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太陽經證

太陽經病,頭痛,發熱,項脊強,身體痛,鼻鳴,乾嘔,惡風,自汗,脈浮緩者,名曰中風。宜解肌,桂枝湯主之。若前證悉具,惡寒,無汗,脈浮緊,或喘嗽者,名曰傷寒。宜發表,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在太陽經相關的疾病中,患者會有頭痛、發燒、脖子和背部肌肉僵硬、全身疼痛、鼻子不通、乾嘔、怕風、自發性出汗、脈搏輕浮而緩慢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中風。治療上應採用能放鬆肌肉的方式,使用桂枝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

如果以上的所有症狀都存在,而且加上畏寒、不出汗、脈搏浮而緊繃,或是伴有喘息咳嗽的現象,這種情況被稱為傷寒。治療上應採取散發表邪的方法,使用麻黃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2. 桂枝湯方

桂枝(去皮,—錢五分),芍藥(—錢五分),甘草(炙,—錢),生薑(—錢五分),大棗(去核,四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四大鐘,微火煮取二鍾半,去滓,溫服。服已、須臾,啜稀粥數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周時觀之,若病症猶在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等物。

白話文:

【桂枝湯方】

所需材料如下:桂枝(去皮,用量為一錢五分)、芍藥(用量為一錢五分)、甘草(需烘烤過,用量為一錢)、生薑(用量為一錢五分)、大棗(去核,使用四枚)。

將上述五種材料切碎,加入四碗水,用小火慢煮至剩下兩碗半的量,然後濾掉渣滓,趁熱服用。

服藥後,過一段時間,喝幾碗稀粥來增強藥效,並保持身體溫暖,讓全身微微出汗,效果更佳。但要注意的是,汗出的程度應像霧氣般輕微,若汗如雨下,則病情可能不會好轉。

如果一次服藥後就出汗且病情改善,則不必再服第二次。如果未見汗出,可再次服藥,依照同樣的方法。對於病情嚴重者,需日夜觀察二十四小時,若病症仍在,則需連續服用二至三次。

在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粘滑、肉類、麵食、辛辣、酒精及奶製品等食物。

3. 麻黃湯方

此方不宜於東南,多宜於西北。西北稟厚,風氣剛勁,必須此藥開發,乃可疏通,實為冬令正傷寒之的劑。若東南則不可輕用,體虛脈弱者受之,恐有汗多亡陽之慮。

麻黃(去節,四錢),桂枝(去皮,二錢),甘草(炙,一錢),杏仁(泡去皮尖,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四大鐘,先煮麻黃減一鍾,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鍾,去滓溫服,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

白話文:

這張處方在東南地區並不適用,卻較適合於西北地區使用。西北地區的人體質較壯,氣候風力強勁,必須藉由這種藥物來促進身體機能,才能達到疏通的效果,確實是冬天對抗嚴寒、治療真正感冒的正確選擇。然而,在東南地區就不宜輕易使用,對於體質虛弱、脈搏微弱的人來說,服用後可能會有出汗過多導致體內陽氣流失的風險。

藥方成份如下:麻黃(去除節部,用量四錢),桂枝(去掉外皮,用量二錢),甘草(經火烤過,用量一錢),杏仁(浸泡後去皮和尖端,約十二枚)。

將以上四種藥材混合,加入四杯水,先煮麻黃至水量減少一杯,然後去掉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至剩兩杯水時,濾掉殘渣,趁熱服用,應當會微微出汗,但無需額外喝粥,其餘的服用方式請參考桂枝湯的使用方法。

4. 加味香蘇散

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今用此方以代前二方之用,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夏、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其麻黃湯,若在溫熱之時,則不可妄用。又體虛氣弱,腠理空疏者,亦不可用。其桂枝湯,乃治太陽經中風自汗之證,若裡熱自汗者,誤用之,則危殆立至。

又暑風證,有用白虎湯加桂枝者,桂枝微、石膏重,不相妨也。更有春溫、夏熱之證,自里達表,其症不惡寒而口濕,則不可用桂,宜另用柴葛解肌之類,或以本方加柴葛及清涼之味。大凡一切用藥,必須相天時,審地利,觀風氣,看體質,辨經絡,問舊疾,的確對證方為良劑。

紫蘇葉(一錢五分),陳皮,香附(各一錢二分),甘草(炙,七分),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各一錢),川芎(五分),生薑(三片)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微覆似汗。

前症若頭腦痛甚者,加羌活八分,蔥白二根;自汗惡風者,加桂枝、白芍各一錢,若在春夏之交,惟恐夾雜溫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朮一錢五分;若兼停食,胸膈痞悶,加山楂、麥芽、卜子各一錢五分;若太陽本證未罷,更兼口渴溺澀者,此為膀胱腑證,加茯苓、木通各一錢五分;喘嗽,加桔梗、前胡一錢五分,杏仁七枚;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薑,加生地、赤芍、丹參、丹皮各一錢五分;咽喉腫痛加桔梗、蒡子各一錢五分,薄荷五分;便秘,加卜子、枳殼。

