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一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4)

1. 傷寒綱領

凡看傷寒,以傳經直中四字為綱領。傳經者,由太陽傳陽明,由陽明傳少陽,由少陽傳太陰,由太陰傳少陰,由少陰傳厥陰。此名循經傳也。亦有越經傳者,如寒邪初客太陽,有不傳陽明而徑傳少陽者,有不傳陽明經而徑入陽明腑者。亦有由陽明不傳少陽而徑入本腑者,亦有少陽不傳三陰而徑入胃腑者,亦有傳一、二經而止者,亦有始終只在一經者。雖所傳各各不同,其為傳經則一也。

若夫直中者,謂不由陽經傳入而徑中三陰者也。中太陰,則病淺。中少陰,則病深。中厥陰,則愈深矣。此其所當急溫也。夫傳經之邪,在表為寒,入里即為熱證,不比直中之邪,則但寒而無熱也。先明傳經直中,庶寒、熱之劑,不至混投矣。仲景三陰條下,混同立言,而昧者不察,無怪其意亂心迷也乎?

白話文:

在診斷和治療傷寒時,我們應該以「傳經」與「直中」這四個字作為核心概念。所謂的「傳經」,是指疾病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太陽經開始,再傳到陽明經,接著是少陽經,然後到太陰經,再來是少陰經,最後是厥陰經。這種依照順序傳播的情況,我們稱之為「循經傳」。

然而,也有例外情況,比如說,有些情況下,疾病可能直接從太陽經跳過陽明經,直接傳到少陽經;或者,它可能跳過陽明經,直接進入陽明腑;同樣地,也有從陽明經直接進入腑的情況,或者從少陽經直接進入胃腑,或者只傳到一兩個經絡就停止了,甚至有的始終停留在一個經絡。雖然這些傳播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都屬於「傳經」的範疇。

至於「直中」,指的是疾病並非通過陽經傳播,而是直接影響到三陰經的情況。如果影響的是太陰經,病情相對較輕;如果是少陰經,病情就會加重;如果是厥陰經,病情會更嚴重。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緊急地進行溫補。

對於「傳經」的病邪,當它還在表面的時候,表現出的是寒症,一旦進入體內,就會轉化為熱症。這與「直中」的病邪不同,後者只有寒症,而沒有熱症。首先理解「傳經」和「直中」的區別,這樣在使用寒性或熱性的藥物時,就不會混淆使用。

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中,對於三陰經的描述,有些地方混在一起,導致一些人無法清楚辨識,也就難怪他們在理解上會感到困惑了。

2. 傷寒主治四字論

傷寒主治四字者,表、里、寒、熱也。太陽、陽明為表,太陰、少陰、厥陰為里,少陽居表裡之間,謂之半表半裡。凡傷寒自陽經傳入者,為熱邪。不由陽經傳入,而直入陰經者謂之中寒,則為寒邪。此皆前人要旨也,而予更即表、里、寒、熱四字,舉八言以晰之,任傷寒千變萬化,總不出此。

夫傷寒症,有表寒,有裡寒,有表熱,有裡熱,有表裡皆熱,有表裡皆寒,有表寒裡熱,有表熱裡寒。何謂表寒?傷寒初客太陽,頭痛發熱而惡寒者,名曰外感,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者是也。陽明解肌,少陽和解,其理一也。何謂裡寒?凡傷寒不由陽經傳入,而直入陰經,手足厥冷,脈微細,下利清穀者,名曰中寒,仲景所謂急溫之,宜四逆湯者是也。

何謂表熱?凡人冬不藏精,微寒襲於肌肉之間,醞釀成熱,至春感溫氣而發者曰溫病,至夏感熱氣而發者曰熱病。其症頭痛發熱,與正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與正傷寒異耳。《傷寒賦》云:溫熱發於春夏,務須柴葛以解肌。言病邪在表,故用柴葛,肌肉韞熱,故用黃芩、知母以佐之,此活法也。

何謂裡熱?凡傷寒漸次傳裡,與夫春溫夏熱之症,熱邪入里,皆為裡熱。其在太陰,則津液少,少陰則咽乾口燥,厥陰則消渴。仲景所謂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氣者是也。何謂表裡皆熱?如傷寒陽明證,傳於本腑,外而肌肉,內而胃腑,熱氣熏蒸,口渴譫語,此散漫之熱,邪未結聚,治用白虎湯,外透肌膚,內清腑臟,俾表裡兩解,不比邪熱結實,專在腸胃可下而愈也。正傷寒有此,而溫熱之病,更多有此,不可不察。

