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論陽明兼證用藥法

或問:經曰: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何也?答曰:太陽陽明,由太陽經傳入陽明之腑也;少陽陽明,由少陽經傳入陽明之腑也;正陽陽明,由陽明本經而傳入本腑也。大法,太陽陽明,太陽證不解,必從太陽解表為主。若表證不解,醫誤下之,轉屬陽明,宜下之,小承氣湯。

若因誤下而成結胸,先服小陷胸湯,若不瘥,再服大陷胸湯。餘邪未盡,投以枳實理中丸,應手而愈。少陽陽明,脈純弦者,名曰負。負者,勝負也,為難治。若少陽證多者,必從少陽和解為先,小柴胡湯。若腹滿硬痛,便閉譫語者,下之,大柴胡湯。正陽陽明,在表者,葛根湯。

表邪入里,未結聚者,白虎湯。邪已入腑,結聚成實者下之,調胃承氣湯。凡用下藥,必以腹滿、硬痛、便閉為主,或兼下利腸垢,或下利清黃水,色純青,心下硬,其中有燥屎也,攻之。否則雖不大便,亦未可攻,但清之、潤之而已。

白話文:

有人問道:醫經上說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是:太陽陽明,是指疾病從太陽經傳入到陽明腑的情況;少陽陽明,是指疾病從少陽經傳入到陽明腑的情況;正陽陽明,是指疾病直接在陽明經傳入到其相應腑的情況。

一般原則,對於太陽陽明的病,如果太陽病症狀還沒有消失,治療應該以解除表證為主,使用解表藥物。如果表證未能解除,醫生誤用下法,導致病情轉變為陽明病,這時應當使用下法,使用小承氣湯。

如果因為誤用下法導致結胸,首先應服用小陷胸湯,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再服用大陷胸湯。如果還有餘邪未盡,可以服用枳實理中丸,病情應能立即得到改善。

對於少陽陽明的病,如果脈象純粹是弦脈,這種情況被稱為「負」,意思是病情較重,難以治療。如果少陽的症狀較多,治療應該首先考慮調和少陽,使用小柴胡湯。如果腹部滿脹且硬痛,大便不通,出現譫語,應使用下法,使用大柴胡湯。

對於正陽陽明的病,如果在表證階段,使用葛根湯。如果表邪進入裏部,但尚未結聚,使用白虎湯。如果邪氣已經進入腑部,形成結聚,應使用下法,使用調胃承氣湯。

凡是要使用下法的,都必須以腹部滿脹、硬痛、大便不通為主要依據,或者伴有下利腸垢,或者下利清黃水,顏色純青,心下硬,這說明有燥屎存在,應使用下法。否則,即使大便不通,也不一定需要使用下法,只需清熱和滋潤即可。

2. 合病並病

合併病者,傷寒傳經之別名也。或兩經同病,或三經同病,名曰合病;若一經病未已,復連及一經,名曰並病。傷寒書云:三陽有合病,有並病,三陰無合病,無並病。果爾則太陰必不與少陰同病乎?少陰必不與厥陰同病乎?且太陰病未瘥,必不至並於少陰,少陰病未瘥,必不至並於厥陰乎?若然,則三陰之證,何以相兼而並見乎?又何以三陽三陰之邪,互相交錯而為病乎?是知合病、並病,有合於陽者,即有合於陰者,有並於陽者,即有並於陰者。仲景謂三陽合病,閉目則汗,面垢、譫語、遺尿,治用白虎湯。

此外合三陽之經,內合陽明之腑,故用辛涼和解之。若不入腑,白虎將焉用乎?治法不論三陽、三陰,凡兩經合病,則用兩經藥同治之,三經合病,則用三經藥同治之。若一經病未瘥,復並一經,則相其先後、緩急、輕重而藥之,斯無弊耳。然則合、並病者,豈非傷寒傳經之別名歟!

白話文:

[合病並病]指的是在中醫學裡,疾病如何跨經絡同時或連續影響不同臟腑的概念。這被稱作“合病”或“並病”。當兩條或三條經絡同時受到影響,我們稱之為“合病”。然而,如果一條經絡的疾病尚未完全康復,然後影響到另一條經絡,這種情況就稱為“並病”。

在傳統醫學的描述中,提到三條陽經可能出現合病或並病的情況,但三條陰經卻不會。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太陰和少陰、少陰和厥陰就不可能同時發病呢?或者,這是否意味著太陰病未好轉前,絕對不會影響到少陰,同樣地,少陰病未好轉前,也絕對不會影響到厥陰呢?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為何三條陰經的症狀會同時出現,或者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的邪氣會交互影響,導致疾病發生呢?因此,可以知道,無論是合病還是並病,都有可能出現在陽經上,也可能出現在陰經上。

例如,張仲景曾提到,當三條陽經出現合病時,病人可能會有閉眼流汗,臉色污濁,說胡話,甚至失禁等症狀,治療上可使用白虎湯。

除了合三陽經,也會影響到陽明腑,因此會使用辛涼調和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疾病沒有進入腑部,那白虎湯將無法發揮作用。在治療方法上,不論是三陽還是三陰,只要兩條經絡同時受影響,就會使用對應的藥物同時治療,如果是三條經絡同時受影響,則使用三條經絡的藥物同時治療。如果一條經絡的疾病尚未痊癒,然後影響到另一條經絡,則需根據病情的先後,緊急程度,以及嚴重性來選擇適當的藥物。這樣才能避免任何潛在的問題。

由此看來,“合病”和“並病”難道不是中醫對於疾病沿著經絡傳播的另一種表述嗎!

