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溫瘧

傷寒邪熱未除,復感風邪,變為溫瘧。溫瘧之狀,寒熱依時而作,大抵熱多寒少,或先熱後寒,每致神昏譫語,與時行正瘧不同。治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黃連、知母、貝母以清之。然溫瘧寒熱以時,又與少陽病寒熱往來無定時者,自是不同。

白話文:

當傷寒的邪氣和熱氣還沒完全消除時,又受到風寒的侵襲,就會轉變為溫瘧。溫瘧的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通常熱的症狀較明顯,寒症較少。有時先出現發熱,後出現寒戰,常導致神志不清和胡言亂語,與普通的時行瘧疾不同。治療時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入黃連、知母、貝母等藥材來清熱。但是,溫瘧的寒熱發作是有規律的,這與少陽病的寒熱往來不定的情況不同。

2. 身重難轉側

身重大都屬寒,然亦有熱者。經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此表寒也。經曰:少陰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治以真武湯,此裡寒也。經曰:發汗已,身猶灼熱,名曰風溫,其證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鼾,治以葳蕤湯,此表寒束其裡熱也。

白話文:

身體沉重大多屬於寒證,但也有一些是熱證。

  • **《傷寒論》說:**風濕相搏,關節疼痛,不能自行轉身側臥,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虛浮且澀,這是外寒。
  • **《傷寒論》說:**少陰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腹瀉,用真武湯治療,這是裡寒。
  • **《傷寒論》說:**發汗後,身體仍然發熱,稱為風溫,其症狀是脈象浮,出汗,身體沉重,嗜睡,鼻子鼾聲大作,用葳蕤湯治療,這是外寒束縛住體內的熱。

經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出,白虎湯主之,此表裡皆熱也。又陰陽易病,身重,少氣,少腹裡急,氣上衝胸,眼中生花,宜用附子理中湯主之,此裡虛且寒也。

真武湯,(見筋惕肉瞤)。

白話文:

經書上說:如果三陽經同時發病,會出現腹脹、身體沉重、嘴脣麻木、臉色暗沉、說胡話、遺尿、自發流汗等症狀,這時應該用白虎湯治療,因為這是表裡皆熱的證狀。又有一種陰陽錯亂的疾病,會出現身體沉重、氣短、下腹部急迫、氣往上衝到胸部、眼睛出現花斑等症狀,這時應該用附子理中湯治療,因為這是內虛且寒的證狀。

3. 發黃

濕熱俱盛,則發身黃,傷寒至於發黃,為病亦甚矣。熱而兼濕,如盦曲相似,日久則變為黃也。然不特濕熱發黃,而寒濕亦令人發黃。但寒濕之黃,身如熏黃,色暗而不明;濕熱之黃,黃如橘色,出染著衣,正黃如柏也。又如瘀血發黃,亦濕熱所致,瘀血與積熱熏蒸,故見黃色也,去瘀生新,而黃自退矣。

白話文:

濕氣和熱氣都過盛,就會導致身體發黃。傷寒到了發黃的程度,病情也就非常嚴重了。有熱又有濕,就像發黴的米一樣,時間久了就會變黃。不過,不只是濕熱會導致發黃,寒濕也會使人發黃。但是,寒濕造成的發黃,身體就像被燻黃了一樣,顏色暗沉不鮮明;濕熱造成的發黃,黃得像橘子一樣,還會染黃衣服,這種正黃色就像柏樹的顏色。此外,瘀血也可能導致發黃,同樣是濕熱造成的。瘀血和體內積累的熱氣互相燻蒸,所以就會出現黃色。只要去除瘀血,生長出新的組織,黃色自然就會退去。

4. 梔子柏皮湯

傷寒發熱,頭汗出,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鬱熱在裡,必發黃。宜此湯主之。

白話文:

傷風發熱,頭上出汗,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水的人,這是因爲體內的熱氣鬱積,必定會引發黃疸。適合用這種湯藥來治療。

梔子(三錢),甘草(炙,一錢),黃柏(二錢)

水煎服。

白話文:

梔子(15克),炙甘草(6克),黃柏(10克)

5. 茵陳蒿湯

身黃如橘子色,腹滿,便閉者,可下。

茵陳(三錢),梔子(二錢),大黃(二錢)

水煎服。小便當如皂角汁,一宿而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白話文:

身體發黃像橘子的顏色,腹部脹滿,便祕的,可以使用瀉下法。

茵陳三錢,梔子二錢,大黃二錢

用水煎煮服用。小便會像皁角汁一樣,一夜之後腹部脹滿會減輕,黃疸會從小便排出。

6. 茵陳五苓散

陰黃之症,身冷,脈沉細,乃太陰經中寒濕,身如熏黃,不若陽黃之明如橘子色也。當問其小便利與不利,小便不利,宜本方;小便自利,茵陳朮附湯主之。

白話文:

陰黃症狀:身體發冷,脈搏緩弱細小,這是太陰經受寒濕導致。身體顏色呈現燻黃,與陽黃的橘子色不同。需要詢問患者小便的利與不利。小便不利,宜用本方;小便自利,可用茵陳朮附湯治療。

茵陳,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各七分),薄桂(五分)

水煎服。

白話文:

茵陳、白朮、茯苓(各15克) 豬苓、澤瀉(各7克) 薄桂(5克)

7. 茵陳朮附湯

茵陳(一錢),白朮(二錢),附子(五分),乾薑(五分),甘草(炙,一錢),肉桂(去皮,三分)

水煎服。

白話文:

茵陳(3克),白朮(6克),附子(1.5克),乾薑(1.5克),炙甘草(3克),肉桂(去皮,0.9克)

8.

痙者,項背強,頭動搖,口噤,背反張是也。此太陽傷風,復感寒濕所致。其有汗惡風為柔痙;無汗惡寒為剛痙,加減小續命湯主之。然痙病有三陽經絡之殊,有胃腑實熱所致,有三陰中寒所發,有內傷氣血虛弱而發,不可不辨。假如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痙也。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抅,陽明痙也。

白話文:

痙攣

痙攣是指脖子和後背僵硬、頭部晃動、無法開口、後背反弓的症狀。這是由太陽經受風寒,再次受到寒濕之邪所導致的。

有汗怕風的是「柔痙」無汗怕冷的是「剛痙」 ,可以加減調理的小續命湯來治療。

但是痙攣有陽經絡的不同,也有胃腑實熱引起的,也有三陰中寒引起的,還有內傷氣血虛弱而發作的,必須要辨別清楚。

例如:頭部搖動、無法開口、後背反弓,是太陽經痙攣。頭部低垂向下看,手足抽筋,肘部和膝蓋彎曲相壓,是陽明經痙攣。

若眼目斜視,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痙也。又如口噤胸滿,臥不著席,腳攣急,大便閉結不通,必齘齒,此陽明胃腑實熱所致,宜用三一承氣湯下之。又如發熱,脈沉細,手足厥冷,冷汗自出者,為陰痙,風寒中於臟也,附子理中湯加防風、肉桂主之。然也有內傷發痙者,病人肝血不足,血燥生風,目斜手搐,逍遙散加人參、桑寄生主之。

白話文:

如果眼睛斜視,手腳抽搐,這是少陽經痙攣。另外,如果嘴巴緊閉,胸口發悶,躺不下,腳抽筋,大便不通,一定會咬牙切齒,這是陽明胃腑熱盛所致,可用三一承氣湯治療。再如發燒,脈搏細弱,手腳冰冷,冷汗直流,這是陰痙,是由於風寒侵入臟腑引起的,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加防風、肉桂治療。但是,也有因內傷而發痙的,這是因為肝血不足,血燥生風,所以出現了眼睛斜視和手腳抽搐,可以用逍遙散加人參、桑寄生治療。

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也。若脾虛木旺,反傷脾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芍藥、木香、鉤藤之屬。脾氣鬱結,用加味歸脾湯。若大病後,或產後,氣血大虛,用十全大補湯加鉤藤、桑寄生,如不應,急加附子。此治痙病之大法也。

白話文:

經典中說:各種頭暈目眩的症狀,都與肝臟有關。如果脾氣虛弱,肝氣反而旺盛,就會損傷脾土,需要使用五味異功散,並添加柴胡、芍藥、木香和鉤藤等藥材。脾氣鬱結,需要使用加減歸脾湯。如果大病或生產後,氣血大虛,需要使用十全大補湯,添加鉤藤和桑寄生。如果症狀沒有改善,需要緊急添加附子。這些方法是治療抽搐症的總原則。

9. 加減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芍藥,甘草,川芎,杏仁,防己(各一錢),肉桂(五分),防風(一錢五分),附子(三分)

水煎服。

白話文:

  • 麻黃(去除節部),1 錢
  • 人參,1 錢
  • 黃芩,1 錢
  • 芍藥,1 錢
  • 甘草,1 錢
  • 川芎,1 錢
  • 杏仁,1 錢
  • 防己,1 錢
  • 肉桂,5 分
  • 防風,1 錢 5 分
  • 附子,3 分

此症若兼陽明,須加葛根、升麻。此症若兼少陽,另用小柴胡加桂枝、鉤藤。

白話文:

如果這個病還合併陽明經的症狀,需要加入葛根、升麻。如果這個病還合併少陽經的症狀,則另外使用小柴胡湯,並加上桂枝、鉤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