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傷寒綱領

凡看傷寒,以傳經直中四字為綱領。傳經者,由太陽傳陽明,由陽明傳少陽,由少陽傳太陰,由太陰傳少陰,由少陰傳厥陰。此名循經傳也。亦有越經傳者,如寒邪初客太陽,有不傳陽明而徑傳少陽者,有不傳陽明經而徑入陽明腑者。亦有由陽明不傳少陽而徑入本腑者,亦有少陽不傳三陰而徑入胃腑者,亦有傳一、二經而止者,亦有始終只在一經者。雖所傳各各不同,其為傳經則一也。

白話文:

觀察傷寒疾病,以「傳經直中」四字作為核心原則。「傳經」是指病邪循著一定的經絡循序傳播,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從陽明經傳到少陽經,從少陽經傳到太陰經,從太陰經傳到少陰經,從少陰經傳到厥陰經。這就是所謂的「循經傳」。

但也有「越經傳」的情況,例如寒邪最初侵犯太陽經,可能不經過陽明經直接傳到少陽經;或者不經過陽明經而直接進入陽明腑;或者從陽明經不經過少陽經而直接進入本腑;或者從少陽經不經過三陰經而直接進入胃腑;或者只傳播一、二條經絡就停止;或者始終只在一個經絡中傳播。儘管傳播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傳經」的表現。

若夫直中者,謂不由陽經傳入而徑中三陰者也。中太陰,則病淺。中少陰,則病深。中厥陰,則愈深矣。此其所當急溫也。夫傳經之邪,在表為寒,入里即為熱證,不比直中之邪,則但寒而無熱也。先明傳經直中,庶寒、熱之劑,不至混投矣。仲景三陰條下,混同立言,而昧者不察,無怪其意亂心迷也乎?

白話文:

如果邪氣直接入侵三陰經,而不是通過陽經傳入,稱為「直中」。

  • 中太陰肺經,病情較輕。
  • 中少陰心經,病情較重。
  • 中厥陰肝經,病情最重。

遇到這些情況,必須緊急溫補。

如果邪氣通過經絡傳入,在表層時表現為寒證,進入體內後則為熱證。這與直接入侵的邪氣不同,直接入侵的邪氣只有寒性,沒有熱性。

先弄清楚傳經和直中的區別,才能在使用寒熱藥物時避免混淆。仲景在三陰經的條目中混雜地敘述傳經和直中,不仔細的人往往難以分辨,難怪會感到疑惑和迷茫。

2. 傷寒主治四字論

傷寒主治四字者,表、里、寒、熱也。太陽、陽明為表,太陰、少陰、厥陰為里,少陽居表裡之間,謂之半表半裡。凡傷寒自陽經傳入者,為熱邪。不由陽經傳入,而直入陰經者謂之中寒,則為寒邪。此皆前人要旨也,而予更即表、里、寒、熱四字,舉八言以晰之,任傷寒千變萬化,總不出此。

白話文:

治療傷寒主要看四個方面:表、裏、寒、熱。太陽經和陽明經屬於表,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屬於裏,少陽經介於表裡之間,稱為半表半里。所有傷寒都是從陽經傳入的,稱為熱邪。不是從陽經傳入,而是直接進入陰經的,稱為中寒,是寒邪所致。這些都是前人提出的重要原則。我根據表、裏、寒、熱四個字,用八句話來闡述,儘管傷寒有各種變化,但都離不開這四個方面。

夫傷寒症,有表寒,有裡寒,有表熱,有裡熱,有表裡皆熱,有表裡皆寒,有表寒裡熱,有表熱裡寒。何謂表寒?傷寒初客太陽,頭痛發熱而惡寒者,名曰外感,經所謂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者是也。陽明解肌,少陽和解,其理一也。何謂裡寒?凡傷寒不由陽經傳入,而直入陰經,手足厥冷,脈微細,下利清穀者,名曰中寒,仲景所謂急溫之,宜四逆湯者是也。

白話文:

傷寒證有表寒、裡寒、表熱、裡熱、表裡皆熱、表裡皆寒、表寒裡熱、表熱裡寒等症狀。

什麼是表寒?指傷寒初期侵犯太陽經,出現頭痛發熱伴惡寒,古代醫書稱之為外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燒出汗。治療上應疏解陽明經,調和少陽經,原理是一樣的。

什麼是裡寒?指傷寒不是通過陽經傳入,而是直接侵犯陰經,導致手腳冰冷,脈搏細微,腹瀉清稀水穀,這種情況稱為中寒,仲景所說的「急溫之,宜用四逆湯」就是針對此症。

何謂表熱?凡人冬不藏精,微寒襲於肌肉之間,醞釀成熱,至春感溫氣而發者曰溫病,至夏感熱氣而發者曰熱病。其症頭痛發熱,與正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與正傷寒異耳。《傷寒賦》云:溫熱發於春夏,務須柴葛以解肌。言病邪在表,故用柴葛,肌肉韞熱,故用黃芩知母以佐之,此活法也。

白話文:

什麼是表熱?

如果在冬天沒有好好養精蓄銳,輕微的寒氣就會侵入肌肉之間,積聚成熱。到了春天受溫熱的氣候影響而發病的稱為溫病;到了夏天受炎熱的氣候影響而發病的稱為熱病。

症狀

溫病和熱病的症狀與正經傷寒相似,都會頭痛發熱,但不同於正經傷寒的是,患者不會怕冷,但會口渴。

《傷寒賦》雲:

溫熱在春夏發作,務必要用柴葛來解肌。這句話說明病邪在體表,所以要用柴葛,而肌肉中蘊藏著熱,所以要用黃芩、知母來輔助治療。這是一種靈活變通的治療方法。

何謂裡熱?凡傷寒漸次傳裡,與夫春溫夏熱之症,熱邪入里,皆為裡熱。其在太陰,則津液少,少陰則咽乾口燥,厥陰則消渴。仲景所謂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氣者是也。何謂表裡皆熱?如傷寒陽明證,傳於本腑,外而肌肉,內而胃腑,熱氣熏蒸,口渴譫語,此散漫之熱,邪未結聚,治用白虎湯,外透肌膚,內清腑臟,俾表裡兩解,不比邪熱結實,專在腸胃可下而愈也。正傷寒有此,而溫熱之病,更多有此,不可不察。

白話文:

何謂「裡熱」? 凡是傷寒逐漸傳入內臟,以及春天溫病和夏天暑熱的病症,熱邪進入內臟,都稱為「裡熱」。 如果病在太陰肺經,就會出現津液不足;在少陰心經,就會感到咽喉乾燥、口乾舌燥;在厥陰肝經,則會消渴。仲景所說的「急下之」方法,使用大柴胡、三承氣湯,就是針對裡熱的治療。

何謂「表裡皆熱」? 例如傷寒陽明證傳入本腑,外在的筋肉、內在的胃腑都會被熱氣燻蒸,導致口渴、譫語。這種熱氣是散漫的,邪氣尚未聚結。此時應使用白虎湯治療,讓熱氣從肌膚透出,同時清利腑臟,使表裡兩解。這不同於邪熱已經在腸胃中結實,此時只能透過下法來治療。 正傷寒會有表裡皆熱的情況,而溫熱病則更多見。因此,在診治時不可不察。

何謂表裡皆寒?凡傷寒表受寒邪,更兼直中於里,此為兩感寒證。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也。何謂表寒裡熱?如兩感熱證,一日太陽與少陰同病,二日陽明與太陰同病,三日少陽與厥陰同病。三陽為寒,三陰已成熱證,豈非表寒而裡熱乎?亦有火鬱在內,而加以外感,亦為表寒裡熱之候。

白話文:

何謂表裡皆寒?

當身體表面受寒邪侵襲,同時寒邪直達內臟,這就是「兩感寒證」。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可治療此病。

何謂表寒裡熱?

