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 卷四 (8)
卷四 (8)
1. 四順清涼飲
當歸,赤芍,甘草,大黃(各一錢,如不行、加一錢)
水煎服。
逍遙散(見類中。)
白話文:
【四順清涼飲】
成分包括:當歸、赤芍、甘草、大黃(這些藥材每樣都用一錢的份量,如果效果不顯著,則可再增加一錢)
製作方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另外,還需配合同類中的「逍遙散」使用。(詳情請參考相關類別)。
2. 明目地黃丸
治內障,隱澀羞明,細小沉陷。
生地(酒洗,一斤),牛膝(二兩),麥冬(六兩),當歸(五兩),枸杞子(三兩)
用甘菊花八兩熬膏,和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
白話文:
適用於治療眼睛內部障礙,視物模糊、畏光且有異物感,以及視網膜細微凹陷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含:生地(經過酒洗處理,一斤),牛膝(二兩),麥冬(六兩),當歸(五兩),枸杞子(三兩)。
製作方法:使用八兩的甘菊花煎熬成膏狀,再與煉製過的蜂蜜混合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三錢,用水吞服。
3. 益氣聰明湯
治氣虛目不明。有人目忽不見,丹溪用參膏治之,服參斤余而復,此氣脫也。予謂血脫者,亦應照此治例,經云:血脫益氣是也。
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五分),白朮(一錢),炙甘草(五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蔓荊子(五分)當歸,白芍(各八分),陳皮(三分)
大棗二枚,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談論一種名為「益氣聰明湯」的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視力模糊。有人曾突然視物不清,丹溪使用人參膏來治療,病人服用了一斤多的人參後病情得以恢復,這就是所謂的氣脫症狀。我認為如果是血脫,也應該依照這種方式來治療,正如醫經所說:血脫就要補氣。
藥方成分如下:黃耆1錢5分、人參5分、白朮1錢、炙甘草5分、升麻3分、柴胡3分、蔓荊子5分、當歸和白芍各8分、陳皮3分。
此外,還需加入兩枚大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4. 天然水
用潔淨開水,以潔淨茶盞,盛之。用潔淨元色絹片,乘熱淋洗。洗後,水混濁,換水再洗,及洗至水清無垢方止,如此數次即愈。水內並不用藥,故曰天然水也。
白話文:
使用乾淨的沸水,以乾淨的茶杯來盛裝。利用乾淨無色的紗布,趁熱進行清洗。清洗後若水變得渾濁,應換上新水再次清洗,持續清洗直到水質清澈無污垢為止,這樣反覆多次就會見效。因為在水中不添加任何藥物,所以稱之為「天然水」。
5. 珍珠散
古歌云:不用刀針割,全憑此藥方。
珍珠(一錢五分),瑪瑙(一錢五分),琥珀(一錢五分),珊瑚(一錢五分,以上四味,俱用豆腐煮過,再研),硼砂(五分),熊膽(用筍殼盛,烘脆,為末,五分),龍腦(四分),麝香(二分五釐),瓜竭(七分五釐),硃砂(細研水飛,七分五釐),黃連末(去須、蘆、研細,五分),明乳香(箬上炙乾,五分),沒藥(箬上炙乾,五分),爐甘石(按法炮製為主,一兩五錢)
以上諸藥,各為細末,用上細粉羅篩過,再照分數秤定,合為一處,研萬匝,復以棉紙篩下,瓷罐收貯,聽用。其效如神。