3. 直中三陰諸證

直中者,初起不由陽經傳入,而徑中三陰者也。中太陰,宜用理中湯;中少陰,宜用四逆湯;中厥陰,宜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大抵臟受寒侵,不溫則殆,急投辛熱,不可遲緩。

白話文:

「直中三陰的各種症狀,指的是疾病一開始並非從陽經傳入,而是直接影響到三陰經絡。如果影響的是太陰經,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是少陰經受到影響,應該使用四逆湯;倘若是厥陰經,則應使用白通加豬膽汁湯。總的來說,當內臟受到寒氣的侵襲,如果不立即溫暖它們,可能會有危險,所以必須立刻使用辛辣和熱性的藥物,不能有任何延誤。」

4. 附子理中湯

治寒邪中於太陰,嘔吐清涎沫,腹中冷痛,或下利清穀,吐蛔蟲,脈來沉細,急宜溫之。

乾薑,附子,炙甘草(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朮(二錢)

水煎服。寒甚者,加乾薑二錢;渴欲得水,加人參、白朮各一錢;當臍有動氣,去白朮,加肉桂一錢;吐多者,加生薑一錢五分;下利多者,倍加白朮;悸者,加茯苓一錢五分;腹滿者,去參、術,加陳皮、半夏、砂仁各八分,附子一錢五分;蓋溫即是補。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被寒邪侵入脾臟的情況,症狀包含嘔吐出清澈的泡沫,腹部感覺冷且疼痛,或是拉肚子拉出未消化的食物,甚至嘔吐出蛔蟲,脈搏微弱且細小,這種情況應該立即進行溫暖治療。

藥方成分如下:乾薑、炮製過的附子、炒甘草(各3克),人參(6克),白朮(6克)。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寒冷的症狀非常嚴重,可以再增加乾薑6克;如果口渴想喝水,則應增加人參和白朮各3克;如果肚臍周圍有跳動感,應去掉白朮,改加肉桂3克;若嘔吐頻繁,可增加生薑4.5克;如果拉肚子的次數非常多,應加倍使用白朮;如果有心悸的現象,可增加茯苓4.5克;若是腹部脹滿,應去掉人參和白朮,改加陳皮、半夏、砂仁各2.4克,以及附子4.5克;因為溫熱本身就是一種補養。

5. 四逆湯

治少陰中寒,手足厥冷,下利清穀,脈沉細,但欲寐。

附子(五錢),乾薑(五錢),甘草(炙,二錢)

水煎服。如面赤,加蔥白二莖;腹痛,加白芍藥二錢(酒炒);嘔者,加生薑二錢;咽痛,加桔梗一錢;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錢;小便不利,身重疼痛,或咳,此為有水氣,去乾薑,加白朮、茯苓二錢五分,生薑三片。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極度寒冷導致的少陰病狀,症狀包括手腳冰冷,拉肚子且大便像未消化的穀物,脈搏微弱,只想睡覺。

藥方成分如下:附子五錢,乾薑五錢,炙甘草二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臉色發紅,可再加兩段蔥白;如果腹部疼痛,可再加經酒炒過的白芍藥二錢;如果有嘔吐現象,可再加生薑二錢;如果喉嚨疼痛,可再加桔梗一錢;如果拉肚子停了但是脈搏還是摸不到,可再加人參二錢;如果小便不順暢,身體沉重並伴隨疼痛,或者有咳嗽,這可能是有水氣,這種情況下要去掉乾薑,改加白朮、茯苓各二錢五分,以及三片生薑。

6. 白通加豬膽汁湯

治少陰中寒,陰盛隔陽,熱藥相拒不入,故加寒味,以立從治之法。

附子(五錢),乾薑(五錢),蔥白(二莖),人尿(半杯),豬膽汁(五茶匙)

水煎服。

虛者,加人參三錢。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少陰病型中的體內嚴重受寒情況,當陰寒過盛阻隔了體內的陽氣,使得溫熱的藥物無法發揮作用時,我們會加入性寒的成分,來採用逆向治療的方式。

所需藥材與劑量如下:附子五錢,乾薑五錢,蔥白兩根,人尿半杯,豬膽汁五茶匙。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患者身體虛弱,還需額外添加人參三錢。

7. 理中安蛔散

人參(三錢),白朮,白茯苓,乾薑(各一錢五分),川椒(十粒),烏梅(二個)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七分服。

凡治蛔,不可用甘草,及甜物。蓋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得酸則靜故也。如未止,加黃連、黃柏各三分,川椒倍之。若足冷,加附子五、七分,甚者倍之。

白話文:

【理中安蛔散】

配方如下:人參三錢,白朮,白茯苓,乾薑各一錢五分,川椒十粒,烏梅兩個。

將以上藥材做成一副藥,用水兩杯煎至剩下七分,然後服用。

在治療蛔蟲時,切記不可使用甘草或任何甜食。因為蛔蟲接觸到甜味會變得活躍,遇到苦味才會安定,而酸味能使它們保持靜止。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以添加黃連和黃柏各三分,並將川椒的份量加倍。若患者腳部冰冷,可加入附子五到七分,對於嚴重情況,附子的用量可以加倍。

希望這個翻譯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