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論中風

中風之症,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殊。中腑者,中在表也,即仲景所謂太陽中風,桂枝湯之類是也。外顯六經之形證,即如傷寒三陽、三陰傳變之證也。其見證既與傷寒同,則其治法亦與傷寒傳變無異矣。中臟者,中在裡也。如不語,中心;唇緩,中脾;鼻塞,中肺;目瞀,中肝;耳聾,中腎。

此乃風邪直入於裡,而有閉與脫之分焉。閉者,牙關緊急,兩手握固,藥宜疏通開竅,熱閉、牛黃丸,冷閉、橘半薑汁湯。其熱閉極甚,胸滿便結者,或用三化湯以攻之。脫者,口張、心絕,眼合、肝絕,手撒、脾絕,聲如鼾、肺絕,遺尿、腎絕。更有髮直、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皆為脫絕之證。

此際須用理中湯,加參兩餘,以溫補元氣。若寒痰阻塞,或用三生飲加人參以灌之,庶救十中之二三。中血脈者,中在半表半裡也,如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之屬是也,藥宜和解,用大秦艽湯加竹瀝、薑汁、鉤藤主之,而有氣與血之分。氣虛者,偏於右,佐以四君子湯。血虛者,偏於左,倍用四物湯。

氣血俱虛者,左右並病,佐以八珍湯。此治中風之大法也。

白話文:

【討論中風病症】

中風的病症,可區分為影響腑臟、臟器、以及血脈的不同情況。當中風影響腑臟時,這表示風邪影響的是身體的表面,就如同張仲景所描述的太陽中風,適用於桂枝湯一類的治療方式。在外會呈現出六經的病徵,就像傷寒中的三陽、三陰傳變的症狀一樣。既然它的症狀和傷寒相似,那麼治療方法也就跟處理傷寒的變化無異了。

當中風影響臟器時,表示風邪已深入內臟。例如無法說話是心臟受影響;嘴角無力是脾臟受影響;鼻塞是肺部受影響;視力模糊是肝臟受影響;聽力下降是腎臟受影響。

這種情況下,風邪直接進入身體內部,可能出現閉塞或脫離的現象。閉塞的表現,如牙關緊閉,雙手握拳,治療上應著重疏通和開竅,熱性閉塞可用牛黃丸,冷性閉塞可用橘半薑汁湯。若是熱性閉塞非常嚴重,胸脹且便祕,可考慮使用三化湯來進行攻伐。脫離的表現,如口張開、心臟功能衰竭,眼睛閉合、肝臟功能衰竭,手鬆開、脾臟功能衰竭,呼吸如打鼾、肺部功能衰竭,失禁、腎臟功能衰竭。此外,頭髮直立、搖頭、抽搐、臉色紅潤如妝容、汗如雨下,這些都是脫離的徵兆。

此時,應使用理中湯,加入大量的人參,以溫暖補充元氣。如果寒痰阻塞,可以使用三生飲加上人參來灌服,這樣可能救回十分之二到三分的生命。

當中風影響血脈時,這表示風邪影響的是半表半裡的位置,像是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情況,治療上應以調和為主,使用大秦艽湯加上竹瀝、薑汁、鉤藤為主,並區分氣血的不同情況。氣虛的,偏向右側,輔以四君子湯。血虛的,偏向左側,加倍使用四物湯。

氣血都虛的,左右兩側都會病發,輔以八珍湯。這就是治療中風的大原則。

2. 中風寒熱辨

或謂:寒邪中臟,一於寒也;風邪中臟,而有寒、有熱,何也?愚謂寒、陰邪也,陰主靜,故其中人特為寒中而已矣。風、陽邪也,陽主動,善行而數變,故其中人,或為寒中,或為熱中,初無定體也。然其所以無定體者,亦因乎人之臟腑為轉移耳。何者?其人臟腑素有鬱熱,則風乘火勢,火借風威,熱氣拂鬱,不得宣通,而風為熱風矣。

其人臟腑本屬虛寒,則風水相遭,寒氣冷冽,水凍冰凝,真陽衰敗,而風為寒風矣。為熱風,多見閉證,理宜疏導為先;為寒風,多見脫證,理宜溫補為急。夫同一中臟,而寒、熱之別相隔千里。其中所以為熱、為寒之故,舉世皆不求解,則三化湯之寒,三生飲之熱,何以同出於書而屹然並立?是以醫道,貴精思審處而自得之,有非語言所能盡也。

白話文:

有人問:當寒邪侵入內臟時,只會產生寒症;但風邪侵入內臟時,卻可能出現寒症也可能出現熱症,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寒是陰邪,陰主靜止,所以當它侵襲人體時,僅會導致寒症。風是陽邪,陽主活動,且其性質多變,因此當它侵入人體,可能會引起寒症,也可能引發熱症,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

