為醫誤下而成結胸,胸中脹痛,俯仰不舒,有似於項強,非真項強也。蓋太陽項強,強在項後,經脈拘攣而疼痛,胸無病也。

白話文:

**問題:**為什麼項背僵硬是太陽證的症狀?

回答: 項背是太陽經的循行部位,當太陽經有病,就會導致項背僵硬。

再次提問: 仲景提到的「結胸」證,也會有項背僵硬,就像輕微的痙攣,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 原本是太陽證,因為治療不當,導致成為了「結胸」證。胸中脹痛,不能順利呼吸,看起來好像項背僵硬,但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項背僵硬。太陽證的項背僵硬,疼痛位於項背後方,是由於經絡拘攣所致,而胸部沒有病痛。

結胸項強,強在項前,胸中俯仰不舒,項無病也。且結胸證,誤下而後成,太陽病初起而即見,自不同耳。

3. 身痛

問曰:身痛何以是太陽證?答曰:人身之中,氣為衛,血為榮,風則傷衛,寒則傷榮。風寒客之,則榮衛不通,故身痛。經云寒甚則痛,熱甚則肉消咽破。凡《內經》舉痛諸證,皆以寒名,未有以熱而曰痛者也。故見身痛,即宜用辛甘發散,令氣血流通而痛愈耳。又問曰:身痛既為表證,諸書言里證亦有身痛,何也?答曰:里證身痛,屬直中而不屬傳經也。寒邪直侵臟腑,陽氣衰微,氣血凝滯,致有身痛,宜急溫之。

白話文:

問: 為什麼身體疼痛是太陽經證?

答: 人身體內的氣叫衛氣,血叫榮血,風氣會損傷衛氣,寒氣會損傷榮血。風寒侵入人體,就會導致榮衛不暢通,所以會疼痛。經典說寒氣嚴重會疼痛,熱氣嚴重會肌肉消瘦,皮膚破裂。所有《內經》提到的疼痛證狀,都是用寒氣來命名,沒有用熱氣來稱呼疼痛的。所以看到身體疼痛,就要使用辛甘發散的藥物,讓氣血流通,疼痛就會好。

再問: 既然身體疼痛是表證,但一些醫書說裡證也有身體疼痛,這是為什麼?

答: 裡證導致的身體疼痛,屬於直接進入臟腑,而不是通過經絡傳導的。寒邪直接侵犯臟腑,陽氣衰弱,氣血凝滯,就會導致身體疼痛,需要緊急溫補。

若傳經里證,則屬熱,熱主血行,則無身痛。總之外有頭痛發熱,而身痛如繩束者,太陽表證也;無頭痛發熱而身痛如受杖者,直中寒證也。一發散,一溫中,若誤投之,終難取效,可不辨乎!

白話文:

如果檢查後發現是經絡內部的症狀,那就是屬於熱證。熱證主要是血氣運行暢通,所以不會出現身體痠痛。總之,如果有頭痛、發熱,而且身體痠痛像被繩子捆綁一樣,就是太陽經絡表證;沒有頭痛、發熱,但是身體痠痛像被棍棒打過一樣,就是直中寒證。一者要用發散的藥物,一者要用溫中的藥物,如果誤用藥物,最終難以見效。難道不需要辨別嗎?

4. 四肢拘急

問曰:四肢拘急,何以是太陽證?答曰:寒主收引,熱主舒伸,天道之常,秋冬則萬物斂藏,春夏則萬物發舒,此定理也。《內經》曰:寒則筋攣骨痛,熱則筋弛肉緩。故拘急為太陽感寒證。又問曰:里證亦有拘急,何也?答曰:直中陰證,臟受寒侵,經脈因而斂束。若傳經入里,則為熱,熱則體舒,又焉得拘急乎?總之發熱頭痛而拘急者,太陽證也;無發熱頭痛而拘急者,直中證也。

白話文:

【問題】請問:四肢關節屈伸不利,為什麼是太陽病的症狀?

【回答】寒冷會導致收縮緊繃,熱量會導致舒展伸展,這是自然界的規律。秋冬時節,萬物潛藏;春夏時節,萬物生長,這是恆定的道理。《黃帝內經》說:寒冷時,會引起筋攣和骨痛;熱量時,會使筋弛肉緩。因此,拘急是太陽病感受寒邪的證狀。

【進一步提問】裡證也有拘急的症狀,這是為什麼?

【回答】直中陰證,是臟腑受到寒氣侵襲,導致經脈受寒而收縮緊繃。如果寒邪從經絡傳入臟腑,就會化為熱邪。熱邪會使身體發熱、舒展,怎麼還會出現拘急的症狀呢?總的來說,如果有發熱頭痛和拘急的症狀,就是太陽病;沒有發熱頭痛而出現拘急的症狀,就是直中證。

仲景治法,太陽表證及風濕相搏而見攣急者,皆處以桂枝加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之類,矧三陰直中者乎!亦有汗、吐、下後,四肢拘急者,此津液內竭,血不能榮潤筋骨,或補,或溫,相機而行也。又問曰:拘急屬寒,固無疑矣,常見內熱極甚,身如枯柴,四肢僵硬,不能屈伸者,何也?答曰:此熱甚血枯,肝臟將絕之候,名曰搐搦,非拘急也。仲景云四肢漐習,唇吻反青,為肝絕,此之謂也。

