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目眩口苦

問曰:目眩口苦,何以是半表半裡證?答曰:目者,肝之竅也,膽附於肝,今少陽膽病,故目眩。口苦者,膽之汁也,熱泄膽汁,故口苦。凡目眩、口苦者,即是少陽半表半裡證,當和解之。

白話文:

有人問說:為什麼眼睛昏花、口中有苦味,會被視為半表半里的病徵呢?

回答是:眼睛,這是肝臟的功能表現部位,而膽囊則緊鄰著肝臟。現在因為影響到少陽經絡的膽囊生病了,所以才會有視力模糊的現象。

而口中有苦味,這是由膽汁引起的,當身體過熱導致膽汁外泄,自然就感到口苦。因此,凡是出現視力模糊和口苦的情況,就可以判斷為少陽經絡,也就是半表半里這種介於表症和裏症之間的病徵,應該用調和的方式來治療。

2. 嘔吐

問曰:嘔吐何以是半表半裡證?答曰:邪氣將入里,裡氣上衝,邪正分爭,故嘔吐。仲景云: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由此觀之,是知嘔吐者,邪氣入陰之機,然猶在將入未入之間,故和解可愈也。然亦有胃熱而嘔者,有胃寒而嘔者,有停飲而嘔者,有食積而嘔者。

病人口燥渴,嘔吐黃水者,胃熱也;嘔吐清涎沫,口鼻氣冷,手足厥冷者,胃寒也;渴飲水而復嘔,咳引脅下痛者,停飲也;嘔吐飲食,胸膈脹痛,吞酸噯腐者,食積也。以此為別。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嘔吐被視為半表半裡的症狀?回答是:當邪氣即將進入體內,體內的正氣會往上衝,邪氣與正氣正在抗爭,因此造成嘔吐。

張仲景曾說過:在感冒三天後,體表的三陽經絡已經受到影響,接下來應該是三陰經絡受到邪氣侵襲,但如果這個人反而胃口大開,沒有嘔吐,就表示三陰經絡尚未受到邪氣影響。從這點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嘔吐是邪氣進入體內深層組織的徵兆,但還處於即將進入但尚未完全進入的階段,因此,使用調和身體平衡的方法就可以治癒。

然而,也有因為胃部過熱而嘔吐的,有因胃部過冷而嘔吐的,有因體內有滯留的飲液而嘔吐的,也有因食物積滯而嘔吐的。

如果病人感到口乾舌燥,嘔吐出黃色的水,這是胃熱的現象;如果嘔吐出清澈的口水或泡沫,口鼻的氣息冰冷,手腳冰冷,這是胃寒的現象;如果喝水後又嘔吐,並且咳嗽時會引起側腹部疼痛,這是體內有滯留飲液的現象;如果嘔吐出食物,胸部和橫膈膜處有脹痛感,吞嚥時有酸味或腐臭味,這是食物積滯的現象。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徵來區別不同的狀況。

3. 往來寒熱

問曰:寒熱往來,何以是半表半裡證?答曰:人身外陽內陰,足少陽膽經,正陰陽交界之所,邪傳至此,陰陽相爭,故寒熱往來。又問曰:陽明亦有寒熱往來,何也?答曰:陽明經病,邪在肌肉中,則身發熱,焉得有往來寒熱?由少陽傳入陽明之腑,表證未除,裡熱已結,故兼見往來寒熱,當用大柴胡湯攻之。書曰:陽明內實,則為寒熱往來,此說非也。

蓋由少陽邪氣未除,故見寒熱,並非陽明正病也。

白話文:

有人問:「為何寒熱交替出現,會被視為半表半裡的症狀?」回答是:「人體外部屬陽,內部屬陰,而足少陽膽經正好處於陰陽交界的地方,當病邪傳到這裡,身體的陰陽開始互相爭鬥,所以才會出現寒一陣、熱一陣的現象。」

再問:「但陽明經也有寒熱交替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當陽明經生病時,如果邪氣在肌肉中,只會導致身體發熱,怎麼可能會有寒熱交替的情況呢?這是由於從少陽經傳入陽明腑的病邪,使得外表的病徵尚未消失,而體內的熱已經聚集,所以才會同時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應該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古書上說:「陽明經內實,就會有寒熱交替的現象」,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為寒熱交替是因為少陽經的病邪尚未清除,並不是真正的陽明經病。

4. 頭汗

問曰:頭汗何以是半表半裡證?答曰:諸陽經上至於頭,則有頭汗,若諸陰經,皆至頸而還,則頭無汗,故見頭汗出,即半表半裡證。又問曰:諸陽脈上至於頭,今頭汗出,當是表證,何以為半表半裡也?答曰:若是表證,尚有寒邪閉塞,焉得有汗?今既有汗,是寒邪將化為熱也。但名曰里證,則頭與身皆出汗,但名曰表證,則頭無汗,故曰半表半裡也。

