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二 (13)
卷二 (13)
1. 兩感
兩感者,表裡雙傳也,一日太陽與少陰同病,二日陽明與太陰同病,三日少陽與厥陰同病,如在太陽,則發熱頭痛;在少陰,則咽乾口燥;在陽明,則目痛鼻乾;在太陰,則腹滿自利;在少陽,則耳聾脅痛;在厥陰,則煩滿囊縮。表裡並傳,為禍最速,此論傳經之兩感也。又如仲景所謂少陰證反發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者,此論直中之兩感也。
白話文:
「兩感」指表裡同時發病。有以下三種情況:
- 太陽病同時伴有少陰病,症狀為發熱頭痛。
- 陽明病同時伴有太陰病,症狀為眼睛疼痛、鼻子乾燥。
- 少陽病同時伴有厥陰病,症狀為耳朵發聾、脅痛。
如果發生在太陽經,症狀為發熱頭痛;少陰經,症狀為咽喉乾燥、口燥;陽明經,症狀為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太陰經,症狀為腹脹自利;少陽經,症狀為耳聾脅痛;厥陰經,症狀為煩躁不安、囊縮(陰囊收縮)。
表裡同時發病,病勢發展迅速,稱為「傳經兩感」。另有一種情況,如同仲景所說的「少陰證反發熱」,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這種情況屬於「直中兩感」。
傳經兩感,以解表為主而清裡佐之;直中兩感以溫中為主而發表次之。此治兩感之大法也。或問曰:太陽初得病,尚未傳經,何以即有少陰熱證也?答曰:此溫熱之候多有之,本有積熱在內,而外為風寒鼓之,故表裡並見,陰陽雙傳也,其病至暴,倘治失其宜,去生遠矣。
白話文:
當疾病傳至其他經絡時,治療以祛散表邪為主,同時清熱通便為輔;而當疾病直接影響中焦時,治療以溫中散寒為主,祛散表邪為次。這是治療兩感病的總體方針。
有人問:太陽經剛發病時,疾病尚未傳至其他經絡,為什麼會出現少陰熱證?
回答:
這是溫熱病常見的現象,因為體內原本就有熱邪積聚,而風邪寒氣從外在激發了這些熱邪,所以表裡症狀同時出現,陰陽兩經同時受傳。這種病發作突然,如果治療不當,就有生命危險。
2. 傷寒兼症
傷寒兼症者,非傳經六經之正病,亦非直中三陰之正病,而實為傷寒所恆有之症,故皆以兼症名之。其間有見於手經者,有因誤治而變症者,有病中調攝失宜而變症者,有病氣相傳染而變症者,臨症之工,按法取之,曲盡其情,則傷寒無餘蘊矣。
白話文:
傷寒併發症不是正經傳變的正病,也不是直中三陰的正病,而是傷寒病中經常伴隨出現的症狀,因此統稱為併發症。其中有表現在手經上的併發症,有因為誤治而轉變的併發症,有因為病中調養不當而轉變的併發症,有因為病氣互相傳染而轉變的併發症。臨牀上醫生根據辨證方法來判斷這些併發症,完全掌握其特點,那麼傷寒病就不會留下餘症了。
3. 咳嗽
咳嗽者,肺寒也。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是也。肺主皮毛,寒邪侵於皮毛,連及於肺,故令人咳。宜用止嗽散,加荊芥、防風、紫蘇子主之。或問曰:少陽證與直中證,水氣證,皆令咳嗽,何也?答曰:少陽證兼咳嗽者,以其肺有寒也,仲景用小柴胡去參、棗加乾薑者,所以溫肺散寒也。直中證兼咳嗽者,亦寒氣上束於肺也,但溫其中而咳自止。
白話文:
咳嗽是由於肺部受寒所致。古代醫書記載:感受寒氣或飲用冷飲會損傷肺部。肺主導皮毛,寒邪入侵皮毛,連累到肺,所以導致咳嗽。應當使用止咳散,加入荊芥、防風、紫蘇子來治療。