然而,風邪之所以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也是因為它會根據人體臟腑的狀態變化。如果一個人的臟腑平時就有鬱積的熱氣,那麼風邪會助長火勢,使熱氣更盛,無法得到正常的宣泄和流通,風邪就變成了熱風。

反之,如果一個人的臟腑本來就屬於虛寒型,風邪與體內的寒氣相遇,使得寒氣更加冷冽,就像水凍結成冰一樣,體內的真陽氣會因此衰退,風邪就變成了寒風。

如果是熱風,常見的是閉塞症狀,治療上應先進行疏導;如果是寒風,常見的是脫離症狀,治療上應立即進行溫補。同樣是風邪侵入內臟,但寒、熱兩種症狀的差異可謂天差地遠。對於風邪為何會產生熱或寒的原因,世人大多不深究,那麼,三化湯的寒性和三生飲的熱性,為何能同時出現在醫書中並且各自獨立存在呢?

這說明醫學之道,貴在精細思考和謹慎處理,有些東西是言語無法完全表達的。

3. 中風不語辨

或問:不語,有心脾腎三經之異;又風寒客於會厭,亦令不語,何以辨之?愚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心經不語,必昏冒全不知人,或兼直視、搖頭等症,蓋心不受邪,受邪則殆,此敗症也。若胞絡受邪,則時昏時醒,或時自喜笑。若脾經不語,則人事明白,或唇緩,口角流涎,語言謇澀。

若腎經不語,則腰足痿痹,或耳聾遺尿,以此為辨。至若風寒客於會厭,不過喊風聲啞之屬,口能收,舌能轉,樞機皆利,但不發音耳,可用辛散而安。

白話文:

有人問道:無法說話的情況,可能源自心、脾、腎三個經脈的不同問題;另外,如果風寒侵襲會厭部位,也會導致無法說話,該如何區分呢?

我認為,心臟是主宰全身的器官,是精神意識的來源。如果問題出自心經,患者通常會陷入昏迷,完全失去知覺,也可能伴有直視、搖頭等症狀。因為心臟不易受到邪氣侵害,一旦受邪,病情就很嚴重,這通常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如果影響的是胞絡,患者會時而清醒時而混亂,甚至偶爾自發地笑。

如果問題在脾經,患者仍能清楚地理解周遭的事物,但可能會出現口脣鬆弛、口水直流,以及語言不清等症狀。

如果是腎經出了問題,患者可能會有腰腳無力、耳聾、尿失禁等症狀,可由此來區別。

至於風寒侵襲會厭的情況,最多就是聲音沙啞,但嘴巴能閉合,舌頭能活動,身體機能正常,只是無法發聲罷了,這種情況用些辛散的藥物就能緩解。

4. 中風類中辨證法

中風者,真中風也。類中風者,似中風而非中風也。然真中有兼類中者,類中有兼真中者,臨證最難分別,不可無法以處之。大法中風之證,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分,前論已詳言矣。惟類中與真中,最宜分別,不可不審。真中風者,中於太陽,則與傷寒外感傳經相符。若中血脈,必有偏枯喎斜之證,中臟雖為在裡,亦必兼有經絡偏枯之證。

若類中者,寒則厥冷、嘔瀉而暴痛也;暑則赤日中行而卒倒也;濕則痰涎壅盛而閉塞也;火則面赤、煩渴、唇燥而便閉也;食則因於過飽,而胸脹滿悶也;氣則因於盛怒而閉塞無音也;惡則因登塚入廟,冷屋棲遲,而卒然頭面青黯也;虛則面色㿠白、鼻息輕微也。見證各殊,與真中之偏枯、喎斜自是不同。

其間或有相同者,乃真中、類中相兼也。症既相兼,必須一一辨明,察其多寡兼併之處,辨其標本緩急之情,審度得宜,用古人經驗良方,隨手而起矣。

白話文:

[中風類中辨證法]

中風,指的是真正的中風。類中風,就是看似中風但實際上並非中風的情況。然而,真的中風中可能夾雜著類中風的症狀,同樣地,類中風也可能夾雜著真正中風的症狀,在臨牀診斷時是最難以區分的,我們不能沒有方法來應對它們。

一般來說,中風的病症,可以分為中腑、中臟、中血脈等種類,這點在先前的討論中已有詳細說明。然而,類中風和真正中風之間的區別,是最應該被注意的,我們不能忽視它。

真正的中風,如果是在太陽經絡中,那會和傷寒外感傳經的症狀相符。如果是中血脈,一定會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病徵,中臟雖然位於內臟,但也一定會有經絡偏癱的病徵。

