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加味逍遙散

治肝經鬱火,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眩暈振搖,或咬牙發痙,一目斜視,一手一足搐搦,此皆肝氣不和之證。經云:木鬱達之是已。

白話文:

治療肝經鬱火,胸悶肋痛,有時發冷發熱,甚至肝氣生風,眩暈顫抖,或咬牙抽搐,一隻眼睛斜視,一隻手或一隻腳抽搐,這些都是肝氣不調的症狀。經書中說:疏肝理氣就可以了。

柴胡甘草茯苓白朮當歸白芍,丹皮,黑山梔(各一錢),薄荷(五分)

白話文:

柴胡、甘草、茯苓、白朮、當歸、白芍、丹皮、黑梔子(各 5 公克),薄荷(2.5 公克)

水煎服。

牛黃清心丸,(見真中門。)

2. 貝母栝蔞散

貝母(二錢),栝蔞仁(一錢五分),膽南星(五分),黃芩橘紅黃連(炒,各一錢),甘草,黑山梔(各五分)

白話文:

貝母(12克),栝樓仁(7.5克),半夏(2.5克),黃芩、橘紅、黃連(炒,各6克),甘草、山梔(各2.5克)

水煎服。

3. 加味歸脾湯

黃耆(一錢五分),人參白朮茯神當歸,棗仁(炒,各一錢),遠志(去心泡),甘草(炙,各七分),丹皮,黑山梔(各八分),元眼肉(五枚)

白話文:

黃耆(15 克),人參,白朮,茯神,當歸,棗仁(炒製,各 10 克),遠志(去心後浸泡),甘草(炙製,各 7 克),丹皮,黑山梔(各 8 克),元眼肉(5 枚)

水煎服。

4. 六味地黃湯

滋水制火,則無上盛下虛之患。

熟地(四錢),山萸肉(去核),山藥(各二錢),丹皮,茯苓澤瀉(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大熟地(20公克),山茱萸(去核,10公克),山藥(10公克),丹皮、茯苓、澤瀉(各7.5公克)

水煎服。

本方加肉桂、熟附子各五分,各八味地黃湯。若為丸,十倍其藥,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白話文:

這個處方加入肉桂和熟附子,各五錢,然後再加上八味地黃湯。如果做成藥丸的話,藥材的用量增加十倍,用蜂蜜煉成丸狀,大小像梧桐子的果實。

地黃飲子,(見真中)

5. 六君子湯

理脾祛痰。

人參茯苓白朮(陳土炒),陳皮(去白),甘草(炙),半夏(湯泡七次,各一錢),生薑(五分),大棗(二枚)

白話文:

人參、茯苓、白朮(用陳年的土炒過)、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甘草(炙烤過)、半夏(用熱水泡七次,每次一錢)、生薑(五分)、大棗(兩枚)

水煎服。

6. 補中益氣湯

中氣下陷,宜服此以升舉之。

黃耆(一錢五分),白朮(陳土炒),人參當歸甘草(炙,各一錢),柴胡升麻(各三分),陳皮(五分),生薑(一片),大棗(二枚)

白話文:

黃耆(7.5 克),白朮(經過土炒),人參,當歸,甘草(炙製,各 5 克),柴胡,升麻(各 1.8 克),陳皮(2.5 克),生薑(一片),大棗(2 枚)

水煎服。

7. 蒼白二陳湯

(見中風)

二陳湯,加蒼朮白朮(各一錢)。

白話文:

原來的二陳湯,再加入蒼朮和白朮(各一錢)。

姜附湯,(見諸方補遺。)

附子理中湯,(見真中。)

8. 千金消暑丸

治中暑昏悶不醒,並伏暑停食,嘔吐瀉利,一切暑藥,皆不及此。

半夏(醋煮,四兩),茯苓甘草(各二兩)

白話文:

半夏(用醋煮,四兩),茯苓、甘草(各兩)

共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開水下,若昏憒不醒,碾碎灌之。予用此藥,治中暑證,累效。有一老人,厥去半日,藥下即蘇,隨以香薷飲厚朴,加丹參、茯苓與之,遂愈。因勸各村落中,預備應用,以為救濟之法,並囑同道中預備此藥,以廣活人之術。

白話文:

研磨成細粉,將生薑自然汁液製成綠豆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 50-60 顆,用開水送服。如果昏迷不醒,就將藥丸碾碎灌下。我使用此藥治療中暑,多次見效。有一位老人昏厥半日,服下此藥後立刻蘇醒。隨後用香薷飲去除厚朴,加入丹參、茯苓後服用,病情逐漸好轉。因此,我建議各村落提前備用此藥作為救助的方法,並囑咐同道中人準備此藥,以廣濟蒼生。

9. 益元散

通利九竅,清暑熱,除煩渴,為治暑之聖藥。

甘草(一兩),滑石(白膩者,水飛過,六兩)

上為末。每服三、五錢,新汲水調服,或用燈心煎湯,待冷調服。

四味香薷飲,(見傷暑。)

10. 木香調氣散

平肝氣,和胃氣。

白蔻仁(去殼研),檀香木香(各一兩),丁香(三錢),香附(五兩),藿香(四兩),甘草(炙),砂仁陳皮(各二兩)

白話文:

  • 白蔻仁(剝殼研磨成粉)
  • 檀香
  • 木香(各 1 兩)
  • 丁香(3 錢)
  • 香附(5 兩)
  • 藿香(4 兩)
  • 甘草(炙製)
  • 砂仁、陳皮(各 2 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