有人問:少陽病症和直中病症、水氣病症都會引起咳嗽,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少陽病症合併咳嗽,是因為肺部受寒。張仲景使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和棗,加入乾薑,其目的就是溫肺散寒。直中病症合併咳嗽,也是寒氣上沖肺部所致。只要溫煦中焦,咳嗽自然就能止住。
水氣證兼咳嗽者,以寒水上射於肺也,宜分表裡水氣治之:表有水氣而發熱,用小青龍湯發散以行水;里有水氣而下利,則用本方去麻黃,加蕘花,以攻之;輕則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以疏之,俾水飲流通,而咳自止矣。以上三證,皆感寒水之氣而咳,故謂咳為肺寒也。又問曰:俗稱熱傷風咳嗽者,何也?答曰:熱傷風者,如冬溫之候、天應寒而反溫,自人受之,則為頭痛喉腫,咽乾咳嗽之屬,與正風寒之咳稍異。又或其人素有鬱熱,而外為風寒束之,熱在內而寒在外,諺云寒包火是也。
白話文:
如果有水氣鬱積,並且伴有咳嗽的症狀,這是寒水上行至肺部的緣故,需要分清表裡兩方面的水氣來治療:
- 表有水氣導致發熱的,使用小青龍湯來發散水氣。
- 裏有水氣而出現腹瀉的,則使用本方去掉麻黃,加入蕘花,以攻逐水氣。
- 症狀較輕的,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疏導水氣,讓水飲順利流通,咳嗽自然就能止住。
以上三種情況,都是受寒水之氣而導致咳嗽,所以稱之為肺寒所致的咳嗽。
又有人問:俗稱「熱傷風咳嗽」的是什麼?
回答:熱傷風是指在冬天溫暖的時候,天氣本該寒冷卻反常溫暖,人在這種情況下受了寒,就會出現頭痛、喉嚨腫痛、咽喉乾燥、咳嗽等症狀,與正風寒咳嗽略有不同。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個人本身就有鬱熱的體質,而外在又受到風寒的束縛,熱在內而寒在外,民間俗語說「寒包火」就是這種情況。
又問曰:咳嗽有不兼風寒,而專屬火者,何也?答曰:此雜證嗽也。或夏令暑熱之火,或飲食辛辣之火,或脾肺氣虛之火,或龍雷儧上之火,皆令咳嗽,各有兼證,與傷寒鼻塞聲重,頭痛發熱惡寒之狀,自是不同,並與熱傷風之咳迥別,宜於本門求之,不得與傷寒同日語矣。
白話文:
有人又問:咳嗽中有的不伴隨風寒,而是專屬於火熱之邪,這是為什麼?
回答說:這種情況屬於雜證咳嗽。可能是夏季暑熱造成的火邪,也可能是飲食辛辣造成的火邪,或是脾肺氣虛造成的虛火,或是龍雷火(一種熱邪)上炎造成的火邪,這些都能引發咳嗽,各有不同的伴隨症狀。與傷寒鼻塞聲重、頭痛發熱惡寒的症狀不同,也與熱傷風的咳嗽完全不同。應該在雜證咳嗽這一類別中尋找原因,不能與傷寒混為一談。
4. 止嗽散
桔梗(一錢五分),甘草(五分,炙),白前(一錢五分),橘紅(一錢),百部(一錢五分),紫菀(一錢五分)
白話文:
桔梗(7.5 克),炙甘草(2.5 克),白前(7.5 克),橘紅(5 克),百部(7.5 克),紫菀(7.5 克)
水煎服。風寒初起,加防風、荊芥、紫蘇子。
白話文:
以水煎服。如果出現風寒初期症狀,可以加入防風、荊芥、紫蘇子。
5.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薑汁炒,三錢),茯苓(三錢),甘草(炙,一錢),生薑(三片)
水煎服。
