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一 (31)
卷一 (31)
1. 入門辨證訣
凡看症之法,先辨內傷、外感,次辨表、里,得其大概,然後切脈、問症,與我心中符合,斯用藥無有不當。口鼻之氣,可以察內傷、外感。身體動靜,可以觀表裡。口鼻者,氣之門戶也,外感、則為邪氣有餘,邪有餘,則口鼻之氣粗,疾出疾入。內傷、則為正氣虛弱,正氣虛,則口鼻之氣微,徐出徐入。
此決內外之大法也。動靜者,表裡之分也。凡發熱,靜而默默者,此邪在表也。若動而躁,及譫語者,此邪在裡也。而里證之中,復有陰陽之分,凡病人臥,須看其向里、向外睡,仰睡、處長睡,伸腳、蜷腳睡。向里者陰也,向外者陽也,仰者多熱,復者多寒,伸腳者為熱,蜷腳者為寒。
又觀其能受衣被與否。其人衣被全覆,手腳不露,身必惡寒,既惡寒,非表證即直中矣。若揭去衣被,揚手露腳,身必惡熱,既惡熱,邪必入腑矣。此以身體動靜並占其寒熱也。然又有陽極似陰,其人衣被全覆,昏昏而睡;復有陰極似陽,假渴煩躁,欲坐臥泥水中。此乃真熱假寒、真寒假熱之象,尤不可以不辨。
白話文:
凡是診斷病情的方法,首先應分辨是內傷還是外感,接著再分辨病症是表證還是裡證,得到一個大致的判斷後,再進一步把脈和詢問病人的詳細症狀,如果這些都和心裡所想的相符,那麼開出的藥方就應該是恰當的。
口鼻的呼吸,可以幫助我們辨別內傷或外感。身體的動靜,可以讓我們觀察表證或裡證。口鼻就像是氣的門戶,外感時,邪氣過剩,口鼻的呼吸會變得粗重且快進快出。內傷時,正氣虛弱,口鼻的呼吸就會變得細微且慢進慢出。
這是判斷內外病症的基本原則。身體的動靜,是區分表裡的關鍵。凡是發燒,靜默不動的人,通常是邪氣在表層。如果焦躁不安,或是胡言亂語,那就是邪氣已經深入裡層了。而在裡證中,還有陰陽之分,要觀察病人是面向裡睡還是面向外睡,是平躺睡還是側躺睡,是伸直腿睡還是蜷曲腿睡。面向裡睡是陰證,面向外睡是陽證,平躺睡多代表有熱,側躺睡多代表有寒,伸直腿睡代表有熱,蜷曲腿睡代表有寒。
另外,還要看病人能否忍受穿衣服蓋被子。如果全身蓋著被子,手腳都不露出來,那他的身體一定感覺寒冷,既然感覺冷,不是表證就是直中寒證。如果他掀開被子,把手腳都露出來,那他的身體一定感覺熱,既然感覺熱,邪氣很可能已經進入腑臟。這是根據身體的動靜來判斷冷熱。
然而,還有一種情況叫做陽極似陰,病人全身蓋著被子,昏昏欲睡;另一種叫做陰極似陽,表現為假性口渴和焦躁,想要坐在水裡或躺在泥裡。這是真熱假寒和真寒假熱的現象,更需要我們去辨別。
2. 色
《內經》曰:脈以應月,色以應日。色者,視之易見者也。如傷風闕庭必光澤。傷寒,闕庭必暗晦。面青黑為寒,為直中陰證。紫赤為熱,為傳經里證。若已發汗後,面赤色盛,此表邪出不徹也,當重表之。又陰盛隔陽,合面赤色,是為戴陽之候,宜急溫之,以通陽氣。大抵黑色見者多凶,為病最重,黃色見者多吉,病雖重可治。
經云: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吉。蓋黃屬土,今惡症雖見,土猶未絕,故可救。若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難治也,言無土色則胃氣已絕。凡天庭、印堂、年壽等處,黑色枯槁者凶,黃色明潤者吉。然人有五色,不能齊等。
經云: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之欲者,皆取其潤澤,五色之不欲者,皆惡其枯槁也。經又云: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言五色固不宜枯槁,若五色之精華盡發越於外,而中無所蓄,亦非宜也。
大抵五色之中,須以明潤為主,而明潤之中,須有蘊蓄,若一概發華於外,亦凶兆也。察色之妙,不是過矣。
白話文:
《內經》提到,脈象會隨著月相變化,面色則與日光相應。面色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健康指標。例如,如果受到風邪侵襲,額頭部位的皮膚會顯得特別有光澤。若是感染了寒邪,額頭的皮膚就會變得暗淡無光。面色呈現青黑色,表示身體受到了寒冷的影響,可能出現了直中的陰證。若面色轉為紫紅色,則表示體內有熱邪,可能是傳經的裏證。如果已經發汗治療後,臉部仍然紅潤,這表示表邪尚未完全排出,需要再次進行解表治療。然而,若是因為陰氣過盛,導致陽氣無法上升,使得臉部呈現紅色,這就是所謂的戴陽之候,應該及時溫補,以促進陽氣的流通。一般來說,出現黑色的面色多半代表病情嚴重,預後不佳;而黃色的面色則較為吉祥,即使病情嚴重,仍有治癒的機會。
古籍記載:面部黃色,眼睛呈現青、赤、白、或黑色,都是吉祥的徵兆。因為黃色屬土,即使疾病嚴重,只要土氣未絕,就還有救治的可能。然而,若面部呈現青色,眼睛卻是紅色;或是面部紅色,眼睛卻是白色;面部青色,眼睛黑色;面部黑色,眼睛白色;面部紅色,眼睛青色,這些情況都較難治療,因為這代表缺乏土色,胃氣已經衰竭。一般而言,天庭、印堂、年壽等部位,若出現黑色且乾枯,代表病情兇險;反之,若這些部位呈現黃色且明亮滋潤,則代表病情較為吉祥。然而,人體的五色(青、赤、黃、白、黑)不可能完全一致。
古籍又提到:五色是氣血的表現,紅色應該像白布包裹硃砂,而不是像赭石一樣暗沉;白色應該像鵝毛般柔和,而不是像鹽一樣刺眼;青色應該像蒼璧一樣有光澤,而不是像藍色一樣單調;黃色應該像黃絹包裹雄黃,而不是像黃土一樣呆板;黑色應該像濃漆一樣深沉,而不是像地蒼一樣暗淡。我們希望看到的五色,都是具有滋潤和光澤的;而不希望看到的五色,則是乾枯無光的。古籍還說:當五色的精華在體表過度顯現,而體內卻沒有足夠的儲備,這樣的病人壽命不會長久。這說明五色固然不應該呈現乾枯,但如果五色的精華全部顯現在外,體內卻無所儲存,同樣不是好事。
總的來說,在五色之中,應該以明亮和滋潤為主;而在明亮和滋潤之中,又應該有足夠的儲備。如果所有的精華都過度顯現在外,這也是一個凶兆。精準地觀察面色,對於判斷病情至關重要。
3. 鼻
經曰:五色決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故鼻頭色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痰飲。黃色者,為濕熱。白色者,為氣虛。赤色者,為肺熱。明亮者,為無病也。若傷寒鼻孔乾燥者,乃邪熱在陽明肌肉之中,久之必將衄血也。病人慾嚏而不能者,寒也。鼻塞濁涕者,風熱也。鼻息鼾睡者,風溫也。
鼻孔乾燥,黑如煙煤者,陽毒熱深也。鼻孔出冷氣,滑而黑者,陰毒冷極也。凡病中鼻黑如煤,乃大凶之兆。若見鼻孔煽張,為肺氣將絕之證也。凡產婦鼻起黑氣,或鼻衄者,為胃敗肺絕之危候,古方用二味參蘇飲加附子以救之,多有得生者。
白話文:
經典上說,人體的健康狀況可從面部的五色變化看出,而面部的中心,也就是鼻子,是觀察這些變化的關鍵部位。因此,如果鼻頭呈現青色,可能是腹部有疼痛。若略顯黑色,可能有痰濕。顯示黃色,表示有濕熱存在。若是白色,則可能是氣虛的徵兆。出現紅色,可能是肺部有熱。而鼻頭明亮,代表身體無恙。
若感冒時鼻孔非常乾燥,這顯示邪熱已深入肌肉,時間長了可能會導致鼻出血。當患者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可能是受寒的表現。鼻塞且流出渾濁的鼻涕,是風熱的症狀。打鼾且呼吸聲粗重,可能是風溫的現象。
鼻孔非常乾燥,且顏色如煙煤般漆黑,表示體內有嚴重的熱毒。若鼻孔散發出冷氣,且鼻色發黑,光滑,這可能是體內極度寒冷,即陰毒的表現。生病時,若鼻色如煤般漆黑,是個極為不祥的徵兆。若看到鼻孔張開,這可能是肺部氣息將要斷絕的警訊。產婦若鼻頭出現黑氣,或是有鼻出血的情況,這代表胃部功能衰弱,肺部氣息將盡,是個危險的徵兆。古方建議使用二味參蘇飲,再加入附子來救治,這樣往往能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