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二 (13)
卷二 (13)
1. 兩感
兩感者,表裡雙傳也,一日太陽與少陰同病,二日陽明與太陰同病,三日少陽與厥陰同病,如在太陽,則發熱頭痛;在少陰,則咽乾口燥;在陽明,則目痛鼻乾;在太陰,則腹滿自利;在少陽,則耳聾脅痛;在厥陰,則煩滿囊縮。表裡並傳,為禍最速,此論傳經之兩感也。又如仲景所謂少陰證反發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者,此論直中之兩感也。
傳經兩感,以解表為主而清裡佐之;直中兩感以溫中為主而發表次之。此治兩感之大法也。或問曰:太陽初得病,尚未傳經,何以即有少陰熱證也?答曰:此溫熱之候多有之,本有積熱在內,而外為風寒鼓之,故表裡並見,陰陽雙傳也,其病至暴,倘治失其宜,去生遠矣。
白話文:
[兩感]所指的是表裡同時受到感染的情況,第一日在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出現病症,第二日在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出現病症,第三日在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出現病症。如果是在太陽經,會出現發燒、頭痛;在少陰經,會出現喉嚨乾燥;在陽明經,會出現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在太陰經,會出現腹部脹滿、自發性下痢;在少陽經,會出現耳朵聽力下降、側腹疼痛;在厥陰經,會出現心煩、睪丸收縮。當表裡同時受感染,病情發展最快,這就是所謂的傳經兩感。另外,如張仲景所說的少陰經的症狀反而出現發燒,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這是所謂的直中兩感。
對於傳經兩感,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解表,輔助以清理體內熱氣;對於直中兩感,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溫暖體內,其次纔是解表。這是治療兩感的主要原則。有人問:當太陽經剛開始生病,尚未傳到其他經絡,怎麼會立即出現少陰經的熱證呢?回答是:這種情況在溫熱病中很常見,本來體內就有積存的熱氣,加上外在風寒的影響,所以表裡的症狀同時出現,陰陽兩種能量同時傳播。這種病非常急劇,如果治療不當,生命就會遠離。
2. 傷寒兼症
傷寒兼症者,非傳經六經之正病,亦非直中三陰之正病,而實為傷寒所恆有之症,故皆以兼症名之。其間有見於手經者,有因誤治而變症者,有病中調攝失宜而變症者,有病氣相傳染而變症者,臨症之工,按法取之,曲盡其情,則傷寒無餘蘊矣。
白話文:
「傷寒兼症」是指的並不是正常的六經傳經病程,也不是直接感染三陰的典型病症,而是實際上在傷寒過程中常會出現的其他症狀,因此我們稱之為「兼症」。這些兼症有的可能出現在手部經絡上,有的可能是因為治療錯誤導致病情變化,有的可能是病人在病中的生活調理不當引發的變化,也有的可能是由於病氣互相傳染造成的病情轉變。對於這些情況,醫生應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全面瞭解病人的病情細節,這樣就能徹底掌握傷寒的所有病徵了。
3. 咳嗽
咳嗽者,肺寒也。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是也。肺主皮毛,寒邪侵於皮毛,連及於肺,故令人咳。宜用止嗽散,加荊芥、防風、紫蘇子主之。或問曰:少陽證與直中證,水氣證,皆令咳嗽,何也?答曰:少陽證兼咳嗽者,以其肺有寒也,仲景用小柴胡去參、棗加乾薑者,所以溫肺散寒也。直中證兼咳嗽者,亦寒氣上束於肺也,但溫其中而咳自止。