而類中風,如果是由寒冷引起的,就會有四肢冰冷、嘔吐腹瀉且突然劇痛的現象;如果是暑熱引起的,就是在烈日下行走突然倒地;如果是濕氣引起的,就會有大量口水,呼吸困難的症狀;如果是火氣引起的,就會有臉紅、煩躁口渴、嘴脣乾燥且便祕的症狀;如果是吃太多引起的,就會因為過飽導致胸部脹滿憋悶;如果是氣憤引起的,就會因為極度憤怒導致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如果是邪氣引起的,就是在上墳、進廟或者住在陰冷房間,突然出現頭臉色青黑;如果是體虛引起的,就會有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的症狀。這些症狀各自不同,和真正中風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顯然不同。

當中可能會有些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真正中風和類中風相互夾雜的情況。既然症狀夾雜,就必須要一一辨明,仔細觀察症狀多寡以及同時出現的部位,分辨病情的主要和次要、緩急程度,適當地評估後,使用古人的經驗良方,就能順利治療了。

5. 雜症主治四字論

雜症主治四字者,氣、血、痰、郁也。丹溪治法,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郁用越鞠丸,參差互用,各盡其妙。薛立齋從而廣之,氣用補中,而參以八味,益氣之源也。血或四物,而參以六味,壯水之主也。痰用二陳,而兼以六君,補脾土以勝濕,治痰之本也。

郁用越鞠,而兼以逍遙,所謂以一方治木鬱而諸郁皆解也。用藥之妙,愈見精微。以愚論之,氣虛者,宜四君輩,而氣實者,則香蘇、平胃之類可用也。血虛者,宜四物輩;而血實者,則手拈、失笑之類可用也。尋常之痰,可用二陳輩,而頑痰膠固致生怪症者,自非滾痰丸之類不濟也。

些小之郁,可用越鞠、逍遙輩,而五郁相混,以致腹膨腫滿,二便不通者,自非神佑、承氣之類弗濟也。大抵尋常治法,取其平善,病勢堅強必須峻劑以攻之,若一味退縮,則病不除。而不察脈氣,不識形情,浪施攻擊,為害尤烈。務在平時,將此氣、血、痰、郁四字,反復討論,曲盡其情,辨明虛實寒熱,輕重緩急,一毫不爽,則臨證灼然,而於治療雜症之法,思過半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雜症的處理原則,主要圍繞著「氣」、「血」、「痰」、「鬱」四個關鍵詞。丹溪的治療方法是:對於「氣」的問題,會使用四君子湯;對於「血」的問題,會使用四物湯;對於「痰」的問題,會使用二陳湯;對於「鬱」的問題,會使用越鞠丸。這些方劑可以靈活配合使用,各有其獨特的效果。

薛立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對於「氣」的問題,除了使用補中法外,還會加入八味,以增強氣的來源;對於「血」的問題,除了使用四物湯外,還會加入六味,以強化血液的主導作用;對於「痰」的問題,除了使用二陳湯外,還會配合六君子湯,通過補脾土以抑制濕氣,從根本上解決痰的問題。

對於「鬱」的問題,除了使用越鞠丸外,還會加入逍遙散,這種方法能有效解除由木鬱引起的各種鬱結。這種用藥方法的精妙之處,在於它越來越精細微妙。

以我的觀點來說,對於氣虛的情況,應該使用四君子湯等藥方;而對於氣實的情況,則可以使用香蘇散、平胃散等藥方。對於血虛的情況,應該使用四物湯等藥方;而對於血實的情況,則可以使用手拈散、失笑散等藥方。對於一般的痰問題,可以使用二陳湯等藥方;但對於頑固的痰,導致出現怪異病症的情況,則必須使用滾痰丸等藥方纔能解決。

對於輕微的鬱結,可以使用越鞠丸、逍遙散等藥方;但對於五種鬱結混合,導致腹部膨脹腫大,大小便不通的情況,則必須使用神佑散、承氣湯等藥方纔能解決。

總的來說,對於一般的治療方法,我們應選擇平和有效的方劑。但如果病情堅韌強烈,則必須使用強效的藥方來攻治。如果一味地退縮,病情就不會得到改善。然而,如果不觀察脈象和病人的體質情況,隨意使用強效藥方,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深入研究「氣」、「血」、「痰」、「鬱」這四個關鍵詞,全面理解它們的含義,明確辨別虛實寒熱、輕重緩急,做到一絲不苟,這樣在實際診斷中就能胸有成竹,對於治療雜症的方法,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