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一 (25)
卷一 (25)
1. 經腑論
夫經者,徑也,行於皮之內,肉之中者也。腑者,器也,所以盛水穀者也。傷寒諸書,以經為腑,以腑為經,混同立言,惑人滋甚,吾特設經腑論而詳辨之。夫邪之在三陽也,有太陽之經,有陽明之經,有少陽之經,凡三陽在經之邪,未入腑者,可汗而已。邪之在陰也,有太陰之經,有少陰之經,有厥陰之經。
凡三陰之邪,已入腑者,可下而已。所謂入腑之腑,指陽明胃腑而言也。三陽、三陰之邪,一入胃腑,則無復傳矣。胃者、土也。萬物歸土之義也。《傷寒論》云: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此陽明即胃腑,非陽明之經也。假令邪在太陽,不傳陽明經而徑入胃腑者,名曰太陽陽明。
邪在陽明經,不傳少陽而自入本腑者,名曰正陽陽明。邪在少陽經,不傳三陰而徑入胃腑者,名曰少陽陽明。凡三陽之邪,已入胃腑,俱下之勿疑矣。
雖然,三陽入腑,人所共知,三陰入腑,鮮或能識。夫三陽之經,去腑尚遠,三陰之經,與腑為近,然既曰經,則猶在徑路之間,而未嘗歸併於一處也。《傷寒論》云: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俱言邪在於經,故有還表向汗之時,若既入腑則無外出之路,惟有通其大便,令邪從內出也。此大、小承氣,調胃承氣所由設也。然則以白虎湯治腑病,何謂也?夫以白虎治腑病者,乃三陽之邪,初入胃腑,表裡皆熱,邪未結聚,熱勢散漫,而無胃實不大便之證,故用白虎湯內清胃腑,外透肌膚,令表裡兩解。
若邪已結聚,如太陰之大實痛,少陰之咽乾口燥、下利青黃水、心下硬,厥陰之煩滿囊縮,白虎不中與也,亦惟下之而已矣。此無他,經腑既明,則施治不致差舛。
然則太陽之邪,自入本腑,何謂也?太陽之腑,膀胱是也。膀胱主盛溺,太陽病盛,則遺邪於腑,而為口渴、溺赤之症。外顯太陽病,而兼有此症者,名曰太陽傳本。當用五苓散,以桂枝解外邪,以豬苓、澤瀉等藥,通其小便而愈也。
或問:陽邪入陰,復有還表向汗之時,其信然乎?予曰:古人之言,豈欺我哉!夫經、徑也,猶路徑然。三陽之邪既有路以達三陰,三陰之邪,即有路以返三陽,此循環之至理,非若邪入腑中,更無外出之路也。嘗見病人體質素厚,有傳經盡而自愈者,皆由汗解也。《傷寒論》云:其不再傳經,不加異氣者,七日太陽病衰,頭痛稍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稍歇。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思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乾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小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由是觀之,豈非經盡而愈,還表向汗之明驗乎?
白話文:
經脈就像路徑,在皮膚裡面、肌肉之中的通道。腑就像容器,是裝載水和食物的地方。有些醫書把經脈當成腑,把腑當成經脈,混淆不清,讓人更加迷惑,所以我特別寫這篇經腑論來詳細辨別。
當邪氣在三陽經的時候,有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凡是三陽經的邪氣,如果還沒有進入腑,就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當邪氣在三陰經的時候,有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
凡是三陰經的邪氣,如果已經進入腑,就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這裡說的進入腑,指的是進入陽明胃腑。三陽、三陰的邪氣,一旦進入胃腑,就不會再傳到其他地方了。胃屬於土,是萬物歸屬的地方。《傷寒論》說: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裡說的陽明就是指胃腑,而不是陽明經。例如,邪氣在太陽經,沒有傳到陽明經,直接進入胃腑,就叫做太陽陽明。
邪氣在陽明經,沒有傳到少陽經,而是自己進入本經的腑,就叫做正陽陽明。邪氣在少陽經,沒有傳到三陰經,直接進入胃腑,就叫做少陽陽明。凡是三陽經的邪氣,一旦進入胃腑,都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不用懷疑。
雖然三陽經邪氣入腑,大家比較清楚,但三陰經邪氣入腑,就很少人能明白。三陽經離腑比較遠,三陰經離腑比較近。但既然稱為經,就還是在路徑之中,而不是歸屬於一個地方。《傷寒論》說:太陰病,脈浮的,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適合用桂枝湯。少陰中風,脈象陽虛陰浮,表示快要痊癒。厥陰中風,脈象微微浮表示快要痊癒,不浮表示還沒好。
這都說明邪氣還在經脈,所以還有可以讓邪氣從體表散出的機會,可以發汗。如果邪氣已經進入腑,就沒有向外散出的路徑了,只能通過排泄大便,讓邪氣從體內排出。這也是為什麼要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的原因。那麼,用白虎湯治療腑病,又是怎麼回事呢?用白虎湯治療腑病,指的是三陽經的邪氣剛進入胃腑,表裡都有熱,邪氣還沒有結聚,熱勢比較散漫,也沒有出現胃實、大便不通的症狀,所以用白虎湯從內清除胃腑的熱,從外透發肌膚的熱,讓表裡都能得到解決。
如果邪氣已經結聚,像太陰病那樣腹部脹滿疼痛,少陰病那樣咽喉乾燥口渴、腹瀉黃綠水、心下硬,厥陰病那樣煩躁不安、陰囊收縮,就不適合用白虎湯了,只能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這說明,只要明白了經脈和腑的區別,用藥就不會出錯。
那麼,太陽經的邪氣自己進入本經的腑,又是怎麼回事呢?太陽經的腑,就是膀胱。膀胱主要儲存尿液,太陽病嚴重的時候,就會把邪氣遺留在膀胱,出現口渴、小便赤黃的症狀。表面上看起來是太陽病,但同時有這些症狀,就叫做太陽傳本。這時候就要用五苓散,用桂枝解表邪,用豬苓、澤瀉等藥來通利小便,這樣就能痊癒。
有人問:陽邪進入陰經,還會有重新回到體表,可以發汗的機會嗎?我回答說:古人的話,怎麼會欺騙我們呢!經脈就像道路,三陽經的邪氣既然有路徑可以到達三陰經,那麼三陰經的邪氣,自然也有路徑可以返回三陽經,這是循環的道理。而不是像邪氣進入腑之後,就沒有向外散出的路徑了。我曾經看見過體質比較強壯的病人,有經歷了傳經過程,最後自己痊癒的,都是通過發汗而解的。《傷寒論》說:如果病邪不再傳到其他經脈,也沒有其他奇怪的症狀,那麼七天後,太陽病就會衰退,頭痛稍稍減輕;八天後,陽明病就會衰退,身體發熱稍稍消退;九天後,少陽病就會衰退,耳聾能微微聽到聲音;十天後,太陰病就會衰退,腹部脹滿減輕,想吃東西;十一天後,少陰病就會衰退,口渴停止,舌頭乾燥緩解,開始打噴嚏;十二天後,厥陰病就會衰退,陰囊鬆弛,小腹微微下降,體內邪氣都消退,病人精神恢復。由此來看,這不是經脈的病程結束而痊癒,重新回到體表,適合發汗的明顯證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