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二 (14)
卷二 (14)
1. 犀角地黃湯
犀角(鎊,一錢五分),生地黃(四錢),牡丹皮,麥冬,白芍(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白話文:
犀牛角(研成粉末,1.5錢),生地黃(4錢),牡丹皮、麥冬、白芍(各1.5錢)
2. 衄
衄者,鼻中出血也。寒氣初客於經,則血凝滯而不行,何得有衄?今見衄者,是寒邪將散,榮血周流,病當解也。古人謂血為紅汗是也。然衄症亦有表裡之殊,寒邪在經,頭痛發熱而衄者,表也,宜微汗之,加味香蘇散主之。若邪氣入里,燥渴煩心而成衄者,宜急清之,犀角地黃湯主之。
白話文:
鼻子出血的現象稱為「衄」。寒氣初發時,經絡中的血液凝滯不流,怎麼會有鼻子出血的情況?現在所見到的鼻子出血,是因為寒邪將要散去,健康的血氣重新運轉,病症即將痊癒。古人把血液稱為「紅汗」,這個說法是對的。
然而,鼻子出血的症狀也有表裡之分。寒邪在經絡中,出現頭痛、發熱以及流鼻血的症狀,這是表證,可以使用香蘇散加味來微發汗治療。如果邪氣深入到體內,出現口渴、心煩並導致流鼻血的症狀,則需急著清熱,使用犀角地黃湯治療。
或問曰:動陰血與鼻衄,何以別之?答曰:動陰血者,乃傳經里證,熱極而反發厥,醫家誤認為寒,投以乾薑、附子,以火濟火,迫血妄行,或從耳、目、口、鼻湧出,名曰動陰血,又謂下厥上竭,為難治。與鼻衄症,天淵相隔矣。
白話文:
有人問:陰血流動和鼻血,如何區分?
回答:陰血流動是傳經的內臟疾病,熱到極點反而引起手腳冰冷。醫生誤以為是寒症,就用乾薑、附子等熱性藥物治療,結果火上加油,逼迫血液亂流,從耳、目、口、鼻等部位湧出,稱為動陰血,也稱下厥上竭,難以治療。這和鼻血問題是天差地別的。
3. 便膿血
便膿血者,熱迫血而下行也,此傳經熱邪所致也,法當清之。若瘀血凝聚,少腹痛,拒按,小便自利者,下之。然亦有陰寒為病,下利膿血者,此下焦虛寒,腸胃不固,譬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非溫劑不化,附子理中湯加歸、芍主之。斯二者,一為血熱,一為血寒,臨證時不可不辨。
白話文:
排出膿血,是因為熱氣壓迫血液往下流動所致。這是因熱邪傳經導致的,應當用清熱的方法治療。
若瘀血凝聚,小腹疼痛,按壓後感到疼痛,小便卻自利,此時應採用下法治療。
但也有因陰寒為病,排出膿血的情況。這是因為下焦虛寒,腸胃功能不強健所致。就像天氣寒冷地面結冰,非用溫熱的藥物化解不可。此時應使用附子理中湯,再加當歸、芍藥來治療。
這兩種情況,一是血熱,一是血寒,看診時必須分辨清楚。
4. 蓄血
蓄血者,瘀血蓄於下焦也。仲景云:太陽證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此表證甫除,瘀積始聚,為蓄血之輕者,故用前方。若表邪已盡,裡熱既深,乃蓄血之重者,則用抵當湯攻之。
白話文:
蓄血:瘀血積聚在下焦(骨盆腔)。
仲景說:傷寒太陽證沒有解除,熱氣積結在膀胱,人就會發狂,如果出血,病情就會好轉。如果病情沒有改善,表示外邪沒有完全清除,還不能攻裡,應先治療外邪。外邪解除後,只出現小腹急結的情況,纔可以用攻裡的方法治療,可以用「桃核承氣湯」。
這是表證剛剛消除,瘀血開始聚集,屬於蓄血的較輕情況,所以使用上述的藥方。如果表邪已經完全清除,裡熱已經很嚴重,屬於蓄血的較重情況,就需要使用「抵當湯」來攻裡。
但蓄血證與溺澀、燥糞證,相似而不同,宜分別施治。凡傷寒少腹脹滿,按之不痛,小便不利者,為溺澀也。若按之繞臍硬痛,小便短澀,大便不通者,此有燥屎也。若按之少腹硬痛,小便自利,或大便黑色,喜忘,如狂者,為蓄血也。此辨證之大法也。
白話文:
但是蓄血的徵狀和溺澀、燥糞的徵狀雖然相似,卻不相同,需要分別治療。凡是傷寒時,小腹脹滿,按壓不覺得疼痛,小便不通暢的,就叫做溺澀。如果按壓時,繞著肚臍疼痛,小便短少不通暢,大便不通暢的,就是有燥屎。如果按壓小腹疼痛,小便自然通暢,或者大便呈黑色,喜歡忘事,像發狂一樣的,就是蓄血。這辨證的大方向就是這樣。
5. 桃核承氣湯
桃仁(十個),大黃(二錢五分),芒硝(一錢五分),甘草(一錢),桂枝(五分)
水煎服。
白話文:
桃仁(10顆) 大黃(2.5錢) 芒硝(1.5錢) 甘草(1錢) 桂枝(0.5錢)
6. 抵當湯
水蛭,虻蟲(去翅,各十枚),桃仁(十枚),大黃(五錢)
水煎服。
白話文:
水蛭、虻蟲(去除翅膀,各 10 隻)、桃仁(10 顆)、大黃(5 錢)
7. 動陰血
傷寒傳經熱症,漸至手足厥冷,是為熱極而反見厥,所謂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是也,醫者不識,誤投熱藥,以火濟火,迫血妄行,其血或從耳目,或從目鼻,一擁而出,名曰動陰血,又名下厥上竭,為難治。大抵傷寒初起,即發厥者、寒厥也;初起發熱燥渴,漸次而厥者,熱厥也。
白話文:
當傷寒傳遍全身,逐漸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時,這是熱邪過盛而反見厥冷,也就是所說的「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如果醫生不知情,誤用溫熱藥物,就如同火上加油,會迫使血液亂流。這時血液可能會從耳朵、眼睛,或從眼睛、鼻子等部位噴湧而出,稱之為「動陰血」,又名「下厥上竭」,是很難治療的。
一般來說,傷寒初期發作時就出現厥冷的,稱為寒厥;初期發熱、口乾舌燥,逐漸出現厥冷的,稱為熱厥。
寒厥者,必下利清穀,口鼻氣冷,口舌常潤,脈沉遲。熱厥者,必便閉譫語,或下利腸垢,口渴唇焦,或舌黑而燥,脈滑數。寒熱之際,朗然明白,則無動陰血之禍矣。
白話文:
患有寒厥的人,一定會腹瀉並且排泄乾淨的食物殘渣,口鼻呼吸會覺得寒冷,嘴巴和舌頭經常濕潤,脈搏沉細而緩慢。患有熱厥的人,一定會便祕和胡言亂語,或者腹瀉排出腸道污物,口渴,嘴脣乾裂,或者舌頭發黑而且乾燥,脈搏滑數。在寒熱交替的時刻,神智清醒,就不會出現陰血受損的禍害了。
8. 鼻鼾鼻鳴
鼻鼾者,鼻中發聲,如鼾睡也,此為風熱壅閉。鼻鳴者,鼻氣不清,言響如從甕中出也,多屬風寒壅塞,須按兼症治之。
白話文:
打呼嚕:鼻子裡發出聲響,像打鼾一樣,這是因為風邪熱氣壅塞造成的。 鼻塞流涕:鼻子不通暢,聲音像從甕裡發出來一樣,多是風寒壅塞引起的,需要根據具體症狀治療。
9. 不能言及語言難出
不能言及語言難出者,有表裡之分。其一、太陽證,發汗已,身猶灼熱者,名曰風溫。其脈尺寸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語言難出,此表邪蘊其內熱也。治用葳蕤湯,去麻黃,加秦艽主之。其一、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言,古方治以苦酒湯。然苦酒湯,恐傳寫之訛,宜用甘桔湯,加蒡子、薄荷、元參、白前之屬,以清之。
白話文:
不能說話,到說不出來的那種程度,可以分為表證和裡證。
一、太陽證,發汗後,身體仍然灼熱的,稱為風溫。其脈象浮於寸、尺脈,自汗,身體沉重,多睡眠打鼾,說話困難,這是表邪積聚體內化熱所致。治療使用葳蕤湯,去麻黃,加秦艽為主。
二、少陰病,咽喉部受損,生瘡,不能說話,古方用苦酒湯治療。但苦酒湯可能是傳抄中的訛誤,應該使用甘桔湯,加蒡子、薄荷、元參、白前等,清熱解毒。
復有風寒客於肺中,聲啞不能言者,當用半夏、生薑、荊、防等辛溫以散之。更有中寒之證,口鼻氣冷,口噤難言者,當用溫熱之劑。大抵唇焦齒燥,舌乾口渴者,熱也;唇清口和,口鼻氣冷者,寒也。傷寒辨證,莫先於此,學者宜致思焉。
白話文:
如果風寒侵襲肺部,導致聲音嘶啞無法言語,應使用半夏、生薑、荊芥、防風等辛溫藥材來祛散風寒。此外,還有因中寒導致的癥狀,如口鼻氣息冰冷,嘴巴緊閉難以說話,應使用溫熱的藥材。一般來說,嘴脣乾燥、牙齒感到乾燥、舌頭乾燥、口渴,則表示有熱證;嘴脣顏色正常、口氣平和、口鼻氣息冰冷,則表示有寒證。在辨別傷寒時,這是一項最優先的重點,各位學者應該仔細思考。
10. 葳蕤湯
葳蕤,石膏,乾葛(各一錢),白薇,羌活,杏仁,甘草,川芎(各六分),防風(七分,用此以代麻黃為穩當),青木香(五分)
水煎服。
白話文:
葳蕤、石膏、乾葛(各1錢)
白薇、羌活、杏仁、甘草、川芎(各6分)
防風(7分,可用於代替麻黃以確保安全)
青木香(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