白話文:
半夏(用薑汁炒過,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炙烤過的,一錢) 生薑(三片)
6. 咽痛
咽痛有表裡寒熱之分,不可不辨也。風寒在表而兼咽痛者,此風火聚於肺也,宜用甘桔湯,加荊芥、防風、薄荷、牛蒡之類以散之。少陰里證兼咽痛者,以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也,宜分寒熱治之。凡傳經少陰,口燥舌乾而痛者,熱也,甘桔湯主之,甚至加黃連、元參、牛蒡之屬。
白話文:
咽喉疼痛可以分為表寒、表熱、裡寒、裡熱,必須要分清才能對症治療。
表寒兼咽痛 :是由於風寒侵襲表層,同時導致咽喉疼痛。這是肺部風火聚集造成的,應使用甘桔湯,並加入荊芥、防風、薄荷、牛蒡等藥物以驅散風寒。
少陰裡證兼咽痛 :是由於少陰經絡經過喉嚨,挾持舌根引發的。應根據寒熱情況不同進行治療。
- 裡熱證:傳經少陰,出現口乾舌燥而疼痛的症狀,這是熱證,宜使用甘桔湯治療。可視情況加入黃連、元參、牛蒡等清熱藥物。
凡咽痛,以蒡子為主。直中少陰,腎氣虛寒,逼其無根失守之火,浮游於上,以致咽痛,必兼下利清穀,手足厥冷諸症,但溫其中而痛自止,姜附湯加桔梗主之。夫同一少陰咽痛,而寒熱之別相隔千里,不可不察。復有陰毒、陽毒咽痛者,治如少陰證。更有發汗過多,遂至汗多亡陽,內損津液,而成咽痛者,宜用參、耆、歸、術,調補元氣,收斂汗液而痛自除。凡咽痛,通用甘桔湯,在表者,加散藥,在裡者,分別寒熱而加入溫涼之劑。
仲景立法精粹,學者宜致思焉。
甘桔湯,(見前少陰證。)
白話文:
凡是嗓子疼痛,以牛蒡子為主要藥材。牛蒡子直接作用於少陰經,腎氣虛寒時,會迫使腎中虛火失守,浮游到上焦,導致嗓子疼痛,同時會伴有腹瀉、手足厥冷等症狀。只需溫暖腎中,疼痛就會消失。可用姜附湯加桔梗治療。
同樣的少陰咽痛,寒熱之別相差很大,不可不加以分辨。還有陰毒、陽毒導致的咽痛,治療方法和少陰證相同。
若因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耗損,內傷津液,而引起咽痛,宜用人參、黃耆、歸芪、白朮等藥材,調補元氣,收斂汗液,疼痛自然會消除。
一般咽痛,都可用甘桔湯治療。表證的,可加解表藥;裡證的,則根據寒熱不同,加入溫補或清涼藥物。
7. 傷寒吐血
傷寒吐血者,熱迫血而上行也。然有表裡之殊,如當汗失汗,以致邪蘊於經而吐血者,用麻黃湯散之,後人以加味參蘇飲代之,其法至穩。若邪氣入里,醞釀成熱,以致吐血者,宜用犀角地黃湯清之。若大便閉結,熱邪上攻者,生地四物湯加大黃下之,釜底抽薪,則火氣頓平,而釜中之水,無騰沸之患矣。切忌尋常滋補藥,姑息容奸,使邪氣流連,反成敗症。
更有以熱濟熱而為動陰血者,詳辨於後。
白話文:
當發生傷寒吐血時,是因體內熱能逼迫血液上沖。但也有內外之分:
表熱導致吐血 如果因出汗過少導致邪氣鬱積於經絡而吐血,可以使用麻黃湯發散。後人常使用加味參蘇飲替代,方法十分穩妥。
裡熱導致吐血 如果邪氣侵入身體內部,醞釀化熱導致吐血,則宜使用犀角地黃湯清熱。
大便不通導致吐血 如果大便不通結,熱邪上攻而吐血,則宜使用生地四物湯加瀉火之大黃,將「火氣」清除。這樣一來,體內「火氣」頓時平息,而體內「熱氣」也不會向上衝導致吐血。
切忌誤用滋補藥 切忌使用一般的滋補藥物,以免姑息養奸,使邪氣滯留,反而導致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