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太陽腑病

太陽腑者,足太陽膀胱是也。膀胱有經、有腑。邪在於經,則頭痛發熱;邪在於腑,則口渴溺赤。外顯太陽經病,而兼口渴溺赤者,此溺澀不通,乃太陽腑病,與他臟無涉也,五苓散主之。若表證未罷,可與散劑同用。

白話文:

【太陽腑病症】

太陽腑病症所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的問題。膀胱有經絡和腑兩部分。當邪氣影響到經絡時,會出現頭痛和發燒的症狀;若邪氣影響到腑,就會導致口渴和尿色偏紅。

如果一個人表現出太陽經絡的病症,同時伴有口渴和尿色偏紅,這說明小便不暢是因為太陽腑病症造成的,和其他臟器沒有關係。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表面的病症尚未消失,可以將五苓散和其他散劑一同使用。

2. 五苓散

茯苓(三錢),豬苓,澤瀉(各八分),桂枝(一錢),白朮(一錢五分)

水煎服,以利為度。

愚按:前症,自汗脈浮者,由中風入本腑可用此方;無汗脈緊者,由傷寒入本腑,即於香蘇散中加茯苓、澤瀉,應手而效。

白話文:

【五苓散】

內容:茯苓三錢,豬苓、澤瀉各八分,桂枝一錢,白朮一錢五分

服用方法:用水煎煮後服用,到有排尿的情況為宜。

我的看法:對於之前提到的症狀,如果患者會自己流汗且脈搏浮動,這是由風邪侵入身體內部造成的,可以使用這個處方;若患者不出汗且脈搏緊繃,這是因為寒邪進入身體內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香蘇散中加入茯苓和澤瀉,效果會非常明顯。

3. 口渴溺赤

問曰:膀胱有水,何以反渴也?答曰:水有清濁,濁水不去,則津液不生,故渴也。且水停有濕,邪入則熱,濕熱相聚,則渴。今分利之,俾濕熱流通而渴自止矣。若病在經而未入腑者,切不可用滲利藥反引邪氣入本腑也。

白話文:

有人問:膀胱裡有水分,為什麼反而會口渴呢?回答是:水分有清與濁之分,如果濁水無法排除,新的津液就無法生成,所以會感到口渴。而且,水分停留會產生濕氣,一旦有邪氣入侵就會轉為熱氣,當濕氣和熱氣聚在一起時,就會讓人感到口渴。現在我們可以透過利尿的方式,讓體內的濕熱得以排解,這樣口渴的情況自然就會緩解了。然而,如果是疾病還在經絡層面,尚未進入到臟腑階段,絕對不能使用利尿藥物,因為這樣反而會把邪氣引入臟腑,造成更大的問題。

4. 陽明腑病

足陽明胃,有經、有腑。經者,徑也,猶路徑然;腑者,器也,所以盛水穀者也。邪在於經,不過目痛鼻乾,唇焦漱水而已。邪既入腑,則潮熱、譫語、狂亂、不得眠、煩渴、自汗、便閉諸症生焉,白虎湯、承氣湯並主之。但陽明腑病,有由本經入本腑者;有由太陽、少陽入本腑者;有由三陰經入本腑者。來路不同,見證則一,治者詳之。

白話文:

【陽明腑病症】

腳部的陽明胃經,包含了經絡與腑臟兩部分。經絡就像是道路,而腑臟則是器官,主要功能在於儲存食物和水分。當邪氣侵犯到經絡時,症狀僅限於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嘴脣乾裂以及口含水不欲吞等。

然而,一旦邪氣進入腑臟,就會產生陣發性的高燒、胡言亂語、精神錯亂、失眠、極度口渴、自發性出汗及便祕等多種症狀。這些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和承氣湯進行治療。然而,陽明腑的病症,有的是由胃經本身入侵腑臟,有的則是由太陽經、少陽經入侵,甚至有的是由三陰經入侵。雖然入侵的路徑不同,但呈現的症狀卻是相似的,治療時必須詳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