水氣證兼咳嗽者,以寒水上射於肺也,宜分表裡水氣治之:表有水氣而發熱,用小青龍湯發散以行水;里有水氣而下利,則用本方去麻黃,加蕘花,以攻之;輕則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以疏之,俾水飲流通,而咳自止矣。以上三證,皆感寒水之氣而咳,故謂咳為肺寒也。又問曰:俗稱熱傷風咳嗽者,何也?答曰:熱傷風者,如冬溫之候、天應寒而反溫,自人受之,則為頭痛喉腫,咽乾咳嗽之屬,與正風寒之咳稍異。又或其人素有鬱熱,而外為風寒束之,熱在內而寒在外,諺云寒包火是也。
又問曰:咳嗽有不兼風寒,而專屬火者,何也?答曰:此雜證嗽也。或夏令暑熱之火,或飲食辛辣之火,或脾肺氣虛之火,或龍雷儧上之火,皆令咳嗽,各有兼證,與傷寒鼻塞聲重,頭痛發熱惡寒之狀,自是不同,並與熱傷風之咳迥別,宜於本門求之,不得與傷寒同日語矣。
白話文:
[咳嗽]
咳嗽的情況,多半是由肺部感受寒冷所導致。古籍中曾提到:身體感受到寒冷或是飲用了冷飲,都可能對肺部造成傷害。肺臟主管著皮毛,一旦寒邪透過皮毛侵入,連帶影響到肺臟,就容易引起咳嗽。在治療上,推薦使用止嗽散,再加入荊芥、防風、紫蘇子等草藥來進行治療。
有人會問:少陽證、直中證、水氣證這些情況,為什麼也會引發咳嗽呢?這是因為在少陽證中出現咳嗽,是因為肺臟中有寒氣存在。張仲景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大棗,再加入乾薑的配方,目的就是為了溫暖肺臟,驅散寒氣。而在直中證中出現咳嗽,同樣是因為寒氣向上束縛了肺臟,只要溫暖了體內,咳嗽自然就能緩解。
在水氣證中出現咳嗽,是因為寒水向上沖擊到了肺臟。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區分表裡的水氣來進行治療:如果表面有水氣且伴有發熱,可以使用小青龍湯來發汗並排出行動的水氣;若體內有水氣並且有下痢的情況,則可以使用原方去掉麻黃,加入蕘花來進行攻治;若是病情較輕,則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疏導,讓水氣和飲食正常流動,咳嗽自然就會停止。以上這三種證狀,都是因為感受到了寒水之氣而引發咳嗽,所以說咳嗽是由肺臟感受寒冷所引起的。
再進一步問:俗稱的熱傷風咳嗽又是怎麼回事呢?熱傷風,通常發生在冬天溫度反常升高的時候,當天氣應該寒冷卻變得溫暖,人們受到這種影響,就會出現頭痛、咽喉腫痛、口乾、咳嗽等症狀,與一般的風寒咳嗽略有不同。此外,有些人本身就有內在的鬱熱,又被外在的風寒束縛,體內有熱氣而體外感受寒冷,這就是民間常說的「寒包火」的情況。
再進一步問:有些咳嗽並非由風寒引起,而是專屬於火熱所導致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這種咳嗽屬於複雜病症的咳嗽。可能是夏季酷熱的火氣、或是食用辛辣食物引發的火氣、或是脾肺氣虛導致的火氣、或是肝腎火氣上升所致,這些情況都會引發咳嗽,各自伴有不同的併發症狀。與感冒時的鼻塞、聲音重、頭痛、發熱、畏寒等症狀完全不同,更與熱傷風咳嗽有顯著差別。對於這些情況,我們應該在特定的治療範疇內尋找答案,不能與感冒相提並論。
4. 止嗽散
桔梗(一錢五分),甘草(五分,炙),白前(一錢五分),橘紅(一錢),百部(一錢五分),紫菀(一錢五分)
水煎服。風寒初起,加防風、荊芥、紫蘇子。
白話文:
止咳散的成分包括:桔梗(約5公克),炙甘草(約1.5公克),白前(約5公克),橘紅(約3公克),百部(約5公克),紫菀(約5公克)。
這些藥材需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是由風寒引起的初期咳嗽,則需要額外加入防風、荊芥、紫蘇子這三種藥材。
5.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薑汁炒,三錢),茯苓(三錢),甘草(炙,一錢),生薑(三片)
水煎服。
白話文:
【小半夏加茯苓湯】
