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二 (17)
卷二 (17)
1. 白虎湯方
治陽明腑病,脈洪大、蒸熱、潮熱、譫語、燥渴、自汗,或胃熱發斑,但腹中未堅硬,大便未閉結,此陽明散漫之熱,邪未結聚,故用本方,辛涼和解之劑。
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甘草(二錢),粳米(一撮)
水煎服。
若熱甚者,倍之。
大法自汗多者,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挾濕者,加蒼朮,名蒼朮白虎湯,治濕溫證。
按:此方,必燥渴、潮熱、自汗、脈洪,有此八字,方可與之。若表證仍在而不燥渴者,切不可用也。又太陽證,發熱而渴,小便不利者,為膀胱腑病,不可與白虎湯。若直中陰寒,面赤煩熱,似渴非渴,欲坐臥泥水中,此真寒假熱之證,必須溫補。又有血虛發熱,證象白虎,宜用當歸補血湯,若誤投石膏、知母,則傾危可立而待矣。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陽明腑病症的,症狀包括脈搏洪大、全身發熱、如潮汐般定期升高的體溫、胡言亂語、口乾舌燥且渴、自發性出汗,或是胃部過熱導致皮膚出現紅斑,然而腹部尚未感覺到堅硬,排便亦未有阻塞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的熱氣在陽明腑中尚未集中形成病竈,因此使用這個處方,利用辛涼的藥材來調和身體的狀態。
所需藥材及其分量如下: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甘草二錢,以及一小撮的粳米。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體內熱氣更嚴重的話,可以將藥材的分量加倍。
若是自汗頻繁,可添加人參,這種配方被稱為「人參白虎湯」。
若是濕氣重,則需加入蒼朮,這種配方被稱為「蒼朮白虎湯」,用於治療濕熱的症狀。
需注意的是,只有當患者感到口乾舌燥、潮熱、自汗且脈搏洪大,這八個症狀同時存在時,才能使用此方。若還有表證且不感到口渴,則絕對不能使用。另外,若太陽經絡的問題導致發熱且口渴,但小便卻不順暢,這是膀胱腑的問題,也不能使用白虎湯。若直接由陰寒造成面紅且煩躁發熱,雖看似口渴但實際上並非,甚至想要坐在泥水中,這是虛假的熱象,實際上是體內寒冷,必須用溫補的方式治療。此外,血虛導致的發熱,症狀看似白虎湯適用的範疇,應使用「當歸補血湯」,若誤用了石膏、知母等藥材,可能很快就會危及生命。
2. 調胃承氣湯
治陽明腑病,潮熱、譫語、便閉、繞臍硬痛,為有燥屎,此結聚之熱,邪已堅實,宜下之。
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甘草(五分)
水煎服。
本方去甘草,加枳實、厚朴,名大承氣湯。
竊按:枳實消痞,厚朴去滿,芒硝潤燥,大黃瀉實,必痞、滿、燥、實四症兼全者,方可用也。若痞滿而未燥實者,宜用小承氣湯,不用芒硝,恐傷下焦陰血也。燥實而未痞滿者,即用本方,不用枳、樸,恐傷上焦陽氣也。
論承氣湯有八禁
一者,表不解惡寒未除,小便清長,知不在裡仍在表也,法當汗解。二者,心下硬滿心下滿,則邪氣尚淺,若誤攻之,利遂不止。恐正氣下脫也三者,合面赤色面赤色,為邪在表,浮火聚於上,而未結於下,故未可攻也。又面赤為戴陽,尤宜細辨。四者,平素食少,或病中反能食平素食少,則胃氣虛,故不可攻。
然病中有燥屎,即不能食,若反能食,則無燥屎,不過便硬耳,亦未可攻也。五者,嘔多嘔吐屬少陽,邪在上焦,故未可攻也。六者,脈遲遲為寒,攻之則呃。七者,津液內竭病人自汗出,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不可攻之,宜蜜煎導而通之。八者,小便少病人平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知其不久即入大腸,宜姑待之,不可妄攻也。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叫做陽明腑病的情況,這種病會有陣發性的高熱、說胡話、排便困難、肚臍周圍疼痛僵硬的症狀,這是因為體內有硬結的大便,顯示身體內部有聚集的熱毒,病已經很嚴重了,應該進行瀉下治療。
藥方的成分有大黃(約9克)、芒硝(約6克)、甘草(約1.5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去掉甘草,加上枳實和厚朴,就變成了大承氣湯。
進一步解釋:枳實可以消除脹滿感,厚朴可以減輕腹部飽脹,芒硝有潤滑通便的作用,大黃可以瀉下實熱。只有當患者同時有脹滿、飽脹、乾燥、實熱四種症狀時,才能使用這個藥方。如果只是脹滿但沒有乾燥和實熱,應該使用小承氣湯,不加芒硝,以免損傷下焦的陰血。如果是乾燥和實熱但沒有脹滿,可以直接使用這個藥方,但不要加入枳實和厚朴,以免損傷上焦的陽氣。