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氣冷,是兼中寒也,加乾薑、肉桂之類,雖有表證,其散藥只用一二味,不必盡方;若挾暑氣,加入知母、黃芩之類;乾嘔發熱而咳,為表有水氣,加半夏、茯苓各一錢五分;時行疫癘,加蒼朮四分;梅核氣症,喉中如有物,吞不入,吐不出者,加桔梗、蘇梗各八分;婦人經水適來,加當歸、丹參;產後受風寒,加黑薑、當歸,其散劑減去大半。若稟質極虛,不任發散者,更用補中兼散之法。

白話文:

[加味香蘇散]

如果已經出汗就不應服用麻黃,反之,沒有出汗就不應服用桂枝。現在使用這個方子來替代前兩種藥物的用途,藥性平和且效果顯著,也是醫學領域的一種優秀做法。無論是冬季真正的傷寒,還是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感冒,都能有效治療。對於麻黃湯,在溫暖的季節,就不能隨便使用。再者,身體虛弱,毛孔疏鬆的人,也不適合使用。桂枝湯,是用於治療太陽經中的風邪導致自汗的症狀,但如果是體內過熱導致的自汗,錯誤使用會立即陷入危險。

對於夏季風熱症狀,有人會使用白虎湯加上桂枝,其中桂枝量少,石膏量多,兩者並無衝突。還有春季溫病,夏季熱病的症狀,是由內向外發展,症狀為不畏寒卻口渴,這種情況下不能使用桂枝,應該使用像柴葛解肌湯這類的藥物,或者在本方基礎上添加柴葛及一些清涼的成分。總的來說,使用任何藥物,都必須考慮天氣、地理環境、風氣、體質、經絡、舊疾等,精確對症才能成為有效的藥方。

藥方組成:紫蘇葉1.5錢,陳皮、香附各1.2錢,甘草(炒)0.7錢,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各1錢,川芎0.5錢,生薑3片。

以上藥材配一劑,用水煎煮溫服,微微出汗即可。

若頭痛嚴重,可加羌活0.8錢,蔥白兩根;自汗怕風,可加桂枝、白芍各1錢;春夏交替季節,可能夾雜溫暑之邪,不宜使用桂枝,可加白朮1.5錢;若消化不良,胸口脹悶,可加山楂、麥芽、卜子各1.5錢;若太陽經證狀未消,同時口渴小便不通暢,這屬於膀胱腑證,可加茯苓、木通各1.5錢;喘咳,可加桔梗、前胡1.5錢,杏仁7枚;鼻出血或吐血,去掉生薑,加生地、赤芍、丹參、丹皮各1.5錢;咽喉腫痛,加桔梗、蒡子各1.5錢,薄荷0.5錢;便祕,加卜子、枳殼。

若四肢冰冷,口鼻氣息冷,這是體內有寒,可加乾薑、肉桂等,即使有表證,散藥只使用一兩種即可,不必全方使用;若夾雜暑氣,可加入知母、黃芩等;乾嘔伴隨發熱咳嗽,表明表有水氣,可加半夏、茯苓各1.5錢;流行瘟疫,加蒼朮0.4錢;梅核氣症,喉嚨感覺有異物,吞不下吐不出,加桔梗、蘇梗各0.8錢;女性經期,加當歸、丹參;產後感受風寒,加黑薑、當歸,散劑減半。若體質極度虛弱,不能承受發散,則需使用補中兼散的方法。

5. 柴葛解肌湯

治春溫夏熱之病,其症發熱頭痛,與正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與正傷寒異耳。本方主之。

柴胡(一錢二分),葛根(一錢五分),赤芍(一錢),甘草(五分),黃芩(一錢五分),知母(一錢),貝母(一錢),生地(二錢),丹皮(一錢五分)

水煎服。

心煩,加淡竹葉十片;譫語,加石膏三錢。

白話文:

[柴葛解肌湯]用於治療春季溫熱或夏季高熱的疾病。此病症的主要表現為發燒和頭痛,與一般的感冒類似,但不同的是患者不會感到怕冷,反而會口渴,這一點與普通感冒有所區別。以下藥方適用於此病症。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柴胡(約3.6公克)、葛根(約4.5公克)、赤芍(約3公克)、甘草(約1.5公克)、黃芩(約4.5公克)、知母(約3公克)、貝母(約3公克)、生地(約6公克)、牡丹皮(約4.5公克)。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患者感到心煩,可額外加入淡竹葉十片;如果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則可額外加入石膏約9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