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二 (15)
卷二 (15)
1. 舌蜷囊縮
問曰:舌蜷囊縮,何以是傳經厥陰證?答曰:肝主周身之筋,熱邪內灼,則津液枯,不能榮養於筋,故舌蜷而囊縮,宜急下之。又問曰:直中證,亦舌蜷囊縮何也?答曰:直中於寒,陽氣衰微而斂縮,此冬令萬物閉藏之象,今內熱消爍,此夏令津液乾枯之象。然直中證,脈必沉遲,或見下利清穀,口鼻氣冷諸寒證。
邪傳厥陰,必煩滿消渴之極,或唇焦口燥,身如枯柴,形情大不相同。且直中證,舌雖短縮而潤澤;邪傳厥陰,則舌斂束如荔枝,必然焦燥毫無津液。又問曰:婦人之診如何?答曰:婦人乳縮,男人囊縮,先驗其舌,已自明白,不待細問矣。是以傷寒驗舌之法不可不講。
白話文:
有人問道:「舌頭蜷縮、睪丸收縮,為什麼這會是傳經到厥陰經的症狀?」回答說:「肝臟主管全身的筋絡,當體內有熱邪侵襲,就會導致津液枯竭,無法滋養筋絡,因此舌頭蜷縮、睪丸收縮,應該要緊急使用瀉下法。」
又有人問道:「直中證(指突然受到外邪侵襲,病邪直接進入臟腑的情況),也會出現舌頭蜷縮、睪丸收縮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回答說:「直中於寒邪,身體的陽氣衰弱而收縮,就像冬天萬物閉藏的情況。現在體內熱邪消耗津液,就像是夏天津液乾枯的情況。但是直中證,脈搏一定會沉遲,或者出現下痢、口鼻氣冷等寒證。」
邪氣傳到厥陰經,一定會有極度的煩躁、口渴,或者嘴脣乾燥、身體像枯柴一樣,和直中證的表現完全不同。而且直中證,舌頭雖然縮短但仍然濕潤;邪氣傳到厥陰經,舌頭會像荔枝一樣收縮,並且非常乾燥毫無津液。
又有人問道:「女性的診斷應該怎麼辦?」回答說:「女性乳房縮小,男性睪丸收縮,只要先檢查舌頭,就可以很清楚地判斷,不需要再詳細詢問。」所以對於傷寒的診斷,檢查舌頭的方法是不可以忽略的。
2. 厥逆
問曰:厥逆何以屬傳經厥陰證?答曰:傷寒之邪,自表入里,邪在三陽,則手足熱,傳至太陰,則手足溫,至少陰,則漸冷,至厥陰,則逆冷矣,所謂熱深厥亦深是也。蓋自熱至溫,自溫至厥,自厥而至逆冷,乃傳經之邪,由淺入深,是知厥逆屬傳經厥陰證。又問曰:寒證厥逆者,何也?答曰:直中寒邪,初時即厥,不比傳經之厥,以漸而至也。
又問曰:仲景云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四日,厥多熱少,其病當進。何謂也?答曰:此指熱厥而言也。傷寒發熱者,其熱尚淺,傷寒發厥者,其熱更深,所謂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者此也。厥少熱多,則熱漸退;厥多熱少,則熱更進也。
至於直中寒邪,初起即厥,不比傳經熱邪,初時發熱而後至於厥,厥與熱復相間互發,而進退無常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為什麼「厥逆」這種症狀會被歸類為傳經厥陰證的一環呢?
回答如下:在中醫學上,風寒病毒的侵襲是從體表開始,逐步深入到身體內部的。當邪氣還在三陽(即太陽、陽明、少陽)階段,人的四肢是溫暖的;一旦傳至太陰,手腳開始變暖;等到到達少陰,手腳就會漸漸感到冰冷;最後到達厥陰,手腳就徹底冰冷了,這就是所謂的「熱深厥亦深」的現象。從溫暖到冰冷,再從冰冷到厥逆,代表邪氣從輕微轉為嚴重,由此可知,厥逆的確屬於傳經厥陰證的一種表現。
接著有人問:那如果是因為寒冷導致的厥逆呢?
