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彭

《醫學心悟》~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傷寒類傷寒辨

一、病人煩熱似傷寒,而脈來虛軟無力,頭痛時止時作,肢體倦怠,語言懶怯者,虛煩也,補中益氣湯主之。

一、病痰喘似傷寒,但胸滿氣急,脈弦滑者,痰也,二陳湯主之。痰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加散劑。

一、惡寒發熱,與傷寒相似,而病起自腳,兩脛腫滿者,腳氣也。腳氣不離乎濕,檳榔散主之。然亦有兩足忽然枯細者,俗名乾腳氣,此為風燥之症,四物加牛膝、木瓜主之。

一、病人脈浮數,發熱惡寒,而痛偏著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外癰、內癰皆見此候。何謂內癰?大抵口內咳,胸中隱隱而痛,吐唾腥臭者,肺癰也。腹皮膨急,按之則痛,便數如淋,轉側作水聲者,腸癰也。胃脘隱隱而痛,手不可近,時吐膿者,胃脘癰也。書云:嘔家有膿不須治嘔,膿儘自愈。不可誤也。

一、發熱似傷寒,而其人或從高墜下,跌撲損傷,或盛怒叫呼,七情過度,或過於作勞,以致胸、腹、脅間有痛處,著而不移,手不可按者,蓄血也,澤蘭湯主之,此與癰腫有別也。

以上諸證,有與傷寒相類而治法不同者,有與傷寒相似而實不同類者,亦有傷寒與雜證相兼而互至者,務在臨病之初,辨明投劑,庶一匕回春,實實虛虛之禍可免矣。

白話文:

一、病人感覺煩躁發熱,症狀像傷寒,但把脈時發現脈象虛弱無力,頭痛時好時壞,身體疲倦,說話有氣無力,這是虛煩的表現,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一、病人痰多咳嗽氣喘,症狀像傷寒,但胸口覺得脹滿、呼吸急促,把脈時發現脈象弦滑,這是痰引起的,可以用二陳湯來治療。痰有時候也會夾雜風寒而發作,這種情況應該加一些疏散風寒的藥物。

一、病人怕冷發熱,症狀和傷寒很像,但病是從腳開始的,小腿腫脹,這是腳氣病。腳氣病通常與濕氣有關,可以用檳榔散來治療。但也有雙腳突然變細萎縮的情況,俗稱乾腳氣,這是因為風燥引起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牛膝、木瓜來治療。

一、病人脈搏浮快,發熱怕冷,但疼痛固定在某一個部位,飲食和平常一樣,這是體內有膿的表現,無論是體表或體內長膿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什麼是內癰呢?通常是咳嗽時口中帶痰,胸口隱隱作痛,吐出來的痰有腥臭味,這是肺癰;肚子脹滿、按壓會痛,大便次數頻繁像淋病一樣,翻身時肚子裡有水聲,這是腸癰;胃部隱隱作痛,不能碰觸,有時會吐出膿液,這是胃脘癰。醫書上說:「嘔吐病人如果有膿,不用治療嘔吐,膿排完就會好了。」不要搞錯了。

一、病人發熱,症狀像傷寒,但這個人可能是從高處摔下來、跌倒受傷,或是因為過度憤怒叫喊、情緒激動,或是過於勞累,導致胸部、腹部或脅部有固定痛處,而且不能按壓,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可以用澤蘭湯來治療,這和癰腫是不一樣的。

以上這些病症,有些和傷寒的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有些症狀像傷寒,但實際上不是同一種病,也有些是傷寒和其他疾病同時發生的情況。所以在看病的一開始,一定要分辨清楚再用藥,這樣才能讓病人快速康復,避免虛證、實證之間用錯藥的危險。

2. 傷寒六經見證法

六經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也。三陽有經、有腑,三陰有傳、有中。有太陽之經,即有太陽之腑,膀胱是也。有陽明之經,即有陽明之腑,胃是也。有少陽之經,即有少陽之腑,膽是也,然膽為清淨之腑,無出入之路,故治法如經也。三陰有傳經者,由三陽而傳入三陰,此熱邪也。

有直中者,初起不由陽經傳入,而直中三陰,此寒邪也。茲數者,乃傷寒見證之綱領也。

白話文:

所謂的六經,指的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在三陽(太陽、陽明、少陽)中,各自有相應的經絡與腑臟。太陽有其經絡,自然也有相應的腑臟,即是膀胱。陽明有其經絡,同樣有相應的腑臟,即是胃。少陽有其經絡,相應的腑臟則是膽。然而,膽作為清淨的腑臟,並沒有食物進出的通道,因此在治療上會採用類似經絡的處理方式。而三陰(太陰、少陰、厥陰)的狀況,是由於三陽的疾病傳入所致,這通常是由熱邪引起的。

另外,有些情況是直接影響三陰,一開始就不經過陽經的傳導,而是直接影響到三陰,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寒邪所導致的。以上所提到的各種情況,就是傷寒病徵的主要框架。