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一 (10)
卷一 (10)
1. 陰證有三說
世人論傷寒,輒曰陰證,而不知有三說也。有傳經之陰證,陰中之熱證也。有直中之陰證,陰中之寒證也。有房室之陰證,陰中之虛證也。既犯房室而得熱證,則灼熱極甚;犯房室而得寒證,則陰寒極甚。熱之甚,清劑宜輕;寒之甚,溫劑宜重。斯無弊耳,乃世人混稱夾陰,而醫者漫不加察,反從而和之。噫,陋矣!
白話文:
世人談論傷寒,往往說它是陰證,卻不知道有以下三種說法:
- **傳經之陰證:**陰證中出現陽熱的證狀。
- **直中之陰證:**陰證中出現陽寒的證狀。
- **房室之陰證:**陰證中出現陽虛的證狀。
如果因房事過度而出現熱證,則灼熱極為嚴重;如果因房事過度而出現寒證,則陰寒極為嚴重。熱證嚴重時,宜用清熱藥,但藥量不宜過重;寒證嚴重時,宜用溫熱藥,且藥量宜重。這樣才能避免弊端。然而,世人卻混稱為「夾陰」,而醫生也不細心辨別,反而盲目附和。唉,真是無知!
2. 論疫
時疫之症,來路兩條,去路三條,治法五條,盡矣。何謂來路兩條?疫有在天者,有在人者。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自人受之,皆從經絡而入,或為頭痛、發熱、咳嗽,或為頸腫、發頤、大頭天行之類,斯在天之疫也。
白話文:
傳染病的成因有兩條途徑,治療方法有五種,這樣就夠了。什麼是兩條途徑?一種是來自於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是來自於人為的。例如,春天應該溫暖卻變冷了,夏天應該炎熱卻變涼了,秋天應該涼爽卻變熱了,冬天應該寒冷卻變溫暖了,這些不正常的氣候會被人體吸收,並通過經絡進入人體,導致不同的症狀,例如頭痛、發燒、咳嗽,或者頸部腫脹、腮腺腫大、頭部腫脹等,這都是自然界傳播的傳染病。
若夫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鄉,一鄉之病,染及合邑,此乃病氣、穢氣相傳染,其氣息俱從口鼻而入,其見症,憎寒壯熱,胸膈滿悶,口吐黃涎,乃在人之疫以氣相感,與天無涉。所謂來路兩條者此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得病,會傳染到一家人;一家人得病,會傳染到一個村;一個村得病,會傳染到全城。這是因為病氣和穢氣相互傳染,這些氣息都是從口鼻進入人體的。症狀表現為怕冷發燒、胸悶氣短、口吐黃痰。這屬於人與人之間通過氣息相互影響而引起的瘟疫,與上天無關。這就是所謂的「來路兩條」之一。
夫在天之疫,從經絡而入,宜分寒、熱,用辛溫、辛涼之藥以散邪,如香蘇散、普濟消毒飲之類,俾其從經絡入者仍從經絡出也。在人之疫,從口鼻而入,宜用芳香之藥以解穢,如神朮散、藿香正氣散之類,俾其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出也。至於經絡、口鼻所受之邪,傳入臟腑,漸至潮熱譫語,腹滿脹痛,是為毒氣歸內,非疏通腸胃無由以解其毒,法當下之。其大便自行者,則清之。
下後而餘熱不盡者,亦清之,須令臟腑之邪從大便出也。所謂去路三條者此也。
白話文:
天降的疫病,通過經絡進入人體,應該分辨寒熱,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來驅散病邪,例如香蘇散、普濟消毒飲等,讓病邪通過經絡進入的途徑,再次通過經絡排出體外。人傳染的疫病,通過口鼻進入人體,應該使用芳香的藥物來解毒,例如神朮散、藿香正氣散等,讓病邪通過口鼻進入的途徑,再次通過口鼻排出體外。至於經絡、口鼻受到的病邪,傳入臟腑,逐漸導致發熱、神志不清、腹脹腹痛,這是毒氣內侵,如果不疏通腸胃,無法消除毒氣,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如果大便自行排出,則用瀉藥清理腸胃。
夫發散、解穢、清中、攻下,共四法耳,而謂治法有五,何也?大抵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體虛受邪,必須以補法駕馭其間,始能收效萬全,如氣虛補氣,血虛補血,古人所用參蘇飲、人參白虎湯、人參敗毒散、黃龍湯、四順清涼飲,方內有人參、當歸,其意可想而知矣於前四法中加以補法,乃能左右咸宜,縱橫如意,邪氣退而元氣安、所謂治法五條者此也。熟此五法,而融會貫通,其於治疫也,何難之有?