回答如下:這是因為直接遭受寒邪的侵襲,一開始就會出現厥逆的症狀,並不像傳經熱邪那樣,是逐漸產生厥逆的。
另外有人提到:張仲景曾說過,如果發燒四天,厥逆三天,然後又發燒四天,表示厥逆的時間少於發燒的時間,那麼病情應該會好轉;相反的,如果厥逆四天,發燒只有三天,然後又厥逆四天,表示厥逆的時間多於發燒的時間,病情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這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如下:這是在描述熱厥的情況。當感染風寒導致發燒,代表邪氣還在淺層;若是出現厥逆,代表邪氣已經深入。也就是說,熱度越深,厥逆也會越嚴重;熱度越輕,厥逆也會越輕微。如果厥逆的時間少於發燒的時間,代表熱度正在逐漸消退;反之,如果厥逆的時間多於發燒的時間,代表熱度還在持續增強。
至於直接遭受寒邪侵襲的情況,一開始就會出現厥逆,並不像熱邪那樣,一開始先發燒,後來纔出現厥逆。厥逆和發燒的交替出現,並沒有固定的規律可循。
3. 消渴
問曰:消渴何以屬厥陰熱證?答曰:消渴者,熱甚能消水也。邪傳太陰,則嗌乾,未甚渴也;至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至厥陰則消渴矣。消渴者,飲水多而小便少,不知消歸何有也。可見厥陰熱甚,則大渴而能消水也。又問曰:三陽經亦口渴,何也?答曰:太陽證本無渴,其小便不利而渴者,太陽腑病也。
外顯太陽證,而又兼口渴,故用五苓散以分利之,俾小便通而渴自止矣。陽明經病亦無渴,不過唇焦漱水爾,其有渴者,則陽明腑病也。邪未結聚,熱勢散漫而口渴者,白虎湯,邪已結實,腹脹便閉而口渴者,承氣湯,此陽明腑病之治法也。至於少陽,乃表裡交界之所,在表為寒,在裡為熱,兼有口渴者,駸駸乎欲入里矣。
故於小柴胡中,去半夏,加栝蔞根以清其熱,倍人參以生津液,此少陽經之治法也。至於太陰,雖嗌乾,而渴猶未甚也;少陰則燥渴,渴漸甚矣;厥陰則消渴,渴之至而無復加者也。又問曰:陽明腑病,口大渴,與厥陰消渴,何以別之?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也,三陽三陰之邪,皆得傳之。今厥陰經消渴者,陽明胃中消之也。
夫飲與食,皆入胃者也。胃熱則消,胃寒則不能消也。厥陰邪熱極盛,攻入胃腑,則消渴之證生,非厥陰肝經另有一口而能飲能消也,因其有囊縮、煩滿、厥逆諸證,故名曰厥陰。因其由厥陰證而發消渴,故以消渴屬厥陰也。又問曰:熱甚亦有不渴者,何也?答曰:此熱極神昏,不知渴也。
其始極渴,其後則不知渴,口燥唇焦,身如槁木,勢亦危矣。又問曰:直中寒證,亦有渴者,何也?答曰:此陰盛隔陽於上,渴欲飲水而不能飲,名曰假渴,其人煩躁,欲坐臥泥水之中,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又或因汗下重亡津液,胃中乾燥,致令思水,所飲常少而喜溫。
又少陰證,腎經虛寒,頻飲熱湯以自救,乃同氣相求之理,但小便色白,而外見清穀、厥逆諸寒證。以上諸證,與厥陰囊縮而消渴者,相隔千里,是不可以不辨。
白話文:
有人問道:為什麼消渴症被歸類為厥陰熱證?回答是:消渴,是因為體內熱度過高,導致身體消耗大量水分。當病邪影響太陰時,會出現喉嚨乾燥,但並不會非常口渴;當影響到少陰時,則會出現口舌乾燥和強烈的口渴感;當到達厥陰階段時,就會出現消渴的症狀。消渴症患者會喝很多水,但小便卻很少,我們不知道身體是如何消耗這些水分的。由此可見,當厥陰的熱度達到極點時,就會產生極度的口渴和大量消耗水分的情況。
再問:為什麼三陽經也會出現口渴?回答是:太陽經的病症本身並不應該有口渴的症狀,但如果小便不通暢而感到口渴,那就是太陽腑的病變。如果出現了太陽經的外部症狀,同時又有口渴,我們會使用五苓散來促進排尿,這樣一來,小便通暢,口渴自然會消失。陽明經的病症通常也不會引起口渴,最多隻是嘴脣乾燥,想含水。但如果出現口渴,那就是陽明腑的病變。對於熱量尚未集中,散發在全身而導致口渴的情況,我們會使用白虎湯;如果熱量已經集中,導致腹部脹痛,排便困難和口渴,那我們會使用承氣湯,這是治療陽明腑病症的方法。至於少陽,那是表裡交界的地帶,表層表現為寒冷,裡層則表現為熱,如果同時出現口渴,這表示病情正在往裡層發展。
因此,我們會在小柴胡湯中去掉半夏,加入栝樓根來清熱,並增加人參來補充津液,這是治療少陽經病症的方法。至於太陰,雖然喉嚨會乾燥,但口渴的情況還不算嚴重;少陰階段則會出現乾燥且強烈的口渴,口渴的程度逐漸加重;到了厥陰階段,就會出現消渴,這是最嚴重的口渴狀態,無法再加重。再問:陽明腑的病症會有極度口渴,與厥陰的消渴症如何區別?回答是:陽明位於中土,是所有事物的歸宿,三陽和三陰的病邪都可以影響它。現在厥陰經的消渴症,實際上是由陽明胃中的熱度引起的。
飲料和食物都進入胃部。如果胃部熱度高,就會加速消耗;如果胃部寒冷,就無法有效消耗。當厥陰的熱度達到極點,侵入胃腑,就會產生消渴的症狀,並不是說厥陰肝經有另一個可以飲水和消耗的出口,而是因為它會出現囊縮、煩悶和厥逆等症狀,所以被命名為厥陰。由於這種消渴症是由厥陰病症發展而來,所以我們將消渴症歸類為厥陰熱證。再問:為什麼有的時候,即使體內熱度很高,也不會口渴?回答是:這可能是因為熱度過高,導致神智混亂,無法感知口渴。
一開始可能極度口渴,但後來就感覺不到口渴,嘴脣乾燥,身體像枯木一樣,這種情況非常危險。再問:直中寒證也會有口渴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回答是:這可能是因為陰氣過盛,將陽氣阻隔在上方,導致想喝水卻無法喝,這種口渴被稱為假渴。患者會感到煩躁,想要坐在泥水中,這是因為體內真正的寒冷和外表的虛假熱象。另外,有時候因為大量出汗或排泄,導致津液流失,胃部乾燥,讓人產生想喝水的想法,但每次飲水量不多,並且偏好溫熱的水。
再者,少陰證的腎經虛寒,患者會頻繁飲用熱水來自救,這符合同氣相求的原理,但他們的小便顏色偏白,並且會出現一系列的寒冷症狀,如清穀和厥逆。以上這些症狀,與厥陰囊縮和消渴的情況相差甚遠,我們必須要能夠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