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發熱

問曰:發熱何以是表證?答曰:風寒鬱於腠理,則閉塞而為熱。翕翕然作,摸之烙手,此熱即發於皮膚之外,而臟腑無熱,名曰表病里和。試以《內經》諸論證之,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可汗而已。又曰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不免於病熱,大汗,熱自解也。

由是觀之,熱之屬表明矣。故一見發熱,即屬表邪未解,雖一月、半月之久,還當發散。又問曰:發熱固為表邪,倘譫語發狂,里證復急者,治從表乎?從里乎?答曰:經云解表不開,切勿攻裡,攻之為大逆。若里證甚急須用清中兼表之法,加芩、連、知母之類以清裡,而用荊、防、葛根之類以發表。大便閉結,裡熱極甚者,先用清散之法,然後用大柴胡湯下之,攻散並行,不相妨也。

又問曰:溫熱病亦發熱,不用麻黃、桂枝,而用柴葛以解之,何也?對曰:溫熱病者,寒邪伏於肌膚之間,醞釀成熱,一旦自里達表,其證但發熱,不惡寒而口渴,故用柴葛解肌湯辛涼以散之,不用麻黃、桂枝之辛溫以助熱邪也。然既曰解肌,即為表證設,亦未嘗以發熱為里證也。

又問曰:據子之言,凡發熱皆在陽經而不在陰經,仲景云:少陰證反發熱者,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何以故?對曰:少陰發熱者,表裡皆寒,是直中而兼外感,非傳經少陰也。故用麻黃、細辛、附子溫中發散,令表裡兩解。夫直中少陰,本無發熱,而曰反發熱者,蓋兼太陽表證也。

總之傳經入里而發熱,清藥中必兼發散;直中入里而發熱,溫藥中必兼發散,可見發熱屬表證無可疑惑,故曰:三陰無頭痛,無身熱。

白話文:

有人問道:為什麼發燒可以視為表證的表現呢? 回答是:當風寒困於皮膚腠理,就會導致熱氣閉塞其中。這種熱感像是從皮膚表面散發出來,摸上去非常燙手。這種熱是由皮膚外層產生,而內部臟腑並沒有熱感,因此我們稱之為表病裏和。以《內經》中的理論來驗證,風寒侵襲人體時,會讓人全身毛孔都緊繃,皮膚閉塞而生熱,只需出汗即可解決。再說,當人受寒時,身體就像被火烤一樣,只要出了大汗,熱感自然消退。

由此可知,發熱確實屬於表證的範疇。所以一旦出現發燒,就可以判斷是表邪尚未解除。即使這種情況持續一個月或半個月,仍應採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再問:發燒雖然通常表示表邪,但如果伴有譫語、發狂等嚴重裏證,該怎麼辦?是從表還是從裏入手治療? 回答是:根據醫學理論,如果解表法無法奏效,千萬不要強行攻裏,這樣做會造成反效果。若裏證非常嚴重,需同時使用清熱與解表的藥物。如黃芩、黃連、知母等清熱藥物,以及荊芥、防風、葛根等解表藥物。若便祕且裏熱極重,應先用清熱散邪的方法,再使用大柴胡湯進行攻下,攻下與散邪同時進行,不會互相干擾。

再問:溫熱病也會引起發燒,卻不用麻黃、桂枝,而是用柴葛解表,這是為什麼? 回答是:溫熱病是因為寒邪潛藏在肌膚間,醞釀成熱,某日突然從裏到表爆發,其特徵是隻發熱,不畏寒且口渴。因此,用柴葛解肌湯的辛涼性質來散熱,而不使用麻黃、桂枝的辛溫性質,以免助長熱邪。然而,既然要解肌,就是針對表證,這並不意味著把發熱當作裏證。

再問:根據你的說法,所有的發熱都屬於陽經,而非陰經。然而,張仲景提到:少陰證患者若發燒,應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這是為什麼? 回答是:少陰證患者之所以會發熱,是因為表裏俱寒,這是直接中寒加上外感的結果,並非經絡傳遞至少陰。因此,使用麻黃、細辛、附子等溫中散寒的藥物,讓表裏雙解。直接中寒的少陰證本來不會發熱,之所以會發熱,是因為同時存在太陽表證。

總結來說,如果是經絡傳遞進入裏部而引發發熱,清熱藥物中必定會包含散寒成分;若是直接中寒進入裏部而發熱,溫熱藥物中也必定會包含散寒成分。由此可見,發熱屬於表證毫無疑問,所以有句話說:三陰證不會有頭痛,也不會有全身發熱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