如果同時感染兩種熱證,比如太陽經和少陰經、陽明經和太陰經、少陽經和厥陰經,那麼三陽經受寒,而三陰經已經發熱,這不正是「表寒裡熱」嗎?此外,有時體內火熱鬱積,再加上外在感受寒邪,也會出現「表寒裡熱」的症狀。

更有火亢已極,反兼水化,內熱閉結而外有惡寒之狀者,其表似寒而裡實熱,誤投熱劑,下咽即敗矣。何謂表熱裡寒?如人本體虛寒,而外感溫熱之邪,此為標熱本寒,清劑不宜太過。更有陰寒在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發揚於上,肌膚大熱,欲坐臥泥水之中,其表似熱,其裡實寒,誤投寒劑,入胃即危矣。傷寒變證,萬有不齊,而總不外乎表、里、寒、熱四字。

白話文:

此外,還有火氣過盛到極點,反而合併水氣的變化,內部熱度封閉,而外部卻出現惡寒的症狀。這種情況外表看起來像寒症,但實際上內部卻是熱症,如果誤投熱性藥劑,就會在吞下去後立即使病情惡化。什麼是表熱裡寒?就像人原本體質虛寒,但受到溫熱邪氣的侵襲,這時外證是熱症,但本質上是寒症,清熱劑不宜用得太過。還有陰寒之氣在下面,逼迫沒有根基、失去守衛的火氣,往上發散,導致肌膚極度發熱,想要坐在泥水裡,這種情況外表看起來像熱症,但實際上內部是寒症,如果誤投寒性藥劑,一喝下去就會很危險。傷寒的病症變化萬千,但總不外乎表、裏、寒、熱四個字。

其表裡寒熱,變化莫測,而總不出此八言以為綱領。予寢食於茲者,三十年矣。得之於心,應之於手,今特指出而發明之,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白話文:

人體表裡寒熱的變化難以捉摸,但總不出這八個字的規律。我研究琢磨這個問題已經三十年了。經過不斷實踐,我已經掌握了其中的心法,並且能靈活運用。今天特地把它寫出來,幫助大家深入理解。學習的人豈可不用心呢!

3. 經腑論

夫經者,徑也,行於皮之內,肉之中者也。腑者,器也,所以盛水穀者也。傷寒諸書,以經為腑,以腑為經,混同立言,惑人滋甚,吾特設經腑論而詳辨之。夫邪之在三陽也,有太陽之經,有陽明之經,有少陽之經,凡三陽在經之邪,未入腑者,可汗而已。邪之在陰也,有太陰之經,有少陰之經,有厥陰之經。

白話文:

經絡,是指人體內部的一種通道,它分佈在皮膚以下、肌肉之間。腑臟,是指人體內部儲存和運化食物的器官。

過去的傷寒醫書常常混淆經絡和腑臟的概念,將經絡當成腑臟,將腑臟當成經絡,這樣混淆的說法容易誤導人。因此,我特別寫一篇經腑論,對它們進行詳細的辨別。

如果邪氣在三陽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中,則這邪氣還未進入腑臟,可以用發汗治療。如果邪氣在三陰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中,則這邪氣已進入腑臟,不能再用發汗治療。

凡三陰之邪,已入腑者,可下而已。所謂入腑之腑,指陽明胃腑而言也。三陽、三陰之邪,一入胃腑,則無復傳矣。胃者、土也。萬物歸土之義也。《傷寒論》云: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此陽明即胃腑,非陽明之經也。假令邪在太陽,不傳陽明經而徑入胃腑者,名曰太陽陽明。

白話文:

凡是三陰的邪氣,一旦已經進入胃腑,就只能用下法治療。所謂入腑之腑,指的是陽明胃腑。三陽、三陰的邪氣,一旦進入胃腑,就不會再傳變了。胃屬土,萬物最後都歸於土的道理。《傷寒論》中說: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這裡的陽明指的是胃腑,而不是陽明經。比如,邪氣在太陽經,不傳變到陽明經,而直接進入胃腑,就稱為太陽陽明。

邪在陽明經,不傳少陽而自入本腑者,名曰正陽陽明。邪在少陽經,不傳三陰而徑入胃腑者,名曰少陽陽明。凡三陽之邪,已入胃腑,俱下之勿疑矣。

白話文:

當邪氣位於陽明經脈時,不經過少陽經,而直接進入本臟腑,這種情況稱為正陽陽明。當邪氣位於少陽經脈時,不經過三陰經,而直接進入胃腑,這種情況稱為少陽陽明。凡是三陽經脈的邪氣,一旦進入胃腑,都應該毫不猶豫地通過瀉下治療。

雖然,三陽入腑,人所共知,三陰入腑,鮮或能識。夫三陽之經,去腑尚遠,三陰之經,與腑為近,然既曰經,則猶在徑路之間,而未嘗歸併於一處也。《傷寒論》云: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白話文: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三陽之氣」進入臟腑,但很少有人能認識到「三陰之氣」也進入臟腑。三陽經與臟腑距離比較遠,三陰經與臟腑距離比較近。但是既然稱為「經」,它們依然位於通往臟腑的道路上,還沒有完全進入臟腑。

《傷寒論》中說:太陽病,脈浮,可以發汗,適合使用桂枝湯。少陰病風中,脈象陽氣微弱而陰氣浮動,表明病情將要痊癒。厥陰病風中,脈象微弱而浮動,表明病情將要痊癒;如果脈象不浮動,則表明病情還沒有痊癒。

俱言邪在於經,故有還表向汗之時,若既入腑則無外出之路,惟有通其大便,令邪從內出也。此大、小承氣,調胃承氣所由設也。然則以白虎湯治腑病,何謂也?夫以白虎治腑病者,乃三陽之邪,初入胃腑,表裡皆熱,邪未結聚,熱勢散漫,而無胃實不大便之證,故用白虎湯內清胃腑,外透肌膚,令表裡兩解。

白話文:

大家都說邪氣在經絡中,所以有讓邪氣外出發汗的時候。但是,如果邪氣已經進入臟腑,就沒有往外走的路了,只能通暢大便,讓邪氣從內部出來。這就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的用意。

那麼,為什麼用白虎湯治療臟腑病?這是因為:三陽之邪剛進入胃腑,表裡都熱,邪氣尚未凝聚,熱勢散漫,沒有胃部實脹或大便不通的症狀,所以使用白虎湯內清胃腑,外透肌膚,讓表裡兩者都得到緩解。

若邪已結聚,如太陰之大實痛,少陰之咽乾口燥、下利青黃水、心下硬,厥陰之煩滿囊縮,白虎不中與也,亦惟下之而已矣。此無他,經腑既明,則施治不致差舛。

白話文:

如果寒邪已經凝聚成實,出現類似太陰經實證的大腹痛,少陰經實證的咽乾口燥、腹瀉青黃水、心下堅硬,厥陰經實證的腹部脹滿、小便短赤,這時「白虎湯」就不適用了,也只有使用瀉下的方法。這是因為,只要經腑辨證明確,治療就不會出現差錯。

然則太陽之邪,自入本腑,何謂也?太陽之腑,膀胱是也。膀胱主盛溺,太陽病盛,則遺邪於腑,而為口渴、溺赤之症。外顯太陽病,而兼有此症者,名曰太陽傳本。當用五苓散,以桂枝解外邪,以豬苓澤瀉等藥,通其小便而愈也。

白話文:

太陽病的邪氣,會進入身體的臟腑,那指的是哪個臟腑呢?就是太陽經的腑,膀胱。膀胱負責盛放尿液,當太陽病發作嚴重時,邪氣就會移轉到膀胱,導致口渴、小便發紅的症狀。在外顯的太陽病中,如果合併有這些症狀,稱為太陽傳本。這時候應該使用五苓散,利用桂枝來解除外在的邪氣,再用豬苓、澤瀉等藥物來利尿,就能夠治癒。

或問:陽邪入陰,復有還表向汗之時,其信然乎?予曰:古人之言,豈欺我哉!夫經、徑也,猶路徑然。三陽之邪既有路以達三陰,三陰之邪,即有路以返三陽,此循環之至理,非若邪入腑中,更無外出之路也。嘗見病人體質素厚,有傳經盡而自愈者,皆由汗解也。《傷寒論》云:其不再傳經,不加異氣者,七日太陽病衰,頭痛稍愈。

白話文:

有人問:陽氣侵犯陰氣後,會有再迴轉到表面出汗的時候嗎?這是否真實?

