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六 (1)
卷六 (1)
1. 井口疽
(脅癰,肚癰,穿骨癰,魚口,臀癰)
生於心,名曰井口疽。生於脅,名曰脅癰。生於腹,名曰肚癰。生於手足腕,名曰穿骨疽。生於腿岔,名曰魚口。生於臀,名曰臀癰。施治並如前法。
白話文:
(腋下膿腫,腹部膿腫,骨髓炎,腿間膿腫,臀部膿腫)
若在心臟周圍長出的膿腫,我們稱之為「井口疽」。若是在腋下長出的膿腫,則稱為「脅癰」。若是腹部出現的膿腫,則被命名為「肚癰」。如果膿腫出現在手腳的關節處,這種情況我們稱為「穿骨癰」。生在大腿內側的膿腫,則叫作「魚口」。而在臀部長出的膿腫,我們則稱為「臀癰」。這些病狀的治療方式都是一樣的。
2. 護心散
患井口疽者,宜多用,他症亦宜用此。
遠志肉(去心甘草水泡炒,一兩五錢),綠豆粉(二兩),甘草(炒,五錢),明乳香(箬上炒,二兩),辰砂(研細水飛,二錢)
共為細末,每服三錢,開水下。
白話文:
[護心散]
如果你患有類似井口瘡的疾病,應該多多使用這個藥方,其他病症也適合使用。
藥方成分包含:遠志(去掉心部,用甘草水浸泡後炒製,用量為一兩五錢),綠豆粉(用量為二兩),甘草(炒製,用量為五錢),明乳香(在箬上炒製,用量為二兩),辰砂(研磨至極細,用水飛法處理,用量為二錢)。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
3. 九龍丹
治魚口便毒、騎馬癰、橫痃,初起未成膿者,宜此。
兒茶,血竭,乳香,沒藥,青木香,穿山甲(炒,各一兩)
上各等分,為末,歸尾三兩,紅花二兩,酒煎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熱酒送下。數服自消。
白話文:
[九龍丹]
用於治療魚口便毒、騎馬癰、橫痃等疾病,在剛開始發病尚未化膿的時候,適合使用這個藥方。
所需藥材有:兒茶、血竭、乳香、沒藥、青木香、炒過的穿山甲,這些藥材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等量混合後研磨成粉末。再加入三兩的歸尾和二兩的紅花,用酒煎煮成膏狀,製成大小如桐子般的丸藥。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熱酒送服。服用幾次後症狀應會自然消失。
4. 胡桃散
以大胡桃剖開口,將全蠍二枚,納入,燒灰,存性,研末,熱酒沖服。
白話文:
【胡桃散】
將大胡桃剖開,然後放入兩隻完整的全蠍,之後將其燒成灰燼,保留藥性,再研磨成粉末,最後用熱酒沖服。
5. 疔瘡
疔瘡初起如芥,形如粉刺,或小泡堅硬如疔,故名曰疔。大抵肉色紅腫,根腳不散者吉;若平塌漫腫,四圍灰白者凶。其狀不一,其色不同,有紅、紫、黃、白、黑之五種,以應五臟。若生兩足,多有紅絲至臍,生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面唇多有紅絲入喉,俱難治。速宜針紅絲出血,多有生者。
若患於肢末之處,毒愈凝滯,藥難導達。艾灸之功為大,內服菊花甘草湯至效。如妄用疏利之劑,耗損真氣,不惟無以去毒,而害反隨之矣。其治法,即見前十法中。
白話文:
【疔瘡】
疔瘡在初期時,像是一粒小小的芥菜籽,形狀類似粉刺,或者是一個堅硬的小泡,因此被稱作疔。基本上,如果患處的肉色呈現紅腫,且病竈的範圍沒有擴散的跡象,這就是好的現象;反之,如果患處扁平塌陷,周圍皮膚呈現灰白色,這就是惡化的徵兆。疔瘡的樣貌各異,顏色也有所不同,主要有紅、紫、黃、白、黑五種顏色,這些顏色對應人體的五臟。如果長在雙腳上,通常會有紅絲延伸到肚臍,長在雙手上則多有紅絲延伸到心臟,長在臉部或嘴脣上的,則多有紅絲進入喉嚨,這些情況都比較難治療。應該盡快用針挑破紅絲,讓血液流出,這樣纔能有機會痊癒。
如果疔瘡生長在四肢末端,毒素容易在此凝結,使得藥物難以達到患處。使用艾灸的效果較好,內服菊花甘草湯也有很好的療效。若胡亂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可能損耗人體的正氣,不僅無法去除毒素,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至於具體的治療方法,可參考前面所提到的十種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