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不得眠

問曰:不得眠,何以是陽明腑證?答曰:不得眠,陰陽皆有之,其狂亂不得眠者,陽明胃熱故也。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胃受熱邪,故不和,不和故不眠也。若初時目痛、鼻乾、不得眠者,陽明經病也,葛根湯主之。若蒸熱自汗,燥渴脈洪,不得眠者,陽明經腑同病,散漫之熱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問題:**為什麼無法入睡屬於陽明腑證?

回答: 失眠可能是由於陰陽失調造成的。狂躁導致失眠是由於陽明胃熱引起的。經文說:「胃不和,則臥不安。」胃受到熱邪侵擾,就會失調,失調就會失眠。

如果最初出現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 則屬於陽明經病,治療方法是用葛根湯。

如果出現溫熱自汗、口乾舌燥、脈搏洪大、失眠, 則屬於陽明經腑同病,是熱邪散漫,治療方法是用白虎加人參湯。

若潮熱自汗,便閉譫語,不得眠者,陽明腑病,結聚之熱也,調胃承氣湯下之。若傷寒邪氣已解,或因食復,遂至煩悶、乾嘔、口燥、呻吟、不得眠者,以保和湯加芩、連主之。又問曰:不眠固屬熱證,有投寒藥轉甚者,何也?答曰:因汗下重亡津液,心蘊虛煩,致不得眠,宜用酸棗仁湯,或真武湯主之。不眠似屬尋常,若少陰脈沉細,自利、厥逆、煩躁不得眠者,為難治也。

白話文:

如果潮熱出汗,大便祕結,胡言亂語,無法入睡,這是陽明腑熱結造成的,可用調胃承氣湯通便瀉火。

如果傷寒邪氣已經解除,但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發熱煩悶、乾嘔、口乾、呻吟、失眠,可以用保和湯加黃連、黃芩治療。

又有人問:失眠通常是熱證,但服了寒藥後反而加重的,是什麼原因?

回答:這是因為出汗和瀉下後津液損失嚴重,心陰虛火旺,導致失眠,應使用酸棗仁湯或真武湯治療。

失眠看似尋常,但如果少陰脈搏沉細,腹瀉、四肢冰冷,煩躁失眠,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

2. 燥渴

問曰:燥渴何以屬陽明腑證?答曰:寒邪在表,則不渴;邪氣傳裡,化而為熱,則渴。太陽證有口渴者,膀胱腑病也,其渴微。陽明經病,但漱水爾,不為渴也,入腑則大渴矣。少陽證,但口苦,亦無渴,其有渴者,將轉入陽明也。仲景云服柴胡湯已,而渴者,屬陽明也。三陰皆有渴,因其連於胃腑,故渴也。是知燥渴的屬陽明證。余詳辨厥陰證消渴條下。

白話文:

問:為什麼燥渴屬於陽明腑證?

答: 寒邪在身體表面時,不會產生口渴;邪氣深入體內,化為熱,就會感到口渴。太陽經證出現口渴,是膀胱腑有病,口渴程度較輕。陽明經病,口渴但只會漱口,不會感到口渴;但如果邪氣進入陽明腑,就會產生嚴重口渴。少陽經證,只會口苦,也不會口渴;如果有口渴,則預示著邪氣將轉入陽明經。仲景說,服用柴胡湯後出現口渴,屬於陽明證。三陰經證也會有口渴,這是因為三陰經與胃腑相連,所以會有口渴。由此可知,燥渴屬於陽明證。關於厥陰證的消渴,我已在其他條目中詳細辨別。

3. 自汗

問曰:自汗何以是陽明腑病?答曰:傷寒在表,則腠理致密而無汗;入腑,則熱氣發越,而汗自出矣。今無汗忽變為有汗者,乃熱邪入腑,熏蒸如鼎沸然,故令汗出也。又問曰:自汗有用桂枝,乃桂枝加附子湯者,何也?答曰:自汗用桂枝者,太陽傷風症也;用桂枝加附子湯者,因發汗太多,遂漏不止,惡風寒而為表虛也。若陽明腑病,燥渴譫語,孰敢用桂枝者?仲景於桂枝加附子條下,注曰不嘔不渴。

白話文:

**問題:**為什麼自汗是陽明腑的疾病?

回答: 傷寒在體表時,皮膚會緊密閉塞而不出汗;進入內臟時,熱氣會發散出來,自然就會出汗。現在沒有出汗,突然變成有出汗,說明熱邪已經進入內臟,就像鼎沸一樣蒸發,所以導致出汗。

問題: 自汗可以用桂枝治療,為什麼要用桂枝加附子湯?