何謂表裡皆寒?凡傷寒表受寒邪,更兼直中於里,此為兩感寒證。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也。何謂表寒裡熱?如兩感熱證,一日太陽與少陰同病,二日陽明與太陰同病,三日少陽與厥陰同病。三陽為寒,三陰已成熱證,豈非表寒而裡熱乎?亦有火鬱在內,而加以外感,亦為表寒裡熱之候。

更有火亢已極,反兼水化,內熱閉結而外有惡寒之狀者,其表似寒而裡實熱,誤投熱劑,下咽即敗矣。何謂表熱裡寒?如人本體虛寒,而外感溫熱之邪,此為標熱本寒,清劑不宜太過。更有陰寒在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發揚於上,肌膚大熱,欲坐臥泥水之中,其表似熱,其裡實寒,誤投寒劑,入胃即危矣。傷寒變證,萬有不齊,而總不外乎表、里、寒、熱四字。

其表裡寒熱,變化莫測,而總不出此八言以為綱領。予寢食於茲者,三十年矣。得之於心,應之於手,今特指出而發明之,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白話文:

傷寒治療的核心四個原則是:表、裏、寒、熱。太陽、陽明屬於表證,太陰、少陰、厥陰則為裏證,而少陽則介於表裏之間,被稱為半表半里。一般來說,傷寒由陽經傳入的,是熱邪;如果不經由陽經直接進入陰經,這就稱為中寒,是寒邪。這些都是前人的主要觀點,我在此針對表、裏、寒、熱四個字,進一步舉例說明,無論傷寒如何變化多端,都離不開這四個原則。

傷寒症狀可能表現為表寒、裏寒、表熱、裏熱,或是表裏同寒、同熱,或是表寒裏熱、表熱裏寒。表寒是指傷寒剛開始感染太陽經,出現頭痛發熱且畏寒的症狀,這被稱為外感,正如古人所說,身體如燒炭般發熱,出汗後就會散去。陽明經和少陽經的處理方式相同,都是調節肌腠。裏寒是指傷寒不經由陽經傳入,直接進入陰經,導致手腳冰冷,脈象細微,以及拉肚子的症狀,這被稱為中寒,張仲景認為應立即溫暖,適合使用四逆湯。

表熱是指冬天未能好好保存精氣,稍微的寒冷侵襲肌腠間,慢慢累積成熱,到了春天受到溫暖的氣候影響而發病稱為溫病,夏天受到熱氣影響而發病稱為熱病。這些症狀的頭痛發熱與正傷寒相同,但不會畏寒反而會口渴,這與正傷寒不同。《傷寒賦》提到:溫熱病在春夏發生,必須用柴胡和葛根來解肌腠的熱。因為病邪在表,所以使用柴胡和葛根,肌肉間有熱,所以用黃芩和知母來輔助,這是靈活的治療方法。

裏熱是指傷寒逐漸傳入裏,或是春溫夏熱的症狀,熱邪進入裏部,都算是裏熱。在太陰經時,會出現津液減少,少陰經則會喉嚨乾燥口渴,厥陰經則會出現口渴的症狀。張仲景認為應該立即下藥,使用大柴胡湯或三承氣湯。表裏同熱是指傷寒的陽明證,傳入腑臟,外部的肌肉和內部的胃腑都被熱氣燻蒸,口渴並伴有譫妄的言語,這種散漫的熱,邪氣尚未聚集,治療時使用白虎湯,外部透肌腠,內部清腑臟,讓表裏同時得到緩解,不像邪熱結實,專在腸胃,只需下藥就能痊癒。正傷寒有這種情況,溫熱病更常見,不可不仔細辨別。

表裏同寒是指傷寒表面受到寒邪,同時直接進入裏部,這是兩感寒證。張仲景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表寒裏熱是指兩感熱證,第一天太陽與少陰同時生病,第二天陽明與太陰同時生病,第三天少陽與厥陰同時生病。三陽為寒,三陰已成為熱證,難道不是表寒而裏熱嗎?也有內火鬱結,加上外感,也會出現表寒裏熱的情況。

更有甚者,火氣旺盛到極點,反而兼有水化,內熱閉結,外表卻有畏寒的現象,表面上看似寒,實際上裏部卻是熱的,如果誤用熱性藥物,一吞下就會造成病情惡化。表熱裏寒是指本身體質虛寒,卻受到溫熱邪氣的外感,這是標熱本寒,清熱藥物不宜過量。更有甚者,下部有陰寒,迫使無根失守的火氣向上發揚,肌腠非常熱,想要坐在泥水中,表面上看似熱,實際上裏部卻是寒的,如果誤用寒性藥物,一旦進入胃中就會有危險。傷寒的變化多端,但總歸不離表、裏、寒、熱四個原則。

表裏寒熱的變化無法預測,但總離不開這八種情況作為綱領。我研究這個主題已有三十年,心中有數,手到擒來,現在特別指出來說明,學者們怎能不全心投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