又問曰:瘀血、發黃、水氣,皆有頭汗出,何也?答曰:瘀血頭汗出,小便自利,小腹滿痛,大便黑色;發黃頭汗出,小便不利,目珠黃;水氣頭汗出,胸脅痞滿,咳引脅下痛。若少陽證頭汗出,必見往來寒熱諸證,以此為別。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頭部冒汗會被視為半表半裡的症狀呢?回答是:所有陽性經絡都延伸到頭部,因此會出現頭部冒汗的情況。如果在陰性經絡中,它們通常只到達頸部就返回,不會達到頭部,所以頭部不會出汗。所以,一旦看到頭部出汗,就可以判斷為半表半裡的病症。

再有人問:所有陽性脈絡都延伸到頭部,現在頭部在出汗,這應該是表證,為什麼會被視為半表半裡呢?回答是:如果是表證,那麼還會有寒邪阻塞,怎麼可能出汗呢?既然已經出汗了,這表明寒邪正在轉化為熱邪。如果只是裏證,那麼頭部和身體都會出汗;如果只是表證,那麼頭部就不會出汗。所以,我們稱之為半表半裡。

再有人問:瘀血、黃疸、水腫,這些病症也會導致頭部冒汗,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瘀血導致的頭部冒汗,會伴有小便順暢,小腹滿痛,大便顏色變黑等症狀;黃疸導致的頭部冒汗,會伴有小便不順,眼球泛黃等症狀;水腫導致的頭部冒汗,會伴有胸脅部位飽滿,咳嗽時會感到脅下疼痛等症狀。如果是少陽證導致的頭部冒汗,必然會伴有寒熱交替等其他症狀,可以通過這些來進行區別。

5. 盜汗

問曰:盜汗何以是半表半裡證?答曰:熱邪熏灼,腠理開,令人自汗,寒則腠理閉塞而無汗。今汗睡而出,覺而收,是邪將盛於陰,而未深入於陰,故曰半表半裡也。又問曰:雜症盜汗,何也?答曰:雜症盜汗,乃陰虛之證。傷寒盜汗,乃外感之邪,自不同類。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盜汗被視為半表半裡的症狀?回答是:當體內有熱邪侵擾,使得皮膚毛孔開放,就會使人不由自主地出汗,若體內有寒氣,毛孔會緊閉,就不會出汗。現在的情況是,患者在睡著時才會出汗,醒來後汗就停了,這表示病邪正逐漸影響到體內陰分,但還未深入到陰分內部,因此我們說這是半表半裡的狀態。

再問:那麼各種綜合症狀下的盜汗又是怎麼回事呢?回答是:在各種綜合症狀下出現的盜汗,通常是因為陰虛所導致的。而因感冒引起的盜汗,則是由於外部的邪氣所致,兩者並不是同一種類型。

6. 舌苔滑

問曰:舌苔滑,何以是半表半裡證?答曰:舌司腸胃寒熱之變,在表則津液如常,在裡則胎燥黃黑。今舌苔滑,尚有津液,但不如常,是邪將入腑,而未深入於腑也。既不在表,亦不在裡,故曰半表半裡證。

白話文:

有人問:「舌苔滑潤,為什麼這會被視為半表半裡的症狀?」回答是:「舌頭反映腸胃的冷熱變化,如果病在表層,體內的津液就會保持正常;如果病在裡層,舌苔會乾燥且呈現黃黑色。現在舌苔滑潤,表示還有津液,但並非像健康時那樣充沛,這顯示病邪即將進入腑臟,但尚未深入。既然病不在表層,也未深入裡層,所以我們稱之為半表半裡的病症。」

7. 脈弦

問曰:脈弦,何以是半表半裡證?答曰:弦者,肝之本脈也。肝膽相為表裡,且膽為乙木,木主風,於時為春,故脈弦也。太陽脈浮,陽明脈長,少陽脈弦,此三陽診候之法也。

白話文:

有人問說:「脈象呈現弦狀,為什麼會被認為是半表半裡的病證?」回答是:「弦狀的脈象,是肝臟的基本脈象。肝臟與膽腑互為表裡關係,而膽腑屬乙木,木性主風,在季節上代表春天,所以脈象會呈現弦狀。在中醫診斷中,太陽經的脈象應呈現浮狀,陽明經的脈象應為長狀,少陽經的脈象則為弦狀,這就是三陽經的診脈原則。」

8. 太陰經證

太陰經病,自古混同立言,故方藥多錯亂,今細按之,有三法焉。夫太陰有傳經之邪,有直中之邪,有誤下內陷之邪,不可不辨也。如經所謂腹滿嗌乾者,此傳經之陽邪也,法當用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以和之。不已,則下之。經又謂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者,此直中之寒邪也,法當理中湯以溫之。

