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一 (9)
卷一 (9)
1. 論汗法
感重而體實者,汗之宜重,麻黃湯。感輕而體虛者,汗之宜輕,香蘇散。又東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開花,少霜雪,人稟常弱,腠理空疏,凡用汗藥,只須對症,不必過重。予嘗治傷寒初起,專用香蘇散加荊、防、川芎、秦艽、蔓荊等藥,一劑愈,甚則兩服,無有不安。而麻黃峻劑,數十年來,不上兩餘。
可見地土不同,用藥迥別。其有陰虛、陽虛、挾寒、挾熱、兼食而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師古人用藥之意,而未嘗盡泥其方,隨時隨證酌量處治,往往有驗。此皆已試之成法,而與斯世共白之。所以拯災救患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且三陽之病,淺深不同,治有次第。
假如症在太陽,而發散陽明,已隔一層。病在太陽陽明,而和解少陽,則引賊入門矣。假如病在二經,而專治一經,已遺一經。病在三經,而偏治一經,即遺二經矣。假如病在一經,而兼治二經,或兼治三經,則邪過經矣。況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葛根專主陽明,柴胡專主少陽。
皆的當不易之藥。至於九味羌活,乃兩感熱證三陽三陰並治之法,初非為太陽一經設也。又柴葛解肌湯,乃治春溫夏熱之證,自里達表,其症不惡寒而口渴。若新感風寒,惡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傷風自汗,用桂枝湯,傷暑自汗,則不可用,若誤用之,熱邪愈盛而病必增劇。
若於暑症而妄行發散,復傷津液,名曰重暍,多致不救。古人設為白朮、防風例以治風,設益元散、香薷飲以治暑,俾不犯三陽禁忌者,良有以也。
又人知發汗退熱之法,而不知斂汗退熱之法。汗不出則散之,汗出多則斂之。斂也者,非五味、酸棗之謂,其謂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斂耳。譬如風傷衛汗自出者,以桂枝湯和榮衛,祛風邪而汗自止。若熱邪傳裡,令人汗出者,乃熱氣熏蒸,如釜中吹煮,水氣旁流,非虛也,急用白虎湯清之。若邪已結聚,不大便者,則用承氣湯下之,熱氣退而汗自收矣。
此與傷暑自汗略同。但暑傷氣,為虛邪,只有清補並行之一法。寒傷形,為實邪,則清熱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復有發散太過,遂至汗多亡陽,身瞤動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湯。此救逆之良藥,與中寒冷汗自出者,同類並稱。又與熱證汗出者,大相徑庭矣。其他少陽證,頭微汗,或盜汗者,小柴胡湯。
水氣症,頭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湯。至於虛人自汗、盜汗等症,則歸脾、補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尋繹,各盡其妙,而後即安,所謂汗之必中其經,必得其藥,知發而知斂者此也。嗟嗟!百病起於風寒,風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隨之矣。
白話文:
體質強壯且病情嚴重的,應該用較強力的發汗藥,例如麻黃湯;體質虛弱且病情較輕的,應該用較溫和的發汗藥,例如香蘇散。另外,東南地區的氣候與西北不同,隆冬時節也可能開花,很少有霜雪,人們的體質通常較弱,皮膚腠理也比較鬆散,所以使用發汗藥時,只要對症下藥即可,不必過於強效。我曾經治療傷寒初期,只用香蘇散加上荊芥、防風、川芎、秦艽、蔓荊等藥,一劑就能治好,嚴重的話兩劑也見效,沒有不舒服的。而使用麻黃這種猛藥,幾十年來我都不超過兩次。
可見,不同地區,用藥也有很大的差異。如果病人有陰虛、陽虛、挾寒、挾熱、或兼有飲食問題導致的疾病,就按照之前的原則治療,但要學習古人使用藥物的精神,而不是死板地照搬他們的方子,要隨時根據病人的情況靈活調整,常常能取得療效。這些都是我驗證過的有效方法,我將它們公開出來,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所以,要救治病人,最重要的就是把握這些原則。這就是關於發汗的道理。另外,三陽經的病症,病情有深淺之分,治療也要有先後次序。
如果病在太陽經,卻用藥發散陽明經的邪氣,就隔了一層。如果病在太陽、陽明兩經,卻用和解少陽經的藥,就等於引狼入室。如果病在兩條經脈,卻只治療一條經脈,就遺漏了另一條。如果病在三條經脈,卻只治療一條經脈,就遺漏了另外兩條。如果病只在一條經脈,卻同時治療兩條或三條經脈,邪氣就會竄到其他經脈。如果太陽經沒有汗,麻黃湯是最適合的;如果太陽經有汗,桂枝湯可以優先考慮。葛根主要治療陽明經的病,柴胡主要治療少陽經的病。
這些都是很對症的藥。至於九味羌活湯,是治療同時有熱證的三陽和三陰病症的方子,並不是專門為太陽經的病而設的。另外,柴葛解肌湯是用來治療春溫、夏熱等證的,由內向外發散,症狀是不惡寒而口渴。如果是新受風寒,惡寒卻不口渴的,就不適合用這個方子。還有,因為風邪而自汗,可以用桂枝湯,但因為暑邪而自汗,就不能用,如果誤用,熱邪會更加旺盛,病情會更加嚴重。
如果對暑邪引起的疾病胡亂使用發散藥,反而會傷到津液,這叫做重暍,大多會導致無法救治。古人設定白朮、防風等藥來治療風邪,設定益元散、香薷飲來治療暑邪,都是為了不違反三陽經的禁忌,這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人們只知道用發汗的方法退熱,卻不知道用收斂的方法退熱。不出汗就發散,出汗太多就收斂。所謂收斂,不是單指用五味子、酸棗仁等藥,而是說致病有原因,出汗有來由,只要治療得當,汗自然會停止。例如風邪侵襲衛表導致汗出的,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驅除風邪,汗自然就止住了。如果是熱邪傳到體內,導致汗出的,那是因為熱氣蒸騰,像在鍋裡煮水,水氣向外散發,並不是身體虛弱,要趕快用白虎湯來清熱。如果邪氣已經結聚,造成便秘,就要用承氣湯來攻下,熱退了汗自然會收斂。
這與暑邪導致的自汗有些類似。但暑邪傷氣,屬於虛邪,所以要清熱補氣同時進行。寒邪傷形,屬於實邪,除了清熱之外,還要用攻下藥來止汗。另外,如果發散過度,導致大量出汗,亡失陽氣,身體顫抖,甚至要倒在地上,就要用真武湯。這是一劑救逆的良藥,和中寒導致冷汗直流的情況相似。但與熱證導致的出汗,則大不相同。其他的少陽證,如果頭部微微出汗,或是盜汗,可以用小柴胡湯。
如果是水濕病,導致頭部出汗的,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至於虛弱體質的人自汗、盜汗等症,就要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按照病情選用,仔細推敲,充分發揮它們的功效,然後病情就會好轉,這就是所謂的發汗要對應病症,用藥要正確,既要懂得發汗,也要懂得收斂。唉!所有的疾病都源於風寒,風寒一定先侵襲體表,只要發汗的方法正確,沒有治不好的病!發汗的方法一旦用錯,就會導致病人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