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二 (1)
卷二 (1)
1. 傷寒類傷寒辨
傷寒者,冬令感寒之正病也。類傷寒者,與傷寒相似而實不同也。世人一見發熱,輒曰傷寒,率爾發表,表之不去,則以和解、清涼諸法繼之,其間有對證而即愈者,有不對證而不愈者,有幸愈而垂危復生者,皆由施治之初,辨證未明也。夫有一病,即有一證,初時錯治,則輕者轉重,重者轉危,即幸安全,性命已如懸縷,大可懼耳。予因著六氣相雜須辨論,提醒斯世。
茲更反復叮嚀,條列於下,俾入門診視,先取而明辨之。初劑不瘥,勝於救逆良多矣。學者其致思焉。
白話文:
傷寒是由於冬天感受寒邪而造成的正病。類似傷寒的疾病,與傷寒相似但實際上不同。世界上的人只要一發燒,就說傷寒,草率地發散腠理,如果發汗不出,就用和解、清涼等方法輔助治療。其中有對症而很快痊癒的,有不對症治療不癒的,也有幸運痊癒後又復發垂危的,這些都是因為治療初期,辨證不明確造成的。每種疾病都有其獨特的證候,如果初時診斷錯誤,輕的會變成重的,重的會轉為危重的,即使幸運地保住性命,也像線吊著一樣,十分可怕。因此,我寫了「六氣相雜須辨論」來提醒大家。
一、霜降以後,天令嚴寒,感之而即病者,正傷寒也。其症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體痛。但脈浮緊、無汗為傷寒;脈浮緩、有汗為傷風。寒用麻黃湯,風用桂枝湯。予以加味香蘇散代之,隨手而愈。
白話文:
霜降後,天氣變得非常冷。如果因為受寒而生病,就是傷寒。症狀有發燒、怕冷、頭頸部疼痛、腰背部僵硬、全身痠痛。但是,脈搏浮而緊、沒有出汗的纔是傷寒;脈搏浮而緩、有出汗的纔是傷風。傷寒用麻黃湯,傷風用桂枝湯治療。我用香蘇散來代替,隨手就能治癒。
一、冬時感寒不即發,伏藏於肌膚,至春因溫氣感觸而發者,曰溫病。春猶不發,至夏因熱氣感觸而後發者,曰熱病。其症頭痛發熱,與正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與正傷寒異爾,柴葛解肌湯主之。
一、四時之中,有不頭痛發熱,卒然惡寒厥冷,口鼻氣冷,嘔吐痛瀉,面青脈遲者,中寒也,姜附湯主之。
白話文:
冬天受寒後不會馬上發作,隱藏在肌肉皮膚內,等到春天因為溫暖的天氣而引發,這種病症稱為「溫病」。如果春天還沒有發作,等到夏天因為炎熱的天氣才會發作,這種病症稱為「熱病」。這些病症的症狀是頭痛發燒,和真正的傷寒很像,不過不畏寒而口渴,這點和真正的傷寒不同,可以用柴葛解肌湯來治療。
一、冬時當寒不寒,乃更溫暖,因而衣被單薄,以致感寒而病者,冬溫也。冬溫之症,表寒內熱,香蘇散加清藥主之。
白話文:
冬天應該寒冷的時候卻不寒冷,反而更溫暖,於是穿著單薄的衣服,結果著涼生病,這就是「冬溫」。冬溫症狀為身體表面怕冷,內部卻有熱感,可以用香蘇散加上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
一、夏秋之間,天時暴寒,人感之而即病者,時行寒疫也,亦有時非寒疫,而其人乘風取冷,遂至頭痛發熱者,名曰感冒。其見症與正傷寒略同,但較輕爾,香蘇散主之。
白話文:
在夏秋之間,天氣突然變冷,人體受到寒氣侵襲而迅速發病的,是流行的寒疫。有時候不是寒疫,而是人體乘著風寒受了涼,導致頭痛發熱的,稱為感冒。它的症狀與真正的傷寒差不多,但比較輕微,可以用香蘇散來治療。
一、夏月有病頭痛身熱,自汗煩渴者,傷暑也,加減香薷飲主之。暑證與熱病相似,但熱病初起無汗,暑病初起自汗,熱病脈盛,暑病脈虛,此為異爾。然有傷暑、中暑、閉暑之別,治法詳本門。
白話文:
夏天有頭痛、發燒,自發出汗、口渴的症狀,是中暑了,可以服用加減香薷飲進行治療。中暑的症狀和熱病相似,但熱病剛開始時不會出汗,中暑剛開始時會自發出汗;熱病的脈搏強,中暑的脈搏弱,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另外,中暑還分為傷暑、中暑、閉暑的不同情況,具體的治療方法詳見專門的醫書章節。
一、夏月有病頭痛發熱,身重腹滿,譫語自汗,兩脛逆冷者,濕溫也。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暑濕相搏,名曰濕溫,切忌發汗。汗之名重暍,為難治,蒼朮白虎湯主之。按:傷寒發厥,脛冷臂亦冷;濕溫發厥,脛冷臂不冷,以此為別。
白話文:
一、夏天得病出現頭痛發燒、身體沉重腹脹、胡言亂語自汗、小腿冰涼的人,屬於濕溫。這種人通常之前受過濕氣所傷,後又中暑,暑熱和濕氣互相交搏,稱為濕溫。治療時務必避免發汗。強行發汗會導致病情加重,難以治療。蒼朮白虎湯是治療濕溫的主藥。
需注意:傷寒導致昏厥,小腿和手臂都會發冷;而濕溫導致昏厥,小腿發冷,手臂不冷。可以以此作為區別。
一、頭痛身熱與傷寒同,而其人身重,默默但欲眠,鼻息鼾,語言難出,四肢不收者,風溫也,不可發汗,加減葳蕤湯主之。
白話文:
頭痛發燒和傷寒症狀類似,但患者會覺得身體沉重,昏昏欲睡,鼻息打鼾,說話困難,四肢無法伸展。這種情況是稱為「風溫」的疾病,不適合發汗治療,可以加減使用葳蕤湯來治療。
一、發熱惡寒似傷寒,而脈細身重,不能自轉側,或頭汗出者,風濕也。不嘔不渴,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一、病人嘔吐而利,或頭痛腹痛,惡寒發熱者,霍亂也,藿香正氣散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燒、怕冷類似傷寒的症狀,但脈搏細弱、身體沉重,無法自行轉身側臥,或只有頭部出汗,則可能是風濕。如果沒有嘔吐或口渴,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
一、病人身熱面赤,目脈赤,項強,獨頭搖,卒然口噤,背反僵者,痙也。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加減續命湯主之。痙病有外感、內傷之異;有三陽、三陰之別,詳見本門。
白話文:
當病人出現發燒、臉紅、眼睛脈絡充血、頸部僵硬、只能獨自搖頭、突然說話不清、背部僵直的情況時,即為痙病。
如果不流汗,則稱為剛痙;如果流汗,則稱為柔痙。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加減續命湯來治療。
痙病可分為外感和內傷兩種不同類型,以及三陽和三陰三種不同的類型。具體詳情請參閱相關章節。
一、發熱似傷寒,但身不痛,右手氣口脈緊,中脘痞悶,噯腐吞酸者,此傷食也,保和湯主之。
白話文:
發燒類似傷寒,但身體不疼痛,右手氣口穴脈象緊,中脘部位脹悶,常打嗝、反酸,這是飲食不節引起,服用保和湯治療。
一、病人煩熱似傷寒,而脈來虛軟無力,頭痛時止時作,肢體倦怠,語言懶怯者,虛煩也,補中益氣湯主之。
白話文:
病人發熱像傷寒,但脈象虛弱無力,頭痛時好時壞,四肢疲倦,說話沒力氣,這是虛煩的表現,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一、病痰喘似傷寒,但胸滿氣急,脈弦滑者,痰也,二陳湯主之。痰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加散劑。
白話文:
如果病患有類似傷寒的喘咳,但伴有胸悶氣急,脈象弦滑,則為痰證,可以用二陳湯治療。如果痰證夾雜風寒引起的,應額外添加發散風寒的藥物。
一、惡寒發熱,與傷寒相似,而病起自腳,兩脛腫滿者,腳氣也。腳氣不離乎濕,檳榔散主之。然亦有兩足忽然枯細者,俗名乾腳氣,此為風燥之症,四物加牛膝、木瓜主之。
白話文:
- 感覺寒冷發燒,和傷寒很像,但病症從腳部開始,而且雙小腿腫脹,這是腳氣。腳氣和濕氣脫不了關係,可以用檳榔散來治療。
- 但也有一種,是雙腳突然枯瘦細小的,俗稱乾腳氣,這是風燥所致的疾病,可以用四物湯加入牛膝、木瓜來治療。
一、病人脈浮數,發熱惡寒,而痛偏著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外癰、內癰皆見此候。何謂內癰?大抵口內咳,胸中隱隱而痛,吐唾腥臭者,肺癰也。腹皮膨急,按之則痛,便數如淋,轉側作水聲者,腸癰也。胃脘隱隱而痛,手不可近,時吐膿者,胃脘癰也。書云:嘔家有膿不須治嘔,膿儘自愈。不可誤也。
白話文:
- 病人的脈搏浮而快,發燒怕冷,疼痛固定在一處,飲食正常,表明體內有膿液蓄積,無論是外腫瘡還是內膿瘍都能出現這種症狀。
何謂內膿瘍:
-
一般會有口乾口苦、胸中隱隱作痛,吐出的唾液有腥臭味。這是肺膿瘍的症狀。
-
腹部膨脹發急,按壓有疼痛感,小便頻繁且有灼痛感,翻身時腹部發出水聲。這是腸膿瘍的症狀。
-
胃脘隱隱作痛,手摸上去會痛,時不時吐出膿液。這是胃脘膿瘍的症狀。
-
古書上說,患有膿瘍嘔吐的人不必治療嘔吐,膿液排出後嘔吐自然會好。不要誤信這個說法。
一、發熱似傷寒,而其人或從高墜下,跌撲損傷,或盛怒叫呼,七情過度,或過於作勞,以致胸、腹、脅間有痛處,著而不移,手不可按者,蓄血也,澤蘭湯主之,此與癰腫有別也。
白話文:
如果發燒類似傷寒,而這個人可能從高處墜下,遭受跌打損傷,或者極度憤怒地大喊大叫,七情過激,或者過度勞累,導致胸、腹、肋間疼痛,疼痛固定不移動,用手按壓無法緩解,說明這是瘀血,應該用澤蘭湯來治療。這與癰腫是有區別的。
以上諸證,有與傷寒相類而治法不同者,有與傷寒相似而實不同類者,亦有傷寒與雜證相兼而互至者,務在臨病之初,辨明投劑,庶一匕回春,實實虛虛之禍可免矣。
白話文:
上述各種症狀,有些與傷寒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有些與傷寒相似但本質上不同;也有些傷寒與其他疾病同時出現。因此,在看病之初務必要辨別清楚,並投以正確的藥物,這樣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避免出現虛實不明帶來的不良後果。
2. 傷寒六經見證法
六經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也。三陽有經、有腑,三陰有傳、有中。有太陽之經,即有太陽之腑,膀胱是也。有陽明之經,即有陽明之腑,胃是也。有少陽之經,即有少陽之腑,膽是也,然膽為清淨之腑,無出入之路,故治法如經也。三陰有傳經者,由三陽而傳入三陰,此熱邪也。
有直中者,初起不由陽經傳入,而直中三陰,此寒邪也。茲數者,乃傷寒見證之綱領也。
白話文:
六經是指: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其中,三陽經既有經絡,又有臟腑:太陽經對應膀胱腑;陽明經對應胃腑;少陽經對應膽腑。不過,膽是清淨的臟腑,沒有出入的通道,因此治療方法和經絡相似。三陰經有傳入的經絡,也就是指三陽經的熱邪傳入了三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