又謂太陽證,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此誤下內陷之邪也,法當用桂枝加芍藥,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以是知傳經之邪,宜用大、小柴胡輩,直中之邪,宜理中,誤下內陷之邪,宜用桂枝湯加減法。今先舉傳入太陰者言之,其見症也。腹滿痛,嗌乾,脈沉實,大柴胡湯主之。

若自利,去大黃,加黃連以清之。

白話文:

[太陰經證]的問題,自古以來在表達上容易混淆,導致治療方法與藥物使用上常出現錯誤,現在仔細分析,可分為三種情況。太陰經可能遭受經絡傳導的邪氣,也可能直接遭受邪氣的影響,或是因錯誤的治療導致邪氣內陷,這三種情況必須加以區分。

例如,如果出現腹部脹滿、喉嚨乾燥的情況,這是由於經絡傳導的陽性邪氣所致,應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增加芍藥來調和身體。若情況沒有改善,則需進行排泄治療。另一種情況,如果腹部脹滿且伴有嘔吐,食慾下降,自發性腹瀉嚴重,並時常感到腹部疼痛,這是由直接遭受的寒性邪氣所致,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溫暖身體。

再者,如果原本是太陽經的症狀,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下法,導致腹部脹滿並時常疼痛,這是因為錯誤治療導致邪氣內陷,應該使用桂枝湯加上芍藥,若是劇烈疼痛,則使用桂枝湯加上大黃。

由此可知,經絡傳導的邪氣適合使用大、小柴胡湯等方劑,直接遭受的邪氣適合使用理中湯,因錯誤治療導致邪氣內陷的,適合使用桂枝湯的加減法。現在我們先討論經絡傳導至太陰經的情況,其症狀為腹部脹滿疼痛,喉嚨乾燥,脈象沉實,這種情況應使用大柴胡湯。

如果出現自發性腹瀉,應去掉大黃,加入黃連來清熱。

9. 大柴胡湯

柴胡(一錢五分),半夏(洗,七分),黃芩,芍藥(各二錢),枳實(一錢),大黃(二錢)

水煎服。

若兼寒熱往來,加生薑五分,大棗三個。

白話文:

【大柴胡湯】

成分包括:柴胡(4.5公克),半夏(已清洗,2.1公克),黃芩,芍藥(各6公克),枳實(3公克),大黃(6公克)。

用法為: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同時有冷熱交錯的症狀,則需額外添加生薑1.5公克,以及大棗三個。

10. 腹滿痛

問曰:腹滿痛,何以是太陰證?答曰:脾為坤土,坤為腹,陰中之至陰也。邪氣傳之,則腹滿而痛。又問曰:腹痛既為里證,當投大黃,而先用柴胡、芍藥者,何也?答曰:此少陽傳入太陰者也。少陽之邪,傳入太陰,肝木乘脾,致成腹痛,故用柴胡加芍藥以和之。痛甚者,加大黃以下之。

又如太陽證,為醫誤下,以致邪氣內陷而成腹痛,用桂枝湯加芍藥,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意正相等。然腹痛雖屬太陰,又有傳經、直中之分,大抵傳經之邪,由三陽傳入;直中之邪,猝然驟至也。傳經之邪,則脈沉實;直中之邪,則脈沉細也。傳經之邪,則嗌乾口燥;直中之邪,則口鼻氣冷也。

以此為別。

白話文:

有人問道:腹部脹滿且疼痛,為什麼會被視為太陰病的症狀呢?回答是:脾臟在人體中象徵著坤土,坤代表腹部,而在陰性中,脾臟更是極度陰性的器官。一旦有異常病氣影響到脾臟,就會造成腹部脹滿及疼痛。

再進一步問:腹部疼痛既然被視為內部疾病,應該要使用大黃來治療,但為什麼卻先使用柴胡和芍藥呢?答案是:這是因為病氣從少陽轉移到了太陰。少陽的病氣進入太陰後,肝臟的機能過度影響到脾臟,導致腹部疼痛,因此使用柴胡加上芍藥來調和。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再加入大黃來減緩。

同樣地,如果原本是太陽病,但因為醫生誤診而使用了不適合的治療方法,導致病氣內陷而造成腹部疼痛,可以使用桂枝湯加上芍藥來治療。如果腹部疼痛非常嚴重,則可以在桂枝湯中加入大黃,這兩種情況下的治療方式是相等的。

然而,雖然腹部疼痛大多與太陰病有關,但還需區分是經由其他臟腑傳染過來,或是直接影響太陰。通常經由其他臟腑傳染過來的病氣,會從三陽經傳入;而直接影響太陰的病氣,則是突然且快速地影響到脾臟。經由其他臟腑傳染的病氣,脈搏會呈現沉實的狀態;直接影響太陰的病氣,脈搏則會呈現沉細的狀態。經由其他臟腑傳染的病氣,會導致咽喉乾燥、口渴;而直接影響太陰的病氣,則會讓人感覺到口鼻氣息冰冷。

以上是辨別兩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