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一 (12)
卷一 (12)
1. 論和法
蓋三陽同病必連胃腑,故以辛涼之藥,內清本腑、外徹肌膚,令三經之邪一同解散,是又專以清劑為和矣。所謂邪有兼併者此也。
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知斯意者,則溫熱之治,瘟疫之方,時行痎瘧,皆從此推廣之,不難應手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能盡其和之法,將有增氣助邪,而益其爭,堅其病者,和云乎哉!
白話文:
一般來說,三陽經脈同時生病,必定會牽連到胃這個腑臟,因此要用辛涼的藥物,對內清除胃腑的熱邪,對外透達肌膚,使三條經脈的邪氣一同消散,這就是專門用清熱藥來達到和解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邪氣互相兼併的情況。
由此推論,和解的方法有使用清熱藥來和解的,有使用溫熱藥來和解的,有使用消導藥來和解的,有使用補養藥來和解的,有使用燥濕藥來和解的,有使用滋潤藥來和解的,有兼顧表證來和解的,也有兼顧攻下方法來和解的。和解的意義只有一個,但是和解的方法卻變化無窮。了解這個道理的人,那麼溫熱病的治療,瘟疫的處方,以及時行的瘧疾,都可以由此推廣,很容易就能夠應手而治癒。世人隨便說說和解,卻不能完全了解和解的方法,將會導致助長氣勢,幫助邪氣,反而加劇病情,使疾病更加頑固,這樣還能叫做和解嗎?
2. 論下法
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表,則汗之;在半表半裡,則和之;病在裡,則下之而已。然有當下不下誤人者,有不當下而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下而下之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
又雜症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何謂當下不下?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脈滑數,不欲食,按之心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陽明病,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證,大便難者,急下之。此皆在當下之例,若失時不下,則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勢難挽回矣。
然又有不當下而下者何也?如傷寒表證未罷,病在陽也,下之則成結胸。病邪雖已入里,而散漫於三陰經絡之間,尚未結實,若遽下之,亦成痞氣。況有陰結之症,大便反硬,得溫則行,如開冰解凍之象;又雜症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產血枯不行者,有病後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無所苦,別無他症者,若誤下之,變症蜂起矣。所謂不當下而下者此也。
然又有當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熱邪傳裡,已成可下之證,而其人臍之上、下、左、右,或有動氣,則不可以下。經云: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煩熱,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滿頭眩,食則清穀,心下痞也。又咽中閉塞者不可下,下之則下輕上重,水漿不入,蜷臥,身疼,下利日數十行。又脈微弱者不可下。脈浮大,按之無力者,不可下。脈遲者不可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欲吐、欲嘔者不可下。病人陽氣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則呃。
病人平素胃弱,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無燥屎也,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滿時減,復如故者,不可下。若誤下之,變症百出矣。所謂當下不可下,而妄下誤人者此也。
然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虛細之脈,一旦而熱邪乘之,是為正虛邪盛,最難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潤法焉,有導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補後攻,先攻後補之法焉,有攻補並行之法焉,不可不講也。如三黃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潤之也。
白話文:
所謂的「下法」,就是攻邪的方法。當疾病在表層時,就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當疾病在半表半裡時,就用調和的方式治療;當疾病在裡層時,就用攻下的方式治療。然而,有些情況應該攻下卻沒有攻下,反而耽誤了病情;有些情況不應該攻下卻用了攻下的方法,反而導致病情惡化;有些情況雖然應該攻下,但卻因為使用不當的方法,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有些情況雖然應該攻下,但又不能貿然使用攻下方法,這時必須掌握適當的攻下方式,否則也會誤事。此外,有些醫師在用攻下法治療雜病時,不辨別病情的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等病因,也會造成誤診,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什麼情況是應該攻下卻沒有攻下呢?張仲景說:「少陰病,發病二三天,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就要立即攻下。」「少陰病,發病六七天,出現腹脹且大便不通的症狀,也要立即攻下。」「腹瀉,但脈象滑數,食慾不振,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有硬塊,這是有宿食積滯,要立即攻下。」「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食慾不振,胃中有乾燥的糞便,可以攻下。」「陽明病,出現發熱且大量出汗的症狀,也要立即攻下。」「少陰病,腹瀉如清水,顏色純青,心下部位必定疼痛,口乾舌燥,也要立即攻下。」「傷寒病發病六七天,眼睛模糊不清,神情呆滯,沒有表證,大便難解,就要立即攻下。」以上這些都是應該攻下而沒有攻下的例子。如果錯過時機而沒有攻下,就會導致體內津液耗竭,身體如同枯木一樣,難以挽回。
那麼,什麼情況是不應該攻下卻用了攻下法呢?例如,傷寒病表證還沒有解除,病邪還在表層,這時就屬於陽證,如果使用攻下法,就會導致結胸;如果病邪雖然已經進入體內,但是還散佈在三陰經絡之間,沒有凝聚成實,這時使用攻下法,也會導致痞氣;還有些屬於陰結的病症,大便反而堅硬,如果用溫熱的方法就能順利排便,這就像冰塊被融化一樣。另外,在治療雜病時,有些老年人因為血虛乾燥導致大便不通,有些產婦因為產後血虛導致大便不通,有些病人因為病後體液不足導致大便不通,有些病人因為失血導致大便不通,有些病人長期不排便,但腹部沒有任何不適,也沒有其他症狀,如果貿然使用攻下法,就會導致各種變症接連出現。這些就是所謂的不應該攻下卻用了攻下法的情況。
什麼情況是應該攻下卻不能攻下呢?有些疾病雖然病邪已經傳入體內,病情符合攻下條件,但是如果病人的肚臍上下左右有動氣的現象,就不能使用攻下法。醫書上說:「動氣在右邊,不能攻下,如果攻下就會導致體內津液耗盡,出現咽喉乾燥、鼻乾、頭暈、心悸的症狀。」「動氣在左邊,不能攻下,如果攻下就會導致腹部拘急、食不下嚥、動氣更加嚴重,即使發熱,也會蜷縮著身體。」「動氣在上邊,不能攻下,如果攻下就會導致手掌煩熱、身體浮腫、大量出汗、想要喝水。」「動氣在下邊,不能攻下,如果攻下就會導致腹脹、頭暈、吃東西後腹瀉、心下痞塞。」「咽喉閉塞的人不能攻下,如果攻下就會導致下部輕微,上部嚴重,水漿難以進入,蜷臥、身體疼痛、腹瀉一天數十次。」「脈象微弱的人不能攻下。」「脈象浮大,但按壓無力的人,不能攻下。」「脈象遲緩的人,不能攻下。」「喘息且胸悶的人,不能攻下。」「想吐、噁心的人,不能攻下。」「病人本身陽氣不足的人,不能攻下,如果攻下就會導致呃逆。」「病人平時胃弱,食慾不振的人,不能攻下。」「病中能夠進食,但胃裡沒有乾燥的糞便,也不能攻下。」「小便清澈的人不能攻下。」「病人腹脹時而減輕,時而復發的人,不能攻下。」如果誤用攻下法,就會導致各種變症層出不窮。這就是所謂的應該攻下卻不能攻下,而妄用攻下法誤事的情況。
那麼,什麼情況是應該攻下但又不能輕易攻下呢?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脈象虛弱細微,一旦被熱邪侵襲,就屬於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的情況,最難處理。古人有清法、潤法、導法、少量調和法,還有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攻補並行的方法,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例如,三黃解毒湯屬於清法;麻仁梨汁屬於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