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太陰經證

太陰經病,自古混同立言,故方藥多錯亂,今細按之,有三法焉。夫太陰有傳經之邪,有直中之邪,有誤下內陷之邪,不可不辨也。如經所謂腹滿嗌乾者,此傳經之陽邪也,法當用小柴胡去人參,加芍藥以和之。不已,則下之。經又謂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者,此直中之寒邪也,法當理中湯以溫之。

又謂太陽證,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此誤下內陷之邪也,法當用桂枝加芍藥,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以是知傳經之邪,宜用大、小柴胡輩,直中之邪,宜理中,誤下內陷之邪,宜用桂枝湯加減法。今先舉傳入太陰者言之,其見症也。腹滿痛,嗌乾,脈沉實,大柴胡湯主之。

若自利,去大黃,加黃連以清之。

白話文:

[太陰經證]的問題,自古以來在表達上容易混淆,導致治療方法與藥物使用上常出現錯誤,現在仔細分析,可分為三種情況。太陰經可能遭受經絡傳導的邪氣,也可能直接遭受邪氣的影響,或是因錯誤的治療導致邪氣內陷,這三種情況必須加以區分。

例如,如果出現腹部脹滿、喉嚨乾燥的情況,這是由於經絡傳導的陽性邪氣所致,應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增加芍藥來調和身體。若情況沒有改善,則需進行排泄治療。另一種情況,如果腹部脹滿且伴有嘔吐,食慾下降,自發性腹瀉嚴重,並時常感到腹部疼痛,這是由直接遭受的寒性邪氣所致,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溫暖身體。

再者,如果原本是太陽經的症狀,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下法,導致腹部脹滿並時常疼痛,這是因為錯誤治療導致邪氣內陷,應該使用桂枝湯加上芍藥,若是劇烈疼痛,則使用桂枝湯加上大黃。

由此可知,經絡傳導的邪氣適合使用大、小柴胡湯等方劑,直接遭受的邪氣適合使用理中湯,因錯誤治療導致邪氣內陷的,適合使用桂枝湯的加減法。現在我們先討論經絡傳導至太陰經的情況,其症狀為腹部脹滿疼痛,喉嚨乾燥,脈象沉實,這種情況應使用大柴胡湯。

如果出現自發性腹瀉,應去掉大黃,加入黃連來清熱。

2. 大柴胡湯

柴胡(一錢五分),半夏(洗,七分),黃芩,芍藥(各二錢),枳實(一錢),大黃(二錢)

水煎服。

若兼寒熱往來,加生薑五分,大棗三個。

白話文:

【大柴胡湯】

成分包括:柴胡(4.5公克),半夏(已清洗,2.1公克),黃芩,芍藥(各6公克),枳實(3公克),大黃(6公克)。

用法為: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同時有冷熱交錯的症狀,則需額外添加生薑1.5公克,以及大棗三個。

3. 腹滿痛

問曰:腹滿痛,何以是太陰證?答曰:脾為坤土,坤為腹,陰中之至陰也。邪氣傳之,則腹滿而痛。又問曰:腹痛既為里證,當投大黃,而先用柴胡、芍藥者,何也?答曰:此少陽傳入太陰者也。少陽之邪,傳入太陰,肝木乘脾,致成腹痛,故用柴胡加芍藥以和之。痛甚者,加大黃以下之。

又如太陽證,為醫誤下,以致邪氣內陷而成腹痛,用桂枝湯加芍藥,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意正相等。然腹痛雖屬太陰,又有傳經、直中之分,大抵傳經之邪,由三陽傳入;直中之邪,猝然驟至也。傳經之邪,則脈沉實;直中之邪,則脈沉細也。傳經之邪,則嗌乾口燥;直中之邪,則口鼻氣冷也。

以此為別。

白話文:

有人問道:腹部脹滿且疼痛,為什麼會被視為太陰病的症狀呢?回答是:脾臟在人體中象徵著坤土,坤代表腹部,而在陰性中,脾臟更是極度陰性的器官。一旦有異常病氣影響到脾臟,就會造成腹部脹滿及疼痛。

再進一步問:腹部疼痛既然被視為內部疾病,應該要使用大黃來治療,但為什麼卻先使用柴胡和芍藥呢?答案是:這是因為病氣從少陽轉移到了太陰。少陽的病氣進入太陰後,肝臟的機能過度影響到脾臟,導致腹部疼痛,因此使用柴胡加上芍藥來調和。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再加入大黃來減緩。

同樣地,如果原本是太陽病,但因為醫生誤診而使用了不適合的治療方法,導致病氣內陷而造成腹部疼痛,可以使用桂枝湯加上芍藥來治療。如果腹部疼痛非常嚴重,則可以在桂枝湯中加入大黃,這兩種情況下的治療方式是相等的。

然而,雖然腹部疼痛大多與太陰病有關,但還需區分是經由其他臟腑傳染過來,或是直接影響太陰。通常經由其他臟腑傳染過來的病氣,會從三陽經傳入;而直接影響太陰的病氣,則是突然且快速地影響到脾臟。經由其他臟腑傳染的病氣,脈搏會呈現沉實的狀態;直接影響太陰的病氣,脈搏則會呈現沉細的狀態。經由其他臟腑傳染的病氣,會導致咽喉乾燥、口渴;而直接影響太陰的病氣,則會讓人感覺到口鼻氣息冰冷。

以上是辨別兩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