藥物組成及用法:半夏(先用薑汁炒過,用量約為三錢),茯苓(用量同樣為三錢),甘草(需烘烤過,用量為一錢),生薑(取三片)。
服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6. 咽痛
咽痛有表裡寒熱之分,不可不辨也。風寒在表而兼咽痛者,此風火聚於肺也,宜用甘桔湯,加荊芥、防風、薄荷、牛蒡之類以散之。少陰里證兼咽痛者,以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也,宜分寒熱治之。凡傳經少陰,口燥舌乾而痛者,熱也,甘桔湯主之,甚至加黃連、元參、牛蒡之屬。
凡咽痛,以蒡子為主。直中少陰,腎氣虛寒,逼其無根失守之火,浮游於上,以致咽痛,必兼下利清穀,手足厥冷諸症,但溫其中而痛自止,姜附湯加桔梗主之。夫同一少陰咽痛,而寒熱之別相隔千里,不可不察。復有陰毒、陽毒咽痛者,治如少陰證。更有發汗過多,遂至汗多亡陽,內損津液,而成咽痛者,宜用參、耆、歸、術,調補元氣,收斂汗液而痛自除。凡咽痛,通用甘桔湯,在表者,加散藥,在裡者,分別寒熱而加入溫涼之劑。
仲景立法精粹,學者宜致思焉。
甘桔湯,(見前少陰證。)
白話文:
[咽喉疼痛]
咽喉疼痛需區分外感寒邪或內有熱象,這點非常重要。當風寒侵襲體表且伴隨咽喉疼痛,這表示風火聚集在肺部,適合使用甘桔湯,並可添加荊芥、防風、薄荷、牛蒡等草藥來散去風火。
如果少陰經絡出現內部病症同時伴有咽喉疼痛,由於少陰經絡貫穿喉嚨,夾持舌根,應根據是寒是熱進行治療。凡是由傳經少陰導致的咽喉疼痛,表現為口乾舌燥且疼痛,這是熱象,可用甘桔湯治療,嚴重時可以加上黃連、元參、牛蒡等草藥。
對於所有咽喉疼痛的情況,牛蒡子是最主要的治療藥物。直接影響到少陰經絡,腎氣虛弱且寒冷,使無根的火氣飄浮於上導致咽喉疼痛,一定會伴有腹瀉、四肢冰冷等症狀,只需溫暖身體,咽喉疼痛就會自行停止,可用姜附湯加桔梗來治療。
同樣是少陰經絡的咽喉疼痛,但寒熱之差卻有天壤之別,不能不明辨。還有因陰毒、陽毒導致的咽喉疼痛,治療方法與少陰經絡相同。再者,有些人因過度發汗,導致大量汗液流失,損傷體內津液,進而造成咽喉疼痛,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草藥,調補元氣,收斂汗液,咽喉疼痛自然消除。對於所有咽喉疼痛,普遍可用甘桔湯,若是在表層,則添加散風藥物;若是內部,則根據寒熱不同,加入溫熱或涼性藥物。
張仲景的治療法則精確且深奧,學習者應深入思考。
(甘桔湯的配方和用法,請參考前面少陰經絡相關病症的描述。)
7. 傷寒吐血
傷寒吐血者,熱迫血而上行也。然有表裡之殊,如當汗失汗,以致邪蘊於經而吐血者,用麻黃湯散之,後人以加味參蘇飲代之,其法至穩。若邪氣入里,醞釀成熱,以致吐血者,宜用犀角地黃湯清之。若大便閉結,熱邪上攻者,生地四物湯加大黃下之,釜底抽薪,則火氣頓平,而釜中之水,無騰沸之患矣。切忌尋常滋補藥,姑息容奸,使邪氣流連,反成敗症。
更有以熱濟熱而為動陰血者,詳辨於後。
白話文:
對於因感冒導致的吐血狀況,這是因為體內的熱氣逼迫血液向上逆流所導致的。然而,這有外感和內傷的不同情況。例如,本應發汗但未能及時發汗,導致病邪在體內聚集,進而引發吐血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麻黃湯來發散病邪,後世的人們常用加味參蘇飲來代替,這個方法非常穩妥。如果病邪進入身體內部,積累形成熱氣,導致吐血的,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來清熱。如果大便乾燥,熱邪向上沖擊的,可以用生地四物湯加上大黃來通便,這就像從鍋底抽掉柴火,火氣立刻就會平息,鍋中的水也就沒有沸騰的風險了。千萬要避免隨意使用滋補藥物,以免讓病邪有機會繼續存在,導致病情持續,反而可能成為致命的病症。
還有一種情況是過度的熱氣導致陰血動搖,具體的判斷和處理方式會在後面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