白話文:

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中,對於太陽經表證併發風濕而導致抽筋疼痛的,都用桂枝加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之類的藥方。更何況三陰經直接受寒的呢!還有在出汗、嘔吐、腹瀉後,出現四肢抽搐的,這是體內津液耗竭,血液無法濡養筋骨。治療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或補或溫。另外,有人問:抽搐屬於寒證,這是肯定的。但經常見到內熱非常嚴重,身體像枯柴一樣,四肢僵硬,不能屈伸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回答說:這是熱極血枯,肝臟快要衰竭的表現,稱為搐搦,而不是抽搐。仲景說四肢浮腫,嘴脣發青,這是肝臟衰竭的表現。

5. 發熱

問曰:發熱何以是表證?答曰:風寒鬱於腠理,則閉塞而為熱。翕翕然作,摸之烙手,此熱即發於皮膚之外,而臟腑無熱,名曰表病里和。試以《內經》諸論證之,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可汗而已。又曰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不免於病熱,大汗,熱自解也。

白話文:

**問題:**為什麼發熱是表證?

回答: 當風寒鬱結在皮膚腠理中,會導致皮膚閉塞而產生熱。這種熱來源於皮膚表面,內臟沒有發熱,稱為表病裏和。

《內經》中的證據:

  • 風寒侵襲人體,導致毛孔緊閉、皮膚發熱,發汗即可痊癒。
  • 因寒邪而發熱,身體如炭火般灼熱,發汗後熱邪散去。
  • 人體受寒後,必然會發熱,通過大量出汗,熱邪自然會消散。

由是觀之,熱之屬表明矣。故一見發熱,即屬表邪未解,雖一月、半月之久,還當發散。又問曰:發熱固為表邪,倘譫語發狂,里證復急者,治從表乎?從里乎?答曰:經云解表不開,切勿攻裡,攻之為大逆。若里證甚急須用清中兼表之法,加芩、連、知母之類以清裡,而用荊、防、葛根之類以發表。大便閉結,裡熱極甚者,先用清散之法,然後用大柴胡湯下之,攻散並行,不相妨也。

白話文:

由此可見,發熱是屬於外邪的症狀。所以凡是一出現發熱,就是表邪沒有解除,即使持續了一個月、半個月,也應當發散。有人又問:發熱固然是表邪,如果出現胡言亂語、發狂的情況,裡證又很急迫,該如何治療?是從表論治還是從裡論治呢?回答說:經文說解表藥如果不能奏效,切不可攻裡,這樣做是大大的逆道。如果裡證很急迫,需要用清裡兼顧表的辦法,加入黃芩、黃連、知母之類的藥物來清裡,同時用荊芥、防風、葛根之類的藥物來發表。如果大便閉結,裡熱極盛,先用清散的方法,然後用大柴胡湯攻下之,攻下和發散同時進行,並不互相妨礙。

又問曰:溫熱病亦發熱,不用麻黃桂枝,而用柴葛以解之,何也?對曰:溫熱病者,寒邪伏於肌膚之間,醞釀成熱,一旦自里達表,其證但發熱,不惡寒而口渴,故用柴葛解肌湯辛涼以散之,不用麻黃、桂枝之辛溫以助熱邪也。然既曰解肌,即為表證設,亦未嘗以發熱為里證也。

白話文:

有人提出疑問:溫熱病也發熱,為什麼不用麻黃、桂枝,而使用柴葛來治療呢?

回答是:溫熱病是寒邪潛伏在肌膚之間,蘊結成熱,一旦從裡達表,其症狀僅有發熱,不畏寒而口渴,所以使用柴葛解肌湯的辛涼性質來驅散熱邪,而不用麻黃、桂枝的辛溫性質來助長熱邪。但既然說是解肌,就是針對表證而設,也沒有將發熱當成裏證來處理。

又問曰:據子之言,凡發熱皆在陽經而不在陰經,仲景云:少陰證反發熱者,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何以故?對曰:少陰發熱者,表裡皆寒,是直中而兼外感,非傳經少陰也。故用麻黃、細辛附子溫中發散,令表裡兩解。夫直中少陰,本無發熱,而曰反發熱者,蓋兼太陽表證也。

白話文:

有人問:根據您的說法,所有發熱都是陽經造成的,而不是陰經。但是,仲景說:少陰證出現發熱,應該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少陰發熱的人,內外都寒,這是直接受中寒邪,同時也兼受外感的緣故,並不是病邪傳到少陰經。所以使用麻黃、細辛、附子來溫中散寒,讓表裡兩解(讓表證和裡證同時解除)。

真正的少陰證,本身是不會有發熱的。之所以說「反發熱」,是因為同時兼有太陽經的表證。

總之傳經入里而發熱,清藥中必兼發散;直中入里而發熱,溫藥中必兼發散,可見發熱屬表證無可疑惑,故曰:三陰無頭痛,無身熱。

白話文:

總之,如果病情傳入體內更深層次的地方而發熱,清熱藥物中必定會包含發散藥物;如果病情直接進入體內更深層次的地方而發熱,溫熱藥物中必定會包含發散藥物。由此可見,發熱屬於表證,毫無疑問,所以說「三陰(指少陰、厥陰、太陰)不會頭痛,不會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