制爐甘石法,擇上上甘石半斤,用傾銀鋪內大紫土罐一個,入甘石在內,外用紫土泥封口,擇一淨室,於地上安大鐵釘三根,將罐擱穩,四圍用慄炭覆蓋,上下起火,自早至晚為度,研細,粉羅篩下,水飛,仍候藥水制。再用:
鵝不食草,黃連,黃柏,黃芩,當歸,生地,梔子,連翹,赤芍,薄荷,大黃,細辛,白芷,羌活,獨活,甘草,膽草,紅花,杏仁,白菊,防風,荊芥,蔓荊子,蕤仁(各一錢),桃葉,桑葉,枇杷葉,槐葉,杏葉(各七片)
入水二大碗,煎至一碗,去渣,入金銀箔各七張,再熬至一盅,用煅過爐甘石二兩,入潔淨銅器內,和勻,隔湯煮乾,取起,再入金銀箔各加七張,擇清爽天氣,露一宿,曬一日,迎日月之精華,配藥方有神驗。其甘石認法,形如羊腦,白如雪,松如花,方美。若沉重黑黯,即不堪用,用亦無功,而且有損,慎之。
一方:用爐甘石(制過)二錢,硃砂、硼砂各五分,研細常點,亦效。
白話文:
根據一首古老的歌訣,這藥方不需要動刀或針,就能發揮療效。
所需藥材如下:珍珠、瑪瑙、琥珀、珊瑚各一錢五分,這四種需先用豆腐煮過,然後再研磨;硼砂五分;熊膽五分,需放在筍殼裡烘脆,再磨成粉;龍腦四分;麝香二分五釐;瓜竭七分五釐;硃砂七分五釐,需細研後用水飛法處理;黃連五分,去須、蘆,研細;明乳香五分,需在箬上烤乾;沒藥五分,同樣需在箬上烤乾;爐甘石一兩五錢,需按特定方法炮製。
以上所有藥材均需研磨成細末,然後過篩,再依照各自的分量秤好,混合在一起,研磨萬次,再次過棉紙篩,最後放入瓷罐保存,隨時可使用。這藥方效果神奇。
至於爐甘石的炮製方法,選取上等甘石半斤,放入大紫土罐內,罐口用紫土泥密封,選一個清潔的房間,地面插三根大鐵釘,將罐子穩妥地放置在鐵釘上,四周覆蓋慄炭,上下同時生火,從早到晚,研磨後過粉羅篩,再用水飛法處理,等待藥水完全製成。此外,還需加入以下藥材:鵝不食草、黃連、黃柏、黃芩、當歸、生地、梔子、連翹、赤芍、薄荷、大黃、細辛、白芷、羌活、獨活、甘草、膽草、紅花、杏仁、白菊、防風、荊芥、蔓荊子、蕤仁各一錢;桃葉、桑葉、枇杷葉、槐葉、杏葉各七片。這些藥材與兩大碗水一起煎煮,直到剩下一碗,去渣後加入金銀箔各七張,再熬至一小杯,接著加入煅燒過的爐甘石二兩,放入潔淨的銅器中,攪拌均勻,隔水蒸乾,取出後再加入金銀箔各七張,在清爽的天氣下,露置一夜,曬一天,吸收日月之精華,這樣配製的藥方纔會有效。
爐甘石的辨別方法是,它的形狀像羊腦,色澤如雪,質地鬆軟如花,這種品質最好。如果質地沉重且顏色深暗,就不能使用,即使使用也無效,甚至有害,務必小心。
另一個藥方是:使用炮製過的爐甘石二錢,硃砂、硼砂各五分,研磨細緻後經常點用,也有療效。
6. 面
經云:足陽明之脈,絡面下於鼻。凡面上浮腫而痛者,風也。書云:面腫為風,足腫為水,宜用升麻葛根湯,加白芷主之。若兼挾水濕,加入五皮飲,為至妙也。然又有黃胖面腫者,濕熱也;有痿黃虛浮者,脾虛也。濕熱,和中丸主之。脾虛,六君子湯主之。若面上生瘡,如水痘,蔓延不止者,黃柏散敷之,即愈。
升麻葛根湯(見傷寒陽明經證。)
五皮飲(見水腫。)
和中丸(見鼓脹。)
六君子湯(見類中。)
白話文:
根據經典所述,足陽明胃經的脈絡連接面部並延伸至鼻子。凡是面部出現浮腫並且疼痛的情況,多是由風邪引起的。古籍記載,面部腫脹通常由風邪所致,腳部腫脹則多因水濕。對於面部風邪引起的腫脹,推薦使用升麻葛根湯,再加入白芷來治療。如果同時伴隨水濕症狀,可以在湯藥中加入五皮飲,效果極佳。
然而,還有一種情況是面部呈現黃色且浮腫,這是由濕熱導致的;另有一種面色萎黃且虛弱浮腫的情況,這是脾虛的表現。對於濕熱導致的面部黃腫,可以服用和中丸來調理;脾虛導致的面部虛浮,則推薦使用六君子湯來治療。若面部長出像水痘般的疹子,不斷擴散,可使用黃柏散外敷,便能痊癒。
升麻葛根湯的詳細應用請參考傷寒陽明經證部分。
五皮飲的相關說明可見於水腫一節。
和中丸的應用範例可在鼓脹章節找到。
六君子湯的介紹可參閱類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