回答: 自汗用桂枝治療,是因為這是太陽傷風症的症狀;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是因為出汗太多,漏不止,怕受風寒而導致體表虛弱。如果是陽明腑的疾病,有口渴、說胡話的症狀,誰敢用桂枝呢?張仲景在桂枝加附子湯條目下注明:不嘔吐、不口渴。

可見陽明燥渴,則無用桂枝之理矣。大抵頭痛發熱悉具者,傷風自汗也;因發汗遂漏不止者,陽虛自汗也;煩躁口渴,能消水,不惡風寒而反惡熱者,陽明腑病自汗也。又問曰:直中證,亦自汗,何也?答曰:直中證,冷汗自出,脈沉遲,手足厥冷,乃真陽衰微之象,與陽明胃熱自汗,熏蒸騰沸之狀,天淵相隔矣。又問曰:中暑自汗,亦口渴,何以別之?答曰:中暑自汗,口雖渴,脈必弦細芤遲也。

白話文:

從這些症狀可以看出是陽明胃熱的燥渴,所以不能使用桂枝。

一般來說,頭痛發熱一起出現的是受風邪後出汗;出汗後不能停止的是陽氣不足而出汗;煩躁口渴,能喝很多水,不畏懼風寒而怕熱的是陽明腑有疾病而出汗。

有人又問:直中證(即中風)也有出汗,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直中證是冷汗自出,脈搏微弱緩慢,手足冰冷,這是真陽衰弱的表現,與陽明胃熱出汗、蒸騰沸騰的狀態完全不同。

有人又問:中暑出汗也有口渴,怎麼區分呢?

回答:中暑出汗,雖然口渴,但脈搏一定是細弱無力、緩慢的。

經云:脈盛身熱,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實者、人參白虎湯,虛者、十味香薷飲主之。

白話文:

經典中說:脈搏強勁、身體發熱,是由於傷寒導致的;脈搏虛弱、身體發熱,是由於傷暑導致的。脈象實症的人,使用人參白虎湯治療;脈象虛症的人,使用十味香薷飲治療。

4. 手足心腋下有汗

問曰:手足心腋下有汗,何以是陽明腑病?答曰:胃主四肢,為津液之主,今熱聚於胃,致令出汗,乃津液之旁流也。經云:手足濈然汗出,大便難而譫語,宜下之。又問曰:陽明中寒,不能食,亦令手足汗出者,何也?答曰:此胃中虛冷所致,與傳經熱證,便難譫語者,自是不同。

白話文:

**問題:**手心、腳心、腋下出汗,為什麼是陽明腑病?

回答: 胃主管四肢,是津液的主人。現在熱氣聚集在胃中,導致出汗,也就是津液外溢。經書上說:手腳大量出汗,大便困難,胡言亂語,應該使用瀉下法治療。

再次詢問: 陽明中寒,吃不下東西,也會有手腳出汗的症狀,這是為什麼?

回答: 這是因為胃中虛寒所致,與熱傳經絡,導致大便困難、胡言亂語的證狀不同。

5. 便閉

問曰:便閉何以屬陽明腑證?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傷寒三陽、三陰之邪,皆得傳入,以作胃實不大便之證,法當下之。然經有八禁,詳例於前,不可不辨。

白話文:

**問題:**為什麼便祕屬於陽明腑病證?

回答: 陽明腑位於中州,是萬物歸藏之地,沒有地方可以再傳輸了。外感寒邪的三陽、三陰病邪,都可以傳入陽明腑,造成胃中實熱、不能大便的證狀。此時應使用瀉下法治療。

但是,經書上記載了八種禁止瀉下的情況,詳情見前文所述。在使用瀉下法之前,必須仔細辨別,不可盲目施用。

6. 轉矢氣

問曰:轉矢氣,何以屬陽明腑證?答曰:矢氣者,氣下泄也,病人內有燥糞,結而不通,則氣常下失。仲景云: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腹中轉矢氣者,方與大承氣湯;若不轉矢氣,慎未可再攻,是知轉矢氣,屬陽明腑也。

白話文:

問:轉矢氣,為什麼會歸屬於陽明腑證?