關於承氣湯的八項禁忌:
第一,如果患者表面的病症尚未解除,仍有畏寒的感覺,且小便清澈量多,顯示病還在表層,應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第二,如果患者心下部位感覺硬且飽脹,表示病情尚淺,如果錯誤地進行攻下,可能會導致不停拉肚子,甚至可能造成元氣的流失。
第三,如果患者臉色紅潤,這表示邪氣在表層,上部的火氣聚積,而下部尚未形成結塊,所以不適合進行攻下。此外,臉色紅潤也可能表示體內的陽氣外泄,這需要仔細判斷。
第四,如果患者平時食慾不佳,或者生病期間反而食慾增加,食慾不佳表示胃氣虛弱,不宜進行攻下。
然而,如果有硬結的大便,即使無法進食,如果食慾反而增加,那表示並無硬結的大便,只是大便較硬,也不宜進行攻下。
第五,如果患者經常嘔吐,嘔吐屬於少陽病,表示邪氣在上焦,不宜進行攻下。
第六,如果脈搏遲緩,遲緩表示體內有寒氣,進行攻下可能會導致打嗝。
第七,如果患者體內津液枯竭,如自汗、尿頻等,不宜進行攻下,應使用蜂蜜煎煮的藥物來引導通便。
第八,如果患者小便量少,如果患者平日小便每日三四次,今天只有兩次,表示不久後就會進入大腸,應該等待,不宜隨意攻下。
3. 潮熱
問曰:潮熱何以屬陽明腑證?答曰:潮熱者,如潮之汛,不失其時,今日午後發熱,明日亦午後發熱,故名潮熱。若一日發至晚者,便是發熱,而非潮熱矣。若寒熱相間,便是往來寒熱矣。仲景云:其熱不潮,不可與承氣湯。可見潮熱合用承氣湯也。又問曰:潮熱固當下,設有表證,何以治之?答曰:潮熱兼表,必先解表,然後攻裡,若里證甚急,則用大柴胡法,表裡並治可也。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潮熱屬於陽明腑證的一部分呢?我回答說:潮熱就像潮汐一樣,總是準時出現,如果今天下午開始發燒,明天同樣在下午開始發燒,這種情況就被稱為潮熱。如果一天從早到晚都在發燒,那就只是發燒,不能稱為潮熱。如果冷熱交錯出現,那就是往來寒熱了。張仲景曾說過:如果病人的發熱不是潮熱,就不能使用承氣湯。這就顯示出,潮熱的情況是適用於承氣湯的。
再有人問:潮熱當然需要治療,但如果同時還有表證,該怎麼處理呢?我回答說:如果潮熱和表證同時存在,我們必須先解決表證,然後再去處理內部問題。但如果是內部的病狀非常緊急,那就可以使用大柴胡湯的方法,同時治療表證和內證,這是可行的。
4. 譫語
問曰:譫語何以屬陽明腑證?答曰:心者,胃之母,肺者,胃之子,心主藏神,精明者也,肺主出聲,清肅者也。今胃中熱盛,上乘心肺,故神氣昏憒而語言錯亂。輕則呢喃謬妄,重則喊叫罵詈,不避親疏。由其熱有輕重,故譫語亦有輕重也。又問曰:經云譫語有虛有實者,何也?答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譫語者,亂言無次,數數更端;鄭聲者,鄭重其辭,重迭頻言,不換他說也。蓋氣有餘,則能機變而亂語,氣不足,則無機變而只守一音也。又問曰:婦人傷寒,晝則明瞭,夜則譫語者,何也?答曰:此熱入血室證也,婦人經水適來,血海空虛,邪氣乘之,致有此證。治法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宜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紅花、桃仁、生地、丹皮之屬。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胡言亂語的情況會歸屬於陽明腑證?回答是:心臟是胃的主宰,肺部則是胃的後盾。心臟負責藏神,是精神清明的關鍵,肺部則主掌發聲,是清肅的部位。現在胃中的熱氣過盛,影響到了心臟和肺部,所以精神狀態混亂,語言變得錯亂無序。病情輕的時候可能只是喃喃自語,說些荒謬的話,嚴重時可能大喊大叫,甚至辱罵他人,不分親疏。因為熱氣的輕重不同,所以胡言亂語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再問:經典中提到胡言亂語有虛有實,這是什麼意思?回答:實證的胡言亂語,虛證的則是重複同一句話。
胡言亂語,就是說話沒有條理,經常改變話題;重複同一句話,則是話語慎重,不斷重複同樣的話語,不會換其他話題。氣力充足時,能快速變化而說出雜亂的話語,氣力不足時,則缺乏變化能力,只能重複同一個聲音。
再問:女性感染風寒,白天清醒,夜晚卻胡言亂語,這是怎麼回事?回答:這是熱氣進入血室的症狀,女性正值月經期間,血液流失導致虛弱,邪氣趁虛而入,導致這種症狀。治療時不要傷害到胃氣,以及上部的兩個焦點,病情自然會好轉。
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紅花、桃仁、生地、丹皮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