白話文:
中醫在治療疾病時使用四種方法:發散、解穢、清中、攻下。但是,為什麼有人說有五種方法呢?
這是因為病邪侵襲時,身體一定會虛弱。身體虛弱後受到病邪侵害,必須使用補虛的方法來協助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例如,氣虛就要補氣,血虛就要補血。古代醫家常用的參蘇飲、人參白虎湯、人參敗毒散、黃龍湯、四順清涼飲等方劑,裡面都含有補氣血的人參、當歸,由此可見補虛的重要性。
因此,在上述四種治療方法中加入補虛的方法,就能讓治療方法在各種情況下都適用,收放自如,讓邪氣退散,正氣恢復。這就是所謂的五種治療方法。
只要熟練掌握這五種方法並靈活運用,在治療瘟疫時,就不會有什麼困難。
3. 六氣相雜須辯論
世間之病,人皆曰傷寒最難,而非難也,難莫難於六氣之相雜而互至耳。六氣者,風、寒、暑、濕、燥、火是也。然冬月致病只三字,風、寒、火是也。春兼四字,風、寒、濕、火是也。夏兼五字,風、寒、暑、濕、火是也。秋只四字,風、寒、燥、火是也。其有非時之燥濕,則又天之變氣也。
白話文:
世上的疾病,大家都說傷寒最難治,其實不然,難就難在六種病邪互相夾雜同時發作。這六種病邪就是:風、寒、暑、濕、燥、火。但是,在冬季,導致疾病的只有三種:風、寒、火。在春季,增加了四種:風、寒、濕、火。在夏季,增加了五種:風、寒、暑、濕、火。在秋季,只有四種:風、寒、燥、火。如果有非季節性的濕邪或燥邪,那是因為天氣變化異常導致的。
大抵氣愈雜則其治愈難,吾姑即夏間之五氣而明辨之。五氣既明,則其少者不煩言而已解。假如脈浮緩,自汗頭痛,發熱而惡風者,傷風也;脈浮緊,無汗頭痛,發熱而惡寒者,傷寒也。此隨時感冒,雖在暑月,亦必有之。亦有納涼飲冷,臟受寒侵,遂至嘔吐痛瀉,脈沉遲,手足厥冷,口鼻氣冷,此乃夏月中寒之候,反因避暑太過而得之也。至於暑症,乃夏月之正病,然有傷暑、中暑、閉暑之殊。
白話文:
總的來說,病情越是複雜,就越難治療。我就以夏季為例,說明五種不同的病情。一旦弄清五種不同的病情,其他較輕的病情自然不需多說也能瞭解。
假如脈象浮緩,自發出汗、頭痛、發熱且怕風,這是傷風;脈象浮緊,沒有出汗、頭痛、發熱且怕冷,這是傷寒。這些都是隨時遇到的感冒,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也難免會遇到。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過度貪涼飲冷,導致內臟受寒,進而出現嘔吐、腹瀉、脈象沉遲、手腳冰冷、口鼻氣息冰冷等症狀,這是在夏季時寒症發作,反而因避暑過度而導致的。至於暑症,則是夏季特定的疾病,但也分為傷暑、中暑、閉暑三種類型。
傷暑者,病之輕者也,其症汗出、身熱而口渴也;中暑者,病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悶不醒,蒸熱齒燥,或煩心喘喝、妄言也;閉暑者,內伏暑氣,而外為風寒閉之也,其頭痛身痛,發熱惡寒者,風寒也,口渴煩心者,暑也。其有霍亂吐瀉而轉筋者,則又因暑而停食、伏飲以致之也。
白話文:
- **傷暑:**比較輕微的暑症,症狀包括出汗、身體發熱、口渴。
- **中暑:**較為嚴重的暑症,症狀包括大量出汗、昏迷不醒、身體蒸熱、牙齒乾燥,或出現煩躁心悸、喘氣急促、胡言亂語等。
- **閉暑:**暑氣內伏,外感風寒閉滯,導致頭痛、身痛、發熱、惡寒(這是風寒的症狀),以及口渴、煩躁(這是暑的症狀)。
- **霍亂吐瀉轉筋:**由於暑氣導致停食、飲水鬱積,進而出現嘔吐腹瀉、抽筋等症狀。
然停食、伏飲,濕氣也,或身重體痛,腹滿脹悶,泄利無度,皆濕也。風寒暑濕,四氣動而火隨之,是為五氣,所謂夏兼五字者以此。然而各字分見,其為治也易,五字互見,其為治也難。假如風暑相搏,名曰暑風,其症多發搐搦。暑濕相搏,名曰濕溫,其症頭痛自汗,譫語,身重,腹滿,足脛寒。