答:轉矢氣就是氣往下泄漏的意思。患者體內有乾燥的糞便,結成塊且無法排出,所以氣經常下陷失常。仲景說:在要服用大承氣湯之前,先服用小承氣湯,腹中轉矢氣的患者,再給予大承氣湯;如果不轉矢氣,就要謹慎,不要再攻下。所以可以知道,轉矢氣是屬於陽明腑的證候。

7. 論里中之裡

傷寒之邪,三陽為表,三陰為里,人皆知之,而里中之裡人所不知也。何謂里中之裡?陽明胃腑是也。三陽、三陰之邪,一入胃腑,則無復傳,故曰里中之裡也。或謂三陰經,臟也。陽明胃,腑也。豈有腑深於臟者乎?答曰:陽明居乎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猶之溪谷,為眾水之所趨也。夫以陽經與陰經較,則三陰為深;以陰經與胃腑較,則胃腑為尤深也。

白話文:

傷寒的病邪,三陽經在表,三陰經在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裡面的裡,一般人就不明白了。什麼是裡面的裡呢?陽明胃腑就是。三陽、三陰的病邪,一旦進入胃腑,就再也不會傳播了,所以說它是裡面的裡。有些人說三陰經是臟器,陽明胃是腑,怎麼會有腑比臟還深的呢?我來說明,陽明居於中焦,是萬物歸集的地方,沒有什麼可以再傳播了,就像溪流谷地是眾水匯集的地方一樣。如果把陽經和陰經相比較,那麼三陰經會比較深一些;如果把陰經和胃腑相比較,那麼胃腑會更深一些。

三陽、三陰之經,環繞乎胃腑,處處可入。有自太陽入腑者,有自本經入腑者,有自少陽入腑者,有自太陰入腑者,有自少陰入腑者,有自厥陰入腑者,一入胃腑則無復傳,故曰里中之裡也。治傷寒者,先明傳經、直中,即於傳經之中,辨明表裡,更於表裡之中,辨明裡中之裡,如此則觸目洞然,治療無不切中矣。

白話文:

三陽、三陰的經絡,在胃和腸道附近交會,在哪裡都可以進入。有的從太陽經進入內臟,有的從本經進入內臟,有的從少陽經進入內臟,有的從太陰經進入內臟,有的從少陰經進入內臟,有的從厥陰經進入內臟。一旦進入胃腸道,就不會再傳播了,所以這是「裡中之裡」。治療傷寒,首先要弄清楚邪氣是如何經由經絡傳播、進入內臟的。在經絡傳播中,辨別表證和裡證;在表證和裡證中,再辨別「裡中之裡」。這樣,就能一目瞭然,用藥治療也會非常對症。

8. 復論陽明本證用藥法

陽明有經、有腑。陽明經病,發熱頭痛,目痛鼻乾,唇焦漱水,宜解肌,葛根湯;陽明經病傳腑,蒸熱自汗,口渴飲冷,白虎加人參湯,此散漫之熱,可清而不可下;陽明腑病,熱邪悉入於裡,其證潮熱譫語,腹滿便閉,宜攻之,調胃承氣湯,此結聚之熱,徒清無益也。夫病當用承氣,而只用白虎,則結聚之熱不除;當用白虎而遽用承氣,則散漫之邪復聚而為結熱之證。

白話文:

陽明病證有熱經和熱腑之分。

熱經病證:發熱頭痛,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嘴脣乾裂口渴,宜解表散熱,用葛根湯。

熱經病傳腑:身熱自汗,口乾渴喜冷飲,宜清熱補氣,用白虎加人參湯。這種散漫的熱證,宜清熱而不宜攻下。

熱腑病證:熱邪全部進入腑內,表現為潮熱、神志不清、腹滿便閉,宜攻下通腑,用調胃承氣湯。這種結聚的熱證,單純清熱無法奏效。

如果應當用承氣湯攻下,卻只用白虎湯清熱,那麼結聚的熱證無法去除;如果應當用白虎湯清熱,卻倉促使用承氣湯攻下,那麼散漫的熱邪會再次聚集,形成結熱證。

石膏大黃,同一清劑,而舉用不當,尚關成敗,何況寒熱相反者乎?甚矣!司命之難也。

白話文:

中藥中的石膏和黃連,同是清熱解毒的良藥,但使用不當,也會影響治療效果,更何況是寒熱性質相反的藥物呢?可見,醫生治病的難度有多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