我回答:古人說的話,難道是在欺騙我嗎!經絡就像道路一樣,三陽的邪氣既然有路徑可以到達三陰,三陰的邪氣自然也有路徑可以返回三陽,這是循環的道理,並不是說邪氣進入腑中就沒有出口了。

我曾見過體質強壯的病人,邪氣傳遍經絡後自行痊癒的,都是靠發汗解邪的。《傷寒論》中說:如果邪不傳經,不增加新的症狀,那麼七天後太陽病衰減,頭痛也稍微好轉。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稍歇。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思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乾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小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由是觀之,豈非經盡而愈,還表向汗之明驗乎?

白話文:

第八天陽明經疾病衰減,身體發熱稍有緩解。第九天少陽經疾病衰減,耳聾好轉可以聽見一些聲音。第十天太陰經疾病衰減,腹脹減輕開始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經疾病衰減,不再口渴,舌頭乾燥症狀消失,轉而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疾病衰減,小便失禁,小腹輕微下垂,體內大氣全部消散,病人精神清爽頭腦清晰。從這些現象來看,難道不正是經氣耗盡而康復,從而迴歸體表發汗的明確證據嗎?

或曰:陰不得有汗,今太陰脈浮,用桂枝湯,然則三陰亦可汗解歟?桂枝湯,將為太陰正藥歟?余曰:不然。讀仲景書,舉一隅當以三隅反,不可執一而論也。夫邪已入里而復發其表,是增其熱矣,故曰陰不得有汗。邪雖入里,而復返乎表,是邪外出矣,故曰還陽而向汗。夫桂枝湯,太陽傷風藥也,今太陰用桂枝者,實由太陽傷風,為醫誤下而傳入太陰者也。

白話文:

有人說:陰證不能發汗,現在太陰脈浮,可以用桂枝湯發汗嗎?這樣一來,是不是三陰證都可以發汗了呢?桂枝湯難道是治療太陰證的正方嗎?我說:不是這樣的。閱讀仲景的著作,舉一隅可以推論其餘三隅,不能執著於一隅之見。邪氣已經進入內臟,又重新發散到表層,這是熱邪增加了,所以說陰證不能發汗。邪氣雖然進入內臟,但又重新回到表層,這是邪氣外出了,所以說邪氣返回陽位,可以發汗了。桂枝湯是治療太陽表證的方劑,現在治療太陰證也用桂枝湯,實際上是因為太陽表證被誤下,邪氣傳入了太陰。

太陰脈當沉,今反浮,是證在太陰,脈在太陽,則太陽之邪,未盡入於陰,太陰之邪,大有還陽向汗之勢,故用桂枝湯以徹散之,令其從太陽來者,仍自太陽出也。推而論之,若從太陽傷寒來,得傷寒脈,則桂枝可易麻黃,仲景麻黃石膏湯之意可推也。若從陽明來,得陽明脈,則桂枝可易葛根,仲景葛根黃連黃芩湯之意可推也。

白話文:

太陰脈絡正常應沉降,但現在卻浮現,表示病症在太陰,脈象卻在太陽,表示太陽邪氣尚未完全進入陰分,而太陰邪氣有再次發揚、化陽為汗的趨勢,因此使用桂枝湯來徹底驅散邪氣,讓從太陽經傳來的邪氣仍從太陽經排出。推論之,如果是由太陽經傷寒而來,出現傷寒脈象,則桂枝湯可以改用麻黃湯,這是根據仲景《麻黃石膏湯》的用法來推論的。如果由陽明經而來,出現陽明脈象,則桂枝湯可以改用葛根湯,這是根據仲景《葛根黃連黃芩湯》的用法來推論的。

若從少陽來,得少陽脈,則桂枝可易柴胡,是以大柴胡湯為少陽傳入太陰之的方也。然必腹中實痛,乃為脾邪干胃,甫用大黃下之。否則只於本方,加芍藥以和之而已。《傷寒論》云:本太陽證,為醫誤下,傳入太陰而腹痛者,桂枝湯加芍藥,大實痛者,桂枝湯加大黃,亦此意也。太陰如此,少陰、厥陰何獨不然。