白話文:
如果停止進食、長期飲水,就會產生濕氣,可能會出現身體沉重、疼痛、腹部脹滿、腹瀉不止等情況,這些都是濕氣造成的。風、寒、暑、濕四種氣候變化,火氣就會隨之發生變化,這樣就形成了五氣,所謂「夏兼五字」就是這個意思。然而不同的氣候變化單獨出現時,治療相對容易,如果多種氣候變化同時出現,治療就比較困難。比如風熱相搏,稱為暑風,其症狀多為抽搐。暑濕相搏,稱為濕溫,其症狀為頭痛、自汗、胡言亂語、身體沉重、腹部脹滿、小腿發冷。
風熱相搏,名曰風溫,其症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語言難出。濕氣兼風,名曰風濕,濕氣兼寒,名曰寒濕,其症骨節煩疼,不能自轉側。復有風寒挾濕,發為剛、柔二痙,其症口噤,身反張。更有濕熱相攻,發為五痿,其症四肢痿廢,不能自收持。此皆五氣相兼而互見者也。
白話文:
當風熱交織時,稱為風溫,症狀有自發性出汗、身體沉重、嗜睡、鼻息打鼾、說話困難。當濕氣與風結合時,稱為風濕,當濕氣與寒氣結合時,稱為寒濕,症狀有骨節痠痛、不能翻身。此外,還有風寒夾濕而發作的剛痙和柔痙,症狀有口不能開、身體反張。更嚴重的是濕熱交攻而發作的五痿,症狀是四肢無力、不能自主活動。這些都是五種病邪相互結合而出現的症狀。
又況冬月傷寒,伏藏於筋骨之間,至夏感熱氣而發者,名曰熱病。天行不正之氣,發作非時者,名曰疫氣。更有病氣相傳染,沿門合境皆病者,斯為在人之疫,為害尤多。夫此熱病、疫病,傳之臟腑,大便不通,則燥氣隨之,是五氣之中,復兼六氣矣。更有體虛、勞倦、注夏等病,紛紜交錯於其間,若不明辨親切,孟浪投劑,傷生非淺。
白話文:
此外,在冬季感染寒氣,潛伏在筋骨之中,到了夏季感受熱氣而發作的,稱為熱病。天氣不正常的邪氣,在非季節發作的,稱為疫氣。還有病氣傳染,一整條街或全市區的人們都生病的,這種由人傳染的疫病,危害尤其嚴重。這些熱病、疫病傳染到臟腑,大便不通暢,就會伴隨燥氣,這是五氣中又合併了六氣。還有身體虛弱、勞累、中暑等疾病,紛紛交雜在一起。如果不仔細辨明,草率用藥,對生命的傷害不可小覷。
奈何醫者一見發熱,不問是暑、是濕,概行表散,散之不效,隨用和解,解之不去,隨用清涼,涼之不效,繼以補益,其中有幸全者,則引為己功,而傾危乍至,則委之天數。豈知致病之初,認證投藥,取效甚易,及其日久病深,敗證悉具,雖有善者,亦莫如之何也已!予不自揣,特著此論,先指夏間五氣而發明之,庶紛紜錯雜之症,不至混淆,則觸目洞然,施治如法,亦救世之一端耳。嗟乎!五氣既明,多者已辨,則三氣、四氣之雜至者,不難辨矣。
白話文:
然而,醫生一看到發熱,不分是暑熱還是濕氣,一概用發散的方法治療。發散法無效時,接著用和解法;和解法無效時,接著用清涼法;清涼法無效時,再用補益法。其中運氣好的患者痊癒了,醫生就會把功勞歸於自己,而如果患者病情突然惡化,醫生就會把責任推給天命。難道醫生不知道,在疾病初期進行辨證論治,使用相應的藥物很容易奏效嗎?等病情拖延到後期,敗證全部出現時,即使是名醫也無能為力了!我不自量力,特地寫了這篇論述,首先從夏季的五種病氣入手加以闡明。這樣,對於那些混淆錯雜的症狀,就不會混為一談,一目瞭然,從而按照規律施治,這也是救助世人的一個方面。唉!五種病氣既然已經瞭解清楚了,多的已經辨別出來了,那麼三種病氣、四種病氣同時發生的情況,辨別起來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況傷寒一症,表裡可分,傳中可別,上、中、下三焦可憑,而又何難乎?我故曰:傷寒非難,而難於六氣之相雜而互至也。
白話文:
既然傷寒這個病症,可以區分表裡,傳入體內後也可以區分,上、中、下三焦都有對應的症狀,又有什麼困難的呢?所以我說:傷寒本身並不難,難在六種外邪因素互相交雜,交替出現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