白話文:

如果從少陽經傳入,出現少陽經的脈象,那麼就可以用桂枝湯代替柴胡湯。所以大柴胡湯是少陽經傳入太陰經的方子。

但是,必須出現腹中劇痛,這纔是脾胃受邪氣侵犯,纔可以在服藥之前用大黃瀉下。否則,只要在原方中加入芍藥,以調和藥性就可以了。《傷寒論》中說:本來是太陽經的症狀,由於醫生誤下,傳入了太陰經而出現腹痛,桂枝湯中加入芍藥;腹痛劇烈者,桂枝湯中加入大黃,也是這個意思。太陰經如此,少陰經、厥陰經也同樣如此。

仲景少陰篇內,以四逆散治陽厥,方用柴胡、黃芩甘草枳實者,人皆不得其解,豈少陰亦用柴胡散之歟?誠以熱邪傳裡,遊行於少陰經絡之間,尚未結聚成實,內陷於胃腑之中,則用黃芩、甘草以清傳經之熱邪,用枳實以導胃中之宿滯,使邪氣不得乘機而內合,以作胃實不大便之證,更用柴胡疏通三陽之路,俾其從此來者,仍從此出,不必擾動中宮,而病勢已解,此仲景用藥之微權,而其用心亦良苦矣。

白話文:

仲景的少陰篇中,用四逆散來治療陽厥,方劑中包含柴胡、黃芩、甘草和枳實,許多人都不理解,難道少陰也用柴胡散來治療嗎?其實不然。

因為熱邪傳入體內,遊走於少陰經絡之間時,尚未凝結成實質,如果熱邪內陷胃腑,則會使用黃芩和甘草來清熱解毒,使用枳實來導瀉胃中積滯,這樣一來,熱邪就無法乘機內合,形成胃實不暢通的症狀。再使用柴胡來疏通三陽經絡,使熱邪從原路排出,不必擾動中焦,這樣病勢就能解除。

這就是仲景用藥的微妙權衡,可見其用心良苦。

愚不自揣,每遇陽邪入陰,尚未結實之證,仿古人三黃解毒之意,而加以石膏、柴胡、丹皮之屬,往往獲效。蓋三黃以除三陰之熱邪,用石膏以守陽明之中路,加柴胡者,亦望其返之故道,而還陽向汗也。大抵傷寒治法,急於解表而緩於攻裡。非惟三陽之邪,務從表散,即三陰未結之邪,猶且徘徊觀望,冀其還陽而之表。

白話文:

我自認不才,但每當陽氣入侵陰分,病情尚未完全形成時,我就效法古人使用三黃來解毒,再加入石膏、柴胡、丹皮等藥物,往往能收到效果。因為三黃能祛除三陰熱邪,石膏能守住陽明中路的陽氣,加入柴胡,也是希望它能引導邪氣回歸正道,讓陽氣發散到體表。總的來說,在治療傷寒時,應該急於發散表邪,緩於攻伐裡邪。不僅三陽之邪要從表排出,即使是三陰未結之邪,也要觀察等待,希望它能轉歸陽氣而發散到體表。

必俟邪氣結實,乃用承氣湯攻下之。且戒曰: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腹中轉矢氣者,方與大承氣湯,若不轉矢氣,慎未可再攻。兢兢然不苟下也有如此。仲景又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下之,因作痞。熱入者,言入胃也。三陰下早,雖不至成結胸,而已不免為痞氣矣。

白話文:

必須等到邪氣聚集形成實質後,才能使用承氣湯進行攻下。

並告誡說:想要使用大承氣湯,先要使用小承氣湯,腹中排出大量氣體後,才能使用大承氣湯。如果沒有排出大量氣體,切不可再次攻下。這種謹慎的態度不可輕忽。

仲景又說:疾病發於陽氣方面,如果反而使用攻下法,熱氣就會入侵胃中形成結胸;疾病發於陰氣方面,如果使用攻下法,就會形成痞氣。熱氣入侵,是指入侵胃中。對於三陰病來說,如果過早攻下,雖然不至於形成結胸,但也會形成痞氣。

噫嘻!經腑之間,烏可以不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